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人文鄠邑】郭仪割股疗亲 孝义著称于世——甘亭镇孝义坊村的村名来历
孝义坊村距离鄠邑区只有五公里,隶属鄠邑区甘亭镇,处于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涝河之滨,八坊之一。
村名来历:
清康熙《户县志》‘郭仪割股疗亲,有司以其闻于朝,豁免赋税,旌其居为孝义坊’之记载”。明朝《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均载有“孝义坊”一名。清道光三十(1850)年前,此村已发展为东、中、西三堡。中堡曾亦称“围墙”,民国《重修户县志》就记载为“孝义坊东堡”、“孝义坊西堡”、“孝义坊围墙”。
相传,唐武则天时期,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是今户县人。一次路过如今的孝义坊村附近,看到村人郭举抱着草帘站在路边,草帘里裹着自己幼小的儿子,一旁,他的妻子正号啕大哭,于是上前询问。原来,郭举的母亲身患重疾,郎中开方称要以亲子的血肉熬粥配药才能治愈,郭举于是割胯为母亲疗疾。不仅如此,为了母亲早日康复,郭举夫妇又将本该给幼儿喝的母乳给母亲喝,仅以米汤等喂孩儿,年幼孩儿的身体每况愈下,受了风寒,已经奄奄一息,所以夫妇俩准备挖穴埋儿。薛怀义听后被郭举的孝心感动,拿出十两银子给郭举,让他好生照顾母亲、幼儿。回到长安后,薛怀义把所见所闻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赐郭举名郭义,所住的地方为孝义坊。
孝子的名字为郭仪,与村民所传郭义略有区别,大概是因为过去缺乏文字资料,人们口口相传所致。
孝义坊过去也像西安城一样,筑有城墙,只是规模略小。孝义坊的城墙修建于明代,城墙外围也挖着一圈护城河。城墙和城壕围着村子,村民们住在城墙里,可以防土匪。孝义坊的城墙在民国年间直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保存完好。它东西长、南北短,东西大约300米,南北150米左右。城墙共4个城门,其中东门两处,北门、西门各一处,四处城门均为一个门洞,北门最大,算是正门。老城墙是土城墙,只有城门楼包有城砖,城墙上长着小柏树等植物。每个城门洞有两扇城门,门内有一尺来长的大铁锁。开始城门由专职门卫把守,后来由村民负责开关。城门早开晚关,通常晚10点前就会拿铁链虚掩上,只能进人,独轮车就进不来了。最值得一提的,也是老人特别引以为傲的,是城墙门楼上的砖匾。东门上端楷书刻着“孝行天下”,城门左边竖刻“孝悌忠信”,右边竖刻“礼义廉耻”,西门上也有类似砖匾,刻着“孝义高风”。孝义坊的城河约有十米宽,深浅不一,带给村人许多便利和乐趣。天气好时,村里妇女会在河边洗衣服;夏日里,孩子们三三两两下水游泳;冬天,河面结冰,大家又可以在滑溜溜的冰面上玩。解放后,治安好了,城墙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陆续拆除。之后,城壕就填平了。
很久以前,孝义坊还有许多庙宇,菩萨庙、老爷庙、猴王庙等大大小小十几座,围在村子四周。其中大部分都在城墙外,只有个别十分小的庙宇才在城墙内。这些庙宇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村北的三官庙。三官庙门前有两棵高大的槐树,树干两个人合抱都抱不住。走进大门,右侧是钟楼,内有一挂大铁钟,往里走,中间是花园,旁边栽植的柏树也是树干粗壮,枝叶繁盛,村民们推测这里的槐树和柏树都有数百甚至千年历史。花园的左侧是娘娘殿,右侧是马王殿,再往里,是下殿,墙上有精美的壁画。过了下殿,最里面是上殿,供奉着神像。人们祈福许愿,香火不断。20世纪60年代,孝义坊的一众庙宇先后拆除,参天大树也没留下。
在孝义坊村西北有一巨冢,传为唐孝子郭仪墓。户县1958年文物调查时,封土近方形,直径27米,高约17米。“郭仪因割股疗亲,孝义著称于世,立有牌坊。村里相传墓冢是郭仪夫妇的合葬墓,它的底盘比户县县城钟楼的底盘还大,看上去至少有三四层楼高,墓冢的四角各有踩出的四条小路,可以爬上去。墓冢的土坡上长着酸枣等草木。大家小时候都在那里跑上跑下。冢北侧有石碑,石碑高两米多,具体上面写些什么没考证过。20世纪60年代,墓冢夷平,石碑也不知去向。
孝义坊还有驰名远近的迷仙鼓,寓意腾云驾雾的神仙听了孝义坊的锣鼓表演,都会留恋不舍。鼓乐描述了“凤凰单展翅”“狮子滚绣球”等十样景,曲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欢快悦耳,曾在西安古文化艺术节上演出。孝义坊的村民家通常都有一两件锣鼓家当,不少村民拿起家当就能演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