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可笑的户县教育 本不想写这样的文章。因为这是反讽,反讽再好,只能达到哲学上所说的“优美”境界,而远离“崇高”。写这样的文章,花费的时间远不及给学生备好一节课实在,有价值。 但是做为户县人,有些东西不吐不快。 最近,户县教育局在搞轰轰烈烈的“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先不说这个活动是否有效,是否应该。这该是户县教育的一大盛事吧,但是在片级,县级的比赛会场中,鲜见教育局领导的身影。请问,做为教育局领导,不抓教师,教学的大事,抓什么? 古代的封建官僚尚有选一吉日去田地耕作,以示重农劝稼的习俗。难道我们的领导不知道你们即使是走走过场的视察,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你们对这件事的关心程度吗?是嫌日子不好吗? 我也去过外地。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他们那些地方的教研员大多是由年纪轻轻,勇于创新,有真才实干的青年人来担任。领导干部要年轻化嘛。可是户县教研室的教研员都是些什么人呢?当几年校长,领导,年龄大小,该退二线了,去教研室去。这些“爷”们平时在学校就不上课,更不要谈读书。理论水平跟不上,外行领导内行。现在却成为教研员。会教研吗? 他们评课往往抱着成见。将自己个人的一知半解做为评判课堂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一锤子理论”往往是会出问题的。如:鉴赏瓷器,以年代久远为唯一标准,那么那些近代的精美工艺品,难免会被排斥在外,被敲得粉碎。如以精美为唯一标准,那些年代久远的大朴大拙的东西,难免会被敲得粉碎。事物是复杂的。 可是这些教研员们评课以什么为标准呢?讨论,看你课堂上有没有组织学生讨论,看你的课堂上讲的多,还是少。请问:这是评判一节课好坏的根本标准吗? 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世上的事物本没有名字,我们为了好讨论才强名以命。可是一旦命名,就是对事物的遮蔽。因此,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讲要回到事物才涌现的本身来思考他的意义,不要被命名遮蔽。 那么,新课标中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背景是什么呢?是针对以前教学中老师一言堂,不允许有与自己见解不一的答案,答案唯一的情况而发的吧(当然,比我说的这个背景要复杂的多。我这里只是举例)。提出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课堂搞好,让学生学会。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达到了学生学会了的目的,那用什么手段。讨论也好,授课也好,又有多大关系呢?不要让外在的形式障住了眼睛。 日本佐藤教授曾写过一本《静悄悄的革命》,专门讲的就是课堂上一味让学生讨论,而老师作用丧失所形成的“主体性神话”现象。请问博学的教研员们,你们读过吗? 再说了,讨论是学生交流。那么,老师在上面提问,学生回答,其它学生听。听后再针对这个学生的发言进行修正,这算不算也是一种交流呢? 可是我们亲爱的教研员只认前者,否认后者。 呜呼。无法可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