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当孩子将失败归罪于能力不足,而能力又不是他自己能够把握的,这种思路会导致他对自己感到羞耻,进而不愿意参与活动以及竞赛,最后导致他成绩下降。
从社交和情感发展这个角度来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往往要到七八岁,也就是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他的自我中心意识开始淡化,才准备好与他人合作,才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简而言之,在这之前,他们无法理解组织活动和团体协作的意义,也不适合于参加需要大家伙同心协力才能获胜的竞赛,比如球赛等。
综合来说,让未到年龄的儿童参加比赛、竞争和考级的弊端在于:
* 儿童尚不能认识比赛的意义,他们甚至没有竞争和输赢的概念。根据多项调查,5、6岁的孩子更喜欢大家一起玩儿,而不是跟同伴开展比赛。突然把他们和同伴推到竞争对手的位置上,会让孩子混乱不知所措。过早的竞赛破坏孩子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无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 根据欧洲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过早开展竞争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容易导致他们相信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他们缺乏自发性和创造力,增加他们的攻击性,也会导致他们为了获胜不惜一切代价,乃至作弊。
* 儿童在建立自我意识之后、大脑发育完全之前,特别是3岁-12岁之间,处于形成自我评价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他们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局部性和片面性,他们无法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无法全面理解输赢的含义。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建立在行动结果之上。过早参加竞赛,无助于儿童形成客观、全面、积极的自我评价。他们很容易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 当儿童形成用竞赛结果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时,他们既不能完全接纳自己,也不能客观看待他人,尤其是不能经受挫折。输了的孩子往往全盘否定自己,自暴自弃;赢了的孩子并非获得真正的自信,而是误以为自己事事处处必须占上风,只有永远“得第一”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即而是自我肯定)和关爱,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对于那些他们没有把握获胜的事情,他们往往会畏惧退缩不前。
你们家孩子参加的比赛是围棋吗?孩子的状态应该是投入而不是忘我,孩子对胜负的关注超过了围棋本身。胜利是目标,很具体,孩子为实现它,需要耗费的心力是很大的,孩子对围棋的投入所获得的成长很大部分会被胜负耗费的心力分散掉。胜负是很刺激的事情,太有吸引力了,但靠胜负去维持兴趣,不能长久也不能进入高手的境界。
“成功”的内涵应该是进行努力、享受努力的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丰富经验并增强自信。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将“成功”狭隘地定义为“赢”。无论什么样的比赛,第一名/冠军,永远只有一个,大家都去争这一个位子,最终注定只有一个人能坐上,其他的孩子都会“败北”。他们应该怎样定义自己呢?
“比赛”(competition)的拉丁语词根是由com“共同”和peter“努力”这两个字相结合,也就是“共同努力”的意思。协作大概才是人类天性,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割喉竞争。
学龄前儿童最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自我评价。一个自我评价很高的孩子,不畏惧挑战、能够承受挫折、也懂得自律。
对于孩子来说,成功与否不在起跑线,而在终点。
为了让家长们结束恐慌,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革除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不过,对弊端的革除,家长们也有一份责任。事实上,他们的恐慌也助长了弊端的肆虐,二者之间有一种共谋关系。我要讲两个很简单的道理。第一,在恐慌心理的支配下,驱策孩子学各种班,互相攀比,这样做只会在总体上加剧不良竞争,而被录取的人数不会增加,结果多数孩子的班是白学了,获利的只是办班的机构。第二,即使孩子在不良竞争中获胜,付出的代价也太大,牺牲掉的是童年的幸福。从长远来看,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身心的健康生长远比一纸文凭重要。所以,家长自己要保持清醒,拒绝恐慌,拒绝不良竞争,倘若中国的多数家长有这样的觉悟,现行教育体制想不变也难了。[4]
给家长的建议
1、 挑选兴趣班的时候,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发育水平,不要为了满足家长未竟的梦想和心愿,强迫孩子开发某项技能。
2、 可以给孩子挑选运动性、参与性、趣味性较强的项目,比如游泳、轮滑、舞蹈、武术、陶艺、手工制作等,锻炼孩子的运动、协调和平衡能力,这对开发他们的大脑、增进他们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3、 尽量不要过早让孩子去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项目,比如乐器、棋艺、绘画(基本功如素描等的培训)等。一方面,孩子的精细肌肉发育尚未成熟,很难掌握手指细小动作;另一方面,这些训练比较枯燥,孩子很快失去兴趣;再有,过早培养绘画基本功,很容易压制孩子的创造力。
4、 在挑选兴趣班的时候,最好考察一下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是否采用适应孩子发展的教学手段,避免参加压力大、态度严、竞争强的考级班。
5、 如果发现老师有问题,应该在孩子厌学之前结束课程。当然最好是提前解决问题,不要等到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不够好、主动提出放弃,再去采取措施。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孩子的自我认识。
6、 不要把孩子送进兴趣班就一了百了,而是应该和孩子共同开发兴趣,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以身作则、热情参与,给孩子带来的鼓励,强于任何其他手段。
7、 学龄前儿童的兴趣不稳定,容易变迁。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家长首先给予鼓舞,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坚持。如果孩子真不愿意继续下去,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坦然接受。不要以为这就是半途而废,孩子哪怕有过一天的学习和体验,也会有所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