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抢救皮影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
皮影戏,是我国传统的综合性民俗艺术,是古老的民间戏剧之一,它包括手影,纸影和皮影戏三大类,如今,手影和纸影,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只留下皮影,皮影起源于西汉年间,自唐宋时代,皮影戏已形成了气候,到了元代,它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甚至成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以后,皮影开始走向世界。
早在摄影、电影和电视发明之前的1000多年,我国广大乡野的夜晚,已经有这世界最古老的彩色动画亮起了,它被现代的人们称为"活的绘画"和"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可现在这个活化石却失去了昔日的活力,就像这幅全长52米的《明清皮影"社火"戏》长卷,由于多种原因,完整的关中社火皮影已无法收集到实物。为了收集素材,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的扬飞和李淑文两位老师,花了6年时间,多次走访了陕西华阴、华县、大荔、洛川等县及陕南地区众多流派民间艺人的老画谱,口述资料,然后经过整理加工绘制而成,遗憾的是,我们再不能看到,听到那独具关中特色的社火皮影戏表演了。只能从这此幽默诙谐的对白中体味社火皮影的魅力。
明清皮影"社火"戏对白:烧酒更比黄酒醇,那边来的你是谁,瞪着明睛装瞎子,你说我是谁就谁,哟,原来你是东村的"汤药";什么丸药,汤药,我是东村管事的哟,你可是西村的屹黄;真是驴儿在,胡打岔,我乃西村的"地方"噢,原是西村"地方",看把你穿的新的洋的,扇的凉的干啥呢,你看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今年可要热闹热闹哩,这不这些娃子都准备开了,还是先看我村的;看你那人高的,胖的把人的眼窝晃的,莫急莫翘,先把各家的社火头子叫出来,比一比,晾晾膘,伙计们,都出来了。
陕西是皮影戏的故乡,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其中东西两路皮影最具特色各有讲究,西路皮影以高大、粗犷闻名,东路皮影以雕刻细腻著称,东路有碗碗腔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还有南路的道情皮影和北路的阿宫皮影,只是现在已听不到了。
八十年代,像礼泉县一个县,起码有几十个,四、五十个皮影戏班子。理在,你连四、五个都找不到啦,陕西东路的以华阴、华县为代表,皮影的历史古老,而且雕刻比较精细,再一个它小,小的耍着方便,它大概有八寸左右,西路的稍微高大一些,大概就是一尺二寸,就像这是西路的皮影,像那个墙上的是东路的皮影,它小巧玲珑,比这个短一点点,民俗民间艺术如何来继承,如何来抢救,因此杨飞和李淑文就感觉到他们从事这个工作感情所使,责无旁贷。
为了挽救传统皮影,杨飞和李淑文两位老师在西安小雁塔办起了皮影收藏陈列室,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陕西的牛皮影,还看到河北的驴皮影,以及许多脍炙人口的皮影故事,对于杨飞和李淑文两们老师来说,收藏僵不同地区的皮影,特别是陕西皮影,已成了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时,为了挽救一种失传的皮影,住住要走很多地方,要花很长时间,就像这个"灰皮影"就花了4年时间才收藏到,因为它制法秘不示人,所以清末年间已经失传。
过去的艺人,他都讲艺呢,现在都讲究实惠,所以现在刻的都比较粗,过去刻的比较精致,比较小,特别细,而且这个皮影不是牛皮和驴皮,而是灰皮制的,就是用石灰炮制过的皮子,现在已经没有了,为个灰皮的颜色,上的比较雅,很素气,很漂亮,现在就是画也画不到这样的程度,所以过去的艺人特别重艺,他们刻的皮影都特别好,所以现在这个皮子已没人会制了。
如果有一天,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实物皮影,甚至是绘制的皮影画,而无法听到它们的声音,那将是遗憾的,抢救皮影,就是抢救我们的文化遗产,因为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皮影也是我们显示个性化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