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继蓝田、长安两地考察之后,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红军长征过境西安遗调研队又到达鄠邑区,对鄠邑区境内长征过境遗址进行考察调研工作
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长安区高冠峪经户县草堂镇,于11月26日上午进入庞光镇一带,分别驻扎在庞光镇东焦将村、西焦将村、化羊、王寨等地。第二天,徐向前指挥红军一部在庞光镇东焦将村东面的凹河阻击胡宗南第1师和陕西警备旅,红10师代师长曹光南牺牲。28日凌晨整队出发,沿秦岭北麓继续西进,经朱家堡、柿园村、水磨头、上涧子村、曹村、蒋村等进入周至。28日下午红军西去时,在朱家堡东北反击作战。
两年后的1935年7月16日,红25军从沣峪口出发,基本上沿着红四方面军的路线西行,经宋村、焦将、炉丹、朱家堡、水磨头等,到达上涧子村,在此宿营2天。
按照红军行军路线,7月19日上午,考察队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庞光镇东焦将村。东焦将村委会广场前集聚了许多村民,考察队前往调研,原来东焦将村即将拆迁,村民在此议论。据说,相传北宋大将焦赞、孟良曾率军驻于此,原有城墙,名焦将堡。后在堡西又形成一村落,才分为东、西两村。村委会干部刘明贤向我们提供了村史《东焦将志》,介绍说红军过了两次,当地称作“过红军”。红四方面军过境时,曾设总部于此,但原来民房已拆毁,村委会在此立碑纪念,村内还有老红军后代的信息。考察队对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立碑地)进行了定位,对碑文进行了记录。红25军是7月16日午后经过,没有留下遗址。第一次经过时留下的一些伤病员也归队加入了红25军。
经刘明贤介绍,考察队还在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外的凉亭内,同红军后代刘登弟进行了交谈。刘登弟的父亲刘志俊在1932年7月红四方面军过境时参加了红军,跟随徐向前部队南征北战,直到解放后才从山东回到家乡。刘志俊后在解放战争中因炮弹被震耳聋,口耳相传的资料不多。
考察队又驱车赶往朱家堡村寻找红军战斗遗址。在村委会旁,考察队幸运地采访到张志善老人。老人已99岁高龄,他说红军经过了两次,第一次是徐向前的部队,第二次是徐海东的部队。徐向前部队的士兵年纪还大点,徐海东部队都是些娃娃(年纪小)。他12岁时第一次见到红军从村旁结队而过。他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馒头、喝茶等都要付钱。红军西去时,国民党军利用村北冢疙瘩向红军射击,红军进行了反击作战。老人还回忆说,同村的张金魁、夏金奇等4人还帮助红军将伤员抬往周至楼观台,返回时红军还给了每人两块银元作为报酬。考察队在村民带领下,对冢疙瘩进行了实地考察。冢疙瘩位于余下镇惠安化工厂原包谷库场地内,现已被夷为平地,长满荒草树木。考察队对此进行了定位、记录。
下午天气高温时,考察队到达炉丹村考察。经炉丹村委会(位于炉丹东村)干部王毓兴介绍,考察队访问了炉丹西村干部郑友联(曾任教师)。他告诉我们红军确实在此经过,是红25军午饭后来到了炉丹村。国民党追兵在晚饭后来到村外,在东城门外放枪,但战斗不激烈。黎明时分红军撤兵至涝峪口。因早已城墙拆毁,战斗遗址难以寻找。他说,在炉丹西村还掉队一名小红军,只有十来岁,后来被村中王姓家人收养,改名为王鹤云,此前的名字并不清楚。王鹤云做过长工,后来上门结了婚,育有两儿一女现都已成家立业。郑友联还介绍了炉丹村的历史,据传说炉丹村是太上老君在此炼丹而得名,其中炼丹的水是来自阿婆泉,阿婆泉就在村外不远处,阿婆泉泉水流经炉丹村,给考察队带来一丝清凉的慰藉。
下午四点,考察队到达鄠邑最后一站——天桥乡上涧子村,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都经过这里,总部都设在该村天主教堂内。
考察队寻访到天主教教堂所在地,采访了住在天主教堂对面的村民侯行道。他说,上涧子村是天主教区,很早就有天主教堂,村民大都信奉天主教。旧的教堂在文革时期就被拆毁,现正在扩建的新教堂是在拆除过两次以后的原址上重建的。考察队在侯行道带领下对原旧址考察,对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军部旧址进行了定位和拍照记录。
侯行道还介绍了一位了解红军事迹的张向贤老人。张向贤老人已98岁,是上涧子村唯一亲历红军的老人,去年还接受了《西安日报》记者的采访。他说红军从村中过了两次。第一次是1932年冬季,是红四方面军徐向前带领的部队。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宣传,说红军是共匪,村民吓得躲到村南秦岭躲避。个别留在村里的人见红军对穷人秋毫不犯,通知逃走的村民,大家才又回到村里。因为条件差,红军没有统一制服,穿的都不好,穿什么衣服的都有。徐向前总部军部就在天主教堂内,在长安负伤的李先念也在教堂内养伤。第二次是夏季,是徐海东带领的红25军,军部也在教堂内。士兵分住在村民家里,部队一样没有制服,生活非常艰苦。红25军在村里住了两天,上次负伤留下的红军也都归队了。
在鄠邑区调研的一天里,虽然天气高温,但考察队收获丰硕,走访了4个村落,考察了3个旧址,深度访问了6位干部和老人,了解到红军在鄠邑区境内的主要事迹,体会到红军革命的艰难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深感到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长征精神对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性。
来源:西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