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艳风神 于 2010-12-13 11:44 编辑
愿此文能医苦乐 愿此文能指迷途 愿此文能结善缘 愿此文能开慧果浅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二)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是一位叫做观自在的菩萨,在探究到达无边彼岸智慧的时候,看到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质,同时消除了自己和众生一切的苦难和厄运。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鸠摩罗什译本就直接译为“观音菩萨”,而三藏译为“观自在菩萨”。菩萨是修持的果位,就好比当教师的有职称一样,菩萨就是一种职称。 般若波罗蜜多:音译词,之所以不意译,是因为梵文中该词的词义比意译后的词义丰富、范围大。这就好比中国汉字,很多无法英译一样。 般若,智慧;波罗,彼岸;蜜多,无边、无极。合起来就是“渡过无边的彼岸达到涅槃的智慧”。 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在这里是物质或者万物的意思。“受想行识”为精神活动。 空:一种境界。佛学中重要的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专有名词。 苦:四谛(苦集灭道)之一,佛教认为“人生皆苦”,唯有信佛修佛,才能脱离苦海。 度:佛教把人生比喻为苦海,把佛法比喻为渡过大海的竹筏,所以才有“渡”这一说法和“六度”的法门。 厄:此字估计为衍文,无意义;若非衍文,则是“厄运”的意思,在文章最后我会再次结合“运”来解释的。 这是经文的第一节,从结构上看,若要强名之,可以说它是“别序”;从内容上看说,这一段是佛法修持的法门,并为下面详细解释“五蕴皆空”张本。 佛家讲“戒定慧”三学,儒家讲“礼仁”二纲。 由戒而入定,由定而生慧;戒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成般若智慧,有了一定的慧,“戒定”的修持就更加合法度。这就如同讲“礼”是为了达到“仁”一样;反过来,有了一定基础的“仁”,就会自然而然的契合一定的礼法。 观自在菩萨在这里究竟是如何由定入慧呢?关键在于他“观”“自在”,通过“自在”观,入深层次“定”的境界,体会“般若”的智慧。 他体会到了什么?一般的认识是,体会到了“五蕴皆空”的境界,而后遍渡众生和自己,消解众生苦的根源。 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不对。 “五蕴皆空”的智慧境界和自渡渡他的修持应该是同时的,是同时发生的,即所谓“一念起善即万法皆善,一念做恶则万众生恶”。也只有同时生发,我们才能在定境中去体会与般若智慧。 所以,观自在菩萨在这里教给大家了一种由定入慧的法门——自在观。 修持“自在”观。在经文中有三个词要注意,那就是“观”、“照”和“深”。 观,即观想,在修习禅定的众多法门中,观想是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那么“自在”(自我的存在)应该怎么观想呢?大家可以参看“白骨”观、“不净”观灯法门来修习,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可以和我交流经验心得。 照和观不同。 简单的说,“观”是一个大集合打境界,而“照”则是存在于这个大集合、大境界中的一个子集、一个小集合。在黑夜里用手电筒照射,停在一处,那处显现出的内容就是“照”的境界;而“观”则如旭日东升,瞬间光披万里。 深,点名了境界层次的问题,如果进入“定”境界的程度浅,就无法达到“般若”的境界,更无法“照”见“五蕴皆空”的本质;这就如同做梦一样,梦境程度浅了,很容易醒来,也不容易记住梦中的景象。 所以,只有“自在”观进入深层次的时候,才有可能进入般若智慧的境界,才有可能体会到“五蕴皆空”的真实。 但是,我们入定其实很难“观”见“般若”智慧的大境界;即便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也很难达到,既然无法达到,那“度一切苦厄”就成了梦幻泡影。 这是上等法门,是上乘佛法,既然我们做不到,无法度苦厄,那么菩萨就要另想办法了,做老师的总是要让学生明白的。 “五蕴皆空”的境界是上述境界中最低的,可惜我们也无法达到,那么菩萨就先告诉我们“五蕴皆空”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境界,里面有怎么样的智慧,由菩萨的描述,让我们去领会“五蕴皆空”的境界,进而领悟般若大智慧的境界,最后做到自度度人。 所以,对上智者来说,到这里菩萨讲经已经完毕;可是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讲经才刚刚开始。 那么我们又如何到达“五蕴皆空”,如何做到“五蕴皆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