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楼主: 蒲实

呼吁和建议:户县申(报)办西北地区“眉户”戏曲演唱(大赛)艺术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4 14: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眉户曲子的基本内容
    一、眉户音乐

    音乐共有120个曲调,(如果把同一曲调的各路唱法算起来,那就是243个)。(眉阝县一带为西路,周至、雩阝县、长安为中路,二华一带为东路。东西两路,均为光绪三年1877年关中大饥时周、户、长一带人向外地、外省寻谋生活而形成的。(见《眉户音乐》第3页)》。人们口头常说的有三十六大调,七十二小调(见《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一期大诗人候唯动文)。

    据陕西地方音乐丛书《眉户音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载,唱腔有六句背宫、反金钱、边关、老五更,十字断,两头慢、闪断桥、西京托、十星堆、采花郎、大十片、紧诉、哭纱窗、一点油、五柱香等243个,其中标明在户县的唱腔有:六句背宫,穿字句背弓、落背宫、吹腔、反金钱、老五更(一)、老五更(二)、老五更(三)、边关、老龙哭海、黄龙滚、琵琶、韵调、十字断、两头慢、进兰房、闪断桥、硬腔调、慢诉、五更、慢五更、西京托、十里堆、采花郎、剪尖花、太平调、紧诉、大十片、哭纱窗、凤阳调、金钱吊葫芦,钱歌调、游心调、五柱香、绣荷包、绣海花、一点油、六月花、打连香、岗调、断桥、相面曲等42种。

    联唱有五更鸟、月调、慢五更、岗调、戏秋千等9个,百戏图有月调、银纽丝、劳子等11个,疑情有月头、慢桥、梳妆台等13个,曲牌有大金钱、西京过板等51个。

    在《陕西地方眉户曲子音乐》(曹希彬著)一书中,曹希彬列出眉户曲子谱例127个,名字完全不同的谱例为91个。曲牌有大金钱、一点油、绣海花、西京牌子等23个。

    二、眉户剧目

    按《传统曲子汇编》(曹希彬、姜德华搜集整理)曲子开篇有《曲子歌》《朋友曲》《访友》《捧琴访友》《叹世情》《百戏图》《鹤图》等7种,风俗篇有《三懒汉挖银子》《张连卖布》《二姐娃做梦》《二姐娃害病》《两亲家打架》《克财鬼变驴》《观花灯》《游春景》《放风筝》《打灶》《换婆娘》《绣白鹅》《打樱桃》《狐狸闹馆》《鳏夫上坟》《寡妇验田》《十二月闺怨》《林英哭五更》《砸烟灯》《尼姑思凡》《孔子哭颜回》等21出。演义篇有《文王访贤》《农山言志》《奉琴》《摔琴》《刘秀走南阳》《桃园三结义》《徐庶走马荐诸葛》《挑袍》《华容道》《取长沙》《取西川》《古城会》《草船借箭》《单刀赴会》《对阵》《祭灵》《白帝城托孤》《秦琼观阵》《雁塔寺祭灵》《黑访白》《白访黑》《李白醉写口赫蛮》《孟浩然踏雪寻梅》《送京娘》《六郎坐店》《燕青打雷》《月明楼》(即《刘三报菜》)等27出。传奇篇有《桃园借水》《桃园题诗》《桃园赠钗》《洞房》《审婿》《藏舟》《盗灵芝》《拷红娘》《李彦贵卖水》《光华山走雪》《三娘教子》《安安送米》《秦雪梅吊孝》《祭梅》《花亭相会》《二堂舍子》《哭祠》《玉祥卧冰》《卖苗郎》《苗郎认母》《冯尚积德》《清风亭认子》《探监》《华公打子》《双凤钗哭楼《赵五娘描容》《双阳祭灵》《琴房送灯》《香山寺还愿》《皇姑出家》《温凉盏》等32出。古怪篇有《卖道袍》《药王卷》、《蟠桃宴》《韩湘子渡林英》《大赐福》等5出。

    按《陕西传统剧目说明》(《陕西省剧目工作组编》1958年12月编),眉户曲子传统剧目,(不完全统计)有155本。《绣荷包》、《铁角坟》、《赵舒翘哭狱》、《截江》、《刘玄德哭园》、《瞎子算卦》、《诸葛观星》、《蓝桥会》、《药王巷》、《贸易劝妻》、《提盒子》、《杨大姐闹店》、《闺阁怨》、《隔门贤》、《董家庙》、《孙夫人祭江》、《祭情郎》、《割韭菜》、《湘子度林英》、《华容道》、《单刀赴会》、《胡干烧火》、《梅香传信》、《陈兴打母》、《郭巨埋儿》(户县民间传说,此事发生在北乡孝义坊)、《郭大乐办小》、《混元图》、《老凹山》、《老换少》、《休媳妇》、《安安送米》、《走南阳》、《汾河湾》、《克财鬼变驴》、《卧龙岗》、《寡妇验田》、《黑风洞》、《百样菜打架》、《老鼠告狸猫》、《周仁回府》、《两亲家打架》、《梅降雪》、《檀香坠》、《观灯》、《大家欢喜》、《退兵》、《访友》、《林英哭五更》、《走雪山》、《金碗钗》、《杀庙赶坡》、《花亭相会》、《卖苗郎》、《偷情》、《双官诰》、《探情郎》、《刘全上坟》、《采桑》、《光棍哭妻》、《梅英卖水》、《小宝童问病》、《五更鸟》、《大杂会》、《卖杂货》、《烟鬼显魂》、《闹书馆》、《二堂舍子》、《五丈原》、《观阵》、《张良归山》、《十美女放风筝》、《烧窑》、《黑访白》、《打脏婆娘》、《春秋笔》、《乞巧》、《鲛绡》、《百戏图》、《疑情》、《冯上积德》、《俞伯牙摔琴》、《金瓶梅》、《端阳节》、《清风亭》、《奉朋友》、《二度梅》、《薛礼访白》、《百宝箱》、《雪梅吊孝》、《雪梅上坟》、《雪梅相思》、《讨饭》、《挑战袍》、《取西川》、《草船借箭》、《送京娘》、《拜年》、《哭祠》、《皇姑出家》、《蟠桃》、《赵五娘描容》、《张琏卖布》、《三婆娘打灶》、《秃娃子闹房》、《四岔捎书》、《义犬乳孤记》、《王小过年》、《捉鹌鹑》、《白先生教学》、《马寡妇开店》、《考文》、《相面》、《石榴娃烧火》、《少华山烤火》、《打沙锅》、《瓜地打狼》、《四劝》、《二姑娘骑驴》、《二姐娃害病》、《尹寡妇上坟》、《小姑贤》、《探亲相骂》、《来保吃面》、《丑别窖》、《打瓜园》、《王廉哭五更》、《双灵牌》、《刘全进瓜》、《白鹿原》、《花亭会》、《打草鞋》、《送灰面》、《双下山》、《刘玉郎思家》、《李彦贵卖水》、《烙碗计》、《数椿打路》、《朱砂楼》、《十五贯》、《梵王宫》、《十张纸》、《四贤册》、《紫霞宫》、《捡芦柴》、《顶灯》、《跪楼》、《顶花砖》、《观音堂》、《沉香救母》、《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古城会》、《刺目劝学》等。
发表于 2009-6-14 14: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阴迷胡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责任者: 华阴市文体事业局
    迷胡发源地华阴市,地处陕西关中东部,是渭南市所属的一个县级市,华阴四季分明,粮丰林茂,被誉为“华夏之根”的西岳华山就耸立于华阴南部,西汉粮仓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四知先生杨震的书院遗址都在华阴境内,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承,构成了这一古老的剧种“迷胡”的特殊生育条件。

    影响迷胡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一、西方文化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冲击。
    二、其原生态的审美特质对中青年一代造成的历史隔膜。
    三、迷胡戏做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一些与其有依存关系的民俗活动的淡化和消失。

    有利因素:
    一、当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
    二、显明的地域风格及艺术魅力,提供了它继续存在的合理性。
    三、华山名胜地位的提高和迅速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
    四、迷胡戏在对外文化交流和革新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五、迷胡剧种在西北地区民间文化生活的传统优势地位。

    迷胡分布区域较广,西北五省、晋西南、豫西以及湖北等地均有流传,其流派较多,陕西东路迷胡应该最具有典型性,华阴是其唯一的发源及传承地区。
发表于 2009-6-14 14: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阴迷胡的保护计划  
责任者: 华阴市文体事业局
    2003年地方政府拔专款两万元,文体局向社会筹集资金壹万伍仟元,用于普查、整理、保护迷胡戏和收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一些音乐曲牌等。近年来,市政府对仅有的一个迷胡专业团体的事业经费逐年增加,2006年增加到拾柒万元,但仍杯水车薪。省文化厅2006年为迷胡剧团准备投资拾万元购置演出设备(未到位)。

    一、主要保护内容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微的开展迷胡的普查工作,完备迷胡老艺人的艺术档案。
    2、定期举办群众性的迷胡汇演,培育人们对迷胡的欣赏情趣,激励演出技艺的不断提高。
    3、重视艺术传承,建立“迷胡戏培训中心”。
    4、不断深化对迷胡的理论研究,并尽快做出研究成果,开始有计划的出版迷胡音乐一书。
    5、对迷胡进行保护性的适度开发,促进迷胡的市场经济化。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03年,市政府召开了“保护迷胡戏曲艺术,打造传统文化品牌”会议。明确提出华阴迷胡是华阴特色文化之重点,要全力进行保护、弘扬。
    2、2003年5月,文体局成立了“迷胡戏整理保护工作组”,对全市的专业迷胡团体、民间迷胡班社,民间迷胡艺人进行全面走访和了解,并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录音、录像、建档和收藏。
    3、2006年,省文化厅重点为迷胡剧团投资拾万元的演出设备,用以对迷胡艺术的扶持、保护。
    4、市迷胡剧团每年排练大戏4个,小戏10个,使迷胡戏发扬广大,深受群众欢迎,并在上级汇演中屡屡获奖。
    5、市财政对民间的迷胡各班社不定期、不定额度的进行资金补贴。
    6、市文体局每年春节组织一次迷胡戏群众演唱赛。

    三、十年保护目标  
    重视艺术传承,注重对青少年迷胡爱好者重点培养,开办“迷胡培训中心”;
    1、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迷胡演唱活动,培养人们对迷胡欣赏情趣。
    2、深化迷胡理念研究,完成出版《迷胡音乐》一书。
    3、通过文化保护,加强对外艺术交流。

    四、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7年  1、全面开展迷胡的深入普查整理归档工作。2、排练演出大型古典剧“闫家滩”、“全家福”。3、做好培训中心的租地、项目计划和施工准备。4、组织人力开始《华阴迷胡》一书的编写。5、恢复组建民间迷胡班五个。预期可达到的目标:1、静态保护工作基本完成。2、参加省级、国家级戏曲汇演,争取获奖。3、通过活动基地的建设,为迷胡传承提供可靠的社会条件。
    2008年  1、迷胡培训中心开学,招收音乐专业学员50名,演员100名。2、专业迷胡剧团排练迷胡大戏两本,小戏5个。3、完成《华阴迷胡》一书第一卷的编纂工作。4、恢复组建民间迷胡班社5个。5、举办两次群众性的迷胡戏汇演。预期达到的目标:1、培训中心学生初见成效。2、出版《华阴迷胡》一书第一卷。3、民间迷胡班社能够健康的定期在民间演出。
    2009年  1、加强“培训中心”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迷胡剧团排练大戏两本,小戏5个。3、举办群众性迷胡戏汇演两次。4、编纂《华阴迷胡》一书第二卷。预期达到的目标:1、第一期学员初步掌握迷胡演出,演出的一般基础知识与技能。2、迷胡剧团下乡巡回演出突破300场。3、完成《华阴迷胡》一书第二卷编纂工作。
    2010年  1、《华阴迷胡》一书第二卷脱稿、审订。2、培训中心开始招收第二批学员。 3、迷胡剧团排练大戏两本,小戏5个。4、举办两次群众性迷胡戏汇演。预期达到的目标:1、出版《华阴迷胡》一书第二卷。2、迷胡培训中心第一期学员得到肯定,初步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3、迷胡剧团下乡巡回演出突破300场,并参加省艺术节取得优异成绩。
    2011年  1、培训中心第一期学员结业,采取自愿选择和政府协调的办法,充实到市迷胡剧团和各民间迷胡班社。2、迷胡剧团排练大戏两本,小戏5个。3、举办两次群众性迷胡戏汇演。预期达到的目标:1、充实到市剧团的第一批学员独立排练小戏3个。2、各民间迷胡班社排练大戏一本,小戏5个。3、市剧团排练迷胡大戏三本,小戏10个。4、第二批学员初见成效,并取得初步的社会效益。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市政府主管文化副市长为组长的迷胡保护小组。(现已建立)
    2、设立以文体局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迷胡戏整理、保护、传承工作组及《华阴迷胡》一书专著编写组。(现已建立)
    3、把迷胡戏的保护、传承纳入到文体局和各乡镇文化干部的干部考核,并实行责任追究制。
    4、市政府每年解决20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

    六、建立机制  
    1、建立责任管理机制,定责定人,保证措施的落实。根据文化市场的要求,每年给市剧团和民间班社下达演出场次任务。政府对市剧团和民间班社实行经费补贴,并逐年增加,超额完成演出场次实行奖励。
    2、对从事迷胡演出的拔尖人才,政府实行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
    3、文体局设立民间艺术管理科,重点对迷胡戏管理,对主要负责人年终进行考核,实行竞争上岗。

    七、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一)、迷胡戏培训中心筹建预算。
    1、租赁场地3年75000元
    2、办公设备15000元
    3、购置乐器50件30000元
    4、其它50000元
    合计:170000元

    (二)、出版《华阴迷胡》一书两卷经费。
    1、编写人员补贴10000元
    2、收集迷胡资料5000元
    3、出版发行费(2000册)15000元
    合计:30000元

    (三)、收集、整理、保护迷胡戏经费预算
    1、工作人员交通、误餐补贴10000元
    2、摄像机1台15000元
    3、照像机1台5000元
    4、录音机、录音带1000元
    合计:31000元

    总计:231000元






发表于 2009-6-14 20: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阴迷胡的濒危状况
责任者: 华阴市文体事业局
    1、能全面继承传统的老艺人大多谢世。
    2、艺术传承后继乏人。
    3、活动空间明显缩小,专业迷胡剧团人才青黄不接,民间迷胡班社多已解体。
    4、流行和时尚唱法对地方的传统唱法正在进行同化。
    5、演出条件过差,设备残缺。

    造成濒危的原因:
    1、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文明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冲击。
    2、一些地方领导对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淡漠。
    3、没有采取及时得力的保护措施。
发表于 2009-6-14 20: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阴迷胡的主要价值
责任者: 华阴市文体事业局
    一、戏曲史价值
    华阴迷胡,孕育于郑声,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北曲、弹词的影响,至元代基本形成为独立的剧种,以后虽流传较广,但始终保持着其原发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民歌原型。它反映了民歌转化为曲艺再提升为戏剧的全过程,对这些特征的梳理与研究,对探索戏曲源流,完善和丰富中国戏曲史有着重要的史实借鉴作用。

    二、特殊的审美价值
    华阴迷胡具有迷胡这一剧种阴柔美的共性,但它更古朴、通俗,更委婉缠绵,更具有抒情性。其丰富的音乐体系是民族音乐的珍贵资料。

    三、民俗资料价值
    华阴迷胡剧目繁多,包容有丰富的地方风土人情,传闻轶事,是研究秦东民俗的一笔重要素材。

    四、社会现实的精神
    华阴迷胡,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其思想内容抑邪扶正,追求真善美。这在陶冶人们精神情操,营造社会和谐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育化作用。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对这一剧种的及时保护和开发,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发表于 2009-6-14 2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阴迷胡的主要价值
责任者: 华阴市文体事业局
    一、戏曲史价值
    华阴迷胡,孕育于郑声,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北曲、弹词的影响,至元代基本形成为独立的剧种,以后虽流传较广,但始终保持着其原发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民歌原型。它反映了民歌转化为曲艺再提升为戏剧的全过程,对这些特征的梳理与研究,对探索戏曲源流,完善和丰富中国戏曲史有着重要的史实借鉴作用。

    二、特殊的审美价值
    华阴迷胡具有迷胡这一剧种阴柔美的共性,但它更古朴、通俗,更委婉缠绵,更具有抒情性。其丰富的音乐体系是民族音乐的珍贵资料。

    三、民俗资料价值
    华阴迷胡剧目繁多,包容有丰富的地方风土人情,传闻轶事,是研究秦东民俗的一笔重要素材。

    四、社会现实的精神
    华阴迷胡,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其思想内容抑邪扶正,追求真善美。这在陶冶人们精神情操,营造社会和谐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育化作用。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对这一剧种的及时保护和开发,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发表于 2009-6-14 20: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阴迷胡的传承谱系
责任者: 华阴市文体事业局
    有记载的从清道光年间开始:

    张辅君、寥逊青、杨运子、宁思合、吴思谦、赵长河、党延奎等为华阴民间迷胡艺人,均已谢世。

    第一代,师从前辈,演唱迷胡的主要有李桂芳、宁秦华、崔生华、崔春华、姚振华、吴艺文、左艺国、袁建民、杜建兰等。

    第二代:师从前辈的以卫赞成、雷开元、刘艾侠、张巧莲、李淑莲、员振明、党光弟等为代表。

    第三代:是目前活跃在民间的以苏随民、党安华、孙玉香、高亚莉、严凤亚、杨建康、张宝仓、丁巧祥、赵亚荣等为主的华阴迷胡演唱者。

    现在已培养出林禾苗、杨杰杰、党杰、王双喜等青年演唱者。
发表于 2009-6-14 20: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阴迷胡的传承谱系
责任者: 华阴市文体事业局
    有记载的从清道光年间开始:

    张辅君、寥逊青、杨运子、宁思合、吴思谦、赵长河、党延奎等为华阴民间迷胡艺人,均已谢世。

    第一代,师从前辈,演唱迷胡的主要有李桂芳、宁秦华、崔生华、崔春华、姚振华、吴艺文、左艺国、袁建民、杜建兰等。

    第二代:师从前辈的以卫赞成、雷开元、刘艾侠、张巧莲、李淑莲、员振明、党光弟等为代表。

    第三代:是目前活跃在民间的以苏随民、党安华、孙玉香、高亚莉、严凤亚、杨建康、张宝仓、丁巧祥、赵亚荣等为主的华阴迷胡演唱者。

    现在已培养出林禾苗、杨杰杰、党杰、王双喜等青年演唱者。
发表于 2009-6-14 21: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阴迷胡的主要价值
责任者: 华阴市文体事业局
    一、戏曲史价值
    华阴迷胡,孕育于郑声,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北曲、弹词的影响,至元代基本形成为独立的剧种,以后虽流传较广,但始终保持着其原发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民歌原型。它反映了民歌转化为曲艺再提升为戏剧的全过程,对这些特征的梳理与研究,对探索戏曲源流,完善和丰富中国戏曲史有着重要的史实借鉴作用。

    二、特殊的审美价值
    华阴迷胡具有迷胡这一剧种阴柔美的共性,但它更古朴、通俗,更委婉缠绵,更具有抒情性。其丰富的音乐体系是民族音乐的珍贵资料。

    三、民俗资料价值
    华阴迷胡剧目繁多,包容有丰富的地方风土人情,传闻轶事,是研究秦东民俗的一笔重要素材。

    四、社会现实的精神
    华阴迷胡,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其思想内容抑邪扶正,追求真善美。这在陶冶人们精神情操,营造社会和谐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育化作用。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对这一剧种的及时保护和开发,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发表于 2009-6-14 21: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img]
发表于 2009-6-17 11: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事情 有能力有心人应该多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09-6-20 10: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又作“眉鄂”或“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关中地区,同时也流行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眉户的演唱形式分为两种:

          之所以称眉户戏,一说源出眉县、户县,因地名而得;一说源出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称为迷人的戏,简为迷戏。陕西方言中“眉”和“迷”、“户”和“戏”谐音,故被写作“眉户”。清末,眉户腔被搬上舞台,并借鉴吸收大型剧种营养,但仍保持农村群众自娱自乐的形式。抗战时新文艺工作者在眉户戏的整理和发掘中,探求“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使眉户音乐更加得到发展和丰富。

眉户戏-演唱形式

           一是仍保留地摊子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系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

           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如《反大同》、《火焰驹》等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良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自由。

眉户戏-戏曲曲调

            眉户的曲调甚为丰富,人们熟知的七十二挚蟮鲾,三十六撔鲾,合计已一百有零,其实早已远远超出此数,仅解放后收集整理的,已达二、三百个,加上各地同曲异唱的,那就更多了。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现代戏《梁秋燕》是眉户剧的代表剧目,扮演主要角色的李瑞芳,享有很好的声誉。

眉户戏-著名剧目介绍

《迟开的玫瑰》

        《迟开的玫瑰》叙述的是发生在西部某大城市的一个深巷小院中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年仅19岁的主人公乔雪梅,考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就在她欲赴京就读时,母亲突遇车祸身亡,一家老少五口人的重担,便落在了她这个大姐的肩上,凭着责任感和良知,她先后三次牺牲掉再深造和成家立业的机会,把前途、事业和幸福,一次次让给了弟妹,甚至养妹。而自己的初恋情人—后任副市长的温欣,在生活的蹉跎跌宕中与别人完婚。直到36岁,弟妹们一个个披着时代的风采归来时,她才与捅下水道的工人许师傅倾心相爱,花好月圆……

         全剧牢牢抓住普通人的命运,紧扣时代脉搏,通过乔家这个“社会细胞”的奔突演进和他们从艰难走向兴盛的现实,折射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风采。尤其是秦腔“四大名旦”之首的李梅,以其声情并茂的细腻表演,完美演绎了女主角乔雪梅的内心世界,博得了在场观众分外热烈的掌声。

        《迟开的玫瑰》自1998年创演以来,曾在陕西、北京、辽宁、贵州、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巡演,至今演出已逾400场。该剧是国家文化部向全国推荐的十五部优秀剧目之一,曾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进步奖”金奖、第十一届“曹禺戏剧文学奖”、“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等多项殊荣。

《酸枣树甜枣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山西晋南桃南庄村民们告别了贫穷,面对着茫茫的商海,人们开始跃跃欲试。
   
         青年后生姚东来决心闯荡一番,然而出事未捷,第一桩近十万元的枣苗生意因信息的延误而惨遭失败,一时沸沸扬扬,债户逼门。东来的未婚妻田枣香硬是说服了父亲,支持东来费尽周折买了一部手机,鼓励他再闯市场再涉商海。然而其父姚老贵面对着乡邻们的重要债务,又卖掉了儿子的手机,在乡情,恋情,父母亲情中苦苦挣扎的姚东来决定一走,由此引发出一连串的悲欢离合……
   
          两家人,两代人观念上的碰撞与反差,编织出二十世纪末山西农村奔小康的七彩梦幻。

眉户戏-图片赏析
发表于 2009-6-20 10: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系我们        
作者:Administrator     
周日, 2009年 06月 07日 11:40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我们的祖先给华夏民族遗留下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历史的文明变迁,其中的一些文化瑰宝不幸遗失.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有义务对这些民族文化瑰宝进行传承保护.我们深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真诚希望大家共同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

          本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互联网,由本网站进行整理和收集眉户戏相关资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华夏千年文明.如本网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人联系.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相关合作意向,共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您也可以与本网站取得联系.

          本网站的运营与维护均由官方网站www.javacoo.com负责.

          Javacoo官方网站及其所有子站对外均称:Javacoo文化传播

          Javacoo官方网站联系方式:

          联系人:jack



         更多讯息请登录官网: www.javacoo.com ,敬请您的关注.
发表于 2009-6-20 10: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咸阳对(迷糊戏)眉户戏的历史渊源介绍        
作者:Administrator     
周六, 2009年 06月 06日 08:56  
原文链接: http://www.xianyang.gov.cn/xygk/2008/1011/article_436.html

      迷胡戏又名“曲子戏”,属曲牌体,是古代“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的称谓。在咸阳市各县区广泛流行。
      迷胡之说有二,一为“迷胡”,传说春秋时代,郑国与犬戎交战于华县、华阴一带,郑军以优人唱曲,致敌兵迷迷糊糊败阵,故为“迷胡”戏;一说迷胡发祥于眉县、户县,应称“眉户”。

      《新唐书•礼乐志》载:“隋初有清曲,其音清雅,玄宗善音律,又酷嗜清曲,而选乐部弟子三百人教于梨园,为弦竹之戏”。清曲,曲调众多,秦代咸阳流传甚广,汉代《乐府》收集了一部分,北魏继续收集成册。元、明两代,清曲发展到昌盛时期,并由单调说唱发展成叙事联缀体。明正德年间,武功人康海继北曲余焰,创作里曲小调,为明朝北曲一支劲军。后人便“转相仿效”,清代已有专演的迷胡戏班。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驻旬邑马栏镇的关中分区八一剧团,请迷胡老艺人当教练,在淳化、旬邑等地解放区演出迷胡传统戏《张连卖布》、《刘三挑菜》、《五更鸟》、《王连哭五更》和新编迷胡现代戏《劳军》、《赵满堂上吊》、《十里塬》等。同时,延安鲁艺还整理编印了《眉户音乐》。建国后,迷胡戏日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咸阳秦腔剧团大都演过迷胡《梁秋燕》、《小女婿》、《囊哉装箱》等戏。礼泉剧团于1964年创作大型迷胡现代戏《秦川儿女》,并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戏剧会演。咸阳周陵乡“五一俱乐部”的《四女拜年》、西北国棉一厂的《联盟渠》、《五十五号车》等自编自演的迷胡戏,分别获省奖,有的还到北京等地演出。迷胡戏由曲子小戏发展成大戏,成为仅次于秦腔的一大剧种。80年代抄录在案的剧本就有520种。

        迷胡戏的内容多是反映社会人事风情,抒发男女爱情幽怨等,有喜剧、闹剧、讽刺剧、幽默剧,情节生动有趣,表演明快酣畅,戏剧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逼真传神,擅长表现现实生活。迷胡,号称72大调,36小调,《羽衣新谱》记载有130多种。曲调大致分三类:即民歌曲体、说诵性曲体和戏曲化曲体。迷胡演出形式,分台下、台上。台下清唱又分两类:一类是“精客曲子”,专为士大夫茶余酒后娱乐消遣,曲词典雅,如《古城会》、《曲江打子》等;另一是类“江湖曲子”,为一般艺人街头卖唱或农闲过节娱乐曲词通俗,如《光棍哭坟》等。台上演分角色行当,一人一角,演唱有的单曲单调,有的联曲多调,围绕人物形象塑造设计唱腔唱段。它的联缀规律是,起调“月头”,终调必为“月尾”;起调“背宫”,终调必为“背宫尾”;起调先“月”后“背”,终调必是先“背”后“月”。中间联缀曲牌自由,词句多少不等。迷胡清唱乐器有三弦(或板胡)、四页瓦、碰铃,有的加笛子。舞台演出,文场增加二胡、打琴,武场全套打击乐齐备。其演唱风格,欢音轻快、清扬、优美、动听;苦音幽怨、深沉、凄楚、悲痛。化妆、服饰简朴、真实,具有生活化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发表于 2009-6-20 17: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谐夕阳”民间戏班表演“迷糊戏”日期: 2009-06-15 作者:通讯员 高雄 来源:新华网兵团频道 新华网乌鲁木齐6月15日电 6月14日,一支“和谐夕阳”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新湖农场文化广场演唱民间“迷糊戏”。

这支“和谐夕阳”队由新湖农场民间“杨家”戏班成员为主,吸纳老年文艺爱好者。他们活跃在农场各种庆典和民间欢庆活动上,将2008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糊戏”进行传唱。

迷糊戏始于清朝的陕西、甘肃等地军屯。一些逃荒的民众将当地的户戏带到新疆,后经流传演变成迷糊戏。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弹唱技巧,具有浓厚的乡音韵味、方言土语和唱腔。分布流传于农六师新湖农场、芳草湖农场及红旗农场等各垦区,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发表于 2009-6-20 17: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团农六师芳草湖迷糊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cul.jschina.com.cn  2008-7-16 9:00:19  复制本文地址传给QQ/MSN线上好友
  据兵团新闻网报道,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芳草湖迷糊戏的第五代传人狄光照,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爷爷、父亲以及他和媳妇叼空就唱的迷糊戏,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到今天他也没弄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啥意思,但他知道这是好事,国家要保护哩。

  月8日,狄氏家族二三十人聚到芳草湖总场文化宫广场上。举办了新疆芳草湖迷糊戏狄氏家族第五代传人演唱会,不少人还拿来了二胡、三弦等乐器,要为大家“露一手”,着实让观众“开了眼”。据悉,清道光8年(1828年),甘肃镇藩县(现民勤县)狄家老二、老三,牵着骆驼,背着羊皮卷子,穿沙漠,走戈壁,一直向西迁徙。两人日行夜宿,大半年后来到呼图壁河下游,终于找到了梦幻一般美丽的家园。兄弟二人白日垦殖筑家,夜晚为了排遣思乡愁绪和郁闷孤寂,常常会唱眉户戏。“唱着唱着就迷糊了,就进入了梦乡。”狄家后人这样解释迷糊戏的由来。

  若干年后,狄家人丁兴旺,老二家养了6个儿子,其中老六迷糊戏唱得最好,并且组成了戏班子,在芳草湖、新湖、呼图壁、昌吉一带走唱,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职业迷糊戏演员。

  先人不在了,烟囱还要冒烟;先人不在了,三弦还要弹奏。狄家先人将延续香火与传承迷糊戏视为同等重要,狄光照至今还保留着爷爷传下来的三弦子。狄光照说他生来就是个“唱戏的”,对迷糊戏特别有感觉,7岁就跟爷爷学弹三弦,没几年就能自弹自唱了。成家后,两口子叼空就夫弹妻唱。下地干活,回到家里,不管再累,摸起三弦一弹,浑身轻松,特解乏,“一天不唱,就像得了病一样难受”。

  据记载,迷糊戏之说有两种,一是传说春秋时代,郑国与大戎交战于华县、华阴一带,郑军以优人唱曲,致敌兵迷迷糊糊败阵,故为迷糊戏;一说迷糊发祥于眉县、户县,“眉户”二字在陕西方言中与“迷糊”发音相同,故名“迷糊”。

  迷糊戏流传方式为师承先贤,口口相传,它唱腔通俗,易学易懂,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如《李彦贵卖水》《张连卖布》中的一些唱段,狄氏家族中的妇孺皆能哼唱几段。

  现在在芳草湖农场文化广场,每天晚饭后,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几个人凑成一堆,有拉的,有弹的,有唱的。拉累了,弹乏了,有人替换;嗓子唱干了,有人顶替。不拘形式,不刻意,不做作,不化妆,不着戏装,自然,大方,随意。唱到“迷糊”时,各自回家睡觉,真是一种享受。
发表于 2009-6-20 17: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湖农场“和谐夕阳”队传承国家非遗“迷糊戏”来源:乌鲁木齐在线专稿  2009-06-15 11:40:06   



图为新湖农场“和谐夕阳”队在传唱“迷糊戏”。

  乌鲁木齐在线讯(通讯员高雄) 6月14日,一支“和谐夕阳”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新湖农场文化广场演唱民间“迷糊戏”。

  这支“和谐夕阳”队由新湖农场民间“杨家”戏班成员为主,吸纳老年文艺爱好者。他们活跃在农场各种庆典和民间欢庆活动上,将2008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糊戏”进行传唱。

  迷糊戏始于清朝的陕西、甘肃等地军屯。一些逃荒的民众将当地的户戏带到新疆,后经流传演变成迷糊戏。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弹唱技巧,具有浓厚的乡音韵味、方言土语和唱腔。分布流传于农六师新湖农场、芳草湖农场及红旗农场等各垦区,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图为新湖农场文化广场热闹非凡。
发表于 2009-6-20 17: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六师4项作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农六师党委宣传部了解到,近日,兵团5项代表作品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六师就占4项代表作品。
这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分别是:农六师五家渠市的迷糊戏、新疆曲子戏、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

据了解,国家文化部于2007年3月起开始进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审工作,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兵团、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直单位,评委会对申报的2540个项目进行审议,最终有564个新入选项目进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兵团有5项,农六师就占了4项。

据悉,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此项工作旨在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民众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认识,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发表于 2009-6-21 09: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剧目介绍

           《迟开的玫瑰》

《迟开的玫瑰》叙述的是发生在西部某大城市的一个深巷小院中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年仅19岁的主人公乔雪梅,考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就在她欲赴京就读时,母亲突遇车祸身亡,一家老少五口人的重担,便落在了她这个大姐的肩上,凭着责任感和良知,她先后三次牺牲掉再深造和成家立业的机会,把前途、事业和幸福,一次次让给了弟妹,甚至养妹。而自己的初恋情人—后任副市长的温欣,在生活的蹉跎跌宕中与别人完婚。直到36岁,弟妹们一个个披着时代的风采归来时,她才与捅下水道的工人许师傅倾心相爱,花好月圆……

全剧牢牢抓住普通人的命运,紧扣时代脉搏,通过乔家这个“社会细胞”的奔突演进和他们从艰难走向兴盛的现实,折射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风采。尤其是秦腔“四大名旦”之首的李梅,以其声情并茂的细腻表演,完美演绎了女主角乔雪梅的内心世界,博得了在场观众分外热烈的掌声。

《迟开的玫瑰》自1998年创演以来,曾在陕西、北京、辽宁、贵州、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巡演,至今演出已逾400场。该剧是国家文化部向全国推荐的十五部优秀剧目之一,曾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进步奖”金奖、第十一届“曹禺戏剧文学奖”、“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等多项殊荣。

《酸枣树甜枣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山西晋南桃南庄村民们告别了贫穷,面对着茫茫的商海,人们开始跃跃欲试。
   
青年后生姚东来决心闯荡一番,然而出事未捷,第一桩近十万元的枣苗生意因信息的延误而惨遭失败,一时沸沸扬扬,债户逼门。东来的未婚妻田枣香硬是说服了父亲,支持东来费尽周折买了一部手机,鼓励他再闯市场再涉商海。然而其父姚老贵面对着乡邻们的重要债务,又卖掉了儿子的手机,在乡情,恋情,父母亲情中苦苦挣扎的姚东来决定一走,由此引发出一连串的悲欢离合……
   
两家人,两代人观念上的碰撞与反差,编织出二十世纪末山西农村奔小康的七彩梦幻。
发表于 2009-6-21 09: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戏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的一些地区,盛行于关中地区。眉户又作“眉鄂”或“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之所以称眉户戏,一说源出眉县、户县,因地名而得;一说源出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称为迷人的戏,简为迷戏。陕西方言中“眉”和“迷”、“户”和“戏”谐音,故被写作“眉户”。清末,眉户腔被搬上舞台,并借鉴吸收大型剧种营养,但仍保持农村群众自娱自乐的形式。抗战时新文艺工作者在眉户戏的整理和发掘中,探求“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使眉户音乐更加得到发展和丰富。

演唱形式
一是仍保留地摊子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系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

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如《反大同》、《火焰驹》等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良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自由。

戏曲曲调

眉户的曲调甚为丰富,人们熟知的七十二挚蟮鲾,三十六撔鲾,合计已一百有零,其实早已远远超出此数,仅解放后收集整理的,已达二、三百个,加上各地同曲异唱的,那就更多了。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现代戏《梁秋燕》是眉户剧的代表剧目,扮演主要角色的李瑞芳,享有很好的声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