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小 学毕业进入中学,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件新鲜事儿,也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孩子在小学阶段,很多家长还是“养”的心态,到了中学,家长才有了“教”的心态。家长会突然意识到,孩子长大了,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头等大事的地位上了。这时候家长都对孩子的中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一方面觉得孩子长大了,终于不用那么费劲了,另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听话、学习好,三年后进入到一个优质高中。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如愿,在很短的时间内,家长就开始发愁了。 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心事儿多了,沟通困难了,越来越不听话了; 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像过山车一样不稳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对待; 孩子的学习自己辅导不了,不知道该如何管理平时的学习…… 很多家长在初一还没有结束,就已经觉得孩子没有希望了。接下来就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家长和孩子因为学习而“鸡飞狗跳”的日子。想想都让人头疼。 那么对即将要上初一的孩子来说,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初一的地位
如果用不同色块的面积来表示不同年级的地位以及家长应该对不同年级的关注,这两个图哪个正确? 第一个图是正确的,初一是初中三年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家长用心的。不管入学的时候成绩如何,初一都需要格外关注。小学成绩好的,到中学掉下来的不在少数,小学成绩平平的,到中学逐渐变成尖子生的也不在少数,总之,小学入学时的排名和中考时的排名几乎是天翻地覆。这种情况就是在初一的时候家长用心多少的不同造成的。 孩子在小升初的假期,新初一的班主任来家访,当时老师并不太了解孩子,也只是挑选了个别同学进行家访,所以我就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来我们家家访,老师说从孩子的简历上看,若白没有参加过英语的课外学习,也没有任何证书,老师说怕孩子上学后跟不上,让家长看看是否有必要在假期的时候补习一下?当时还是有些小压力,那个时候我跟孩子说,课本上的内容老师上课不可能不讲,如果班里同学都会的话,老师可能就讲得快一点儿,到时候咱们多努力一些就可以了。这样,从一开学全家都非常关注每天的学习,让每天的听课和作业不留死角,要求孩子有不会的一定要当天解决,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孩子就已经适应了,年级排名提高了36名。而且因为初一的基础打得好,让孩子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如。 所以,初一一定要重视重视再重视,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当然,重视不是说就是报很多课外班,重视也要有正确的方法。只有在关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孩子成才。
初一的关键 新初一的关键有四个:观念、习惯、作业和沟通。咱们一一来做一下阐述。
1. 观念 人们的观念指导着自己的行为。因为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观念、不同的逻辑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而且如果观念不改变,行为即便是改的了一时也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所以,先保证观念正确,再解决方法问题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在初一的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观念包括:
习惯比成绩重要 成绩是很重要的,但成绩是个结果,不是每天盯着成绩就会有好成绩的,也不是每天对着不好的成绩发脾气就能有好成绩的,最重要的是要关注过程、改善过程,从而改变成绩。那么这个过程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在新初一的时候。 孩子从小学到中学,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容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课下作业也猛然多了起来,如果还用小学的学习状态去面对初中的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必然。所以,要从习惯入手,要从习惯抓起,要从习惯改善,良好习惯的建立和养成是头等大事,所以家长一定要把精力、目光集中在习惯上而不是成绩上。 作业比考试重要 孩子的成绩是通过考试反应出来的,考试一个学期充其量会有4次(两次月考,期中期末),其余的随堂测验或者单元测验孩子也不重视,成绩的参考性也不强。如果一个学期就关注这么几次考试的话,是不能养成良好习惯,也不会提前发现问题的,所以要关注的是每天的作业情况,包括:效率问题、正确率问题、反应出来的上课听讲问题等等都是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成绩的重要方面,如果每天关注,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学习有根本的帮助。
方法比知识重要 孩子上初一以后,除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外,就是要逐渐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难度会逐渐增加,对孩子各种学习能力的要求也会提高,比如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所以习惯、方法并重才能让学习成绩不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等各个环节上都有相对科学的方法,也都有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摸索和跟别人取经两条途径去获得。这是个复杂的内容,在最近出版的《不打不骂 送入北大》的这本书的第五章是专门讲学习的,里面有详细的讲解。
预防比补救重要 第四个观念是预防比补救重要。我见过很多家长,在孩子的中学确定了之后,长舒一口气,孩子也放松,家长也放松,加上刚上初中的时候,知识并不难,所以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学习中一些潜在的问题,直到某次大考之后发现成绩出乎意料地差,才开始着急,才开始想办法做各种补救。其实,对于新初一的家长来说,如果很多事情能提前处理,就能少走别人走过的弯路。这就要求咱们家长要先学习,了解初一的共性,再结合自己孩子的个性,才能从容地做好工作。
平稳过渡比急功近利重要 一些家长太心急,比如宁可花钱也要让孩子进好学校,去实验班,比如在小升初的假期就让孩子去学习新初一的课程,比如刚上初一就给孩子报满了辅导班,这种做法能反应出家长的重视,但同时也反应出家长太过急功近利,总希望能找到一个所谓的捷径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新初一,平稳过渡是最好的,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这次变化。
2. 习惯 孩子上了初一,学校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叫做“养成教育”。这是指养成什么呢?就是指养成好的习惯,有利于孩子成长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很多,对于家长要特别关注的包括以下几点。
按时回家 如果孩子放学有人去接,那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但要是孩子自己回家,就一定要关注孩子回家的时间,因为孩子回家的时间可以反馈出很多问题。 比如孩子晚回来,可能是在学校逗留(在学校玩儿、被老师留下来、做值日等),这种情况只要问明情况,就可以了;但如果是跟别人打架了不敢回家呢?如果是在放学的路上去看热闹了呢?如果是在放学的路上去网吧了呢?如果是为了等其他班的女生而回家晚了呢?如果是因为有人要挟孩子等到其他人都走了才敢回家呢?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放学回家的时间看出端倪,从而尽早地给孩子教育或者帮助,以避免重大问题发生。 一般来说,给孩子规定放学回家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误差,超过15分钟误差,家长就需要和孩子做认真、耐心地沟通,去了解真实的原因。
人机分离 手机作为现在对孩子学习影响最大的物品,没有之一,其危害性已经超过了电脑、游戏等原来令人头疼的事情,所以对手机的控制是培养习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手机管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出现一些想不到的后果。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去做好管理,当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到了令人不能忍受的地步,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而这些极端的措施也导致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因为家长不让玩儿手机而跳楼自杀。 管理手机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学习、做作业的时候做到人机分离,也就是说手机不能放在自己学习的房间,不管用手机做什么,即便是用手机查找与学习相关的内容,也不行。这一点把握住,其他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这样就能让孩子对待手机问题有个正确态度。
按时睡觉 家长对学校要有个基本了解,对于新初一的学生,老师留的作业不会太多,不会让孩子写作业的时间超过1.5小时,当然一些特别极端的学校除外。如果孩子放学回家就能写作业的话,出去吃晚饭的时间,一定可以在9点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如果9点前不能完成,就要考虑是不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出现问题了,而不是简单地延长学习时间来解决问题。因为如果在合适的时间里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说明要么学习习惯不好回到家先玩儿,而且做作业的时候不集中,边玩边写等;要么就是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所以一道题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尽快解决,一定要让孩子保证睡眠,然后去解决影响孩子不能按时睡觉的问题,才是正确的思路。
3. 作业 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大多数的作业都要求在学校完成,回家以后几乎没有作业,所以孩子对做作业的重要性和作业的要求都不是很清楚。如果没有在刚上初一的时候就打好作业的基础,随着学习任务和难度的增加,孩子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吃力。所以如何做好作业,是孩子刚上初一时的关键内容。要求孩子要做到以下三点。
全部完成 很多家长认为仅仅完成作业是不够的,但其实是对作业这个词的理解不够准确。孩子们口中的作业往往仅包含明天要交的书面作业,凡是明天不用交给老师的,或者是要求口头完成的,都不是作业。所以,通常情况下,老师布置的背诵、阅读、复习、预习等作业都被忽略了,就那点儿书面作业还有的孩子不求甚解、糊弄了事,最后的结果就是似乎每天都在做作业,但学习很差。要想预防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老师留的作业和布置的任务全部完成,不折不扣,这样每天都认真对待,学习就一定不会差。
不懂就问 孩子在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题本身属于正常现象,孩子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待不会的题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家长引导孩子对待不会做的题一定要问,不管是问同学问老师还是问爸爸妈妈,总之要问明白、弄懂弄会,而不是上网查答案,或者空在那里跟家长说“我明天去问老师”,结果就是明天去抄作业。每天都不放过不会的题,日积月累,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而且基础扎实,不容易出现成绩的大幅波动。
高效低错 对待作业的第三个要求,就是要高效低错,有些孩子做作业也算认真,但就是效率太低,写作业太慢,觉得只要完成就行。其实并不是这样,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还行,但是考试就会比较差,家长总认为是发挥不好,考试紧张,其实一部分孩子的原因就是因为考试有时间限制,而平时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训练,所以平时作业提高效率,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是必要的训练。同时也不能只追求速度,不重视质量,做得挺快,就是错得挺多,那也起不到作业的作用。所以,要对孩子的作业提出高效低错的要求。 4. 沟通 孩子上了中学,自己终于成为了原来让自己羡慕的“长大了的孩子”,孩子期待着自己能得到最多的尊重和更大的自主权,所以在沟通上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影响着孩子的成绩。和初一的孩子沟通,家长要逐步转化为三多三少的沟通方式。
多聊天少谈话 聊天是双向的,平等的,是不拘泥于某一个话题的,是可以海阔天空的;而谈话是单向的,是有高有低的,总是就某一个问题而做的沟通。和初中的孩子沟通,如果总是谈话,总谈学习,那势必不会有愉快的沟通,也不会有一致的结果。
多影响少教育 在教育的问题上,“言传不如身教”是个真理,也就是说永远都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比简单的用道理去教育孩子效果要好得多。为了让孩子更好,其实首先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好,这种自我约束、不断努力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远的,所以千万不要自己放任自己,认为我是爸爸或者我是妈妈,只能我要求你不能你来约束我,那你的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好。
多聆听少定论 在和初一的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给孩子做定论。经常用“你就是”、“你总是”、“你从来都”、“你也就这样了”类似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一方面不服,另一方面也会认为家长对自己没有信心,很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多聆听少下定论。
初一的第四个关键,也就是刚才咱们讲的沟通的问题,是复杂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讲讲枝干的部分,具体内容在最近出版的《不打不骂 送入北大》这本书中的第一章就是讲如何和孩子做好沟通的。
5. 配合 一个孩子的成才需要依靠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努力,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和安排给予高度的配合。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如果学校的教育,家长不配合,那就是一种消耗。不仅让教育的力量就无法作用在孩子身上,还容易让孩子的价值观、是非观混乱,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怎样才算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呢? 1) 树立学校的权威 2) 带头尊重老师 3) 宽容对待不同 4) 及时反馈信息
初一的重点 前面讲了新初一的地位和关键,接下来咱们说说新初一的重点。会从学习重点、心理重点、生活重点和角色重点四个方面来说明。 1. 学习重点 孩子上了初一,和小学截然不同。学习的科目和难度都增加了,所以刚上初一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上会感到不适应,也可能会遇到困难。不要一出现问题就着急补课,或者急于给孩子下“不好好学习”或者“学不好”的结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学习的两个重点。 1) 上课认真听讲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2. 心理重点 初一、初二是孩子青春期特点最为突出的年龄,也是孩子的心理成长最快的年龄。这个时候,孩子既需要家长的帮助又在尽力抗拒家长的安排,所以,跟这个阶段的孩子打交道要把握住三个心理重点。
心大人小 孩子内心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都想独立去处理,但是孩子的实际年龄还小,很多事情想着自己可以做但实际遇到的时候其实是做不了的,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普遍心理。所以,家长既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什么都不管,一方面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时时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进行矫正,才能确保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易受影响 孩子在这个年龄很容易受周围人、事物或者偶像的影响。所以,家长要起到选择的功能。有个“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是孟子的妈妈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或者说不愿意让孟子受到周围不良事物的影响,搬了三次家。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现在动辄搬家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孩子跟什么人交往、看什么电视、看什么书籍、总是可以选择的。选择让孩子接触正面的、积极的、有榜样作用的人就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所以,我会让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的学霸教孩子们学习,用他们去影响孩子们。当然,如果在这个方面不重视,不好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逆反萌芽 新初一逆反开始萌芽,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针对这个年龄特点,家长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3. 生活重点 现在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娇惯,很多事情都是大人代劳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大不了就是爸爸妈妈多受累,孩子自己并不需要去面对不良评价。但是当孩子长大了,综合能力的缺乏就会让自己面对别人的否定。所以,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孩子的能力。 1) 生活自理能力 2) 沟通交际能力
4. 角色重点 孩子在婴幼儿阶段,爸爸妈妈的角色就是孩子的“上帝”,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孩子到了小学阶段,爸爸妈妈的角色是孩子的全面监护者,替孩子做绝大多数的决定。但孩子到了中学,家长的角色就变得复杂了。太严苛会限制孩子的自我成长,太放任会让孩子胡乱生长。所以,家长的角色要把握好以下的重点。 1) 不代替、不放任、陪伴和教练 2) 不做主、不打击、倾听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