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14 15: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尚有一篇刘志明先生所作:《萯阳宫辩〉,亦请大家欣赏。
萯 阳 宫 辩
刘志明
萯阳宫,秦汉时皇室离宫之一。“萯”字作两读:一读Fu,“王萯,药草名,负声”。另读Bei,音倍,宫名,在鄠县(户县),《汉书、东方朔传》“倍阳”(见《辞源》)。
萯阳宫建于战国秦国。秦原是西部边陲弱小的诸侯国之一,自秦孝公启用高殃变法后逐渐强盛。孝公死后,其子即位第三年称王,号秦惠文王。惠文王(公元前337-----前311年)继承其父孝公的做法,继续在国都咸阳附近建造宫殿,在渭水之南修建萯阳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时,“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家”,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通道相连,其密度可是一斑。
随着时代的变迁,遍布关中的数百座秦宫早已荡然无存,多数连名称也不为今人所知。萯阳宫远离咸阳,免于秦末兵火,在汉武帝、宣帝、成帝时还被作为上林苑的离宫使用,后来史书再未提及,很可能在西汉末年毁于兵燹(xian)战火。宫名流传至今,只因为在这里发出了“秦王囚母”这一事件。
史载:秦王政九年(前238)四月在秦故都雍县(今凤翔县)蕲年宫(qi)举行冠礼,准备次年亲政。同太后私通多年且被封为长信侯的假 宦官嫪毐(Lai 牢ai 矮)害怕丑行暴露,大权旁落,就用太后的印玺调兵包围秦王嬴政的驻地蕲年宫,企图叛乱,事败后被车裂。又在太后驻地搜出其与嫪毐的两个私生子“捕而杀之”,将太后迁囚于萯阳宫。一年后齐人茅焦冒死相谏,才得以迎回咸阳。此事在《史记》、《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
历史上的萯阳宫究竟在什么地方?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曰:“鄠,古国……有萯阳宫,秦文王起。”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认为在鄠县西部;东汉末至曹魏期间出现的《三辅黄图》、唐代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人编写的《长安志》、《雍录》,明、清乃至民国年间编写的《户县志》,今人编撰的大型工具书《辞源》以及众多当代学者的论文、专著,都认定萯阳宫在户县,这已成为不争的史实。但近年来颇起纷争,关于萯阳宫故址之说,有人发表文章,有人编写戏剧,广造舆论,一时似乎迷团重重。本文试图就诸说真伪,逐条探讨分析,以就教于方家,并廓清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关于萯阳宫故址,大约有棫阳宫说、凤翔说、曹村(包括富村窑)说、户县渼陂(今陂头)说。
一是“棫(Yu)阳宫说”
除了过去以历史为原型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等书外,近年来省戏曲研究院的确新编历史剧《千古一帝》也说秦王嬴政挫败嫪毐等人的叛乱后,囚太后于棫阳宫。今考棫阳宫在凤翔县。遍查史书,没有找到这种说法的依据。既然是文艺作品,就难免有“戏说”的成分,不必苛求其忠于史实。因而“棫阳宫说”难以成立。
二是“凤翔说”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遂迁太后于雍”,《资治通鉴》中也有“迁太后于雍萯阳宫”之说,有人就望文生义,认为雍县既然是凤翔,“雍萯阳宫”也就自然在凤翔了。今考“雍”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雍”固然指雍县即今凤翔。而广义的“雍”却是指雍州。上古时期分天下为九州,雍州即指今陕西、甘肃和青海一带。秦代把都城咸阳周围(今关中地区)都叫做“雍”。宋代程大昌著《雍录》曰:“秦尝名其都为雍县,唐尝名其州为雍州,皆本《禹贡》也。雍,雍也,四面有山雍塞为固也。”《括地志》云:“雍州南户县本夏之扈国也。”各种典籍互为引证,萯阳宫当属户县无疑。“凤翔说”纯属误解。
三是“曹村说”
查阅史籍,本无曹村一说。1982年7月,为编写《户县文物志》,谢志安、马宏智两位编辑到念庄、曹村一带调查采访,当地群众提供了不少庙宇线索,问及萯阳宫,当地群众包括一些乡间耆宿。均感茫然,称“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群众提供村东戏楼后有一石碑,谢、马两位即去辨认,系元代延祐六年(1319)的《创建崇观碑》,文曰:“秦川山水之秀,周至为之冠,名擅二曲,汉旧邑也……秦之萯阳宫在焉,信夫天壤间自昔为佳处也。全真洞虚子筑观于其中,天乐真人题其额曰:崇真……”。原县志办据此参照明崇祯十六年《户县志》中“秦萯阳宫,在县西南二十三里”的说法,认为方位、里程都很近似,即作出“萯阳宫在曹村”的判断。令人不解的是,近年来更有人撰文说萯阳宫在曹村东南二里开外的富村窑鸡子山。
修建崇真观时的元延祐六年,距秦惠文王修建萯阳宫已时隔1650余年,而明崇祯十六年张宗孟编撰《户县志》更与萯阳宫创建相距1980年,时过境迁。秦萯阳宫早已无遗迹可考。他们是怎么知道其方位及距户县县城的里程呢?
经考证得知,《创立崇真观碑》(以下简称曹村碑)是当时道众为纪念该观道长杨志古而立的。杨志古是合阳人,中年出家,号洞虚子,属道教全真派弟子。元乙末年(窝阔台7年,公元1235年)云游至曹村后即开始筹修道观,至元已已年(1269)去世。死后四十年弟子们为弘扬杨道长的功绩才为其立碑。其时正值全真教鼎盛时期,现存于重阳宫内与此碑同时的《真元会题名记》碑阴,镌有全真教在全国各地的220多个宫观名称,涉及周、户两县有19个。中间并无曹村崇真观的名字,可见其观规模不大,在教内地位不高。“曹村碑”撰文、题额人均名不见经传,而近在咫尺,贵为全国道都的重阳祖庭几十位高道耆德却无人为其题写一字。碑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秦川山水之秀周至为冠”,又恰恰证明曹村当时属周至管辖。没有地位的小庙,不为同仁看重的道人,在碑文中极尽溢美夸张之辞,把十多里外的萯阳宫故址拿来夸耀一下,以壮门面,也在情理之中。此类文字并非信史,依此为据来确定秦宫遗址,似乎底气不足。
明崇祯《户县志》,距萯阳宫建立已近两千年,为什么会在志中写上“在县西南二十有三里”呢?根据现在看到的史料分析,极有可能来源于《三輔黄图》。《三輔黄图》“秦宫”记载:“萯阳宫,秦文王所起,在今户县西南二十三里。”古时没有考古手段,各种文献互相传抄屡见不鲜。《三輔黄图》初创于魏晋时期,最后成书于唐肃宗年代,(756—761)。据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杭州州学教授苗昌言云:“《三輔黄图》世无板刻,传写多鱼鲁之谬。”宋代曾任龙图阁学士的程大昌在《雍录》中指出“黄图”的几处明显讹误后,认为“故随事必当立辩,不可谓名古而不敢置议也。”《三輔黄图》最后成书时间,距秦萯阳宫建立已是1100余年,且众手成书,辗转传抄,时有补缀,“县西南二十三里”之说,岂能不容置疑?把县西南二、三里误记为二十三里,也未可知(秦汉时县城在今城北二里,渼陂萯阳宫正好在县城西南二、三里)。秦萯阳宫在户县,史有定论,而曹村一带在有资料可考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皆属周至县,在1958年才划归户县。有人认为曹村一带在历史上可能归属过户县,笔者查阅了《周至县志》,勘察了附近的名胜古迹清阳宫、龙泉寺、可汉庙以及清凉山、望仙坪等地和历代文献及碑碣,也没有找到任何一件让人信服的根据。清康熙二十年(1681)章泰编撰的《周至县志》“地理”中提到汉上林苑诸宫观时,曾涉及到萯阳宫、太平宫、甘泉宫等,并无具体位置,其中上述三宫早已考证在户县境内。到民国十四年(1925)庞文中撰写的《重修周至县志》在“地理、莲花池馆”小注中载:“按《邹志》又载甘泉、萯阳二宫,今考二宫在户县,见《户县新志》,故删之。”有人说因为《户县志》坚持县西三里渼陂之说,周至就让了。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是各县修志时对境内古迹是誓在必争的,决没有拱手让人的道理。同样是民国年间的《重修周至县志》提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的地址。就特别强调“甘水出甘谷,流经周至境内,去户尚远”,“《户志》载甘水出户县南甘谷误。”可见史志学家以史为据,据史相争,没有谦让的问题。《周志县志》承认萯阳宫在户不在周,恰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应有态度。
另外古人认为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曹村一带地处秦岭之阴、甘水之东,何“阳”之有?史载“萯阳宫有属玉观”,是用水鸟属玉命名的。曹村直至富村窑,干涸缺水,吃用都很困难,何来水鸟?以属玉作观名。岂不有悖常理,贻笑大方?
至于有人在文章中不惜笔墨,将秦时蔡青帝的密畤毫无根据地在鸡子山上,更是缺乏实证支持的推测臆断,作为游戏之笔,也许不无不可。作为遗迹考证,恐怕太随意了吧?今考密畤建于秦宣公四年(前672),《史记•封神书》提到密畤在渭南(渭水之南)而不在雍,渭河南岸号称八百里,有什么根据能说在鸡子山,进而说萯阳宫是在密畤的原址上建立的?
为了说明萯阳宫与属玉观的关系,有人撰文说:“观是高台之地,鸡子山远视无碍,属玉观该在吉神所居之山。”貌似有理,其实大谬不然。史载:“宫有五门,其二曰雉门。“《尔雅•释宫》曰:“观谓之阙。”郭璞注:宫门双阙。邢昺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盖为二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员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由此可知,所谓属玉观,其实就是萯阳宫第二道宫门(雉门)前左右各一的高台建筑,是萯阳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宫外的鸡子山。
持“曹村说”的个别人,还说富村窑村名即是由“萯阳”演变来的,也是毫无根据的。查《户县地名志》可知富村窑原名付村,与曹村一样,都是以早期居民的姓氏得名的。因该村地近南山,土质独特,不少村民因烧窑制陶而富,故于民国年间将村名雅化为富村窑。就此今人张垦曾有专文论述(参见《户县文史资料》第 期)。
如上所述“曹村说”难以成立。
四是“渼陂说”
1.“渼陂说”起于明洪武年间。据原立于陂头萯阳宫小学内的《创建渼陂东岳宫记》碑文:“渼陂有萯阳宫,为秦文王所建,后毁于火,今于其旧址创建渼陂镇东岳宫。”该碑镌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解放前陂头村民及萯阳宫小学师生均亲眼见过。惜该碑在解放初遗失、憾矣!
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编修的《户县志》曰:“秦萯阳宫,在县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萯阳宫,即此。父老相传,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旧志西南二十三里,误矣。”康如琏系山西安邑人,康熙九年进土,康熙十八年起任户县知县。康在“簿书之暇,取旧志而细阅之,”见其“鲁鱼亥豕差讹者十之二三,郢书燕说影响者十之一二”,(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