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7064|回复: 23

咏阮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6 16: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河东幽人 于 2010-6-16 16:56 编辑

咏阮籍

吾爱阮步兵,风流贯千古。

长啸惊乱世,壮吟骇群丑。

弹冠荡尘嚣,振衣绝污垢。

高山安可仰,且尽白龙酒。

发表于 2010-6-17 16: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句大好,中间亦好,最好一句耐人寻味,
初看似乎“有些消极”,细看:
“学不到阮籍文采、精神,就先学他的饮酒。”——妙!
“古”,似有出韵之嫌,老兄查一下,改一下,
就完美了。
发表于 2010-6-17 17: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长杨散人
支持.gif
发表于 2010-7-12 02: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标准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可入韵)  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平(句)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句)  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平(句)仄仄平平仄(韵)
   请参考
发表于 2010-7-12 06: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标准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可入韵)  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平(句)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句) ...
陶然居士 发表于 2010-7-12 02:22



    是吗???
发表于 2010-7-12 09: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啸惊乱世,壮吟骇群丑。


………………………………………………………………………………………………………………………………………………………………

    能否改为:

长啸乱世,壮吟群丑。

发表于 2010-7-12 09: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夏兰秋菊

弹冠荡尘嚣,振衣污垢。

发表于 2010-7-12 09: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夏兰秋菊


   

咏阮籍

吾爱阮步兵,风流贯千古。

长啸乱世,壮吟群丑。

弹冠荡尘嚣,振衣污垢。

高山安可仰,且尽白龙酒。

………………………………………………………………………………

个人之见,幸勿见怪!

发表于 2010-7-13 11: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19 04: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荅鸡鸣庐主这就是五言仄韵诗的标准格律。破格不在此列!
发表于 2010-7-19 22: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陶然居士


    哈哈!加10分!
先生有空聊聊何如!
发表于 2010-7-20 08: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0-7-22 17:05 编辑
回荅鸡鸣庐主这就是五言仄韵诗的标准格律。破格不在此列!


陶然居士 发表于 2010-7-19 04:57



  陶然 居士:  

              近来可好!
         温五言长于五言古诗,古风.不囿于音律,                    

但决非不谙音律.而是知而不守,性情使然.{调平换仄,非此类不受约束


旷达不羁的血性丈夫所乐为的哦}但为诗意境还是不错的,常常有好句

现呢,你别拿格律来框这类鬃飞驰的汗血野马哦.

      知诗,悟诗,写诗能到如此地步,确属不易,已是很难能的了.看来温五


受古诗十九首及魏晋诗风的影响较深呢.但能按律则会更好呢.不按亦

无大妨.优秀的诗作,终非格律诗之一种吧? 在格律诗尚未成熟之前及成

熟之后,有大量的非格律诗的优秀作品传世,就是明证啊!谢灵运的诗如

何?五柳先生的诗又如何?竹林七贤的诗无一不贤; 初唐四杰的诗无一

不杰.律境双美者如杜子美,当然很美;视格律如无物,绣口一吐就半个盛

的李太白,浮一大白.诗经诗经,为诗之首经.谁敢说他们写的不是诗?


鄙人观点:

境笫一,思想第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不管是什么诗,有

味诗味浓就是好诗.不管是什么蚕,公的母的,亲的丑的,只要能吐出高

质量的丝就行了.                   宁赏整首所有字全是仄声

的,有思想,有见地,有新意的违律之诗;也决不屑于平仄格律无懈可击,


云亦云,毫无思想可言的,光写平仄的所谓正格格律诗.{假设的抬杠

话}当然,能作到律意双佳则会好啊! 目之当今能有几人哉? 还是先

下手从写好意开始吧!千万不可舍本而逐末啊!否则,就要还椟退珠呢.
发表于 2010-7-21 23: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陶然居士 于 2010-7-21 23:30 编辑

主要是:‘爱、步’‘啸、乱’是两仄声节相连,而‘流、千’‘吟、群’‘冠、尘’是两平声节相连,这在诗的格律上是要避免的,可读性也不好。所以我列了一个古人仄韵诗的基夲格式供参考。夏兰竹菊,就象你的网名四字是仄平仄仄,是平仄节。如果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就不好读了。取笑了!老同学。
发表于 2010-7-21 23: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陶然居士 于 2010-7-22 00:22 编辑

你说的对意境第一,思想第一,形式为内容服务。都没错。但诗是有韵的文学,是艺术。它讲究抑扬顿挫,讲究韵味。如果你写诗连诗的基本要求都不讲究,写格律诗连基本的格律都不遵,那还有啥话可说!就说诗味、诗境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诗味、什么是诗境,音律不齐,声韵不畅,谈何味,谈何境?先生观点不管蚕是公母吐出好丝就行,这一比喻姑且不谈恰当否,但如果以此喻诗就差之千里!另你说‘宁赏整首所有字全是仄声的……’实际是根本不复存在的妄语,作为一个写诗的作者,也决不会说有全仄或全平的诗!那样还有何诗可谈,就光写思想而已!那也就不成其为诗。我妄说一句:不想下功夫学好格律,就永远别想写好格律诗!当然可以写一些古体诗,但古风诗也有其古风的要求。总之,下几分功夫就可得几份收获,这才是真理!
你最后说当然诗律和诗意双佳更好,这话说的好,当今能有几人之问就差矣!古人的格律主流是怎么来的?是学来的,不是等来的!你所列的一些诗人不合律的一些作品是有好诗,但我问一句你自已的话当今有几人能写出那样好的古诗来呢?!另初唐和盛唐是不一样的,当然这和初学和学有成也是不一样的是一个道理。总之,任何学问都是用苦功夫学来的,不下苦功夫想写好的诗也是不可能的,这才是真理。
发表于 2010-7-22 00: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荅雨尘子:我对诗来说也是初学,知之不多。有机会我们闲聊可以。论道就怕误人。
发表于 2010-7-22 08: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0-7-22 17:10 编辑
你说的对意境第一,思想第一,形式为内容服务。都没错。但诗是有韵的文学,是艺术。它讲究抑扬顿挫,讲究韵 ...
陶然居士 发表于 2010-7-21 23:57



    诗经是啥格律?     得是诗?   

什么是诗味,诗意,诗境,这是专题,引文太多,

不便全部标出.    知诗者自知,   不知者自检之.





《诗趣·诗味与诗意的美感生成关系》
  
                                  诗趣·诗味与诗意的美感生成关系
               ——古典诗词教学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审美空缺
                             李     立

  【摘   要】在当今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狭义解读“诗意”为“诗旨”、“诗道”,甚至将诗意等同于作者思想而将诗意美感生成中不可或缺的“诗趣”、“诗味”置于“末流”的教读误区。本文从解析“诗意”、“诗趣”、“诗味”的美学指称以及它们的美感辩证关系出发,论证了诗意、诗趣和诗味彼此相互渗透,共融映衬的美学逻辑关系。提出了古典诗词教学中,诗趣和诗味的艺术价值不能忽略,它们在诗词赏析教学中的审美地位当受到相当的重视的观点。
  【关 键 词】诗意   诗趣   诗味   意象   意境   美感价值
                                       
     
   古典诗词赏析教学,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它体现着教师的内在的诗词审美修养,展示着教师传导赏析技能的高下以及培养学生美感、解读并表达为(口头、书面)答卷素质的才情。然而,多少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狭义解读“诗意”为“诗旨”、“诗道”,甚至将诗意等同于作者思想而将诗意美感生成中不可或缺的“诗趣”、“诗味”置于“末流”的教读误区。从而,抛弃“诗趣”、“诗味”的后果,便是生硬地就诗词中的常用意象,诸如“西风”、“杨柳”、“浊酒”、“古道”等的纯功利化甚至是唯考卷化(其实是有的教师对考卷的片面、粗浅理解)的咀嚼。活活将诗意的美感千刀万剐,唯剩其一。学生所得只能是日后难以“搬家”的术语(也许能得一些考分),却难获得掌握审美赏析中国古典诗词规律的钥匙,更不用说拥有让其未来终生受用的审美素养了。
   那么,诗趣、诗味在诗词美感生成中担任着怎样的角色呢?我们首先从几个诗词美学的概念指称入手吧。
  赏诗,必赏诗意。可以说,诗意美是诗的艺术生命。广义的“诗意”概念涵盖宽泛,它已经超越了对作为一种文体的“诗”的美感评价,辐射到所有的艺术形式领域,甚至涉足到对普通话语、日常行为表象以及自然视闻等等方面的赏评表述。本文所论的“诗意”,仅限于其狭义概念,即属诗词美感范畴,与诗旨(意蕴)、意象、意境等同一,当属诗词之灵魂。笔者认为,诗意的美感生成元素中包含着诗趣、诗味的美感价值体现,它们与诗意的逻辑关系微妙而直接,历来是诗人们着力追求的诗美要素。
  诗意美的最显著特征是意象美。“意”与“象”最早出现在《周易》:“立象尽意”(“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周易略例》)。刘勰在作为文学创作论总纲的《神思》篇中首先将“意”与“象”合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认为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意象美感表现的基础是表象(物、容、事)与概念(情志、神韵、道伦、趣理、心念)“不即不离的综合”(钱钟书),即通过表象的描绘,达到现实意蕴的揭示。而无论是表象的描绘还是现实意蕴的揭示都离不开诗词的“趣”与“味”。因为,趣与味是形象思维中最具构建张力,最具形象反刍意义以及拓展可能的语言内质和传媒。如果说形象思维是诗的个性文体特征思维,那么,意象思维就是具有比形象思维更大外延、更宽涵盖的诗美概念,它宏观到可以等言为艺术思维。所以,作为意象思维中意象语言内质与传媒意象美的“诗趣”与“诗味”便是艺术思维表现在诗词中的重要美感特征。
  诗词中,“趣”与“味”紧密相联却又彼此分别。
  “趣”偏重于内容描写和语言表现上的纯真、天然、情镌、生机、哲理、风谐等。杜甫在《北征》一诗中用“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一句,饶有风趣,自然真实地将女孩儿看见诗人回家,全家高兴团聚而学着大人描眉画黛,却把眉毛画得又阔又糟糕的情形描摹得细致生动。诗趣盎然悦心,诗之内容与情感自然让读者满怀生趣,诗意在此如下滩之流水,出岫之白云,毋庸直言。再如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诗人的“不系船”和“芦花浅水边”风韵天然,趣兴自佳地将江村的宁静幽美及主人公闲适放浪的生活表现得情景融谐,其诗意也被该诗看似浅近的语言点点绽露,耐人把玩。杨万里“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以奇特的想象,拟人的手法,将秋山之美风趣描绘,笔意轻灵,情调浪漫,景象鲜活,雅意巧妙。可见,诗趣在表现诗词诗旨和意境中有“润物细无声”,“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妙用,它或直接,或间接地烘制出诗意,或白描或重彩地丰润着诗意。
  值得一提的是,诗趣并非只能在表现诗词的幽默、诙谐和自然、生动方面为诗意张本,在表现庄严、沉郁或凝重、深刻时也同样使诗词生辉。韦应物在怀念友人的《登楼寄王卿》一诗中这样写道,“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人于一、二句虚写胸臆,直抒情感,三、四句实笔勾勒眼前之景,虚实相映成趣,意浓而味长,引人感喟遐思。苏轼《蝶恋花》中让人传诵千古的名句“笑渐不闻声暂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是以趣巧的画面联想辐射,惹人涌动伤春之情,富解之意。而在报国无门,天下心志的诗意构制中,诗趣的审美价值亦显不菲。辛弃疾《南乡子》是一首典型的怀古壮词,其忧国忧民的慷慨与高昂被后世文评家敬赞不已。词中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问出横生的妙趣,答得明快而饶富乐趣。这一问一答,诗意彰显。以上几例足以说明,诗意的美感价值体现多少有耐于诗趣的美感价值体现,诗意与诗趣的审美辩证关系确是我们在赏析诗词时不应当忽略的。
  诗画一体的艺术思维是意象思维的展延。清代画家、诗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出:“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趣亦非也······机趣所之,生发无穷”可见机智勃发、妙趣横生可以使画作丰富多采,鲜动感人。中国古代诗词特别讲究诗画统一,所谓“景语”,便是诗中画语,它是“情语”的载体,甚至诗家干脆将“景语”和“情语”合而为一,两相融化,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诗中画语自然也当有横生之妙趣,如此才能将诗中情语表现得理味俱美。王维诗作从来诗画一体,素工诗画乐禅的他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中,让诗与画浑然融会,读者咏之,只能模糊醉解,而不可寸刀剥离。情趣可感而不可言,诗意模糊生成,却不杂糅。红楼香菱与黛玉“研究”王维诗时也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诗趣如此醉人,足见其审美功能对升华诗意的意义。
  “味”偏重于思想内容精到而深刻。牵涉到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含蓄,牵涉到作品内容的“尺水兴波”般凝练而绵长,它是生活兴味、人文气息的凝聚,其范围比“趣”还更宽泛。
  试看唐韦承庆《南行别弟》:“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此诗采用比兴手法,借江水兴起客情,顺势叙说怨恨无从诉,如落花坠地无声。短短四句,言简蕴藉,深长感人。看似别弟离情,却将诗人因依附张易之获罪流放岭南的凄苦心境表现得入木三分。此诗之“味”在形象(意象)的可供再三品嚼的绵厚中深化了诗意与诗韵。又如贺铸写闲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设问自答,兴中有比,以景喻愁,意象叠置,平行铺列三个独立而富情味的画面。让读者在把玩意象时,自然体会到诗人得罪权贵后借美女睹暮春而伤感迟暮进而产生的悒悒不得志的断肠“闲愁”。诗味含蓄、婉转却又深厚、浓郁,诗意的沉甸和深刻穿透诗言的华艳哀婉直入读者内心。难怪有诗评家称道此诗句乃“静列雅景而连动伤情之范本”,诗味于诗意表达中“功绩”如此,可见一斑。
  诗趣与诗味往往共生,相辅相成,融制意象和意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钟嵘在他的《诗品》一书中提出“滋味”学说,从而触及了诗歌艺术美的核心问题,使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这一时期,气、神、妙、意、情、势、风骨、形神、隐秀、神思、妙意、意象等中国诗美概念大量产生和成熟。“趣”和“味”在上述诗美概念中均有融入,并与中国美学理论一起发展到意境阶段。
  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唐前的“意”与唐时发现的“境”作了理论性的阐述,意境学说就此完成(这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巨大贡献)。直到宋时,尚意(意蕴)的宋人依然对诗意中的诗趣和诗味非常重视。试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萧萧雨”(朱淑真),“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梦到天明”(陈与义)······无一不在诗形诗意中散发着激发联想,震荡心怀,挑动情思的无限趣味。由


发表于 2010-7-22 09: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0-7-22 17:06 编辑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语。陆机首开其端,他批评当时的文学创作有五种弊病,第五种即为清宫疏缓,缺少真味。陆机之后,后继者蜂起,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大文论家提出“趣味说”、“滋味说”等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味”论。自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问世之后,诗话体逐渐成为诗歌批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以味论诗又各有千秋,其巧妙比喻如珠如玑,美不胜收。至元明清,诗话著作数以百计,论诗趋于理论化,然以味喻诗仍闪烁着光彩。清代王士祯的“风韵说”,就是受到了其直接影响。降至当代,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融汇古今,对以味喻诗又有新的发展。汉语的“味”与蒙古语的“amta”意义大致相同。《辞源》中把“味”解释为(1)滋味;(2)一种食物叫一味;(3)辨味;(4)意义、旨趣等[1]。诗学中所说的“味”就是指意义、旨趣、情味。1717年首次出版的《二十一卷本辞典》中把“amta”(“味”)解释为“咸、苦、酸、辣、甜,曰:五味”,“食物之美味或顺心之欢乐,曰:有味”[2]。《二十八卷本辞典》中把“amtatai”(“有味”)解释为“食物之美味,曰:有味。智者、贤士之教诲和学问,曰:趣闻”[3]。因此,把汉语的“味”可以译成蒙古语的“amta”。诗学中所说的“味”失去了生理学上的意义,已变成了评价审美、情感的一种符号。以味论诗是汉族古典诗学中的千古妙语。陆机首开其端,他批评当时的文学创作有五种弊病,第五种即为清宫疏缓,缺少真味。陆机之后,后继者蜂起,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大文论家提出“趣味说”、“滋味说”等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味”论。自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问世之后,诗话体逐渐成为诗歌批评的主要样式之一。其中,以味论诗又各有千秋,其巧妙比喻如珠如玑,美不胜收。至元明清,诗话著作数以百计,论诗趋于理论化,然以味喻诗仍闪烁着光彩。清代王士祯的“风韵说”,就是受到了其直接影响。降至当代,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融汇古今,对以味喻诗又有新的发展。钟嵘奉承五言诗的目的有二种,一、为了反对当时诗坛流行的声病、用典的形式主义;二、为了召唤“建安风骨”,赞扬五言诗的艺术功德。这充分表明了钟嵘的艺术观和艺术追求。他认为“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4],进而“风清骨峻、篇体光华”[5]的建安诗风逐渐走向了没落。对此,钟嵘批评当时诗坛推崇“理”而忽略“辞”,崇尚韵律而忽视“滋味”的形式主义状况。他认为五言诗具有“滋味”,其原因之一是五言诗描写物象,表达情感方面细致深刻,如“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6]。原因之二是五言诗重赋、比、兴,能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丹彩,如“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7]。从上述论断可以看出,钟嵘的“滋味观”涉及到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性境界。“文已尽而意有余”,可以理解为超越语言的意蕴或语言背后的艺术境界。

钟嵘赞扬曹植、王粲、刘桢、阮籍、潘岳、张协、谢灵运、陆机、左思,其原因是他们作诗时不引用典故,勿追求韵律,而崇尚心与物、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以景象表现情感,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有余”艺术追求的要求。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观点与皎然的“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文外之旨”[8]、“诗情缘境发”[9]主张一脉相承。皎然是汉族诗歌意境学说的奠基人,他曾经提出过“缘境不尽曰情”的命题。所谓“境”,指的是诗作中所描绘的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生活景象或生活画面,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后人所说的“意境”。情感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一种言说方式,是记载或表现情感、思想的方式,即情感的哲学,有艺术必有情感。苏珊·朗格有一句名言“艺术是情感的符号”[10]。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没有充满热情就不能够成为大诗人[11]。《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呤咏情性,以风其上”[12]论述以及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13]论述都触及到了诗歌与情感的不割因缘关系。古印度戏剧学理论家婆罗多在《舞论》中给“味”(“rasa”)下的定义是:“味产生于情由、情态和不定情的结合”,“味产生于情”[14]。这些论述都强调情感与艺术作品的密切关系。

司空图的味论是钟嵘以来诗味说之集成。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以醋之酸味和搓之咸味来比喻诗味,认为食物之味在于食物之外,进而探索了诗歌的“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他认为内涵丰富、情感浓郁、思想深奥、意境幽美的诗具有“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艺术魅力。从此可以看出,司空图把韵味与意境、形象性连在一起,而且多次谈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等问题。司空图的这些主张是以诗中的有限景象来表现诗以外的无限情意,即诗人的情意寓于语言、景象之中,而又寄于语言、景象之外。这就是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以象见情的艺术之道。

钟嵘、司空图等人的艺术主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哈斯宝、尹湛纳希等19世纪蒙古族文论家。他们在误读、误解中接受,并阐发了汉族古典诗学的某些艺术之道。哈斯宝、尹湛纳希推崇的“臧否全在笔墨之外”[15]、“写得过显处,便以假乱真;写得过隐处,则以近指远”[16]、“言简意赅”[17]、“意义重叠”[18]等艺术追求都与钟嵘、司空图等人的艺术主张一脉相承。

司空图所倡导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相互关联的提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指文艺作品形象的特色,“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指文艺作品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他所探索的是从物象与情意、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烘托、相互延续之中创造诗性世界的奥秘。

由于艺术追求、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个体嗜好等因素,司空图在诗歌创作上特别强调韵味和含蓄、冲淡风格,竭力赞扬王维、韦应物等山水诗人的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是“澄澹精致”[19]。司空图的代表作《二十四诗品》是一部讨论风格、意境问题的专著,其中贯穿了“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艺术思想。该著作把风格和意境分为二十四种,如雄浑、冲淡、细浓、沈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此分类涉及到风格、意境以及艺术技巧等问题。司空图用四言诗对二十四诗品进行了描述和阐释。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在蒙古族喇嘛僧侣的文论写作实践中曾经也风靡一时。

“大用外腓,真体内冲。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

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20] 。

这是司空图描述的“雄浑”风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作者所宣扬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主张的具体描述。所谓“超以象外”,诗人通过联想、虚构、想象,对物象与意、场景与情的界线进行模糊,在景象的情意化和情意的景象化中塑造诗性世界。具有创造艺术境界的作品,才达到内涵丰富、情意无尽、思想深奥、愈品愈有味的美妙境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舆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

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远”[21]。

这是司空图描述的“冲淡”风格。其中“遇之匪深,即之愈稀”,反映了作者的艺术主张。虽然“遇之匪深”,但能走进“匪深”,虽然有“形似”,但“握手已远”,这是一种飘逸境界。诗人在作品中塑造冲淡、飘逸、童话般的诗性境界,读者在有意或无意当中聆听弦外之音,领悟“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艺术魅力。“冲淡”是司空图推崇的风格,在“冲淡”风格的描述中不仅反映出作者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主张,也表露出了隐士的出世心态、逃避红尘、悠闲自在的生活乐趣。

西方文论主张的是逻辑分析、抽象概括、理性雄辩,而汉族古典文论推崇的是朦胧表述、形象概括、感性认识。具有朦胧表述、形象概括的诗论著作内涵丰富,自身蕴藏了诸多思想的闪光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22]的观点。这也许是风格研究的早期形象化论述。此后,陆机提出:“粲风飞而飙坚,郁云起乎翰林”[23]观点,刘勰也提出:“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24]观点,并风格分为八种,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而皎然把风格分为十九种,司空图分为二十四种。诗是诗人情性的表露或记载,以诗人的气度来描述诗的本质,这种风格研究策略深深地影响了蒙古族文论家们的作家风格描述。

檀丁在《诗镜论》中把南方派的诗歌风格概括为和谐、显豁、同一、典雅、柔和、易解、高尚、壮丽、美好、比拟等十种。檀丁认为,诗是词的连缀,词由音和意构成。因此,其风格论涉及到了语音修饰和意义修饰。如和谐,多用软音字,却不感到有松散;显豁,用通晓词义;同一,连缀无不同,它分刚、柔和中音,刚、柔、中音的诗句就由它们来组成;典雅,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内容方面也有味;不粗硬的字句多,就把它称作柔和;易解,就不需要深思;句中说了若干话,高尚品德得领悟,这种诗风称作高尚;壮丽中多省略字,这是散文体的生命,这种诗风称作壮丽;美好,不超出世间的事物,美好让世人喜欢;把某事物的特征,按照世间的常理,正确加于他物上,这就称之为比拟[25]。檀丁基于诗歌的特性——语音修饰和意义修饰,把当时诗风分为南方派和东方派。

在汉族的诗言志学说和古印度的诗为词的连缀思想的影响之下,在蒙古族文人和喇嘛当中逐步形成了诗歌风格学说的两种潮流,即作者气度为主的风格学说和作品修辞为主的风格学说。其烙印也残留于当代蒙古族诗歌风格研究的有关著作中。

钟嵘、司空图学说影响了后人,如宋代严羽、清代王士祯,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诸多蒙古族作家和文论家。

严羽在其著名的论诗专著《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道亦在妙悟”[26]观点。“悟”这一词来源于佛学术语,后来文学批评移用了该术语。严羽所推崇的“悟”有何内涵呢?其一、读者对诗歌作品进行品味时需要“悟”,即对前人作品深入体会、反复琢磨的过程;其二、诗人创作诗歌时需要“悟”,即诗歌创作要捕捉形象,处理好性情与形象的关系。严羽多次强调诗歌要有“别材”、“别趣”、“吟咏情性”等。诗歌要“吟咏情性”主张可以追溯到《毛诗序》、《文心雕龙》、《诗式》等著作。如“吟咏情性,以风其上”[27]、“文采所以修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28]、“但见情性,不睹文字”[29]等等。此后,蒙古族诗论家法式善也曾提出“诗者,情性也”的观点。在诗歌创作上严羽的“妙悟”指寓情于物,塑造内涵丰富的艺术境界。诗歌一旦具备深奥意义和无限意境,就达到诗歌的艺术至境——“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30]。达到“入神”的诗犹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31],这种绝妙诗篇可以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神气。

哈斯宝、尹湛纳希曾多次使用“味”(“amta”)词批评和鉴赏文学作品,给“味”(“amta”)词赋予了诸多文化信息。“品味”(“amtalahv”)是哈斯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巴·格日勒图教授把哈斯宝文艺思想概括为“神气”、“赋本”、“曲通”、“品味”[32]等四种。他们把“味”理解为文艺作品的审美效应、艺术境界,以“有味”和“乏味”来衡量文学作品的得失。

一、 文理真实:有味(正史)

“后日的读者诸君在读我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把前面的要目细读一遍,这样读下就会容易明白,就觉得有味。否则的话,不如不读,为此,写了这篇要目,放在本书前面。……就是那些不留心于文理而只顾看热闹的读者,也必须读一读这十二篇要目,否则那些热闹场面也很难看懂”[33] 。

在这里,尹湛纳希认为正史的“滋味”居于文理的真实,即历史资料的真实,人们仅仅留心于正史文理,才品尝出来正史之味。因此,他提醒读者“如果象阅读演义故事那样,只图消遣,那就毫无兴味”[34]。尹湛纳希把《青史演义》看作正史,说:“这部书不能和那些加枝添叶的华丽故事相提并论,不许只求有趣”[35]。蒙古语的“amtatai”可以译成为“有趣”或“有味”。从此可以看出,尹湛纳希所理解的正史之“滋味”在于“文理”的“真实”之中。

二、 奇妙:有味(诗文、演义、翻译之作)

(一)别具一格的传奇故事:有味

“别具一格的传奇故事一类的史书才能广泛传布,使人爱不释手,争抢诵读。这是因为它有引人入胜的滋味”[36] 。

在这里,尹湛纳希认为传奇故事的“滋味”居于它“别具一格”的故事之中。平庸、琐碎故事无滋味。“这样毫无意义的人情故事不足挂齿,根本不去读它。勤奋好学之徒也许偶尔过目。然而他看来,这类故事多如牛毛,不足为奇,匆匆一览了事”[37]。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中写到“读诸才子书,见其每回之末定要故作惊人之语,以图读者必欲续读下去。此法屡用,千篇一律,便朽俗无味了”[38]。尹湛纳希、哈斯宝等人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特”、“别具一格”、“怪”,认为“平常无意义”、“多如牛毛”、“千篇一律”的故事就无“滋味”可言。要想文章“有味”,一定把文章写成“独特”、“别具一格”、“怪”。而要想文章写成为“独特”、“别具一格”、“怪”的关键在于“索摸”(尹湛纳希)或“奇妙”(哈斯宝)。哈斯宝认为“有形就有影,有影就有形。有形无影是为晦,有影无形是为怪。晦乃文章所忌,怪则是文章之奇”[39],进而探索了文章的无穷尽内涵。我们把哈斯宝文艺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奇妙、道、无穷尽、有味”。艾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学及批评传统》中把文学现象分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等四种[40]。哈斯宝对文学本性的认识是比较准确的。他率先选用“文学”(“vran j0hiyal”)这一词概括了文学本性。从意义学讲,英文的Literature指手写的或印行的文献,德文的Wortkunst指词的艺术,俄语的словесность意为用文字表现的创作,日语的ぶんがく意为学问、文章,汉语的文学指用文字写出来的作品。与上述比较而言,哈斯宝的“vran j0hiyal”(“文学”)这一词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文学的本性。该词的涵义是虚构之作。哈斯宝、尹湛纳希认为,文学是虚构的文章、想象的意义,“那些逸史小书,本来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文人学士却给它加枝添叶,百般藻饰,给它添上数不尽的华丽词藻,任意卖弄风骚,加进笔者的意图,留给后世之人”[41]的作品。“逸史小书”指具有真实性与虚构性的故事,即小说。蒙古语的“jui”可以译成“道”或“理”。“道”指的是社会生活之道、世间万物之和谐。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不能随意抛弃生活、世间之道,这是生活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的结合。“无穷尽”(“m0hvdal ugei”)指的是虚构作品的内涵,文学是用语言符号记载人类情感的精神劳动,符号是简练、有限、抽象的,而情感是复杂、无限、具体,因此就产生了言简意赅的文艺作品。“奇妙、道、无穷尽”的最终目标是使文艺作品更加“有味”。

(二)通顺、易解:有味

“我自幼读先师们译为蒙古文的读书,汉字象形会意,全都译音加释,不必说不通汉文的一读而过,不明其奥妙,即使通汉文的读了,也索然乏味。这一回中,我将需拆解的汉文全都改用蒙古文,并非欲眩耀于贤哲之士,唯求读之有味而已”[42] 。

“把这部书译成汉文时要把那些比喻、对仗等语言沿用汉文的韵律,将对章句译成诗、词、歌、赋、四书论语那样简明扼要;又根据词意用汉文把人名、地名、国名和部落名加以缩写,那么这部史书必定成为非常有风味的史书”[43] 。

在这里,哈斯宝和尹湛纳希都强调了翻译史书、文学作品时必须按照语言的惯性来和谐、通顺、易解地翻译,这样翻译之作才有滋味。“和谐观”是蒙古人的最原始的世界观或人生态度,对宇宙、自然、社会、生命、艺术,蒙古人都持有和谐态度,认为和谐才是最根本的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艺术之道。所以,蒙古人通常从和谐的视角出发对问题、现象做出判断。尹湛纳希认为,“十种文理中最重要的是完美和谐”[44],而且和谐观在尹湛纳希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圆满的艺术哲学。如文艺作品具备四强(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坚固之强与掠夺之强);酸、甜、苦、辣聚在一章之中;文章中齐备四季气势;文章中自然形成十双(天地、日月、星辰、阴阳、云雨、虹光、真假、有无、仁义、礼智)。在《一层楼》之后续写《泣红亭》,也是由其和谐论的圆满艺术思维所决定的。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中特别强调了“合乎事理”。如“文章之妙不在于事先可料变化反复,而是在于事出突然且又合乎事理”[45]、“此种妙理,若问我是如何悟出的,是读此书才悟得的”[46]、“副册诸人则只是据理捕影猜写的,原书哪肯轻易点明”[47]、“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是定理”[48]等等。额尔敦哈达博士把哈斯宝、尹湛纳希的小说理念概括为“和谐匀称的小说理论”[49]。

(三)华丽词藻:有味

“那些逸史小书,本来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文人学士却给它加枝添叶,百般藻饰,给它添上数不尽的华丽词藻,任意卖弄风骚,加进笔者的意图,留给后世之人,只求有趣,如此而已”[50] 。

“不能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这些浮藻文学那样单纯追求热闹的场面”[51]。

在这里,尹湛纳希不仅认同了小说艺术的虚构性和想象性,而加枝添叶的华丽词藻故事有其滋味或有趣、热闹。尹湛纳希分辨了“正史”与“演义”的审美区别,认为“正史”,文理真实才有味;“演义”,加枝添叶、百般藻饰、华丽词藻才有味。

(四)神灵微妙:有味

“读此书,若探求文章的神灵微妙,便愈读愈得味,愈是入神;若追求热闹骚噪,便愈读愈乏味,愈是生厌”[52] 。

“读这样奇妙文章,兴味浓郁处,几乎忘其虚构,当作真事,忽见贾雨村出场,才悟这是提醒读者,此乃‘村假语’——也是避免将贾雨村其人抛在一边,断了他的故事,让他穿插进来。这又是穿针引线之法”[53] 。

在这里,哈斯宝认为神灵微妙或奇妙的文章是有味的。哈斯宝在多处论述了文章之奇妙。文章有奇妙才能达到无穷尽,有无穷尽才能造成神气,有神气才能有滋味。因此,哈斯宝的“滋味观”牵涉到文章之奇妙、文章之神气和文章之无穷尽。“文章必有余味未尽才可谓妙”[54],“文章中,有笔至意尽的,这不足为奇。笔不至而意已尽,这才是奇妙”[55],“作者凡写事都不止于一,定要再而三,三而四,实有无穷尽的文章”[56]。因文章无穷尽才能品尝,愈品尝愈有味,这才真正的文艺作品。

三、 激情:有味(诗歌)

“诗歌的品味、气味、气魄在于燃烧的激情和洋溢的抒情之中”[57] 。

“诗歌的情感抒情对抒情诗、叙事诗乃至散文体作品都赋予诗性味”[58] 。

在这里,巴·布林贝赫认为诗歌的“诗性味”在于其燃烧的激情、洋溢的抒情之中,有激情就有诗性味。然而强调了叙事作品的滋味也与情感表述有关联。

哈斯宝、尹湛纳希称赞“有味”文章的同时贬低了“乏味”作品。如:“若追求热闹骚噪,便愈读愈乏味,愈是生厌”[59],“后人以为这样的故事历代都有,这样毫无意义的人情故事不足挂齿,根本不去读它”[60],“此法屡用,千篇一律,便朽俗无味了,怎及本书务求事实事理,生奇处果有奇,惊人处确属可惊”[61]等等。他们认为,“热闹骚噪”、“毫无意义”、“千遍一律”之作“乏味”或“不足挂齿”。

优秀作品都包含着无穷尽的滋味、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代代的理论家们对这种艺术魅力的解释而努力苦作。这种魅力就是审美的感染力——“味”。钟嵘把这种审美感染力从“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性世界中进行探索,而司空图把这种审美感染力从“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艺术至境中寻找。皎然从“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的神秘境界中探询,而严羽从“妙悟”中寻觅。虽然哈斯宝的“无穷尽”论断和尹湛纳希的“言简意赅”追求起源于上述艺术精神,但是他们对“味”的阐释迥然不同,包含了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他们从“文理真实”、“别具一格”、“通顺、易解”、“华丽词藻”、“神灵微妙”中探索了“滋味”或“风味”。文艺作品是人类的情感符号。用有限、简练、抽象符号或形式来表现无限、丰富、具体情感——这是汉族诗歌、书画意境的追求,也是艺术的永恒精神。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艺术追求渊源于老庄哲学[62]。庄子在《天道》中说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由于意不可言传,那么只能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灵去品味。现代语言学已经证明了语言不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上世纪四十年代蒙古族小说家仁沁好日老曾经感叹曰:“日常的大众语言……听起来虽然简单粗糙,但蕴涵了不可言传的滋味。对其威力和意义只能用心去领会,不能言传也”[63]。所谓“不可言传的滋味”、“用心领会”就说明了符号或形式不能准确地表达人类的情感,而只能在模糊中暗示或象征情感。诗歌不能解释,只能领悟。

0回答者: 冰度一水 - 八级   2007-11-9 15:34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明人徐君野说:“轼以诗为词, 辛以论为词”。出自哪本书的第几页?  1  2009-8-13
•  唐朝诗人皮日休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你对本诗观点?  127  2009-8-5
•  唐代以前山水诗的嬗变过程  3  2008-5-21
•  无论 诗 词 曲 都可以```里面要藏有“周颖宝贝”  1  2009-2-1
•  杜甫 《戏为六绝句》和《论诗》观点的异同  4  2008-12-18
  更多关于诗味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嬗变  

等待您来回答
求助:如何治疗因喝泄叶造成的便秘
大连艺术学院!我是吉林的考生,现在是7月22号,我文化打364专业打214!但并没报这学校!能入上吗?
离文化路最近的肯德基
谁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
英美文学选读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吴翔林编注)有课后问题的参考答案吗
如何调节安全阀泄荷压力
我是2010年贵州艺术考生。我的文化分是338,艺术分是229,33。我得录取了么?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按联考分录取吗?我是河北美术考生,文化刚过本三线,专业257分。能上吗?急急急!!!

其他回答    共 2 条
不管在文坛上对诗味说有各种看法尤其是在翻释上的或者显示诗意的都存在箸变,总结诗味说的嬗变以下有几点:一,由古文到近代又到现在的嬗变只存在著文字、词句的更变。二,表现和显示的形式、格调也在变。三,音韵的认同在变。四,内容、情感、思维没变这是质的所在,也是灵魂,应当著重这一点也是总结的灵魂!
五,现代的古诗体不比古代的差,现代人写的诗有很多与古人比亦亳无逊色!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感情、环境、社会状况、大自然景物等都写得丝丝入扣,在这其中也縕藏著:‘变’!
六,所谓:‘嬗变’其实是一种:革新、改革、变得更好更通俗易懂,这是乎合社会的变迁而变,变得更光彩!这便叫发扬光大,早在鲁迅痛斥文坛败类时已尖锐指出了的革命性的总结!
七,保留诗词的格律是重要的,它也是衡量诗词的优劣的分水岭!所以音韵尤其是格律的变是极微少的,所以至今仍保留著!
以上所总结都是环绕一个:变字,也包含著不变!

回答者: dickwaykong - 十一级   2007-11-9 01:48

先秦:
山水田园诗先秦时候就已经露出了端倪。如《周南·芣苢》,就描写了劳动人民采摘芣苢(车前草)的整个过程,描述的环境就是田园。而象《小雅·鹤鸣》,有人认为是用山水田园的种种景物在比兴人才的高低贵显;而有人认为不是比兴,而是写实,此诗就是山水田园诗之祖

东晋:
陶潜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南朝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从重性情的古朴之风向重声色的唯美之风嬗变的第一人。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谢诗中许多世代传颂的名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等,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谢脁,
谢朓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 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唐朝: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甚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绿的草地,粉红的桃花,交错组合,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川春晓图,确实是诗中有画",令人陶醉.


              
©
发表于 2010-7-22 09: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0-7-22 17:06 编辑

一首诗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一首诗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诗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诗评家论诗经常要用的两个术语。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意象组合必须着眼于诗美意境的创造,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所决定的。诗歌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解读诗歌,首先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意象组合,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鉴赏诗歌。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像的空间的整体意象。换言之,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好的诗人,常常能够使意境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如“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出那种情深意切,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源于意象,意象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虚构,在此基础上的意境自然有实境也有虚境,当一个个意象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时,因相互牵制和作用往往产生了一种新的整体和新的内容。如贺铸的《青玉案》中的最后几句: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被组成“试问闲愁都几许”这样一个意象结构时,这个意象结构的审美效应,就不是三个意象的相加,而是一个由实到虚的意境升华过程,诗人想起情人踪迹杳无,像逝去的春日已不知飘泊何处,因而更加百感交集,愁绪万千。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闲愁不由得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淋漓不休的黄梅时雨,那般凄然,那般迷茫,那般密集于眼前而挥之不去。由此看来,分析诗中单个意象的意蕴是重要的必需的,但远远不够,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仔细分析诗中的意象组合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提醒我们,只有意象的结构组合巧妙,才能提供一个令人 “想入非非”的意境。这是因为,优秀的诗作,都有其或显或隐的结构可寻。对诗人来说,正是这种结构将一个个互不相关甚至矛盾对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以传递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读者来说,我们是通过剖析意象组合框架,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

并列式组合——将有关的意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对比式组合——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意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一边是拚杀疆场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迷乱,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荒诞式组合——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中“秋坟鬼唱鲍家诗”一句,“鬼唱”二字石破天惊,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发表于 2010-7-22 12: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如梦谈话出局了!我们谈的是对格律而言的诗,我己说过诗有很多分类,诗经时代的四言诗、古诗(包括五七言杂用的)愿意写这些不是不可,还有新诗就只讲实际生活并不受多少限制。我的老师给我说‘你如果不想下苦功夫学习格律,那你就去写新诗吧!’如果要进入传统诗词的领地,就得学习格律,而且要熟悉格律。学诗学唐宋者多,因那个时期是诗的颠峰时期!当然你可以举很多唐宋诗人不合律的诗,甚至是好诗,原因一:诗人的初级阶段;原因二:诗人有意而为之,就是我们常说的熟后而为之。浮躁十遗憾,不是一个真正想写诗的人所追求的。你说是吗?
发表于 2010-7-22 15: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如梦 于 2010-7-23 10:36 编辑
人如梦谈话出局了!我们谈的是对格律而言的诗,我己说过诗有很多分类,诗经时代的四言诗、古诗(包括五七言杂 ...
陶然居士 发表于 2010-7-22 12:49



    不敢苟同.诗的王国太大而繁多,格律诗只是传统诗中之一小分子而已,

并非全部.要写格律诗就得按权威的公认的格律要求来写,这点没错.但

在律意相悖间取舍的话,以意为先.写其它诗未必要按近体诗格律来要求

.更不能说它不是诗,只能说它不是格律诗.这就和人种与语种及生活习

一样,虽都为人,但有黑有白,百语并生,呜哩哇啦,各有其特点哦.并不

其肤色黑而不称其为人,而叫猩猩;因其语呜啦而叫其瓜子一样哦.

们黄种汉语也只是人种之一种哦.更不能蔑视其它种族啊.人种尊严无

贵贱,诗种亦然。更不能生搬硬套以格律来要求非格律诗,须知诗体

贵贱之分,诗境有高下之别哦。不能因写格律诗,就称其为诗人;

写格律诗 ,就称其为死人吧 !我看居士有些厚此薄彼,惟格律诗是尊

。这是误区.我还是希望诗家啥诗都能写呢,而且写一种好一种呢.

全才太少,至今在小城尚未见过呢,恕我孤陋寡闻哦。但我个人

还是非常喜欢欣赏习格律的,只是底子太差,麻袋绣花,没能

好而已。格律还得时时向居士请教呢。你先看我刚学写的这首也姑且

暂称为七绝的《雪寻梅》是否符合格律?给切切脉,诊诊病,疗疗

疾,纠纠错,指点。  我要居士指点的是格律而非意境哦.  

凡作者没有标明律绝及词牌的,就不能以律绝及词律之格律绳之. 否则,

只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妄为混沌开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七 绝

                                                                       踏雪寻梅

                            无意春芳任落飞,
                            待得仙子启金扉。
                            寻香不计寒天远,
                            喜抱梅花一树归。
         


      http://bbs.zhsc.net/UploadFile/2010-2/20102615174866660.swf
                                                  



1000x667 124k jpg
梅花14.jpg
800x600 94k jpg
梅花.jpg
539x543 96k jpg
梅花3.jpg
700x569 38k jpg
梅花图片
800x600 44k jpg
梅花1.jpg
870x653 196k jpg
南京梅花.jpg
800x599 106k jpg
梅花
670x466 90k jpg
梅花40.jpg
567x692 92k jpg
梅花65.jpg
458x310 50k jpg
梅花- 果果的日志 - 网易博...
568x800 72k jpg
梅花
708x533 70k jpg
梅花
440x432 94k jpg
梅花2.jpg
700x467 70k jpg
梅花.jpg
854x1200 118k jpg
梅花3.jpg
2928x2448 314k jpg
梅花.jpg1000x667 124k jpg梅花14.jpg[/url][url=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3%B7%BB%A8&in=180&cl=2&cm=1&sc=0&lm=-1&pn=37&rn=1&di=18930822963&ln=2000800x600 94k jpg梅花.jpg[/url][url=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3%B7%BB%A8&in=22511&cl=2&cm=1&sc=0&lm=-1&pn=38&rn=1&di=19187558238&ln=2000&fr=&ic=0&s=0&se=1&sme=0]539x543 96k jpg梅花3.jpg[/url][url=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3%B7%BB%A8&in=19423&cl=2&cm=1&sc=0&lm=-1&pn=39&rn=1&di=19438804428&ln=2000&fr=&ic=0&s=700x569 38k jpg梅花图片[/url][url=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3%B7%BB%A8&in=17885&cl=2&cm=1&sc=0&lm=-1&pn=40&rn=1&di=17203515243&ln=2000&fr=&ic=0&s=0&se=1&sme=0]800x600 44k jpg梅花1.jpg[/url][url=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3%B7%BB%A8&in=26498&cl=2&cm=1&sc=0&lm=-1&pn=41&rn=1&di=21585019278&ln=2000&fr=&ic=0&s870x653 196k jpg南京梅花.jpg[/url][url=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3%B7%BB%A8&in=22284&cl=2&cm=1&sc=0&lm=-1&pn=42&rn=1&di=28404312978&ln=2000&fr=&ic800x599 106k jpg梅花[/url][url=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3%B7%BB%A8&in=21145&cl=2&cm=1&sc=0&lm=-1&pn=43&rn=1&di=4224755388&ln=2000&fr=&ic=0&s670x466 90k jpg梅花40.jpg[/url][url=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3%B7%BB%A8&in=8096&cl=2&cm=1&sc=0&lm=-1&pn=44&rn=1&di=22979632998&ln=2000&fr=
567x692 92
41000x667 124k jpg
梅花14.jpg
800x600 94k jpg
梅花.jpg
539x543 96k jpg
梅花3.jpg
700x569 38k jpg
梅花图片
800x600 44k jpg
梅花1.jpg
870x653 196k jpg
南京梅花.jpg
800x599 106k jpg
梅花
670x466 90k jpg
梅花40.jpg
567x692 92k jpg
梅花65.jpg
458x310 50k jpg
梅花- 果果的日志 - 网易博...
568x800 72k jpg
梅花
708x533 70k jpg
梅花
440x432 94k jpg
梅花2.jpg
700x467 70k jpg
梅花.jpg
854x1200 118k jpg
梅花3.jpg
2928x2448 314k jpg
梅花.jpg
526x799 503x670 132k jpg

526x799 40k jpg
梅花图片
503x670 132k 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