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4167|回复: 11

《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4 09: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卫君翰

   
00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乃孔子举人生三大乐事与大家共勉。这三句话都相当有道理,须我等细细体会。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仅就字面上而言,这句话是说作学问除了努力求学之外,还要时常加以复习,这样才是很快乐的啊!但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字学、时、习。要注意广义的学,举凡待人处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艺都应包含在内。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此章亦属学而篇,之后会再详细解释)。即此一道理。而广义的习则应该包括复习、演练、练习。因此这句广义的解释应为: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
    这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按字面上来解释就是:看到从远方来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事。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但小弟以为仅按字面上来解释即可,过度引申恐离题较远,亦有失原意。只是我们必须将孔子那个时代的背景,一齐考虑进去。那时科技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城镇之间的交通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相当不便。没有汽车、火车、飞机,没有电话、计算机、网络,甚至连书信可能也不多(识字的人可能有限)。于是住在远方的亲友要见一面,除了靠传统的方法走路,或以牛车、马车代步(前者可能还远多于后者)之外,不但旷日废时,还必须放下手边一切的工作(很多是生产性质的),才能达成,而且事后还得再走回去。因此除非有较强的动机,一般往来应很不常见。所以孔子才会说:看到远方的朋友放下他手边所有的工作,那样辛苦地步行千里而来与我见面交往,那是多么令人高兴快慰的事啊!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为何也是一种快乐境界的描述呢?这得花点功夫来解释,读时也得用点心来理解,所以大家不妨先去洗把脸提提神,再继续看下去。洗好脸了吗?那我们继续吧。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甚或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乍看之下,这与同篇的另一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点相似,但程度上则深广了不少。另外还有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也与此句在精神上相呼应。现在我们就回到本句,本句的重点并不在字面上,而是在人不知之后,要作什么?还有为什么会不愠?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到一种人买了名贵的新轿车或新珠宝就四处去找朋友炫耀,这样本来是人不知而他老兄也真的不愠,只是的他采用宣传的方式,一经宣传便大家都知了,如此一来自然更不会生气了。如果这样做也能接近君子的境界的话,那未免简单了点。小弟以为人不知而不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不是要学给别人看的。况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从学习中又能获得无穷尽的乐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时,其所带来的不悦与所得自学习中的乐趣相比,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要生气,不如把时间及精力花在学习上,以求得更大的快乐。这就与泰伯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说的相类似。而且如果真能做到此一境界,必定早已对学习有了极深刻的了解及身体力行,也一定从中获得不少快乐,是故离君子之道就真的不远了。因此这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但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更是学习的目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09: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00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这句话可分为三段,其中中间的那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比较没问题。但头尾两段,就有点疑惑了。
    先看第一段: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依字面上解释应为世界上很少见到能孝顺父母,也能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其它长上的人;至于不喜欢冒犯长上,却喜欢叛乱的人,更是绝不可能存在的啊!这一段讲得通的原因,在这个好字。孝悌者只是不喜欢犯上作乱,但若在不得已之情况之下,还是有可能犯上作乱的。否则从古到今,犯上作乱的都是不孝之徒,可能也未必尽然。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能作到一定程度的孝悌,就算不能作的很好,但大概也都不喜欢犯上作乱,毕竟真正喜欢犯上作乱的人也是很少见的。因此这不喜欢犯上作乱的原因,恐怕也不只孝悌吧。所以有子此段有道理,但有没有很大的意义就不太知道了。

     第二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依字面上解释为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根本的事情,基础根本的事情一但确立了,大道也就会跟着显现出来了。

      第三段: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指孝悌这种美德,就是仁的基础根本。对于这段,请参照小弟《弹性的仁--仁义》一文以及《爱、众德、仁与义之间的关系》一表。依小弟的理解,爱才是仁的根本核心,孝只是将爱表现在父母身上的美德,虽属构成仁的众德之一,但应该还不能称为仁的根本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虽然短,字不多,但是也很值得好好地分析一下。

    巧字大部份是指高妙、聪慧、灵巧、美好之意。如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甚至和言在一起时,诗经:巧言如簧。亦是指言辞巧妙动听,犹如笙中之簧。这些都是指好的事物。

    令字亦是指好的、善的。诗经:如圭如璋,令闻令望。郑玄:令,善也。所以令色亦当指美好、和善的神色态度。

    因此巧言、令色这两个字面上都是好的辞,为何在此180度大转弯,弃明投暗了呢?合理的推论是这里应该隐藏了一点言外之意。

    先看看这句话的白话译文,小弟以为以下这句最好: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这样的话就不是仁的表现了!现在看出来巧言令色四字所隐藏的言外之意了吗?对了!就是“一点也不诚恳”。所以孔子之意应为有目的、不诚恳、不合宜的巧言令色是不好的。

    巧言一辞在论语中一共还另外出现过两次,则除此处及公冶长篇之外未出现于论语其它篇章。公冶长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卫灵公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此二处应亦是与本章的巧言令色相同的,是指有目的、不诚恳、不合宜的巧言。
发表于 2010-12-4 16: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10-12-4 21: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依字面上解释为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根本的事情,基础根本的事情一但确立了,大道也就会跟着显现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0: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本章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可以将它分为四段来分析。

    第一段:吾日三省吾身。这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小弟以为后者能和下文有较好的衔接所以较为合适。

    第二、三、四段即第一段所指的三件事,而且每一段的层次与所指的目标皆有不同。

    第二段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此段要与第三段有所区隔的话,这里的“人”应泛指所有人甚至包括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且为人谋不一定要真的与别人面对面一起坐下来谋划并起而办事,一切可能会对他人发生影响的事,不论大小都应包括在内。例如我们和并未见过曾子本人,更不曾和他一起谋划办事,但曾子完成大学经一章及孝经,的的确确对我们为人处事、求知求学有莫大的助益。因此这也可说是曾子为我们尽心尽力地谋划办事了。在此郑重感谢曾子以如此严谨的态度来完成大学经一章及孝经,为我们保留了这么美好的文化资产。

    言归正传,第三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说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曾子并未在此处解释说明这个信字,不过论语以后还有多处会再提到信,届时我们再来谈谈。

    第四段:传不习乎?这又有两种解释,这两种解释来自对曾子不同身份的假设,一是此句话是学生时代年轻的曾子所言,则传不习乎就是老师所传授给我的课业是否有还不曾复习、演练的部份?二是此句话是老师时代年长的曾子所言,则传不习乎就是我所传授给他人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不含那些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的东西。小弟以为以后者意义较为深广;又以语气而言:我为人谋…?我与朋友交…?我传(予他人)…?亦较为通顺;况且其实这整句话谦虚中还带有不少成熟的气势,而以曾子的个性来看,学生时代年轻的曾子谦虚是有的,但大概还不太会有说这整句话的成熟气势。因此小弟是比较支持后者的。

    现在再把小弟支持的译法整理一下———曾子说: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一是我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二是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三是我有没有把一些未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传授给别人?
发表于 2010-12-5 16: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学习......
发表于 2010-12-8 09: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时习之  中的“时”解释的不到位
发表于 2010-12-8 23: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1: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应该随时随地注意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对言词要注重谨慎,行为则要有信用,对于他人亦应以爱心来对待,如能持续地在这些方面努力,就能接近仁了;除此之外,还得要充分利用其它时间来学习、充实知识及技艺。

    这章可以分为两段来看:第一段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此段主要在强调个人品性道德等内在的修养,孝、谨慎言辞(讱)、信、爱人这些都属于构成仁的众德,因此如能努力于这些方面,便可接近仁的境界了。第二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在强调个人知识技艺等外在的修为。

    小弟以为并非要把前面内在的修养都完全做到之后,才开始这些外在的修为。两者应该是要同时开始的,只是刚开始时,前者要比较注重一点,因此时间要分配、掌握得当。

    至于内在的品性道德与外在的知识技艺如果不能配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
    雍也篇另有一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说明了这样的情形。这里的质即等同品性道德等内在的修养,文则是知识技艺等外在的修为,彬彬是指各种不同事物配合适当的样子。因此此章译为:内在的品性道德等修养如果超过外在的知识技艺等修为,就会成为粗野的人,相反的如果外在的知识技艺等修为超过了内在的品性道德等修养,就会成为像掌管公务文书的书吏一样的人;唯有两者均备,配合谐调才会成为君子。

    由雍也篇这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学而篇这章还是希望大家对于内在的品性道德与外在的知识技艺都得重视、培养、训练,并且要相互配合、谐调,才能向君子之路迈进。
发表于 2010-12-10 16: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20: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00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小弟以为论语中最难解的,其实就是这些除了孔子以外,其它的先贤先哲们所讲的话。一则因为其在论语中所占份量较孔子少很多,很难了解其整体思想、说话的时机、也不易自论语其它篇章中进一步了解其言词的真实涵义。再则他们似乎都得孔子述而不作的真传,本身鲜少有其它著作,致使欲自论语之外要找到相关信息亦极为不易。

    此章即为子夏所言,贤贤易色小弟共找到4种不同的解释:一、以尊重贤人的心取代喜好美色的心;二、要像喜好美色一样地尊重贤人;三、要以恭敬的神色态度与贤人相处;四、丈夫与妻子相处时,要尊敬她的贤德胜过喜好她的美貌。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则要尽心尽力。事君能致其身:侍奉君主能尽忠职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要诚实信用。虽曰未学:这样的人如果还自谦没学过什么东西。吾必谓之学矣:我还是认为他算是有学过的人了。如果以整句而言,因事父母指父子关系;事君指君臣关系;与朋友交指朋友关系;这三者皆为人际关系,而贤贤易色的第四种解释,丈夫与妻子相处,则为夫妇关系,亦属人际关系。所以小弟以为此种解法较为合宜。

    综观之,此句译为:与妻子相处时,要尊敬她的贤德胜过喜好她的美貌;侍奉父母则要尽心尽力事;侍奉君主能尽忠职守;和朋友交往要诚实信用,这样的人如果自谦没学过什么东西,我还是认为他算是有学过的人了。

    子夏此言偏重于人际关系的道德化,其中包括了忠、孝、信等德目,若以上一章孔子所言的角度来看,这些还大致局限于个人品性、道德等内在的修养,虽说已经可算是有所学的人了,但应还有可以更加精进之处(外在的知识、技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