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老农民 于 2009-11-23 10:11 编辑
学诗一得
人生如梦,转瞬已步入老年。近年来,我和朋友们把学诗习文当做生活中的一大乐趣,虽无大的长进,却也自得其乐,心旷神怡。由于个人初入此门,道行浅薄,对不少动辄引经据典行文艰涩的作品,欣赏起来颇觉不便。有时甚至不知所云,读起来味同嚼蜡,渐渐失去读下去的兴趣。
何为好诗?难道是那些故作艰深,让人似懂非懂东西吗?予以为并不是这样。我们童年时读过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名家诗句,历经几十年时间,不是仍记忆犹新吗?
从古至今,无数诗人为得一佳句,可谓伤透了脑筋。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同是唐代诗人的贾岛,为了一句“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搜肠刮肚,如醉如痴,以致误挡了韩愈的官轿。碰巧韩愈也是一代文豪,不仅不加怪罪,反而同贾岛一起探讨、推敲,终成千古佳话。还是这个贾岛,自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有甚者,唐代诗人卢延让还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其中清苦可想而知。
我以为,名言佳句固可传世。但诗的高下,主要还在意境,在气势,在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号称“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代大诗人陆游认为“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明代诗人都穆告诫世人:“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自然。”元代诗人房白云灏也说“后学为诗务斗奇,诗家奇病最难医,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作诗。”以杜甫为代表的一大批现实主义诗人,妙手天成,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尽可入诗。明代著名诗人邱濬《答友人论诗》也认为:“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蚕剥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人间绝妙辞”。
我认为学诗不可一蹴而就,要靠长期读书形成的文学修养,靠对生活的无限热爱,靠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你眼中的生活处处都是诗情画意,也才能纵横捭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首先要看内容,要写眼前景物,写真情实感。不可恃才卖弄,无病呻吟;不可用典太多,当吊书袋;不可拾人牙慧,食古不化。不要太拘泥形式,能按平仄粘对、起承转合的要求写出合辙押韵的律诗更好,实在写不出也不要勉强,民歌、山歌、儿歌、古风、长短句、打油诗、顺口溜亦无不可。只是这些合韵不合律的东西不要轻易标上律诗、绝句或词牌的标签即可。
最后再说一句,学诗要有良好的心态。不可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可用心太重,渴望借此成名。以我辈而言,奢望以此传世留名几乎是不可能的。功利心重,只能是一次次的贻笑大方,一次次的自我伤害。步入老年,百无聊赖,习文弄墨,陶冶性情,丰富晚年生活,倒也有益健康,不失为人生一乐。明都穆说得好:“但写真情与实境,任它埋没于流传。”愿以此与老友们共勉。
注:本文仅与中老年诗友探讨,年轻人朝气蓬勃,前途未可限量,则另当别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