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练架拾要
一、虚灵顶劲,二、含胸拔背;三、松腰;四、分虚实;五、沉肩坠肘;六、用意不用力;七、上下相随;八、内外相合;九、相连不断;十、动中求静。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腿易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则力能由脊发。
三、松腰
腰者,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灵变化,皆由腰转动,故命意源头在腰际,稍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然后轻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举步重滞,身立不稳,则易为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下垂也,若不能松,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则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松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断动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之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流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缚束,然后轻灵变化,园转自如,或疑不可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举一发而全身皆动,若不用力而用意,用意所至,气亦随之,如是气血流通,日贯输,周流全身,无使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能得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浮面之劲力也,外家拳之力量,则易为人引动,是以不如太极拳。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腰发腿主宰于腰,由脚而腿而腰,总于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而动,如是方为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者,即散乱矣。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一身为躯,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分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成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又曰连如抽丝皆言其贯穿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者,以静卸动,虽动犹静,故练架愈慢愈好,慢则呼吸甚长,气沉丹田,身无血脉荒张之弊。
道藏里面有一篇张三丰的《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里面也提到了太极拳十要。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另外,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出自杨澄甫先生所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自1934年2月在上海出版。
太极拳十要
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