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0-11-30 14:55 编辑
挚友李洋源
一 流水高山绝世操,耳余闻之应自销。 圣洁浊鄙宁歆判,义感羊哀与伯桃。
鸡鸣庐主 发表于 2010-11-27 11:48
诗痴挽友诉衷肠, 垒典罗列情未伤.
丝瓜充胸勿买弄, 好吊书袋要商量!
丝瓜充胸: 比喻满腹经纶.
1 流水高山绝世操 :引典《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操,琴也.操行也.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2 耳余闻之应自销, 引典《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等
2. 1·张耳(?-前202) 大梁(今天封)人,汉时常山王。年少时,曾为魏国公毋忌座上常客。秦灭魏后,亡命游处黄,后任外黄县令,时与刘邦相处达数月之久。秦来大梁后,张耳和朋友陈余等不事秦国,一齐逃亡。秦朝末期,陈胜、吴广率被征发者900余人在蕲县大泽乡起义,进入陈地(令河南淮阳)时,聚众已数万。张耳偕陈余遂投奔起义军,被任为左右校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八月,张耳、陈余随义军大将武臣趋至邯郸。时陈胜在陈地称王。于是张耳、陈余亦劝武臣在赵地称王。武臣遂自立为赵王,以张耳为右丞相,鲁骚为左丞相,陈余为大将军。不久,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鲁骚被部将李良杀死,张耳因耳目较多,及时潜蔽逃脱劫难。事后张耳及时招集未叛士卒约数万人,并与未遭劫难之幕僚商议,将原赵国后裔赵歇立为赵王,迁居信都(今邢台东北)。时为秦二世2年(公元前208年)。同年闰九月,秦军主将章邯占据邯郸。此时张耳与赵王歇已走入钜鹿城;但很快被追击的秦军围困起来。是时陈余则北收常山数万人,屯驻于钜鹿之北,张耳谴使数次召陈余进兵解围,而陈余则自恃兵少,难以敌秦,不予授救。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项羽率援赵义军北渡漳河,连连破敌,遂解钜鹿之围。十二月,张耳约见陈余,责其不肯救赵之过;又疑张厣、陈泽二将被其所害。陈余怒解印绶推给张耳。张耳惊楞不知所措,未即接受。陈余起身入厕,幕僚对张耳道:“此乃天赐于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张耳遂佩其印缓,取其兵权。张耳收陈余兵权后,余常独与军中最要好的数百人渔猎于河上泽中,由此,张耳与陈余失和而成仇。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此时项羽军破幽谷关,进屯新丰、鸿门(均在今临潼北)。刘邦至鸿门与项羽相会,险遭杀害。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迁都江南彬地。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同时封王共18个,因张耳亦同各路诸侯入关,项羽也素闻张耳之才名,又念其扶赵抗秦之功,乃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此为常山王之始。张耳立国,陈余甚怒,对人道:“张耳和余功相等。今张耳为王,我却称候,项羽对我不公。”当时,齐王田荣叛楚,陈余乃使门下客夏说对田荣道:“项羽执掌天下不平,请借给我兵,南皮可掩蔽你。”田荣欲树党以反楚,乃谴给陈余。陈余又加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5年),常山被攻破,张耳败走。十月,投汉王刘邦,待之甚厚。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张耳与韩信统兵数万东出井陉击赵,使万人过河列营,成背水陈。此阵一成,只许胜,不许败。故而汉军将士皆作殊死战,勇猛异常。旋大败赵军。韩信报请汉王以张耳为赵王,镇抚其国。汉王许之。此为汉王四年事。
3 圣洁浊鄙宁歆判 引《典世说新语》等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后代。管宁于东汉末避世乱于辽东三十多年,后还乡入魏,朝廷屡次征之入仕而不就,以布衣身份终老。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东汉末年桓帝时候曾经入仕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太尉,为官有清誉传世。 《世说新语》中,关于管宁和华歆的直接记载一共有五条,其中四条位置在《德行》门,一条在《方正》门。根据《世说新语》的编排体系,显然这两个人的言行是被当作了士人的典范,并以如此尊崇的安排表示了对他们言行的景仰。不过按照这五条的内容,准确点说,直接提到管宁的记载只有一条,其他的四条记载,从本文的写作角度来说,只是关于华歆的故事。但是这两个人是如此的亲密,生活道路、人生准则又是如此的迥异,又有着一个非常著名的共同的故事,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来品鉴思量一番。 先说他们共同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德行》一门记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里有两个故事,记载了他们的两个生活细节:一、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二、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这个故事流传得实在是太广了,以至于“割席断交”成了一个成语,后世常被用来表示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同流合污。金块代表的是世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官员的豪华仪仗代表的是世人无限向往的尊贵。但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富和贵都和所谓的“清名”成了矛盾,正因为大多数世俗的人追求富贵,所以少数士族读书人的特立独行才有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立于世的姿态,仿佛这是一种时尚一种无上的光荣。后人读这个故事,大多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一种道德评判,即管宁是清高的,华歆是世俗的;管宁相对来说是正面的人物值得学习,华歆相对来说是反面人物,要接受世俗的唾弃与不屑。
4 义感羊哀与伯桃。引典《羊角哀一死战荆轲》等
故事的名字叫二鬼战荆苛。
是古代八拜之交之一,相当初刘关张结拜就是敬奉的这二人。
具体的故事是这样的:
刎颈之交 左伯桃与羊角哀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
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还有 金兰之交 赵五娘 孟母 锦瑟 移座 踏歌 化春 衣带渐宽 柳河东遭抑 太史公究天人之际的挨错.等等诗词的化用和典故不一而足.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已之块垒而已哉!
近人好用僻典,颇觉晦涩. 吴子律云:“词患堆积,堆积近缛,缛则伤
意。词忌雕琢,雕琢近涩,涩则伤气。”又云:“言情以雅为宗,语艳
则意尚巧,意亵则语贵曲。”又云:“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