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就近入学,能有几所学校可以做到?你看看我们学校门口每天的车就知道了。”北京某中学一位校长说:“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义务教育是免费了,可是有多少孩子能真正享受到这一国家政策?”目前,北京市择校极为普遍,而且择校费依旧在收,当然学校都不直接这么叫,在给家长开的收据上,择校费都被写成“赞助费”“助学费”等,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择校现象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它反映了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人们对优质教育快速增长的需求。由于优质教育服务的提供总是滞后于优质教育的需求,择校演变为教育消费者之间的教育权益及其衍生的发展权的争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争夺。易言之,教育资源不均衡曾被指是基础教育择校热、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各地也出台相关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一些大中城市里,甚至是城市与乡村之间,校舍、教学条件等硬件设施差别缩小以后,择校热仍未降温,因为许多家长看重的是名校师资带动的教学质量。
择校收费给不少学校带来了机遇,对更多的学校则是挑战和压力。一些知名度、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门庭若市,择校收费促进了这些学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但是众多知名度不高、办学水平一般的学校则可能会门庭冷落,甚至演变成一批学生资源的流失。这种状况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需要在择校与均衡的双重目标中实现平衡,以择校促进“均衡”,以“均衡”缓解择校,促进所有学校的共同发展。
2010年新年伊始,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我国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意见》还指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基本均等,保障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有效缓解城市择校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
择校行为的重要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因此,若能通过改造薄弱校而打造更多的优质学校,可缓解优质教育的供求压力和强烈的择校冲动。一些地方的薄弱校正是通过改造而焕然一新,昔日家长们不屑一顾的“差等校”如今却受到了欢迎。可见,通过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仅能使众多学校有更多的平等竞争机会,也会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增加,从而可以有效缓解家长的择校冲动。
基于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应该对“以钱择校”这种择校收费形式进行规范,从而促进教育更好地发展。有专家建议,对于学校所收的择校费可以采取让学校上缴一部分到当地政府,由政府将这些经费分配到薄弱学校,用来改善学校建设,从而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扩大学生家长们的择校范围,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笔者以为,这与目前“堵”的方式相比,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处理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