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斗牛(招牛)”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民间娱乐,曾在关中农村广为流行。据传秦始皇曾以“斗牛”作为军中武乐。听我的舅父说,少年时代热衷“斗牛”的赵寿山将军(与我舅家同村)亦将锻炼军人意志、提高部队素质融于看似娱乐而实质是练兵的“斗牛”带进军中,其意义非同凡响。 在关中农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斗牛”甚是盛行。那时,笔者年幼,却是热心观众,偶尔也扮一回小斗士。那种场面、那种气魄,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每每回忆起来仍让人激动不已。后来,随着电气化的普及,“斗牛”便逐渐消逝了。 说到“斗牛”,人们自然会联系到西班牙的斗牛。如同安塞腰鼓让陕西人自豪一样,斗牛乃是西班牙人的骄傲。我这里所谈的关中“斗牛”既有安塞腰鼓那样的豪情,又有西班牙斗牛的气势,但却没有西班牙斗牛的残忍,因为本文所说的“牛”是由人装扮的。 关中“斗牛”源于民间。那时农村没有电灯,更谈不上收音机、电视了。冬闲季节在晚饭后就寝前这段难熬的时间里,妇女们在家里可以带小孩、纺线线,男人们的时间怎么打发?看书舍不得点灯,闲聊既无多少内容又无好去处,于是“斗牛”就成了小伙子们最上瘾的娱乐,也是最快活的发泄了。 “斗牛”分三种:单牛、双牛和牛阵。以单牛为例:由三名斗士架起来扮成一头“牛”,由“牛头”、“牛身”和“牛屁股”组成。扮牛身的斗士将双腿架在牛头的肩上,其双脚便伸在了牛头的脸前——是为进攻的犄角;牛头的扮演者用双手将牛身的双脚搂抱,使之在自己的脸前,又成了一个盾牌,起到保护牛脸的作用;牛屁股即是撸后者。战斗时,双方用力冲击以先倒地者为输。若双方势均力敌,往往要大战八个回合、十个回合也难定胜负。双牛就是双人撸后,其攻击力更强一些,但却不够灵活。牛阵即双方拥有同等数量的一群“牛”对阵,以最后不倒者为胜。“斗牛”多在冬闲时的月黑夜进行,朦胧光下两牛或数牛相抵,转来绕去寻战机,若即若离凭耐力,围观者呐喊声不断、助威声阵阵,煞是热闹。 “斗牛”是实力的对抗,是智力的较量,能体现斗士的意志,能检验斗士的思维,既有“长驱直入”、“一鼓作气”、“两面夹击”以及“疲劳战”、“偷袭战”等战术技巧,又有“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等战略思想。忆当年,不敢参加斗牛或虽参加了却屡战屡败者在众乡党面前是矮人三分的,而常胜者自然是豪气冲天了。这大概就是农民出身的秦始皇、闯王、赵寿山等看中“斗牛”而将其列为军中武乐的原因吧。可以想象,两支训练有素的“牛队”鏖战在一起,倘若场地选在干燥的黄土地上(在舞台可佐以灯光)真会出现“黄尘滚滚、天昏地暗”的雄壮场面。 现代斗牛,也可给“牛”配上服饰,加进舞蹈艺术,则是既有中华传统民俗、又有现代文明的雄壮而优雅的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若再配以紧慢相调的鼓乐,其情其景其势岂能不让人震憾! 关中斗牛是娱乐,似舞蹈,粗犷、文明;是运动,是竞技,富有激情。因此我推荐若能将其搬上大型运动会的开(闭)幕式(或以其他方式推出),定能引起轰动。 (作者系兵器部西安惠安公司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被聘为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民俗文化研究员。系法律工作者。电话13991180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