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马村戏剧 马村的戏剧艺术,自古至今千百次起起落落,现在还存留浓郁的痕迹。马村戏剧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秦腔、眉户、曲艺等种类;有自乐班、大戏、皮影、木偶等形式;清中叶村有杜家班子、文革期间有村文艺宣传队等班团;清中后期有杜班主、解放前后有小旦“虼蚤红”孙谋勤、红生演员夫娃子(张天鹏)、正旦罗君臣、盲人艺人“瞎长娃”(张长寿)、刘三、武臣子、罗文齐等名艺人,自娱自乐为主,兼为周围群众演出服务,名噪一时,深受十里八村乡党的厚爱。 自乐班 马村自乐班,一秦腔为主,兼以眉户、曲艺。是以较简单的乐器伴奏和十人左右自唱自乐而搭班结伙的民间艺术团体。由于团社的起落,散落艺人一是为继承戏曲艺术,二是为自娱自乐解忧去烦,三是为给乡党凑个热闹,于是逐渐形成了自由组合的戏班子,是群众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 秦腔是周秦时期由终南山的民歌、小调演变而来的一种戏曲艺术。汉乐府、唐乐舞都对秦腔的发展定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宋元的“西腔”、明清的“西调”的演化,才形成了现存的秦腔艺术。元曲大家马致远曾以周至祖庵为背景,创作杂剧,“明七子”的武功康海、户县王九思,均以上林遗风为素材在祖庵、渼陂秦腔杂剧、改革秦腔音乐,明末李志成将秦腔随军带向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剧种。 马村古村落地处终南山下、甘河流域、上林故地、祖庵旁边,正宗的秦腔发源地之一。先祖受秦腔的熏陶,兴于唐宋,盛于清中末到解放后。1987年,时已90多岁的村老罗仝老人提供的情况说,在他少年时期听老人讲,清中叶,马村有杜家班子,杜班主组织村中和周围村艺人,以卖艺为生糊口,走入江湖,名声远扬,后因班主无后无力支撑,人走班散。具体成散时间和人员组成不详。清末,由罗信和张羊娃二人领班重组自乐班,罗信工花脸兼老旦,张羊娃工胡子生,罗文理坐鼓,刘建娥父亲板胡,其他人员为本村爱好者。民国初到解放前,罗长庚(村中大户)、罗兰亭(坐鼓)、刘建娥父亲(板胡)等几人先后为班主,成员有孙谋秦(武功秦声社、周至太白社学生,刀马旦、正小旦,见《声震西北的“虼蚤红”》)、张天鹏(周至太白社、张家班学生,红生,坐鼓,见《夫娃唱戏》)、罗君臣(周至太白社学生,小生、正旦,坐鼓,解放前随军到新疆猛进剧团)、罗康泰(正小旦)、刘会子(小生)、张长寿(曲艺、杂角)、刘建国(净角、杂)、罗文齐(净角、杂)、燕风林(旦、杂)等,罗联合父亲、罗文理、赵志成等先后坐鼓,由刘建娥父亲、刘明德、刘登科等先后板胡,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段时间,由于马村四堡时分时合,又有西堡(即桑堡)的刘三(坐鼓)、李武臣(净,老旦,杂)、杨景贤(旦,生)等一批老艺人,教练有“瞎魁娃”等。排练的剧目有:《搬窑》、《探窑》、《进新府》、《祭灵》、《赶驾》、《走雪》、《牧羊》、《三对面》、《二进宫》、《赶坡》、《三娘教子》、《书堂和婚》、《阳河拜寿》、《撑船》、《断桥》、《斩秦英》、《天台山》、《打金枝》、《黑虎打台》、《冯彦坐监》、《四郎探母》等五六十个折子戏,还有张长寿的快板、曲艺段子《秃子娃尿床》、《五支香》、《四大京》、《百戏图》、《割韭菜》、《十字歌》、《孟姜女哭长城》、《机》等滑稽小节目。巡回演出于周围几十个村子,身背铜器家伙,两腿杠,努半夜壮勃项,后半夜回家,天明干活,自得其乐,与人同乐。 文革时候,村上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后边另介绍),唱大戏,为政治服务。1978年到生产责任制以后,由张天鹏、罗文齐在原文艺宣传队老成员马志德、赵盼喜、刘建娥、罗献民、刘战成、马俊、罗红凯等人的基础上,重建了马村罗堡自乐班,由张天鹏、罗文齐为教练,培养出了杜贤慧、杜智敏、韩玉梅、罗芳娃、罗枣娃等新秀。由刘三、杨景贤在原文艺宣传队老成员李志兴、李志华、武建军、姚传平等人的基础上,重组了马村桑堡自乐班,由周至千户村“瞎高望”为教练,培养出李瑞霞等新秀。两个自乐班有分有合,强强连演,演出《探窑》、《进新府》、《祭灵》、《走雪》、《牧羊》、《三对面》、《二进宫》、《赶坡》、《三娘教子》、《断桥》、《斩秦英》、《起解》、《周仁回府》等节目,活跃在十里八村,为乡党送欢乐。 皮影戏 皮影戏源远流长,是一种特色鲜明、综合性甚强的民间传统艺术。相传,汉民间就用“影魂”求福之俗,亦有“魂影”、“福影”、“纸影”、“灯影”之称。汉时长安有一首歌谣就是证明,“汉妃抱娃床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也告诉了我们皮影是通过影子来取像的原理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曾有“汉武帝夫人李氏死,帝思之。有齐人名少翁能制之,夜设帐张灯,帝坐他望之,仿佛仿佛是夫人之像,由是后有影戏”之记载,亦有“仁宗时,市人能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之计。《东京梦华录》记得更详细:“凡影戏,乃京师人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以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史学家顾*刚先生在他的《中国皮影史略及其现状》认为:“中国皮影的发源地为陕西。自周秦两汉至隋唐当皆川其地为最盛。”这种记载把史载和传说联系起来总结为,皮影戏始于周秦汉,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马村皮影沿袭中国北方皮影的传承,是在马村自乐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老人讲,清末曾有一副皮影箱子,有罗信保管,后传于其子罗文齐。村皮影剧社实际上就是村自乐班的班底,与自乐班交叉演出。村皮影箱子的各式皮影造型,传承和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民间雕刻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向表现,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装饰浓烈、线条流畅、情趣和美、适应灯影平面表演效果的整体艺术表现特征。皮影选料是坚韧透明的牛皮或羊皮,熟好、刮薄,刻成各种造型,加色、浸油,皮影人物和道具即成。人物造型分为“五分脸”通天鼻,形大、关节多,需要三五签子操纵;皮影人物分生旦净丑杂各七八枚,有的变化人物头型与身子重新组合即成其他人物造型。如:赵匡胤就有老、中、青头型和将盔、王帽、软帽等皮影头型。其他人物一样,身子和头型都是多种多样的。还有神龟妖魔、花草虫兽、贫桌富椅、绣房帷幔、龙案帅府、火焰云朵、山水日月等等皮影道具,名目繁多,工艺复杂。 马村皮影唱腔以秦腔和眉户为主,兼以曲艺小调。剧目以自乐班学习的为主。早先是一人抱本子,生旦净丑包唱,一到两人操签子,乐队四五人,掌灯一人,竹席围起来,就可开戏。后由自乐班唱戏,由张天鹏、罗文齐操签子,吊油灯或汽灯,竹席围起来,就可开戏。曾一度还用留声机或者录音机放戏剧片段,签子耍起来就开戏了。轻便简单,朴实诱人。群众称“一章桌子几页板,搭起亮子就能演”。皮影戏虽然舞台小,人人小,但是有许多动作和情绪在大戏舞台上却是无法表现得。如飞檐走壁、腾云驾雾、跨鹤乘龙等无不生动逼真。忽而海底世界,感觉水花滔滔;忽而火山烧起,又感觉烈火熊熊;;影人影兽行走坐卧、耍枪弄棒、蹿跳蹦跃等来去自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可以说是电影的前身。 文革时期回了大部分皮影箱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罗文齐还保管了一些皮影人人,但已不能正常使用了。同时由于电影和舞台剧的普及,马村皮影基本失传。 木偶戏 木偶戏,也叫傀儡戏。传说,木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方相驱崇”,“方相”即古代驱疫避邪的神像。秦末汉初有了木偶的雏形,《旧唐书*乐志》记载:“魁磊子,作偶人以戏,伴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于喜会。”这段记载不但说明了木偶起源于汉代,而且说明了唐代木偶戏的水平已经相当高。唐李隆基写到:“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叟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可见木偶戏在唐代影响之广泛。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时已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等表演形式,后来又出现了布袋木偶。元明清以来,木偶戏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并深受群众喜爱。 马村木偶,继承历史渊源。村人称泥娃娃戏,死娃腿戏。木偶非常的有特征:首先是面部凹凸的活动性。木偶头多用木头雕刻而成,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等合理变形,大胆夸张,面部胖瘦、头的扁圆、嘴的大小等活灵活现,并且下巴、眼珠、眼皮、耳朵等都能自由活动,化妆也形象逼真。其次,可以多端变换形体形态,表演出高难度动作,如吹胡、瞪眼、提袍、甩袖、踢腿、亮靴、翻筋斗、打趔子等等引人入胜。再次,配唱自由灵活。演职人员交错使用,一人多艺,一人多角,达到一人多用、节省资源的效果。马村木偶是在马村自乐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来个人,即当演员又当扭杆杆手,赁一幅木偶戏箱子,车车一推,演员步行,主人用几根椽椽搭个棚棚,簿子一围,铜器一挂,戏就开始了。人们常称这种形式是“四根椽,一根绳,拉上车车搭个棚”的小戏。 马村木偶戏的全路把式当属张天鹏,少时周至太白社、张家班习艺,从艺周至张家班、户县木偶剧团、祖庵南街木偶剧团、祖庵庄头木偶剧团等班团,能唱能扭能敲能导。唱红陕西西府、和甘肃、新疆、西安等地。在张天鹏的带领下,强强联合周围村子的戏剧名流,为群众演出,马村木偶演出过《困土山》、《斩李广》、《下河东》、《金沙滩》、《贺后骂殿》、《杨龙开弓》、《斩黄袍》、《乾坤带》、《大报仇》等本戏。还有《雁塔寺祭灵》、《三娘教子》、《走雪》、《苏武牧羊》、《辽王府》等几十个折戏。这些戏都是以张天鹏为主,借他的名气增加马村木偶的影响。 由于马村木偶戏无有箱底,所以当老人相继去世后,上世纪就是年代初,逐渐冷落散去。 马村文艺宣传队 大跃进(1958年)以后到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为了配合当时的形势,该旧为新,成立了村文艺宣传队。由本村张天鹏和户县东南乡的杨佩服先后为教练和导演,由贫协主席刘礼仪、村干部马志德组织,由罗联合、刘建娥任板胡并执笔刻印剧本,组织村上青年突击队人员,白天干活,晚上排戏,村上帮着置办灯光、布景、道具、服饰等箱底,更换板胡、二胡、铜器家具,添置笛子、扬琴、风琴等乐器,成立了能演大戏的班底。排演了《血泪仇》、《三世仇》、《槐树庄》、《女书记》、《沙家浜》、《羊立背》等现代样板戏本戏,后期还排演了批林批孔内容的《井边风云》、《槽头斗争》等阶级斗争现代戏曲。当时的舞美由罗联合、刘建娥兼任,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深受周围群众的好评。 这时候的演员有:罗文齐、张天鹏、马志德、赵盼喜、刘战成、杜耀成、罗献民、罗珍娃(女)、罗会珍(女)、马霞娃(女)、燕秀娃(女)、刘玉英(女)、余社娃(女)、刘狗剩、余成子、刘前民、陈忠祥、刘建岳、罗超民、罗英娃等人,后来还有刘亚情、罗兴龙、罗奖娃、狄福春(知青)、王喜庆(知青)等人。乐队有:赵志成、刘建娥、罗联合、刘建国、刘三、杨景贤、李彦辉、罗超民、罗天宏、罗红凯、刘登科、刘明德、燕风林、张长寿等人,后来还有武建军、李志华、李志兴、刘行运、张高红、马俊、罗金斗、张千太等人员。排演节目都是记工分,配合当时形势,宣传党的政策,不图报酬,只求取乐,多次参加生产建设大会战会演,受到上级单位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1978年后,古装戏复生,马村大队散伙,分为罗堡、桑堡、聂堡、中堡四个行政村,文艺宣传队解散。 附1:样板戏《女书记》演员表: 女书记:罗会娥(女) 朱学怀:赵盼喜 小红爹:马志德、刘建国 大队长:余成子 朱大妈:罗珍娃(女) 新娘子:燕秀娃(女) 翠花:刘玉英(女) 朱大刚:杜耀成 金八:刘战成 小红:罗英娃 杂:罗献民、刘狗剩等 乐队主要人员:板胡:赵兴汉(安善坊) 罗联合 刘建娥 坐鼓:杨佩服 赵志成 导演:杨佩服 舞美:罗联合 刘建娥 附2:样板戏《血泪仇》演员表: 王仁厚:张天鹏 王东才:刘战成 东才母:刘建岳 东才妻:罗珍娃 王桂华:罗会饿 狗娃:刘织锦 胡老汉:赵盼喜 韩排长:罗献民 伤兵:陈忠祥 乐队主要人员:坐鼓:赵志成 板胡:刘建娥 罗联合 导演:张天鹏 舞美:罗联合 刘建娥 附3:样板戏《三世仇》演员表: 王老五:张天鹏 张九:罗文齐 李老汉:赵盼喜 三水狼:余社娃 小兰妈:罗珍娃 罗会饿 小兰:马霞娃 虎儿:燕秀娃 活剥皮:刘战成 段院长:刘前民 乐队主要人员:坐鼓:赵志成 板胡:刘建娥 罗联合 导演:张天鹏 舞美:罗联合 刘建娥 附4:样板戏《沙家浜》演员表: 胡汉山:罗文齐 郭建光:张天鹏 刁德一:刘战成 阿庆嫂:罗会饿 杂:赵盼喜 罗献民等 乐队主要人员:坐鼓:赵志成 板胡:刘建娥 罗联合 导演:张天鹏 舞美:罗联合 刘建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