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163|回复: 0

[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 诗词楹联讲座 不能用排偶取代对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6 16: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不能用排偶取代对联
——与三位青年联友讨论对联格律

夕照楼主人
记得联界刊物(或网页)发表过一篇文章,好像叫《也谈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记不得是谁写的),其立论支柱是另一位先生(也记不得是谁)说的:“对联的灵魂就是‘对’。因此一副对联,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有些人制定的律,仍可成为佳联,仍可认作正格的对联。”
简言之,“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律,仍是正格的对联。”
论者显然把“平仄”从“对仗”中分裂出来,视二者为不可兼容的两个条件,此论是否正确呢?
我记得历来论对联者,常以鸟的“双翼”或车的两轮比喻对联的“对仗工稳”和“平仄协调”两大要素。今闻“灵魂”论——只要对仗工稳,不必平仄协调,深感奇而怪也,故愿与之讨论,明辨是非,以正视听。
要针锋相对

讨论最怕空对空,各说各,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势必流于形式。真正要讲究实际,必须先立规矩:就事论事,举证说明,有的放矢,针锋相对?
首先约定一条:以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为标准。
其次,为了增强说服力,我们也引证某些大家公认的权威著述的论点和论述文字,以为立论准则。
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明确规定:“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联界近30年的“守律”与“破格”的争辩,有了结论。因此我们的讨论也要遵循《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第一章明确规定对联“基本规则”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其中五用“对”字,但它包括了“节律、平仄”在内,而不是赞同“平仄不合”,排斥“平仄协调”。我们赞成《联律通则》,很想听听持反对意见者谈谈对这一规则的解释!
我们认为对联是词语对仗、声律协调的两组文字。其基本规则可以概括如下:
词语对仗:字句对等,词性对品,节律对拍,结构对应。避忌:上下合掌,无谓重字。
声律协调:平仄对立,平仄交替,音步递换。避忌:上下失对,前后失替,尾三同调。
因此,我们认为对联的两翼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那就应该从语法和语音两个方面去研究对联。也请持反对论者针对这一点发表意见。

格律丢不得

“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有些人制定的律,仍可成为佳联。”(此处的“律”是指对联格律或声律。)此言早已被驳斥过。
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王力教授在《古代汉语通论·诗律》中说:
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不能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形式格律与内容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我们也可以说,宋元明清对联兴起以后,对联更有了严密的格律。它像语法一样是客观存在,并非“有些人制定的”。正如语法和语法学的关系那样,对联格律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是否承认它;对于对联格律的理解和说明虽然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然而最根本的一点,即对联有其格律,对联讲究格律,联界必须认真研究对联格律,宣传和根据联律分析研究、评论和创作合格的对联,这是已经被联界众人认同的基本点。
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过:
近体诗的对仗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骈语,因为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一定要避同字,不能再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第二,它一定要讲究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不能再像“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例如:
共载皆妻子,同游即弟兄(白居易诗)
门前巷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境闲(刘禹锡诗)P.10.
这里讲“对仗”,提到的“避同字”是词语对仗方面的注意事项;“讲究平仄相对”是声律方面的注意事项。按,“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是非律句的排偶句;“共载皆妻子,同游即弟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门前巷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境闲”(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是律句组合的律联。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广义的“对仗”包括“语法与修辞”和“语音与修辞”两个方面,常被称为“对联的两翼或两轮”。愿诸论者能够同意约定以如此共识为论辩基准。

平仄和对仗

两组并行、等长的讲究节奏和平仄的文字,称为对偶。对偶,也称为对仗。
常江先生指出:“对联的对称性最强。左右悬挂。是外在的形式美,对仗平仄是内在的艺术美。”他认为“对联的‘对’,指的是对偶,沿用律诗的叫法,称作对仗。”除了“结构上的对仗、节奏上的对仗词性上的对仗”,还讲到“平仄上的对仗”,以“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的“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说明“上下联的平仄是相对的”。
对照“对联的灵魂就是‘对’。因此一副对联,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有些人制定的律,仍可成为佳联,仍可认作正格的对联。”似乎两种意见大相径庭。我们建议持“对仗”和“平仄”分裂说法者,去读读常江先生的著作。
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王力先生比较分析过对联与近体诗:
“对联”(普通所谓对子)其实是来自近体诗的对仗,不过“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例如前人集王羲之兰亭序字的对联:
⑴  丝竹  放怀  春  未暮
    清和  为气  日  初长
⑵  静坐  不虚  兰室  趣
    清游  自带  竹林  风                (以上是依照近体诗的节奏的)
⑶  得趣—在—形骸—以外
    娱怀—于—天地—之初
⑷  寄兴—在—山亭—水曲
    怀人—于—日暮—春初
⑸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注]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以上是超出近体诗节奏的)
平仄和对仗,是汉语诗歌的特性。P.10.
引文此处的“对仗”是狭义的,与“平仄”相提并论,意在二者强调“语法与修辞”和“语音与修辞”两个方面。
对联的“平仄原则”源于近体诗,王力先生如此论述平仄的必要性:
近体诗的平仄原则只是要求不单调:为要不单调,所以(一)平声和仄声必须递换,(二)一联之中,平仄必须相对;但若每联的平仄相同,又变为单调了,所以(三)下一联的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的平仄相粘,这样相近的两联的平仄才不至于相同。(P.73.
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于近体诗的。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乐以外,它的体制是和诗完全相同的。P.508.
标准的词必须具备了下列三个特点:(一)全篇固定的字数;(二)长短句;(三)律化的平仄。
近体诗具备了词的(一)(三)两点,却缺乏(二);杂言古风具备了词的第二点,却缺乏(一)(三)两点;古乐府有些是具备了词的(一)(二)两点,却缺乏第三点。P.509.
“要求不单调”是文学作品的共性。对联要求(一)联内平声和仄声必须递换,(二)上下联相应的词语,平仄必须相对。
对联同样具备(一)全篇固定的字数(且上下联字数相同);(二)(联内分句可以选用)长短句;(三)律化的平仄。我们是否可以套用一句:“单从这种地方说,对联和诗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因为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一种渐变,自然不能划为鸿沟。”其实那些五言的和七言的对联,基本上都可以依据诗律去分析研究和创作的。不过,就“律化的平仄”这一要点来看,对联应该与杂言古风、古乐府有所差异,不能混同。20年前曾经出现的“古风式对联”,不是一种奇谈怪论吗?
节奏与律联

句,文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韵文(诗、词、曲及其它)的基本结构单位。律诗,格律化的五、七言体;律词,格律化的长短句体。律诗、律词之格律化,首在其“句”的格律化——规范为“律句”。
关于“律句”,王力先生说道:
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
懂了五律的平仄规则以后,对于七律的平仄就容易懂了。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把平起变为仄起罢了。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古代汉语》)
可见“律句”即律诗的句子,合乎“平仄协调”规则的句子。
词的句子,就平仄方面说,大致可分为律句、拗句两种(“律”“拗”只是取便陈说,没有深意)。律句就是普通的诗句,例如仄仄平平仄,拗句就是古风式的句子,例如仄平平平仄。P.582.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讲过另一种句式:
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如“寒山转苍翠”,“红颜弃轩冕”等。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蜀主窥吴幸三峡”,“伯仲之间见伊尹”。在唐宋的律诗中,这种拗句几乎和常规句一样常见,因此也可以认为不是拗句,而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在《汉语诗律学》中又叫它为“特拗”。)
准此,我们认为有两个律句的合理组合就是“律联”。 而它又可以根据是否“结构相对”区分为“非对仗”句与“对仗”句两种。
为便于研究对联句式特点,我们要读王力先生关于节奏和句型的论述:
近体诗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为一节,最后一个音独自成为一节。(P.75.
我们把最后一个节奏称为‘脚节’,脚节之上为‘腹节’,腹节之上为‘头节’,头节之上为‘顶节’。五言诗句只有三节,没有顶节。这些称呼是与上文所说的“七律的句子为五律的句子的延长”的理论相配合的。但所谓加长,只是头上加顶,不是脚下加靴。(P.76.
我们也可以说:对联的律句就是普通的诗句。例如: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言)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五言句的第一字、七言句的第一、第三字(如联中的“有、家、无”)因处于音节首字,可以不论平仄。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如果牵涉“尾字三同(三连平或三连仄)”,就不能可平可仄了。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四言)
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六言)
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药是当归,花宜旋复;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两个四言句组合为八言句;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四言句与五言句组合为九言;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高叫一声,惊动两班文武;横行几步,笑回万乘君王
四六或五五组合为十言句;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菜色多
十一言视为四七组合……以此类推。
“是-七尺-男儿……作-千秋-雄鬼”是“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1-2-2”俗称“倒五字句”。
“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兵”是“平  平仄  仄平  仄仄,仄  仄平  平仄  平平”。
“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是“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吴用--金铃-吊挂,宋江--西岳-华山” 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2-2-2”或“2-1-2-2(顶节或头节有一节为一个音,腹节和脚节均为两个音)是“倒七字”句式。虽然组合方式有所区别,但都有格律可循。
[] 川剧界有其不同称呼法,如《川剧高腔曲牌·踏莎行》称“隔江-难见-那生-面”为“倒七字(43)”,称“了却--心中-之愿”为“顺七字(34)”。命名虽与诗词家以近体诗律句为正例的说法恰恰相反,但用以区别两种节奏不同的律句,其体例应该得到承认。幸识者明察。

对联与排偶

字数相等的两行诗句分为 “非排偶句”和“排偶句”。再把“排偶句”分为 “非对偶句”和“对偶句”。 陆伟廉先生引《汉语诗律学》分列“排偶、对偶”,以“排列成偶”为排偶,它字数相同,不避同字,不拘平仄。以“相对成偶”为对偶,它字数相同,排斥同字相对,要求句间音步平仄相对,句中音步平仄交替。
王力先生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1994)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独立运用时,才能称为对联。
诗中所谓“联”不能简单地与“对联”划等号;它分为非律联与律联,律联又分为非对仗的律联与对仗的律联。试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分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首联:不对仗,合声律,尾字平仄相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颔联:对仗,合声律,尾字平仄相对。)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颈联:对仗,合声律,尾字平仄相对。)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尾联:不对仗,合声律,尾字平仄相对。)
“首联”和“尾联”(习惯称法)因为不对仗,便不是“对联句”,仅仅是合乎声律的“非对偶句”。“颔联”和“颈联”都是“对偶句”,而且是“对联句”。如果独立运用,也可视作对联。又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对仗,合声律,惟尾字平仄失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对仗,合声律,尾字平仄相对。)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对仗,合声律,尾字平仄相对。)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对仗,合声律,尾字平仄相对。)
四联都是“对偶句”,其中“颔联”、“颈联”和“尾联”是“对联句”;而“首联”因为尾字平仄失对,不完全符合对联“上联仄脚,下联平收”的要求,只能算是“非对联句”。
又如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和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尽管对仗工整,平仄大部分协调,但尾字以平对平,不合对联要求,只能叫它“对偶句”,而不能归人“对联句”;即使写成两幅分开悬挂,也不是对联。
所以最后我们还得理清种属关系(所谓属种关系,是指甲乙两种元素之间存在的“所有的乙都是甲,但有的甲不是乙”的关系)。试看:
非排偶句——排偶句
非对偶句——对偶句
非律联——律联
非对仗的律联——对仗的律联(对联)
排偶句是上位概念(属概念),其下位概念(种概念)是对偶句。诗句分为非律联和律联(由律句组合成),合乎声律规则的律联又可分非对仗的和对仗的;对联即对仗的律联。溯源究委,可以断定:说“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律,仍是正格的对联”,是混同上下位概念,反证论者不曾弄清种属关系,抛出不科学的论断。
“对仗工稳,联内平仄不合”的两组文字只能算是“排偶句”,并不是“对偶句”,不是“对联”!
既然我们都明白以上的结论,那些坚持“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有些人制定的律,仍可成为佳联,仍可认作正格的对联”者不愿意讲究平仄,搞的不是要讲究平仄的对联,又反对写要讲究平仄的对联,你们何必硬要挤入对联界来?最好你们另行组合一个排偶句学会,宣传你们“对仗工稳,联内平仄不合”的“排偶句”去吧!相信会有许许多多的排偶句友们,会集在你们的“排偶”大纛之下,共享成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