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楼主: 蒲实

呼吁和建议:户县申(报)办西北地区“眉户”戏曲演唱(大赛)艺术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 11: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又名迷胡、曲子,曲调缠绵动人,其音乐使人人迷,“迷胡”之称由此而来。该剧种源于陕西省的眉县和户县,清末流人灵宝,是灵宝人民最喜爱的剧种之一
    眉户唱词通俗,表演自由活泼,适合表现民间的生活故事、男女爱情、家庭琐事等。建国以前,眉户戏大都是以师带徒的自娱班社。服装道具简单,便于巡回演出。
    眉户的曲调极其丰富,有岗调、五更、流水、高凋、尖尖花、扭丝、长城、勾调等大小曲牌百余种。乐队文乐有板胡、二胡、三弦、横笛、锁呐等,武乐有板鼓、翅板、大小锣、钹等。建国后运用了西洋乐器,使眉户戏的音乐有了新的发展。
    农村业佘剧团、中小学校的宣传队、民间锁呐班,多采用眉户曲凋演出。1956年6月,灵宝眉户剧团成立,先后演出《梁秋燕》、《洪湖赤卫队》、《林海雪原》、《石坡湾》、《张连卖布》、《四岔》、《三进士》等数十部现代戏和传统戏。
发表于 2009-7-2 11: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汾眉户剧团现代戏《父亲》赢得广泛赞誉

--------------------------------------------------------------------------------

2009-4-25 9:15:00  临汾新闻网
  本报河南平顶山讯(记者 王燕)春夏之交,暖意融融,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奖评选大赛在素有鹰城之称的河南平顶山市举行。4月23日晚,临汾市眉户剧团的现代戏《父亲》在平声剧院上演,盛况空前,受到中国剧协领导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市委、市政府对参加本届梅花奖评选活动十分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翠莲对参演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并带领市直有关部门领导赴豫指导,陪同中国剧协、山西省剧协领导和评委们一起观看了演出。河南电视台进行了现场录播。
  当晚的平声剧院座无虚席,二十多名来自临汾、运城的眉户戏迷专程赶来助战。
  整个演出高潮迭起、催人泪下,叫好声掌声不断,达数十次之多。主演潘国良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倾倒了鹰城观众。平声剧院的经理称,这个场面是活动举办以来最热烈的。演出谢幕时,有的评委还向台上竖起大拇指,从不轻易表态的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连称“精彩!精彩!”中国剧协党组副书记季国平感叹道“就是厉害!”山西省剧协主席王笑林对演员们说:“看了这出戏,非常兴奋,大家齐心协力塑造了《父亲》的完美形象,表演非常到位,为山西戏剧争了光。”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史家华说:“临汾眉户团的精湛演出,感动了评委,感动了河南观众,非常成功。”黄翠莲说:“《父亲》这出戏排得好、演得好,可喜可贺。”她勉励全体演职人员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宣传临汾,为临汾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发表于 2009-7-2 11: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山西眉户名家潘国梁荣获戏曲梅花奖说说晋南眉户

      最近山西临汾眉户剧团副团长、眉户名家潘国梁荣获国家戏曲梅花奖,而且是荣登榜首,一时间传为佳话。那么,山西的眉户是个什么样的剧种呢?它和陕西的眉户是否是一回事呢?
            

      晋南眉户又称“晋南迷糊”。是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省的临欹、运城、永济、万荣等山西南部地区。晋南眉户和陕西眉户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自己的独具特色。晋南眉户的起源是由陕西的华阴、华县的清唱“迷糊”传入晋南后演变而成的。近来又一说是源于山西附近的民间小调。晋南眉户初始为一种地摊说唱形式,以三弦伴奏,以四块瓦击节,演唱自由。大概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增加了笛子、板胡等伴奏乐器,并开始形成戏曲,出现了一批剧目和业余班社组织。约在清道光年间,山西解州(今运城西南解州)艺人段耀功和河南艺人共同组织了眉户戏班,活跃于山西解州、于乡、和赵伊一带有十多出固定演出剧目。到了清光绪年间,又涌现出一批班社和著名艺人,唱腔和表演吸收了蒲州梆子的养分,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能够和蒲州梆子相抗衡,抢占市场。在发展中,晋南眉户形成了两个流派:“南路”和“北路”。南路的流行地一临欹为中心,北路的流行地以临汾为中心。
    晋南眉户以“唱功”见长,讲究“四呼”、“五音”,并要求“字头”重,“字腹”满,“字尾”轻。晋南眉胡的道白使用蒲州地方方言,对“尖团音”“上口字”等有严格的规范。另外,南路眉胡的“南路”特色是唱腔朴素,小调丰富。“北路”的特色是音乐节奏比南路慢,唱腔调式多变,旋律起伏跌宕。其唱腔为曲牌体,有“七十二”大调和“三十六”小调之说。伴奏分文武场面。文场伴奏以板胡、二胡、三弦、和笛子为主,属弦乐的有扬琴、琵琶、柳琴和阮。属管乐的有笛子、闷子、横萧、唢呐、海笛等。另有西洋乐器。武场乐器包括鼓板、字板、梆子、堂鼓、定音鼓、打镲、小锣、小镲、碰铃、大锣、大云锣、小云锣、水镲、三角铁等。
    晋南眉胡的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表演特色。青衣在表演时,重唱功,真假嗓并用。丑在表演时,以念和做为主。表演以生、旦、丑为主。运用“帽翅”、“靴子”、“鞭子”、“水袖”等特技。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特技形式。
    晋南眉户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丑四大行。其中,生有分文、武、穷生。旦行又分闺门旦、采旦、刀马旦、青衣旦、老旦。丑行分文丑、武丑、方巾丑。
发表于 2009-7-2 11: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眉户胜山西 
最近搬了新家,还没有有线电视,就买了些戏剧碟片看。结果发现,陕西眉户胜过山西。
爱听蒲剧,爱看眉户。听蒲剧就像听乡音,感到亲切;看眉户就像看民俗,能学好多东西。过去看山西,尤其是临猗眉户剧团的戏,从早年的《一颗红心》《涧水东流》《梁秋燕》到现在的《打碗记》《唢呐泪》《山村女人》等,一直感觉不错。但是,看了陕西的眉户《张连卖布》和今天看的《好年好月》后,感觉出山陕戏剧的差距。看山西的眉户,总感觉有美中不足,看陕西眉户则非常过瘾。
认真想了想,陕西眉户的特点应该有这样几点:1、剧本写得好。陕西眉户的剧本写得很好,风土人情、时代特色、方言土语等柔和得很好,看了既生动感人,又很受教育,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还有新的认识。2、唱腔、音乐设计好。我们山西早年间曾经对眉户剧的音乐和唱腔进行过大胆改革,向歌剧的方向改,但是,现在看来山西的改动不是很大,甚至有返祖现象,而陕西的改革可以说基本到位,既保留了眉户的淳朴又加入了歌剧的动听,使这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显得很洋气。土,土得掉渣;洋,洋得眼晕。这应该是陕西眉户的音乐设计的追求。3、舞美设计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布景立体化,更接近生活,这当然有投资的因素,但是,山西的戏剧改革的确是滞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4、演员新秀辈出,是陕西眉户的又一大特点。我们山西总是依赖名角效应,演来演去主角总是那几个老面孔,这种思路造成的后果是名演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甚至影响到剧种的生存。而看陕西的眉户,几乎每一出戏的主演都是新人,呈现出群星灿烂的态势,给人以新鲜感,也给剧种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戏剧的发展看,近些年,临近的陕西、河南等电视台相继开办了秦腔、豫剧等专题节目,旨在发现新人,丞救传统剧目,他们搞得很火,在全国都有影响,陕豫两省都有相关节目和演员上了央视春晚。而我们山西电视台的《走进大戏台》也办了多年,却还是默默无闻。知名度甚至比不上运城电视台的《蒲乡红》,这说明,我们在保护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方面,工夫下得不够,在文艺为群众服务,为大众服务方面,目的不是很明确。山西的电影、话剧、舞剧近年都有获奖,可谓成绩斐然。但是老百姓看好的又有什么呢?看来,就传统剧种的保护上,文化为什么人服务上,甚至求真务实的文化发展思想上,山西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发表于 2009-7-2 13: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shutup:
发表于 2009-7-2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发表于 2009-7-31 10: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论坛 也要顶楼主哦

楼主加油,支持你!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好吃甜的,找卖糖的;好吃酸的,找卖醋的,懒人睡大觉ˇ三ˇ

老虎機作弊器 老虎機解码器 老虎機破解 老虎機遥控器 老虎機定位器 老虎機干扰器 老虎機游戏 超级赛车风云定位器 斗地主上分器 http://www.ahhtdz.cn
发表于 2009-8-16 16: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拯救地方艺术,恐怕后继无人啦~~~:P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6: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王”雷开元的秦腔情结
  
                     雷开元戏剧人物造型  被观众誉为“眉户王”的雷开元今年67岁了,但他身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气,不由得让你会联想起他“西北一声雷”的称号。雷开元是国家一级演员,在《归队》、《李亚仙》、《红心朝阳》、《壮志凌云》、《花烛恨》等剧中担当主演,深受观众喜爱。其中饰演《杏花村》中冯大强一角,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在《九岩风》中饰演潘月明,获首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主演一等奖和1993年中国现代戏优秀剧目调演主演一等奖;饰演《花烛恨》中王御史一角,获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表演一等奖;在《陕北婆姨》中饰拴牢爹,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舞台上的雷开元给观众带来了莫大的精神愉悦和享受,可谁又能知道舞台下的他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坎坷。                    坎坷的学艺之路    雷开元的父亲是一名秦腔演员,也许是遗传他从小就喜欢秦腔。那时家里条件不好,既没有钱也没有条件去剧团学戏,自己只能在村里的业余剧社演出时一遍遍地跟着学,从中揣摩演员的唱腔、表演,模仿练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年幼的雷开元还是在默默地努力学习着自己喜爱的秦腔。随着年龄的增长,雷开元对秦腔的喜爱有增无减,他想进县剧团学习,可是那个时候的雷开元又黑又瘦,扮相也不好看,团长根本不接收他,可他从没放弃,一次次地往剧团跑,终于团长答应给他一次机会让他试一下,这一试把所有的人都震住了,他的嗓子实在是太好了。县剧团同意让他边跟班边学习。跟班很苦,相当于一个全劳动力,每天干活干到很晚,但雷开元还是很乐意做这样的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近距离地接触到老师,接触到秦腔。但是老师们每天都忙着演出,没有时间教他怎样演戏,他就自己看,自己学,好学的雷开元就是凭着自己在剧团干活、打杂之余的努力,3个月后就登台演出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演出后的反响出奇的好,当时他只有14岁。这个少年终于圆了他儿时的梦。  本以为可以一帆风顺,然而,变声期的到来使他在从艺之路上重重摔了一跤,嗓子的变化使他无法再唱下去,本来已经小有名气的他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对此近乎绝望的雷开元并没有放弃,不能登台演出了,他继续打杂,虽然又苦又累,但对于秦腔的热爱使他忘掉了所有的不愉快,他暗自揣摩戏里人物的心理、唱腔,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还会站在这个舞台上。《石场斗争》一剧中的潘大山,《葫芦坝》中的徐茂,《九岩风》中的潘月明等很多角色,他都耳熟能详。而此时,嗓子也在慢慢地恢复着。机会终于来了,剧团里一位扮演须生的演员因故不能演出,雷开元立即毛遂自荐赢得了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结果他不负众望,年仅20岁的雷开元重新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我能行”。他落泪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成功有多么的来之不易。多少的心酸,多少的汗水和着泪水……雷开元重新登上了舞台。之后,他主演的《红心朝阳》、《二堂舍子》、《海港》、《祭灵》等剧目也深受观众的欢迎。由于他的演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夺得了“眉户王”这个响亮的称号。这种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正是因为雷开元不断地积累和学习,他才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刻苦钻研用心唱戏  雷开元对秦腔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他努力学习唱功上,还体现在他研究唱腔上。他之所以能成为秦腔演唱界的常青树,主要得益于他平日里善于勤奋钻研。雷开元说:“唱戏不是光凭嗓子好就能唱好,关键是要用心唱。”这就是他的秘诀:用心唱!演出很忙的雷开元从未忘记学习,学习新的唱法,学习怎样揣摩戏曲人物的心理。他听过很多人唱秦腔,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而雷开元却从不模仿别人的唱腔,而是将其他唱腔中好的地方吸收为己用,再结合自己嗓子的特点和独到的理解,把他们糅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雷氏唱法”,他的唱腔既不猛吼刺耳,也不低吟无力,而是别具一格,自成一体:讲究以气运声,以声达情,善于运用唱腔的跌宕起伏渲染人物的内在情感。因此,雷开元自信地说,很少有人能超越他的唱腔,因为它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在里面,“唱戏唱人物”,在舞台上,他就不是雷开元了,而是所演的那个人物。当问到这么多年一直在研究秦腔,有没有觉得厌倦时,雷开元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靠唱秦腔出名的,因此我这一生就奉献给了秦腔。”凭借着对秦腔的挚爱,对秦腔研究的不懈努力,雷开元在众多的秦腔演员里,始终能独树一帜并赢得了“眉户王”的美誉和令他骄傲的荣誉:国家一级演员,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秦腔十佳演员,戏剧界“德艺双馨”奖获得者等头衔。                     让艺术之树常青    多年来,雷开元的足迹踏遍了广袤的关中大地。不论走到哪里,一看到满怀期望的戏迷,雷开元就是再累,也会觉得身上充满了力量。有一年夏天,雷开元下乡演出,由于长途奔波身体劳累过度,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可他还是硬挺着走上舞台,当时他演唱的那个角色里有不少动作要做,同去的人都劝他别太认真,意思意思就行了,他却丝毫没有因为身体不适而去敷衍观众,对每一个动作都一板一眼做得非常到位。一曲终了,他的戏服整个被汗水湿透了。但他却满足地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走下了舞台。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雷开元就是以这样一种对艺术执著的态度坚持着他所热爱的秦腔事业。  一唱就是50年,回首自己一生走过的路,雷开元感触颇深: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韶华易逝,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要学会在追求中感受生活的幸福,是要有静观小事笑对人生的襟怀。他一再强调人要懂得感恩,要平和自己的心态,学会知足。自己从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水平走到今天,党和组织给了他莫高的荣誉,观众和戏迷给了他最真诚的掌声,这一切拥有让他满足,让他感恩。因此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社会。他的家里收藏着很多的戏迷送他的石头,尽管那些石头都是极为普通的东西,但却代表了戏迷们对雷开元的热爱,那是一份份真诚的礼物。雷开元说,为了他热爱的秦腔事业,为了同样热爱秦腔艺术的戏迷,他会一直演下去,直到他演不成了、演不动了,他要为秦腔艺术的发扬光大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实习生  尚甜  王媛  陈婷  本报记者  向红  小玲)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6: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曲子
关中民间传唱数百年的流行歌
老艺人聚集在牛东村表演户县曲子。(记者
尚洪涛
图)


如今年轻人总是大把地下载、更换mp3里的流行歌曲库,恐怕他们绝想不到,一直有种流行歌曲陪伴在我们身边,甚至数百年过去,人们也没有遗忘它们的调子与唱词,这就是曲子。其实,户县曲子就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以坐唱为主的曲艺形式,起源于陕西眉、户二县,也是眉户戏的源头。数百年来,关中各地的百姓一直把曲子当做最通俗的娱乐消遣活动。一个酷日当头的下午,在户县钟楼下的文化馆里,三位特意赶来的曲子艺人给记者演奏了一番。他们拨起三弦,划起四页瓦,碰响铜铃。顿时竹片的吧嗒声、铜铃清脆的叮当声、混合着老艺人浑厚苍凉的歌声在院子的廊柱间回荡,听起来古朴悠长而富有节奏。一时间古意盎然,记者也仿佛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了明清时代一户殷实人家的小院里……


  元曲杂剧的影子依稀可辨
  户县曲子虽没有如今流行歌那么悦耳,记者也弄不懂一句唱词,但老艺人们口中所唱的户县曲子,确实在咱祖先中广为流传,现今更因其珍贵的文化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户县曲子究竟有什么妙处,是从什么时候起传唱开来?户县文化馆干部刘珂告诉记者:
户县曲子其实就是眉户曲子,别看曲子在民间流传,古时却是文人雅士们爱好赏玩的物事,有些唱词比宋词还雅。其起源具体时间老辈艺人都说不清,大家一般认为它是元明时期的北曲,吸收了眉县和户县的山歌、牧歌、情歌等俗曲发展而成,直到明代中叶才有史料记载。戏剧史家墨遗萍、王绍猷认为曲子起于陕西的眉、户二县,是“■索腔(元曲杂剧)衍流下来的一支遗脉,也是眉户曲子和眉户戏的源头。此外,在户县曲子丰富的曲目和唱词中,可以见到大量民间传说、传奇故事,这也成为研究明清时期民俗、历史和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料。
  刘珂说:
户县和周至至今还流传着康状元演杂剧、王学士唱曲子的逸闻趣事。明正德六年(1511年),著名文人王九思在家中成立了一支曲子班,自任班头。他不仅爱好唱曲,更是一位优秀而高产的词曲作者。就在这位翰林院检讨罢官回乡的四十年间,他不理政务俗事,常亲自填词作曲,并带领家班来往于关中各地免费走穴,对户县曲子的发展功不可没。
  师傅登门找徒弟

眉户戏《十二把镰刀》(记者 尚洪涛 图)


在没有录音机、摄像机的漫长岁月里,如此古老的流行歌曲能一直传唱到今天,靠的就是艺人们一代一代地口传心授。如今,那些唱曲的艺人都在哪里?他们的技艺又是怎么学来的?
  年过七旬的赵克智老先生是涝店镇坳河村人,幼时他就是用三斗麦学会了唱曲子,逐渐又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好把式。他说:
那个年代确实有唱曲子的氛围,光我们村就是南街一摊子(曲子社),北街一摊子。我整天去跟着热闹,听得都入迷了。我是家里老小,从不用干重活,每天最多也就拢拢猪草。父亲看我喜欢曲子,便请了一个老艺人给我教,师傅的工钱就是三斗麦子。我那师傅可厉害了,弹三弦时会一手揉弦的绝活儿,还把这绝活教给了我。你看我这碰铃,俗称水水,也是师傅传给我的。师傅说这里加了些银子,所以声音比一般的铃要脆亮好多。
  67岁的王文学老先生是户县余下镇罗什村人。这个村因东晋高僧鸠摩罗什赴长安译经时,曾在此处歇息而得名。由于历史悠久,这里自古就有丰富的民歌、山歌、樵歌资源。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王文学二十岁起,就跟随老艺人王杰生、王海银学曲子。王老的学徒经历很苦:为了能得到师傅真传,我每天起早贪黑,给师傅没少干活。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王老到了当师傅的年纪,可如今的情况恰恰相反。当师傅的主动去找徒弟,和徒弟约时间,有时还要上门去教。
  周总理也爱看眉户戏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曲子在新时期却有了新用途
——宣传国家政策,户县曲子便派上了大用场。比如75岁的陈炳森老人,当年他是户县一中的青年教师,被政府专门调去向老艺人学曲子。正是他们这批人,第一次系统地用简谱记录整理了许多珍贵的曲目和曲调。陈炳森、张福水就窝在老艺人家的大土炕上,整整一冬天,几乎没回过家。老艺人唱,他们就用简谱记,再将油印出来的谱子带回教文艺组,交给其他成员传阅学习,很快大家都就掌握了常用的几十个曲子。
  陈老先生是陕师大毕业的大学生,有知识、明事理,民间艺人里像他这样高学历的精英人才实属凤毛麟角。9年前他和曹希彬、张钟铭、赵克智等还在户县老年大学创办了曲子班,到处招收学员,给大家教唱曲子。至今为止,也没有收过一分钱的酬劳,却培养出了30多位接班人。
  他回忆道:
1951年,户县文化馆馆长谢志安组织了文艺组。我当时懂一点乐理,所以就被吸收进来。文艺组成立伊始大家还激烈地讨论,排节目是采用秦腔曲调还是户县曲子?最后曲子派压过了秦腔派,原因在于曲子调多,灵活,既好学,人又爱听,适合排练小节目。这年冬天,他便和同伴张福水来到五竹乡的吴家寨,跟随当时最有名气的吴平、乔荣堂等老艺人学艺。省戏曲研究院还专程到户县请了一批老艺人崔念昔、乔荣堂等当教练,给演员传授曲调。后来,曲艺人员采用填新词,用旧调的方式,在眉户曲子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一批闻名全国的眉户剧。渐渐地,眉户剧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快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
  陈老先生说:
我们用户县曲子的形式编排了许多新节目,除平常演出外,每年过年都要慰问解放军和工人,一连六年都没在家过大年初一。1956年我们代表户县在西安演出了《换布证》,得了省上的一等奖,当年还去北京参加了汇演。说到这里老人十分自豪。当时那些节目的题材,主要是为了宣传婚姻法、人民公社、学文化等,比如轰动一时的《梁秋燕》就是宣传婚姻法的节目,主演吴德还曾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的接见。马健翎利用曲子的旧形式创作的新型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就连周总理也爱看。
  唱曲艺人从不收费
  民间艺人的生活通常都不富裕,可哪怕过得再艰难,户县曲子艺人们也不靠唱曲谋生。
  王文学老先生对记者说:
我们唱曲子的有个传统,不把这个事当营生,不管上庙会,还是给谁家过红白喜事,绝对不收钱。王老先生指着赵克智说:谁要是给他钱,他意见大得很,感觉是糟蹋了行道。
  户县文化馆刘珂介绍说:过去唱曲子都是清曲坐唱,不搭台子,不用化妆,俗称地摊子这纯属是文人间的自娱自乐,到现在艺人们还坚持着演出不收钱的老传统。王老先生流露出无奈的情绪:过去谁家过事情,把我们叫去唱曲子。但是现在人家都嫌我们这不排场,反倒专门去找花钱的班子、剧社,我们这不要钱的倒没人叫了。
  时过境迁,曾经红火一时的户县曲子渐渐衰落,原来群众基础极好的曲子,怎么会濒临绝境呢?在王文学眼中时代的变迁,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曲子的冲击影响很大。首先文革期间只能唱样板戏,曲子就荒废了十年。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的注意力早被广播、电影电视吸引去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年轻人就更没工夫学曲子了。老艺人们再一个一个地相继去世,也把好多曲目带到了棺材里。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王文学老先生索性用那就瘫痪了形容当时曲子发展的艰难。我们唱曲子的有一句话,叫七紧八松泛,就是七个人有点紧张,八个人就足够了。但当时为了唱一回曲子,就那七八个人也要满户县凑呢,比如唱曲子的是这个乡的,拉板胡的是那个乡的,敲四页瓦的又是另外一个乡的。
  现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重新给户县曲子带来了生命力。据75岁的老艺人陈炳森介绍,在户县曲子没成为遗产之前,几乎没人学,不过现在人们认识到了曲子是咱老祖先留下的宝贝,是文化遗产,学的人开始不断增多,全县现在有了150多位艺人,最年轻的才30多岁。此外还系统地整理出了100多个曲调,风俗、演义、传奇、古怪等五大类曲目足有150多种。大致有五竹乡吴家寨,秦渡镇韩五桥村、牛东村,石井镇栗峪口,余下镇罗什村等几个传承谱系。(据7月30日《西安晚报》记者
职茵
实习生
杨明
郭杰)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6: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乐班大赛再掀高潮

北区选拔如火如荼


7月23日晚,由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局、县国税局共同举办的户县首届国税杯自乐班北片复赛在大王西村剧场隆重举行,来自大王、甘河、涝店、苍游、渭丰、甘亭、五竹等七个乡镇的十四个自乐班精彩亮相,相互观摩,切磋技艺,展示我县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据了解,自乐班大赛决赛将于下周在县城人民路广场举行,届时将邀请省市秦腔名流担任评委并现场演唱助兴,我县广大秦腔戏迷可一饱眼福。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9: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课改 西安将秦腔、眉户等列入音乐课改培训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08-


  培训老师正在给来自西安市航天中学的王延丽老师纠正弹奏姿势 实习记者 黄利健 摄
  近日,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课改中心对全市音乐老师进行课改培训,秦腔、眉户、碗碗腔列入课改培训,而吉他培训尚属首次。
  吉他声陶醉60余名听课老师
  昨日上午11时许,西安高级中学偌大的环形教室里,坐着60多名参加培训的音乐老师,讲桌已被撤去,一名老师怀抱吉他正投入地弹着吉他,伴着优美的旋律,一只脚尖一起一伏。“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美好……”老师弹起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后,伴着熟悉优美的旋律,教室里自发传来低声吟唱。有些音乐爱好者也被吸引,在门口探望。新课程课改中心的成员老师见状,作出一个“请”的手势,叫他们进去感受。
  秦腔、眉户、碗碗腔列入培训
  “自2007年起,我省及全国15个省、市已进入全国课改。音乐课程共有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歌唱、创作、音乐鉴赏和器乐6个模块,除音乐鉴赏系必修外,其他5个模块都是选修内容。”昨日,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课改中心成员毋彰杨说,西安一些学校的师资情况不一。这次参加培训的对象都是西安市及各郊县的音乐老师。前几天,已进行了另外几个模块的培训。
  “课改培训中,我们特意将秦腔、眉户和碗碗腔这些本地剧种,列入戏剧模块培训内容。今天的器乐模块培训中,之所以首次选择将吉他作为教学内容,主要是这种器乐非常适合年轻学生学习,而且系西洋和声乐器,非常好普及。”毋彰杨说,以前学生曾喜欢笛子、风琴等器乐,但这些年来,吉他越来越受到学生们喜爱,以吉他为载体学习音乐门坎低、入门快。
发表于 2009-8-25 10: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曲子

    户县曲子有史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史称:康海坐瑾党落职,每与王九思等相聚氵美片东户杜间,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怫郁,又善搊弹琵琶,后人转相仿效。户县周至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康状元演杂剧,王学士唱曲子的逸闻趣事。
    明正德六年(1511),王九思成立曲子家班,延请名师,学三弦,弹瑟琶,制乐度曲。罢官回乡的四十年间,他常带领家班来往于关中各地的朋友和庙会之间,演唱曲子。在王九思的影响下,户县的曲子班社渐兴,曲目曲调日益丰富,曲子演唱代代相传。
    户县曲子为清曲坐唱,不搭台子,不用化妆,俗称“地摊子”。多在节庆、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唱。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主奏乐器三弦、辅助乐器板胡、笛子、四页瓦和撞铃,有时也用碟子伴奏。
    户县曲子音乐共有100多个曲调,其中有36个大调,72个小调。大调古老,曲体结构复杂,旋律富于变化,音域宽广,拖腔委婉,演唱难度大;小调多为民歌小调,音域较窄,结构规整短小,旋律流畅。
    户县曲子是联曲体一唱到底的套曲。套曲有自己的规律,如起腔为“越调”,那么尾声就以“越尾”结束,起调为“背宫”,落尾的调也必是“背尾”,结构灵活而严谨。户县曲子现存的曲目有开篇曲子、风俗类、演义类、传奇类、古怪类等五大类,150余种。
    户县曲子的风俗类曲目反映的内容以表现民间风俗人情的题材的居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特征。
    户县曲子历史悠久,它是遍及西北的眉户曲子和眉户戏的源头,它对研究元代散曲和明清俗曲的流变以及眉户曲子的迁播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曲调丰富,自成腔系,是我国民族音乐和曲艺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它丰富的曲目中保存了大量民间传说、传奇故事和民间生活的历史形态是研究民俗、历史和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料。它独特动人的唱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发表于 2009-8-25 11: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7: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曲子关中民间传唱数百年的流行歌

如今年轻人总是大把地下载、更换mp3里的流行歌曲库,恐怕他们绝想不到,一直有种流行歌曲陪伴在我们身边,甚至数百年过去,人们也没有遗忘它们的调子与唱词,这就是曲子。其实,户县曲子就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以坐唱为主的曲艺形式,起源于陕西眉、户二县,也是眉户戏的源头。数百年来,关中各地的百姓一直把曲子当做最通俗的娱乐消遣活动。一个酷日当头的下午,在户县钟楼下的文化馆里,三位特意赶来的曲子艺人给记者演奏了一番。他们拨起三弦,划起四页瓦,碰响铜铃。顿时竹片的吧嗒声、铜铃清脆的叮当声、混合着老艺人浑厚苍凉的歌声在院子的廊柱间回荡,听起来古朴悠长而富有节奏。一时间古意盎然,记者也仿佛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了明清时代一户殷实人家的小院里……   元曲杂剧的影子依稀可辨
  户县曲子虽没有如今流行歌那么悦耳,记者也弄不懂一句唱词,但老艺人们口中所唱的户县曲子,确实在咱祖先中广为流传,现今更因其珍贵的文化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户县曲子究竟有什么妙处,是从什么时候起传唱开来?户县文化馆干部刘珂告诉记者:“户县曲子其实就是眉户曲子,别看曲子在民间流传,古时却是文人雅士们爱好赏玩的物事,有些唱词比宋词还雅。其起源具体时间老辈艺人都说不清,大家一般认为它是元明时期的北曲,吸收了眉县和户县的山歌、牧歌、情歌等俗曲发展而成,直到明代中叶才有史料记载。”戏剧史家墨遗萍、王绍猷认为“曲子”起于陕西的眉、户二县,是“■索腔”(元曲杂剧)衍流下来的一支遗脉,也是眉户曲子和眉户戏的源头。此外,在户县曲子丰富的曲目和唱词中,可以见到大量民间传说、传奇故事,这也成为研究明清时期民俗、历史和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料。
  刘珂说:“户县和周至至今还流传着康状元演杂剧、王学士唱曲子的逸闻趣事。明正德六年(1511年),著名文人王九思在家中成立了一支曲子班,自任班头。他不仅爱好唱曲,更是一位优秀而高产的词曲作者。就在这位翰林院检讨罢官回乡的四十年间,他不理政务俗事,常亲自填词作曲,并带领家班来往于关中各地免费‘走穴’,对户县曲子的发展功不可没。”
  师傅登门找徒弟
  在没有录音机、摄像机的漫长岁月里,如此古老的流行歌曲能一直传唱到今天,靠的就是艺人们一代一代地口传心授。如今,那些唱曲的艺人都在哪里?他们的技艺又是怎么学来的?
  年过七旬的赵克智老先生是涝店镇坳河村人,幼时他就是用三斗麦学会了唱曲子,逐渐又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好把式。他说:“那个年代确实有唱曲子的氛围,光我们村就是南街一摊子(曲子社),北街一摊子。我整天去跟着热闹,听得都入迷了。我是家里老小,从不用干重活,每天最多也就拢拢猪草。父亲看我喜欢曲子,便请了一个老艺人给我教,师傅的工钱就是三斗麦子。我那师傅可厉害了,弹三弦时会一手‘揉弦’的绝活儿,还把这绝活教给了我。你看我这碰铃,俗称‘水水’,也是师傅传给我的。师傅说这里加了些银子,所以声音比一般的铃要脆亮好多。”
  67岁的王文学老先生是户县余下镇罗什村人。这个村因东晋高僧鸠摩罗什赴长安译经时,曾在此处歇息而得名。由于历史悠久,这里自古就有丰富的民歌、山歌、樵歌资源。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王文学二十岁起,就跟随老艺人王杰生、王海银学曲子。王老的学徒经历很苦:“为了能得到师傅真传,我每天起早贪黑,给师傅没少干活。”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王老到了当师傅的年纪,可如今的情况恰恰相反。“当师傅的主动去找徒弟,和徒弟约时间,有时还要上门去教。”
  周总理也爱看眉户戏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曲子在新时期却有了新用途——宣传国家政策,户县曲子便派上了大用场。比如75岁的陈炳森老人,当年他是户县一中的青年教师,被政府专门调去向老艺人学曲子。正是他们这批人,第一次系统地用简谱记录整理了许多珍贵的曲目和曲调。陈炳森、张福水就窝在老艺人家的大土炕上,整整一冬天,几乎没回过家。老艺人唱,他们就用简谱记,再将油印出来的谱子带回教文艺组,交给其他成员传阅学习,很快大家都就掌握了常用的几十个曲子。
  陈老先生是陕师大毕业的大学生,有知识、明事理,民间艺人里像他这样高学历的精英人才实属凤毛麟角。9年前他和曹希彬、张钟铭、赵克智等还在户县老年大学创办了曲子班,到处招收学员,给大家教唱曲子。至今为止,也没有收过一分钱的酬劳,却培养出了30多位接班人。
  他回忆道:“1951年,户县文化馆馆长谢志安组织了文艺组。我当时懂一点乐理,所以就被吸收进来。”文艺组成立伊始大家还激烈地讨论,排节目是采用秦腔曲调还是户县曲子?最后曲子派压过了秦腔派,原因在于曲子调多,灵活,既好学,人又爱听,适合排练小节目。这年冬天,他便和同伴张福水来到五竹乡的吴家寨,跟随当时最有名气的吴平、乔荣堂等老艺人学艺。省戏曲研究院还专程到户县请了一批老艺人崔念昔、乔荣堂等当教练,给演员传授曲调。后来,曲艺人员采用“填新词,用旧调”的方式,在眉户曲子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一批闻名全国的眉户剧。渐渐地,眉户剧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快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
  陈老先生说:“我们用户县曲子的形式编排了许多新节目,除平常演出外,每年过年都要慰问解放军和工人,一连六年都没在家过大年初一。1956年我们代表户县在西安演出了《换布证》,得了省上的一等奖,当年还去北京参加了汇演。”说到这里老人十分自豪。当时那些节目的题材,主要是为了宣传婚姻法、人民公社、学文化等,比如轰动一时的《梁秋燕》就是宣传婚姻法的节目,主演吴德还曾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的接见。马健翎利用曲子的旧形式创作的新型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就连周总理也爱看。
  唱曲艺人从不收费
  民间艺人的生活通常都不富裕,可哪怕过得再艰难,户县曲子艺人们也不靠唱曲谋生。
  王文学老先生对记者说:“我们唱曲子的有个传统,不把这个事当营生,不管上庙会,还是给谁家过红白喜事,绝对不收钱。”王老先生指着赵克智说:“谁要是给他钱,他意见大得很,感觉是糟蹋了行道。”
  户县文化馆刘珂介绍说:“过去唱曲子都是清曲坐唱,不搭台子,不用化妆,俗称‘地摊子’。”这纯属是文人间的自娱自乐,到现在艺人们还坚持着演出不收钱的老传统。王老先生流露出无奈的情绪:“过去谁家过事情,把我们叫去唱曲子。但是现在人家都嫌我们这不排场,反倒专门去找花钱的班子、剧社,我们这不要钱的倒没人叫了。”
  时过境迁,曾经红火一时的户县曲子渐渐衰落,原来群众基础极好的曲子,怎么会濒临绝境呢?在王文学眼中时代的变迁,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曲子的冲击影响很大。“首先文革期间只能唱样板戏,曲子就荒废了十年。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的注意力早被广播、电影电视吸引去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年轻人就更没工夫学曲子了。老艺人们再一个一个地相继去世,也把好多曲目带到了棺材里。”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王文学老先生索性用“那就瘫痪了”形容当时曲子发展的艰难。“我们唱曲子的有一句话,叫‘七紧八松泛’,就是七个人有点紧张,八个人就足够了。但当时为了唱一回曲子,就那七八个人也要满户县凑呢,比如唱曲子的是这个乡的,拉板胡的是那个乡的,敲四页瓦的又是另外一个乡的。”
  现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重新给户县曲子带来了生命力。据75岁的老艺人陈炳森介绍,在户县曲子没成为遗产之前,几乎没人学,不过现在人们认识到了曲子是咱老祖先留下的宝贝,是文化遗产,学的人开始不断增多,全县现在有了150多位艺人,最年轻的才30多岁。此外还系统地整理出了100多个曲调,风俗、演义、传奇、古怪等五大类曲目足有150多种。大致有五竹乡吴家寨,秦渡镇韩五桥村、牛东村,石井镇栗峪口,余下镇罗什村等几个传承谱系。

  眉户戏《十二把镰刀》

  户县曲子老艺人赵克智

  户县曲子老艺人王文学

  户县曲子老艺人陈炳森

  老艺人聚集在牛东村表演户县曲子。


发表于 2009-9-3 2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9-27 14: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2: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庞光镇西焦将村眉户戏文艺演出活动摄影展(强烈推荐)
下载 (1.16 MB)
5 天前 14:55

下载 (913.49 KB)
5 天前 14:57

下载 (900.09 KB)
5 天前 14:59

下载 (679.69 KB)
5 天前 15:01

下载 (779.69 KB)
5 天前 15:03

下载 (938.01 KB)
5 天前 15:05

下载 (906.16 KB)
5 天前 15:07

下载 (823.39 KB)
5 天前 15:09

下载 (1.25 MB)
5 天前 15:12

下载 (1006.15 KB)
5 天前 15:14

下载 (1.03 MB)
5 天前 15:16

下载 (1 MB)
5 天前 15:18

下载 (1.02 MB)
5 天前 15:23

下载 (948.35 KB)
5 天前 15:25

下载 (822.84 KB)
5 天前 14:36


8 i% l  j  `5 ]3 U, Y! V- @户县|户县论坛|户县社区|户县农民画 户县、户县论坛、户县社区、户县新闻、户县门户、户县教育、西户公交、户县网& L* V, u4 ^  Q
下载 (962.26 KB)
5 天前 14:38


8 Y* s4 W7 G: c户县|户县论坛|户县社区|户县农民画
$ d" G( l7 Z4 k* ^7 Z4 j西户社区|聚焦本土资讯 体恤百姓生活 户县第一人气社区 下载 (814.38 KB)
5 天前 14:40

西户社区|聚焦本土资讯 体恤百姓生活 户县第一人气社区$ A0 `; g  i3 {* s

: j6 g- ~2 [1 ~$ v' H  I0 o+ @) r 下载 (1.05 MB)
5 天前 14:42


  r7 M& K( z* A; K& L+ awww.xhume.com
! O- n1 R0 q" Z* e1 m7 P' B 下载 (866.39 KB)
5 天前 14:44


+ x0 \. g2 h6 J' M$ O# @户县、户县论坛、户县社区、户县新闻、户县门户、户县教育、西户公交、户县网www.xhume.com4 ?  N" P3 O( T  x% u$ `& u

8 S7 x1 u6 X; N& x* n西户社区|聚焦本土资讯 体恤百姓生活 户县第一人气社区打造户县第一门户社区,让畅通的网络促进户县发展4 D: T( H5 i/ f- A+ z4 o5 x+ c; m& J
下载 (918.1 KB)
5 天前 14:47

打造户县第一门户社区,让畅通的网络促进户县发展' p3 r5 S7 p) U# }* ?

* ^+ V, ]$ E3 G# M) `: ~2 M9 b 下载 (1.19 MB)
5 天前 14:50

下载 (1.04 MB)
5 天前 14:53


, ]& `6 ?6 e0 Z4 S, ^# W: ?1 I" K) v

DSC_1725.JPG (994.89 KB)


下载次数:0
5 天前 15:21




发表于 2010-1-12 16: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curse:
发表于 2010-1-12 16: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叫咧几个不大不小的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