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4218|回复: 1

钱文忠《西游记》:虚幻人物与传统国民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16: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主持人:听沈教授说完“大事”,接下来我们要跟着钱文忠教授到西游路上走一遭了。钱教授是为数不多的研究梵文巴利文的专家。说到梵文,我们大家都很好奇,感觉很神秘,钱教授能不能跟我们大家先说两句?(钱文忠笑:一会儿我演讲的时候再说。)好,我们就把这个悬念暂留一会儿。接下来,我们就听钱文忠教授讲一讲“虚幻人物与传统国民性”。(全场鼓掌)

《西游记》是浪漫主义作品,是汉民族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前面三位都是我的前辈,马老师讲她是抛砖引玉,其实是前面三位学者抛出来三块美玉,我这个“小石头”跟在后面。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把我这个“石头”给它抛完。(全场笑)我从三位前辈学者讲的中国四大名著的前三部以及他们的阐释当中深受启发,问题是我今天被派的任务是讲《西游记》,那我怎么也得给《西游记》争口气。(全场大笑)

马老师讲《红楼梦》里边的王熙凤能干,那也能干不过白骨精吧?(全场大笑,钱文忠转向马瑞芳)您里边讲宝哥哥很可爱,很漂亮,那也漂亮不过唐僧。(全场笑)因为无论是林妹妹还是宝姐姐怎么爱宝哥哥,总没有爱到像女妖怪想吃他的地步。(全场笑)周老师讲的《水浒传》里的鲁智深的兵器有多重,那怎么也重不过金箍棒。(全场笑,钱文忠转向周思源)您里边讲的这些人怎么怎么样,这些都比不过《西游记》里的人物。(全场笑,鼓掌)沈老师刚才讲《三国演义》,一共提到了20多回“了不起”,那里边好多少年英雄,但谁也比不过哪吒吧?(全场笑)但是呢,我们都知道,这只能是笑谈,因为这是不能作比较的。

在四大名著里,《西游记》是极其特殊的一部。特殊在哪里呢?如果按照现在日益被抛弃的文学理论的二分法,那么前三部小说基本上都被归为现实主义作品,唯独这一部《西游记》被归为浪漫主义作品。但是归在浪漫主义里边,你说唐僧浪漫吗?不浪漫。白骨精浪漫吗?再浪漫也不能说她浪漫。(全场笑)所以硬给安了一个抬头,叫“积极浪漫主义”。我从来就不明白哪里还有“消极浪漫主义”?(全场大笑)

但是无论如何,《西游记》这部小说是我们汉民族文化传统里的一朵奇葩!奇在哪里呢?无论我们这个民族有多少优点,我们的民族文化里有多少宝贵财富,毫无疑问,富于想像力恐怕不是我们汉民族的特殊优点,汉民族是以实际、以现实著称的一个民族,而这部小说应该讲是一个虚幻的神怪小说。

《西游记》不是一部佛教小说,它反映的是传统国民性的一种特质:信仰的庞杂和不坚定

怎么看待这部小说?好多朋友也许会认为这是一部佛教小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讲,《西游记》告诉我们好多佛教的大道理。我告诉大家,恐怕不是。

先讲唐僧。玄奘当然是一个高僧,可是在《西游记》里面他的唯一功能,好像就是引发无穷无尽男男女女妖精的食欲,谁都想吃掉他。(全场笑)吃掉他以后的目的也很清楚———所有的妖精都满怀着一个美好而庄严的理想: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这一点就暴露出实际上它根本不是佛教小说。佛教是讲苦的。生下来苦,自己不苦妈也苦;(全场笑)老是肯定要老的,再怎么折腾,再吃补品也得老;(全场笑)老了以后一定得病,就算年轻没病,老了以后也得病,最后总归逃不掉一个“死”字。这是我们常讲的苦。其实后面还有几个苦,那就更深刻了。比如说“怨憎会”。你总归要跟那些你怨的、恨的、很不喜欢的人碰面。比如说,“求不得”。你指望股票涨,它跌;(全场大笑)你指望房价降,它涨;(全场笑)你想买房子,卖完了;你想卖了吧,有价无市。

所以,佛教讲的是要涅。涅有好多很复杂的解释,实际上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我不和你们玩儿”。(全场大笑)就是说我不再轮回。我不愿意轮回,因为轮回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你“修”得再好,比如说我下辈子修成崔永元了,(全场大笑)这是我命已经好得不得了了。(全场笑)但是一不小心可能会投胎成一只蟑螂,(全场笑)投胎成一只蚊子或者投胎成一个橘子、一个苹果,这很惨哪。所以佛教就说我不轮回了。

马瑞芳: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崔永元就是蟑螂喽?(全场大笑)

不是,我是说他“修”得好。(全场笑)

佛教讲的是我绝对不再轮回,佛教绝对不会追求长生不老。从这个角度讲,《西游记》就不是佛教小说。

另外,《西游记》说到底对佛教是不尊重的。比如玄奘西行求法成功以后,到大雷音寺去求经。弥勒佛有两个“特别助理”,一个阿难,一个迦叶。一看玄奘来求经,如果对佛教很尊重的话,佛陀太重要了,等于是佛教的创始人和法人代表,你怎么也不能开他玩笑。(全场笑)《西游记》的作者就开他玩笑。怎么开玩笑?两个助手一见到师徒几个就问,你们来干吗?来取经。哦,你来取经,带了人事来没有啊?

人事,就是说你有没有带礼物,有没有意思意思。(作数钱状,全场大笑)唐僧很老实,就说没有,我们一路过来也苦哈哈的。(全场笑)没有啊,那行,拿了经走吧。

在渡河的过程中,经被打散了。发现上面一个字都没有,是无字经。也等于说你没有给点意思意思,我经都不给你。急得玄奘啊他是东掏西掏没东西。孙悟空不大仗义,也不愿把金箍棒拿出来。(全场笑)猪八戒当然也不愿意割猪耳朵了。(全场笑)都不愿意。最后玄奘把自己的饭碗给“行贿”了。孙悟空不干,去找如来。大家想,如果是佛教小说,到了如来那里那不肯定得开一个阿难和迦叶的批斗会,你们怎么能这么干,毁了我们佛教的名声,对不对?可如来怎么说?如来说,噢呦,你们搞什么啦,你看看他们也不容易啊,前两天我们这边有人下去给赵长老家做法事,只收了三升米粒黄金。如来说,你看,这么点钱都不够子孙吃的。你们是应该给他们点东西嘛。所以老实讲,《西游记》的作者对佛教,是谈不上任何尊重的。

那么这样一部小说,它反映的是什么呢?先从大的角度来讲,它反映了我们传统国民性里面(指的是汉族,不包括别的民族),我们没有固定的单一信仰。我们的信仰很庞杂,我们只信我们愿意信的东西,我们只信能给我们带来好处的东西。就像有的人去求一个佛,哎呀,保佑我明天股票升500点。(全场笑)升了,哎哟,我给你烧香。要是第二天跌了300点,改天就找另外一个庙烧香。(全场笑)这反映出我们信仰的庞杂和不坚定,还有对信仰缺乏一种敬畏之心。

对虚幻的人物的描写,反映出汉族对人生、对事业、对追求的一种复杂心态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摆脱以往的阅读定势?我想,既然这部小说是一部魔幻小说,是一部充分展现我们汉族文化当中难得的想像力的成功作品,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它是虚幻的。我刚才还有一句话没讲,沈老师您讲三国,那也就三个国家,《西游记》里边虚幻的国家多了,没数过,不知道有多少个。(全场笑)

我们先讲人物的虚幻。唐僧师徒四人当中有仨就是假的。猪八戒,如果真的有猪八戒这样一个人物活在人世间,那得成为全民族的宠物,我们的国宝可能就不是大熊猫而是猪八戒了。(全场笑)沙和尚是没有的,孙悟空也是假的,这三个都是虚幻的,是造出来的。

当然现在我有点疑惑,因为就在前两天,我的一个学生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个地方找我去他们那讲讲《西游记》。我学生就问了,您是哪里啊?对方说,我们这里是孙悟空的故乡。(全场大笑)所以,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孙悟空是真是假。(全场大笑)

这三个虚幻的人物反映了我们什么样的民族心态呢?我们仔细想想,这三个人当中最讨巧的是谁?是猪八戒。唐僧最喜欢的实际上也是猪八戒。猪八戒是比较舒服的,什么活儿都不干,担子主要是沙和尚挑,打架主要是孙悟空去打,他负责找点果子,吃饱了睡会儿。(全场笑)唐僧永远非常体谅这个胖学生,只要猪八戒说什么,唐僧一般都信,这么一个好吃懒做、用小聪明在投机取巧的人,在这部小说里却很受他师傅的喜爱。这说明了什么?

所以,当有记者问我在这师徒四人当中选一个,最愿意当谁,我说当然是猪八戒啦。猪八戒多爽啊!(全场笑)这种选择反映出了一种民族心态,其实我们汉民族内心还是非常羡慕这样一种living style(生活状态)。很爽,不负责任,什么好处都有。(全场笑)同时大家考虑一下那个沙和尚,什么重活都是他干,什么霉都是他倒,什么好处他最后才能捞上,但这个人老实讲在唐僧眼里基本没有。(全场笑)

孙悟空当然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调皮捣蛋,有能力,但是不驯服。唐僧喜欢他吗?恐怕未必。如果大家平心静气地去读《西游记》,把唐僧和猪八戒的对话,拿来跟唐僧和孙悟空的对话进行比较,毫无疑问,孙悟空其实不怎么得唐僧的欢心。只不过唐僧非常清楚,因为观世音跟他说过,你要西行求法,这个人能帮你忙。这个人能干啊,能给你创造业绩,能让你渡过苦难,能帮你消灾。但是我跟你说清楚,这哥们不好管,(全场笑)不好管怎么办呢?给你一套规章制度。什么制度?紧箍咒。(全场笑)

像这样的一种人物描写,反映出我们汉族对人生、对事业、对追求的一种复杂心态。我们最理想的状态,可能第一是我希望有孙悟空的神功,但是不要紧箍咒;我希望有沙和尚的身体,但是不要有他那副担子;我希望有猪八戒的口福,但是我不要他那身赘肉。(全场笑)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让人们觉得太怪了,太怪的结果就是把他虚幻,甚至慢慢地娱乐化

这是一类虚幻人物。还有一类,是历史当中确实存在的人物,而被有意无意地虚幻了。比如玄奘,玄奘肯定是有的,但问题是,我们如果要知道他是如何被虚幻的,就要首先知道真实的他是什么样的。我想用最简单的一个说法来讲,玄奘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官宦世家的人。他祖辈官位都很高,都是省部级的干部,他父亲是个县团级的处级干部。但是他从小受到了儒家和佛教的传统教养。在隋唐之际,佛教非常兴盛,他从小就抱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所以大家说他是释门伟器,是释迦牟尼门下一个非常伟大,将来要成大器的人。他是为了追求他心中的真理,这个真理在他心里就是佛教。

为了追求这样一种佛法、一种学说、一种真理,他不惜偷渡。玄奘出国是没有得到官方许可的,而且唐朝在那个时候是锁国的,是封闭边境的。而玄奘孤身一人,在得不到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完全不知道成功与否的情况下去追求真理,这一点就使玄奘从众多的中外交流史的人物当中脱颖而出。

第二点,他在印度留学期间,求学于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庙。他学习了当时佛教世界上几乎所有能学到的学问,基本上成为一个当时佛教学说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在这里面凸显出来的,是一种专精而不封闭、开放而有所守的学习心态。

第三点,玄奘在印度留学以后当然是回到了唐朝,这一点也许大家会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今天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有几个不回美国的?因为当时唐朝是全世界最发达、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但是大家千万别忘了玄奘是偷渡出境的,是违反了国家禁令出去的,他在回来的时候满怀着一种很崇高的期待,我到印度求得了佛法,我一定要把佛法回师于大唐,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回来等待他的是什么。

第四点,唐太宗确实邀请过玄奘还俗,帮他治理国家,而玄奘没有答应,什么理由呢?玄奘只说了四个字,我只愿“单身行道”。玄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凸显出一种精神,独立的、个人主义的精神。单身行道,就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来推行我所信奉的、我所追慕的佛教佛法。同时玄奘和我们中国汉族传统的知识分子完全不一样,他特别在哪里?刚才马老师提到过,就在那个时候知识分子都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玄奘没有。玄奘奇怪在哪里?真实的玄奘,奇怪在他一辈子不光没有担任世俗职务,他连佛教界的高级职务都没有担任过。以玄奘在当时唐朝的地位,当个“佛教协会会长”是没有问题的。他没有,他只担任过一届大慈恩寺的主持。而大慈恩寺在今天固然是西北名刹,也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但是在唐朝它是个新庙,根本还没有历史可言。就这一点就使得我们好多人,包括《西游记》的作者,对这个人不太理解,这人太怪了,你到底为什么?因为我们太喜欢问你做这个是为什么呀?你做这有什么用啊?你求经回来打算干吗啊?你能不能增加点GDP啊?(全场笑)玄奘太怪了,所以大家发现没有,在《西游记》里边无中生有地把玄奘虚幻成一个官儿,“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封了一个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的官儿,什么意思呢,我曾经说过,好比是大唐全国佛教协会第一副会长、第二副会长,大唐佛教协会总会长。

另一点,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以后,玄奘就完全埋首于做一些很奇怪的工作。第一他翻译了1335卷佛经,他率领好多助手翻译,培育了大量的僧才。玄奘不怎么做法事,他不怎么出现在盛大的佛教场合,而闷头在干这个。

还有一点很奇怪,他在翻译佛经时,总结出许多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不翻”的理论。有一条叫做“秘密故不翻”,就是有好多是非常秘密的,我就不翻了。像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当然这六字箴言现在也被虚幻化,被娱乐化了,变成了“俺把你来蒙”(全场大笑)。但实际上它是有意思的,是“噢,莲花里的珍宝”,这个不翻,因为它很秘密。你老念“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人家觉得比较神秘,觉得你这个人大概有点道行。你天天念“噢,莲花里的珠宝啊,莲花里的珠宝啊”,人家以为你菜市场才回来的。(全场大笑)

再还有一条“此无故不翻”,就说我们这里没有的东西,没有对应的我就不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可口可乐我们没有,从来没有人把它翻成中国王老吉(全场笑)。比如威士忌我们没有,没有人把它翻成中国石库门。而“生善故不翻”,就是说你听到一个字,突然会激发人向善之心,这也不翻译。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波罗蜜”当然是有意思的,就是“凭借着智慧渡到人生的彼岸”。我就凭借着智慧到对岸去了,你们这些俗人在这里闹吧,在这里求长生争名利吧,我不跟你玩了。但是如果把这个经给翻成了“凭借着智慧渡到对岸”,谁还念这经,估计没人念了。

所以他有一套理论,他有非常完善的组织,这是真实的玄奘。但是在当时我们的文化传统里面很多人觉得他很奇怪,一个和尚做这些干吗?

第六点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你跟皇帝有那么好的关系,皇帝也很尊重你,你总应该图点什么,或者你应该要求点什么。玄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方面表现得非常奇怪而不被大家所理解。

一个方面,他跟皇帝要求过两件事情,第一要求佛在道前。唐朝的宗教排序是道儒佛,唐朝的皇帝姓李,而这个姓李是来源不明的,李世民的老祖宗到底是谁,谁也说不清楚,他当了皇帝以后觉得应该按汉族的传统找个祖先,找不着,一急,找到了老子,因为老子姓李嘛。所以唐朝是道教排第一的。玄奘提出希望佛在道前,自然被皇帝断然拒绝。因为皇帝跟你关系再好,这种国家大事我不跟你开玩笑。第二,玄奘提出废除一条法律:僧尼犯罪与庶民同科,认为僧尼总该有点特权吧。也被皇帝驳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玄奘始终没有自己提什么要求。

另外一个方面,玄奘跟皇帝的关系也让当时的佛教徒不理解。汉地佛教的一个规则是非常明确的,叫“法事不依旺者则不利”,也就是说好多宗教事务不依靠世俗的统治者啊,我办不成事。而玄奘在好多时候根本不听皇帝的意思。有的意见皇帝是对的,比如皇帝告诉玄奘带回来那么多梵文佛经翻译,你大师在翻译很好,但是你能不能把我们这里没有的先翻译啊,我们这里有译本的你能不能先放一放,以后再翻译啊。皇帝这个话哪儿错了?一点错都没有。而玄奘就不听,他就选自己认为重要的翻,所以也就导致玄奘翻的好多译本实际上是有重本的,好多重要的他就没来得及翻。

玄奘这样一个人物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我们觉得他太怪了,太怪的结果就把他虚幻,慢慢地把他娱乐化。到最后在小说里的玄奘的形象无非两件事会干,第一件事情是哭,第二件是念紧箍咒,别的他不会什么,发展到后来在我们现在的作品当中,玄奘就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哭包或者变成了一个非常唠叨的人,唠叨到孙悟空急得想揍他。(全场笑)周星驰的影片就对这个发挥到了极点。

所以在《西游记》这样一部小说里面,其实是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绕到背后揭示了我们国民性当中非常多的东西,比如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对真理的态度,我们对追求理想的过程的态度,我们对如何在世间过完一生的态度,我们对超越世俗的层面应该有什么态度。

我想《西游记》所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哈哈一笑,也并不是那么多非常吸引人的变化,更不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啊或者像他后面那条能变成旗杆的尾巴,《西游记》告诉我们的是更多。在四大名著当中恐怕更需要被进一步研究,被进一步探讨,被进一步感受,被进一步阐释的,恰恰是我们以为妇孺老少皆知的这部《西游记》。

发表于 2008-1-22 19: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