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这首五律其实写得很简单,就是记录自己在立冬日独行于野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通篇用词用字都是通俗易懂的,但意境的渲染却十分到位,特别是最后10字更是令人沉醉。
前两句起句,先表明自己不辞辛劳、不怕远,只因前方的风景实在太美。诗人用“吟行”来形容自己的状态,所谓吟行就是边走边看,出自《史记》,这是名士之风,可见诗人内心的闲适。
接下来4句都是写具体的眼前美景。从这几句来看,当时的天气是变化着的。“饮虹消海曲”中的“饮虹”指的就是雨后的彩虹,古人不理解彩虹这种天气现象,只知当它出现时雨水一般都停了,所以认为它是能喝水的“怪物”。在这4句里,既有自然的静景,又有大雁宿于池塘的动景描写,用20个字描绘了一幅雨后冬景图。
最妙的是结尾两句,受到大雁的启发,诗人抬头看着雨后初升的月亮,认为到了该回去的时间了。“归去”与首联出行其实是相呼应的,令全诗一气呵成。其实最后一句“松门许夜敲”应该是诗人的想象,写此诗时诗人还在野外行吟,只是他想象在月夜下敲松门时的情形,同样是衬托自己内心的闲适。
这10个字,有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境,但贾岛是以第三人的视角来说的,而释文珦这首诗是用的第一人称视角。“须”和“许”都是他作为第一人称的感叹,虽没有“鸟宿池边树”这样的妙笔,但淡淡写来,却颇有一种亲切感,让读者跟着他的脚步走了一遭,又回来了。
诗人乘兴而来,走走停停,直到月色初起,才尽兴而归。初读这首诗会觉得只不过是一首很普通的写景诗,那它为何能入选《永乐大典》呢?其实细细品来,就能发现其妙。
首先,从字句上来看,其实诗人通篇想表达的就是一个“静”字。景物是安静的,除了诗人没有出现其它游人;诗人的心也是安静的,自有王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诗人并没有交待自己要去的“远方”到底是哪里,只是看到大雁回塘时,才受到提示,准备打道回府。自然吸引着它往前走,也提示他何时当归,一切都是机缘,这就是诗里的高妙禅意。
其次,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也写得可圈可点。由出行到边走边看,到最后想着月下敲松门,诗人仅用40个字,就完成了一场出行的描写。其中既有时间的转移,也有空间景物、天气的变化,都被这40个字写尽,看似简单,其实这位老和尚的笔力确实非一般文人能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