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松山寺联
松风送抱,正荡胸怀,近看镜海波光,莲峰岚影;
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洲渔唱,嫣阁钟声。
——佚名撰 澳门松山寺联
【注释】(1)松风送抱:松风,梁简文帝诗:“城傍疑复道,树里识松风。”送抱,《南史·张元传》:“充与王俭书曰:所可通梦交魂,推襟送抱者,唯丈人而已。”松风送抱是指风从松林间入人的怀抱。 (2)镜海:形容大海水平如镜。 (3)莲峰:美称山峰,秀如芙蓉。 (4)岚影:岚,山林中的雾气。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诗:“瀑布沙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岚影,指山林树木在云雾笼照中呈现出的奇异景色。 (5)山雨欲来:唐许浑《丁卯集·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6)青洲渔唱:青洲,指长满青草的小洲。渔唱,指渔民们互相唱和的歌声。 (7)嫣阁:指佛寺中雕刻华丽的楼阁。这里指松山寺的楼阁。 (8)澳门松山寺:澳门,在广东省珠江口西侧,原属香山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暴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光绪十五年(1887年)进行强占。松山寺就在澳门境内。
【鉴赏】澳门地处广东珠江口西侧,面对浩瀚大海,奇绝出峰,是一个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具有沿海特色、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而座落在这里的松山寺更是个山青水绿、松柏连绵、环境幽雅的胜地。对联作者在这里用饱含激情的笔墨,通过对水平如镜的大海、美如芙蓉的山峰、雕刻华丽的松山寺楼阁的生动描绘,对渔歌互答、钟声和鸣乐境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
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它采用了互相衬托,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澳门松山寺周围的景色,描绘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有如一幅瑰丽的图画。上联写的是静,它将山峰,浩海风光与松山寺名胜融为一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无边大海象一面镜子,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辉;美丽的山峰,葱郁的树木,在云雾的笼罩下,变化莫测,气象万千;海风从松树间扑入怀抱,散发出阵阵清香,荡漾着人的胸怀,给人一种气势壮观而又庄严静穆的感觉,把人带入蓬莱仙境之中。下联写的是动景,描绘的是山雨欲来,游人停步躲雨时的情景,把从长满青草小洲那边传来的优美渔歌和松山寺传出的嘹亮钟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渔歌互答、钟鼓和鸣的动人交响曲,令人读之,心畅神怡,置身瑶台,乐而忘归。这种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对联产生出较高的艺术效果,倍增诗情画意。
这副对联运用了“集引”的修辞手法,直接地引用几人几处的话语,集引恰当,使用适宜,加强了对联的艺术感染力,达到精炼语言的目的。上联“松风送抱”的“松风”,引自梁简文帝诗,“送抱”引自《南史·张元传》,将海风从松林间吹入怀抱的情景,描绘得更加活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下联的“山雨欲来”,引自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这里虽只引了短短的四个字,却将“山雨欲来”前,那种风起云涌,日色昏暗,风满楼的景状,描摹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让人自然产生出驻足避雨的念头,与下文的“且留脚步”,有不谋而合、水到渠成、异曲同工之妙。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入律,用“松风送抱”对“山雨欲来”,“正荡胸怀”对“且留脚步”,“近看”对“遥听”,“镜海波光”对“青洲渔唱”,“莲峰岚影”对“嫣阁钟声”,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恰到好处。而且文辞优美,用词讲究。上联的“近看”,将松山寺周围的浩海、秀峰、苍松、翠柏,尽收眼底;下联的“遥听”把渔歌、钟声尽入耳中。一个“近”,一个“遥”,相反相成,巧妙结合,互相村托,妙趣横生,起了画龙点睛、连结全联的妙用,真称得上是神来之笔。这样一副情景交融,幽雅别致,新颖自然的名胜风景联,题在远近闻名的松山寺,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无怪乎,题在地处边远的山寺的一副对联尚能传扬中外,并为对联家们所选用和赞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