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楼主: 蒲实

呼吁和建议:户县申(报)办西北地区“眉户”戏曲演唱(大赛)艺术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1 09: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即眉鄂,或称“迷糊/胡”、“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

眉户因最早流行于眉县和户县两地而得名,属于秦腔派系。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间歌曲,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眉户曲在华阴和华县一带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华阴和华县是周朝郑国地域,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由此眉户在关中分为东西两路,关于东路眉户,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等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数目的剧目。眉户在演唱形式上仍保留有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为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口白。舞台演出形式的剧目则既有如同《反大同》、《火焰驹》等的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连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比较自由。

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和海笛相辅。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扩,眉户的唱腔较为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富于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戏曲服饰简朴,化妆粗线条。表演动作真实、生活化。整体风格较为现代。眉户的曲调甚为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如《老龙哭海》、《罗江怨》、《老五更》等;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主,如《采花》、《银红丝》、《一串铃》等。现在眉户的唱腔音乐精练到50多个曲牌。眉户传统剧目收集整理已达二、三百种,不包含各地同曲异唱。广泛流传的有《张连卖布》、《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劝学》、《杜十娘》等。新编演出的剧目有《兄妹开荒》、《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等。现代戏《梁秋燕》是其中的代表剧目,享有极好的声誉,以至于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美。
发表于 2009-6-21 0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puteng[2006-10-22 11:33:11][我要回复] [加为好友]杨余良先生生于1938年,长安河池寨人,著名盲人琴师。少时因家贫以习奏板胡谋生。十一岁出道于西安正义社。后入西安易俗社。以“瞽目换弦、反指拨弦、满把攥弦”为三绝,其板胡演奏之曲调刚劲苍凉、浑厚悲壮,因此被誉为“杨氏调”,中央电视台《戏曲大观园》栏目曾对此进行专题报道。七十年代,市文化局搞秦腔遗址样板戏《海港》,易俗社社长薛增禄力荐杨余良担任板胡主奏及板式设计。他的演奏博得了广大观众及行内人士的极高评价和热烈好评。他演奏的《海港》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王新权的资料未找到,估计应该是个民间艺人
发表于 2009-6-21 09: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方戏优秀剧展演 临汾眉户剧《父亲》感动观众


--------------------------------------------------------------------------------

http://www.newssc.org 】  【 2009-06-03 15:53 】 【来源: 新华网山西频道 】

 新华网太原6月3日专电(记者李建平)能容纳1400多人的太原市工人文化宫2日晚几乎座无虚席,观众反响热烈。演出结束,观众们走上舞台向演员致意,围着剧场久久不愿离去。这是记者在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临汾眉户剧《父亲》表演现场看到的一幕。

  临汾市眉户剧团团长、梅花奖和白玉兰奖双得主许爱英介绍说,该剧的魅力在于诠释了一种超越功利色彩的人间真情。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观众,提到最多的也是“真情”二字。63岁的张慧兰大妈是从老家曲沃县特意赶过来看的,感动得掉了好几次泪。20多岁的“白领”严玲娟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看眉户剧,但被演员们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深深吸引。以往以为这些地方戏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不是朋友送票不会来,现在如果还有类似演出,一定愿意自己买票看。”

  该剧“父亲”的扮演者、第二十四届戏曲梅花奖得主潘国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地方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例如《父亲》就在舞台美术、灯光设计上采用了现代高科技声光电的表现手段,适应了当代观众审美需求。但地方戏是一个地方精神的凝聚,其本质不能改变,这也是地方戏的魅力所在。”(完)
发表于 2009-6-21 10: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戏曲梅花奖揭晓 山西摘三“梅”成绩最好
                                             2009-5-21

  昨天晚上,第24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在浙江杭州揭晓,我省三名戏曲演员摘得中国戏曲界的最高奖“梅花奖”。据省文化厅文艺处张秀娟介绍,这次我省不仅获奖演员多阵容强大,而且成绩均处于全国一流。梅花奖的两个奖项,二度梅奖(第二次获梅花奖)和“一度梅”奖的成绩第一名分别被我省的谢涛和潘国良获得,我省另一名演员孔向东的成绩排第三,三个人均获得梅花奖。

  第24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大赛于1983年创立,一直是中国最权威的奖项。本届梅花奖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部队、中直院团参与推荐和评委初评,共评选出21个剧种的50名演员进入终评。其中进入“一度梅”终评的有41人,进入“二度梅”终评的有7人,进入梅花大奖终评的有2人。在所有获得梅花奖的演员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谢涛携晋剧《傅山进京》在“二度梅”的评选中成绩第一,潘国良凭借在眉户剧《父亲》中的精谌表演,在“一度梅”奖的评选中排名第一,孔向东以蒲剧《清风亭》亮相,成绩排第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眉户剧做为一个小剧种,获得大奖,并名列全国第一,也为小剧种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山西青年报)

  
发表于 2009-6-21 11: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shutup:
发表于 2009-6-22 11: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现代戏《两颗铃》

眉户现代戏《两颗铃》剧照,王斌饰吴志海

    《两颗铃》,马健翎、黄俊耀、柳风、史雷创作。
    1951年春,台湾蒋帮妄图卷土重来,派遣特务208潜入大陆,欲与潜伏西北地区的特务103接头,密谋策反暴乱。敌208被我抓获,103仓皇逃离西安,杀人冒名,匿藏于黄龙山,并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胡建藩勾结一起,发展反动组织,阴谋与我对抗。我公安人员吴志海巧妙打入匪特内部,引出103,在我民兵及群众配合下,将匪特一网打尽。
    此剧1959年由陕西省戏曲剧院一团排演,连演100余场,受到群众的欢迎。1961年陕西省戏曲剧院三团改为眉户演出。
发表于 2009-6-22 11: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现代戏《大家喜欢》




--------------------------------------------------------------------------------

《大家喜欢》,眉户现代戏,马健翎1944年创作。
    1944年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地委和驻军385旅政治部为隆重纪念“三·八”妇女节,进一步推动大生产运动,争取农业丰收,支援抗战,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特请马健翎编写了此剧。剧情写二流子王三宝好吃懒做,抽烟赌钱,打婆娘骂娃。乡长和冯二婶劝他学好,他却不思悔改。三宝输了钱,又发了烟瘾,厚着脸去表兄石万明家告借,遭拒绝,回家便偷婆姨李玉贞纺的棉线。乡长、冯二婶为了让他学好,便让李玉贞带着孩子羊娃暂去娘家劳动生产。乡长硬是拉着三宝上山开荒,使他逐渐戒了赌,戒了烟瘾,变成一个热爱劳动的新人。后来,三宝高高兴兴地把婆姨娃娃从丈人家接回家,并备了酒菜请乡长和冯二婶一起吃了顿团圆饭,乡长夸,二婶赞,婆姨娃娃笑满面,大家喜欢
发表于 2009-6-22 11: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吁对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加强保护性扶持<div class=article_info><div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3月26日电(记者朱俊清、武勇)记者近日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宁夏银川市秦腔剧团团长柳萍等专家了解到,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近20年来,秦腔和眉户等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京剧和黄梅戏等剧种。  
他们呼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加强对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保护性扶持。

  据了解,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主要由秦腔、眉户、碗碗腔、陇剧等组成,其中秦腔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诞生了数百部优秀经典剧目,在整个西北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庞大的观众群体。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艺术财富,并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一个重要项目。

  然而,受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加上经费短缺、人才匮乏、观众群体锐减、演出市场不景气、经营发展逐年低迷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近20年来,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剧种,后劲不足、缺乏创新,专业及业余民间团体难以维持生计与发展的矛盾愈加突显。

  柳萍说,秦腔和眉户等是深受西北地区各民族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果再不加以扶持,这株古老的艺术奇葩将会消失。她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加大对艺术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设立中央及地方两级专项扶持基金或资金,加大对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扶持性资金投入。甚至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加大对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挖掘保护和保护性扶持以及保护性利用与开发研究,振兴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 </div>
发表于 2009-6-22 11: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证明,眉户调高亢激昂,宛如行云流水,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在青海乃至西北地区的戏曲领域中知名度较高,演出市场基础也比较好。有了冠名和音乐主基调,就有了方向;有了音乐的主方向,就有了创作的新思路。青海地方戏曲音乐应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音乐人在音乐唱腔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经验,在“青海眉户调”的基础上,大量注入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在地方戏曲音乐中增添新的艺术表演机制,才能迎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体制的需要,满足现代观众的文化精神需求。
发表于 2009-6-22 15: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户县眉户曲子的基本特征2008年12月26日
    一、曲子的特征:

    据《陕西志·文化艺术志》309、377、378页载:“一是清曲坐唱,凡有亲朋好友来访时,即令家班(王九思戏班)出以示欢迎;二是地摊演唱俗曲,凡有庙会,王九思则带家班以地摊形式演出民间俗曲。当时演出的曲目以他创作的散曲、小令、套数为主。其散曲有《碧山乐府》(上、下卷)、《碧山新编》、《碧山续稿》各一卷共有小令500首,散曲、套数100阕,还有《南曲次韵?傍妆台》小令100首。三是江湖曲子,原民间农闲、过节日时自娱形式,或艺人的坐摊卖唱”。

    二、眉户戏剧的特征:

    1、“眉户戏”的声腔曲调,是吸收明清时期关中民间俗曲形式的。兴起时间约在清乾隆以前,曲调主要为‘月起月落’等套曲形式。(见《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眉户条)。

    2、眉户音乐由唱腔、锣鼓经与曲牌三部分组成。唱腔为曲牌联缀体,曲调有200多首,分为越弦(大调)、平弦(小调)两大类。越弦古老,曲体结构复杂,旋律富于变化,音域宽广,拖腔委婉,演唱难度大,三弦定“1—5—1”,主要曲调有[越调] [背宫][满江红][混江龙][边关][寄生草][老龙哭海][凤落箫][肝肠断][哭道情][罗江怨][金钱][黄龙滚][琵琶][吹腔][五更][大十片][十字慢][长城][西京]等。平弦多为民歌小调,结构规整短小,旋律流畅,变化不大,音域较窄,三弦定“5—6—3”,曲调有[放风筝][十对花] [十盏灯][十杯酒][十二花][采花][剪窗花][山茶花][一点油][打枣杆][闹子调][螃蟹调][钉缸][霸王鞭][三六子调][杂货调][纱窗][小桃红][太平年][银纽丝][五里墩][五烂香][绣荷 包][拉船花]等。另外,还有一些戏剧性强又不断反复变化的唱腔,如[慢诉][岗调][落子]等,节奏自由,吟诵性强的散板或近似散板的唱腔,如[滚白][说道情][箭板],以及类似秦腔紧打散唱的[带板][唱场]等。眉户的唱曲,有欢、苦音之分,如欢音[硬越调],苦音[软越调],有紧慢之分,如[紧西京][慢西京],还有正反、大小之异,如[金钱][反金钱][凄凉][小凄凉]等。一些曲调有前后、新老、头尾之别,唱腔丰富多彩。

    眉户在20世纪50年代前全由男演员唱,扮男角时用本嗓演唱,扮女角时用真假嗓相结合。其音域宽阔,一般男演员为f—f2,女演员为a—a2。眉户音阶调式丰富,同一曲牌也有不同的调式。七声徵调式的欢音音阶为567123↑45,苦音音阶为56↓712345;欢音五声徵调式为561235,商调式和羽调式很少,套曲结尾用的曲牌或单独成段的唱腔曲牌多数为宫调式,其音阶为123↑45↓71;其次是徵调式和羽、商调式。音阶中的↑4和↓7的音高及游移性,与秦腔基本相同。

    眉户的坐唱乐队由6人组成,分操三弦、板胡(正反各一把),笛子、水水(第四声)和四页瓦。乐器的增添变化见前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部分。

    眉户只有弦乐曲牌,没有唢呐曲牌。弦乐曲牌分纯器乐曲,有[鼓耶调][八板][柳生芽][祭灵][杀妲己][凤凰 三点头][四尺调][纱帽翅][割韭菜]等20余首,唱腔牌子器乐化曲牌,有[西京牌子][大金钱][银纽丝]等10余首;还有唱段中间的大过门。前二者主要用于升帐、摆宴、祭典、迎宾等表演动作和配合唱腔之间的道白。后者多用于前奏,以渲染气氛,配合表演。(以上内容均见《陕西文化艺术志》310-311页)

    三、眉户剧目所反映的内容以表现民间生活题材的居多。小放牛调实为牧歌调,有人说凤阳调为王九思带回的安徽寿州凤阳的民歌调,《二姐娃》系列实为户县一带的道情,《文王访贤》乃为樵歌、山歌的对唱。后来的“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不见,偏偏不见我的知心人”(见《梁秋燕》),则直接是情歌。因此说曲子曲调和内容大都是由元明的北曲吸收眉县、户县的山歌、牧歌、樵歌、儿歌等发展而成的。剧目方面经20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挖掘整理,计有500余个。主要有《张连卖布》《五更鸟》《打灶君》《小姑贤》《隔门贤》《脏婆娘》《休媳妇》《老少换》《安安送米》《烟火状元》《尼姑思凡》《二姐娃害病》等200余出。根据演义小说改编的剧目有《古城会》《访白袍》《审苏三》《花亭会》《杜十娘》《刺字劝学》《皇姑出家》《放饭》《沉香救母》《三上轿》《三进士》《火焰驹》《草船借箭》《清风亭》《游武庙》《铜台送子》《潘金莲调钗》《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等。建国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张连卖布》《杜十娘》《曲江歌女》《金碗钗》《屠夫状元》等,延安时期和建国后创演的现代剧目有《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夫妻识字》。(见《陕西省文化艺术志》311页),特别是户县秦渡镇韩五桥刘育秀1958年创作的《妇女生产歌》唱词,至今传唱。
发表于 2009-6-22 15: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眉户曲子
户县曲子,又称眉户曲子。据对此颇有研究的陈炳森先生介绍,户县曲子的一代宗师是明代大戏曲家王九思。王九思是户县北街人,官至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罢官归里后弃文作戏,学习音乐,他把眉县、周至、户县等地的民歌、山歌、情歌加工整理,使元曲遗韵《北曲》得到发展,形成了被当时曲论家评为“世争传播的套曲”,即按关中人语调唱的流行曲。眉户曲调非常丰富,据统计有72大调67个小调,唱起来自由爽畅、舒展平缓:有的激越慷慨,凝重悲壮;有的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有的欢乐明快,谈谐有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梁秋燕》、本世纪初的《迟开的玫瑰》两剧的火爆演出效果,是眉户曲子这个音乐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而原生态的户县坐场曲子,必须唱几个大调,乐器以三弦为主,伴以板胡笛子,用四页瓦(竹片)、碰铃打击节拍。乐队和唱者在10人以下,大家围坐一起,一人主唱众人相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笔者小时候很爱听邻居杨师叔和常二伯等的曲子唱和,余味悠长。把户县曲子作为“非遗”抢救保护,确实刻不容缓。  

关键词:眉户户县曲子
发表于 2009-6-22 15: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曲子戏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陕西 • 西安 • 户 县 文化遗产名称:眉户曲子戏 遗产编号:Ⅳ—2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西安市户县 遗产级别: 省  
联系方式:
  眉户(郿鄠)是陕西地方剧种之一,也称为“陕西曲子”,唱眉户也称为“念曲子”。相传因起源于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而得名,眉户历来以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劳作、爱情、婚嫁、殡丧等方方面面的言情为基调,以丰富的演唱材料和演唱形式,唱出了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唱出了普通百姓的志趣和爱好。这一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众多爱好者的感情寄托与精神享受。
    眉户戏的主要素材起源于陕西民间的民歌、情歌、牧歌、樵歌、渔歌以及民间小调和童谣,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在演唱时对曲调作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这种以套曲为形式的音乐特点。由于它唱腔清雅悦耳,唱词通俗易懂,非常大众化,且题材大多表现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再加上一些传统的历史故事联唱,满足了各层次群众的需求,能够作到雅俗共赏,广受男女老少的欢迎。它究竟产于什么年代,因为史料上记载不详,众说纷云,莫衷一是,难于考稽判断。据学者和艺人们讲述,应该是在继承元代小令(单首曲牌)和套数(联首曲牌)的基础上,又汇入明清俗曲和民间小调,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种戏曲形式.换言之,是由历代的—人或数人坐唱—个故事,发展到近代的由演员分工角色,由数场折子戏来完成一部完整的眉户本戏随后搬上舞台演出,直至展现在银幕和银屏上。由于时空和地域等因素的存在,历来的曲牌名称,往往都是一曲多名,或一名多曲。元代的南北曲中就有黄龙滚、五更啭、满江红、罗江怨、柳青娘、珍珠帘……明代的小曲中就有银纽丝、哭皇天、闹五更、打枣竿、耍孩儿、太平年……清代的小曲中就有剪 靛花、叠断桥、跌落金钱、绣荷包、四大景、边关调、平调、勾调、钉缸调(呀呀油调)……这些历代曲牌的名称和现代眉户曲牌的名称是何等样的相似?这很有可能在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此曲牌是否彼曲牌,还有待更近一步的考证才是。清末王慧泉先生编辑的眉户唱本《羽衣新谱》曾在序文中赞美眉户戏“是古诗源、是新乐府,是莲叶曲、是竹枝词.”可见眉户戏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已经相当大了。
    眉户的曲调优美动听,艺术感染力极强,流传的地域很广,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使得它更趋完美,更具魅力。它不仅在陕西境内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还向邻近的省份发展演变并流传,直至在好些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眉户的踪迹就非常广泛,大西北的大部分专业文艺团体都演出眉户戏。甘肃境内有些地方还把眉户称为《兰州鼓子》:青海民间艺人运用浓郁的青海方言演唱的眉户曲调,当地谓之《青海平弦》,它和《青海花儿》同样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传唱着眉户那优美动人的旋律,锡伯族同胞用特有的民族语言演唱的眉户曲调更富有民族色彩,再加上民族音乐舞蹈的融汇,一个深受锡伯族、回族、汉族群众喜爱的《新疆曲子》便逐步形成了。在山西省南部以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为中心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眉户调。由于眉户在晋南为当地群众所喜爱,所以有的市县还设立了专业眉户剧团,而且业绩颇丰,多年来在全国性的戏曲汇演中获奖剧目层出不穷。河北省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的《卖布》就是由眉户传统剧目《张连卖布》发展演变而成的,这出戏亦然保持了朴素真切的演唱特点和曲调结构。眉户由陕南大巴山区流传入川,天府腹地广汉市剧团也演出了地地道道的眉户戏,他们的川腔道白自然地掺杂着川味的特点,但确实演唱好听。眉户戏还随着汉水流入湖北的西北部境内,在郧阳地区就有眉户曲调在民间流传。眉户戏在河南省的陕县以西、灵宝一带也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在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也有文艺团体演出过眉户戏。眉户戏以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优美流畅、自然清新的曲调,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眉户不但是我国西北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全国乃至海外也颇受人们的欢迎和爱戴。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之处的秋河两岸,有个"陕西村",那里的先民是公元1879年,从陕西蓝田迁徙过去的,称为东干族.眉户曲子在当地颇为流传,人们用代有异国韵味的关中方言演唱眉户曲子,别有一番情趣,常见的剧目有《鳏夫上坟》《寡妇验田》等。1949年10月,周恩来总理就推荐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随新中国代表团赴东欧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在莫斯科演出,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好评和欢迎,从而使眉户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走向世界。澳大利亚、牙买加、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和朋友曾不远万里来到古都西安,探索眉户的真谛。澳大利亚悉尼市马克理大学高级讲师戴维•霍尔姆(贺大卫)博士不但为眉户音乐的魅力所顷倒,而且能用比较地道的关中方言演唱“陕西曲子”,这不是一般的热爱所能取得的成绩,而是被眉户这种艺术的魅力征服了他,陶醉了他,在多年的苦心钻研后才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凡是能被中国人民喜欢的东西,同样可以被外国朋友所喜欢.
发表于 2009-6-22 15: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眉户曲子文坛盛名犹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8日06:38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本报讯(记者 杨斌鹄 实习生 申剑武) 昨日,户县举行大会,隆重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九思诞辰540周年,缅怀这位户县先贤为家乡做出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户县创建全国诗词之乡工作进程。

  王九思生于1468年,逝世于1551年,陕西户县人,字敬夫,号渼陂,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和戏曲家。在京为官时,他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开一代文坛新风。1512年,官场失意的王九思回到家乡,过起了长达40年的乡居生活,期间他关心黎民疾苦,潜心诗文词曲创作,创作了大量诗文词曲,开创了风靡关中西到甘陇,东到晋南流行数百年的眉户曲子,对于我国古代戏曲发展贡献很大。王九思还主持编撰了户县第一部县志,倡建了户县县城西关涝河石桥,人称“太史桥”,桥至今犹存。

  今年恰逢王九思诞辰540周年,昨日,户县各界群众召开大会缅怀为家乡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这位先贤,宣传他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户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发表于 2009-6-22 15: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曲子简介


    户县曲子有史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史称:康海坐瑾党落职,每与王九思等相聚氵美片东户杜间,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怫郁,又善搊弹琵琶,后人转相仿效。户县周至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康状元演杂剧,王学士唱曲子的逸闻趣事。
    明正德六年(1511),王九思成立曲子家班,延请名师,学三弦,弹瑟琶,制乐度曲。罢官回乡的四十年间,他常带领家班来往于关中各地的朋友和庙会之间,演唱曲子。在王九思的影响下,户县的曲子班社渐兴,曲目曲调日益丰富,曲子演唱代代相传。
    户县曲子为清曲坐唱,不搭台子,不用化妆,俗称“地摊子”。多在节庆、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唱。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主奏乐器三弦、辅助乐器板胡、笛子、四页瓦和撞铃,有时也用碟子伴奏。
    户县曲子音乐共有100多个曲调,其中有36个大调,72个小调。大调古老,曲体结构复杂,旋律富于变化,音域宽广,拖腔委婉,演唱难度大;小调多为民歌小调,音域较窄,结构规整短小,旋律流畅。
    户县曲子是联曲体一唱到底的套曲。套曲有自己的规律,如起腔为“越调”,那么尾声就以“越尾”结束,起调为“背宫”,落尾的调也必是“背尾”,结构灵活而严谨。户县曲子现存的曲目有开篇曲子、风俗类、演义类、传奇类、古怪类等五大类,150余种。
    户县曲子的风俗类曲目反映的内容以表现民间风俗人情的题材的居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特征。
    户县曲子历史悠久,它是遍及西北的眉户曲子和眉户戏的源头,它对研究元代散曲和明清俗曲的流变以及眉户曲子的迁播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曲调丰富,自成腔系,是我国民族音乐和曲艺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它丰富的曲目中保存了大量民间传说、传奇故事和民间生活的历史形态是研究民俗、历史和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料。它独特动人的唱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发表于 2009-6-22 15: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九思与眉户曲子
      □陈炳森
     
  眉户曲调优美动听,很受人喜爱。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部《梁秋燕》唱红了大江南北。本世纪初《迟开的玫瑰》获中央文化部精品工程一等奖。两剧的火爆演出效果是眉户曲子这个音乐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一代眉户曲子的宗师———王九思却鲜为人知。

  王九思(1468~1551年)字敬夫,号 陂。陕西户县人。1496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等职。正德5年(1510年),掌握司礼太监重任的刘瑾获罪被诛,朝廷以王九思有“刘瑾余党之嫌”而使他罢官归里。王九思的不幸遭遇自认为是“以文为身累”。为了便于发抒自己的愤懑就弃文作戏。他的一生主要精力从事戏曲创作活动,其代表作是《杜甫游春》、《中山狼》。有散曲《碧山乐府》,词有套数100余阙,诗文多卷。
     

  他回家以后,先是写了很多诗词。但由于不合韵律,很难演唱,还受到人们的嘲笑。这时40多岁的他便下决心学习音乐。“费重赀募国工学按琵琶三弦,习诸曲尽其技”。他高薪聘请名乐师给自己传授音律知识和弹拨乐器的技艺。很快掌握了元曲遗韵《北曲》的各种唱腔,把眉县、周至、户县等地的民歌、山歌、情歌整理加工,使《北曲》得到发展,形成了被当时曲论家评为“世争传播的套曲”,即按关中人语调唱的流行曲,先在眉、周、户一带传唱开来。他自编自唱,其优美动听即令“老乐工击节自谓弗如也”。同期戏曲家李中麓曰:“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为一代宗匠乡曲……”这种曲调唱起来自由爽畅,舒展平缓。有的激越慷慨,凝重悲壮;有的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有的欢乐明快,诙谐有趣。现代流行的眉户曲调中仍保持着这种特点。

  王九思开创了风靡关中西到甘陇,东到晋南流行数百年的眉户曲子。明清时期晋南人在户县经营盐、铁、百货生意者极多。王九思是户县北街人,他家对面就是山西会馆,晋商经常探亲进货,这就把“世争传播”的曲子带到山西。晋南至今流行眉户曲子,自在情理之中。同期曲论家李开先去西夏饷军,途经康海处,王九思闻知,立即邀李开先返户县作客,九思盛宴招待,他们在10天的相处中通力合作,切磋琢磨,既完善了眉户曲子,又由李开先将套曲带至西夏,“关陇之士争相传咏”,至今甘、青、宁亦有眉户曲子。

  眉户曲调非常丰富,据统计有72大调67小调,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些小调,而高级阶段的大调很难听到,原生态的坐场曲子则必须唱几个大调,乐器以三弦为主,伴以板胡笛子,用四页瓦(竹片)、碰铃打、打击节拍。乐队和唱者在10人以下,大家围坐在一起,一人主唱众人相和。曲目贴近生活,音调和谐,有很强的感染力。几十年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坐场曲子这枝奇葩濒于衰亡。在保护“非遗”的呼声中我们应给他施肥浇水。回味这曲乡音怎能不格外感到亲切呢?

  眉户这个地方剧种因源于眉、周、户一带,几百年来人称眉户曲子,搬上舞台以后才叫眉户戏,它的前身是坐场曲子。眉户戏的爱好者应该知道眉户音乐这个宝贵的非物质遗产有一代宗师王九思的汗马功劳。
发表于 2009-6-23 18: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09-6-24 15: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国贾治邦等观看眉户现代剧《西部风景》

 陕西日报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5周年之际,6月17日晚,省委书记李建国,省委副书记、省长贾治邦,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省委常委赵正永、马中平,副省长潘连生、张伟,省政协副主席田源、石学友、刘石民,西安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等领导同志,与参加全省西部开发工作会议的代表一起,在西安新城剧院兴致勃勃地观看大型眉户现代剧《西部风景》。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把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东部发达地区迁到西部。一大批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广袤的大西北,为改变西部面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西部风景》以50年代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上海知识分子家庭一家三代西迁过程中40多年的奋斗史,塑造了苏毅教授、孟冰茜教授夫妇,周长安教授,苏毅的儿子苏小眠、女儿苏小枫等人物形象,表现了西迁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生存状态和情感纠葛,反映了一代西迁人的奉献精神,是献给西部拓荒者的一曲赞歌。该剧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的一部重点剧目,既有陕西眉户的特色,又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内涵深刻、情节跌宕、激情飞扬,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演出过程中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李建国、贾治邦等领导同志走上舞台和演职人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祝贺演出成功。
发表于 2009-6-24 19: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去一些相关的戏曲的论坛或是一些较大影响力的论坛发帖,在这里每天来发同样的内容,使得帖子长久不沉,其目的是好的,但是没有意义,反而影响别人浏览,况且发的内容往往重复,更没有多少人关注
发表于 2009-6-25 16: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shutup:
发表于 2009-6-26 22: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shutu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