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542|回复: 0

[自由人创作] 千年古镇 甘河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2 10: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千年古镇 甘河镇
一、新石器时代人类村落文化甘河遗址
       甘河村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南靠秦岭山脉,北依渭河南岸,地处户县西北角,距县城7公里,地里坐标东经108°03′、北纬34°09′。年平均温度12°,年平均日照时间32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80mm,土壤属黄性棕壤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村485户,1930人,辖区6
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2120亩,村庄占地面积350亩,交通十分便利,108国道从村边而过,有名的户县第二中学、甘河初级中学、甘河中心小学、甘河卫生院就在甘河村。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村民待客憨厚诚实,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历代州府办公场所,解放后一直是甘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村庄规划布局合理,村容村貌整齐,环境绿化和排水布局合理,在历届村委会的辛勤努力下,甘河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村,也希望有更多的国内外历史学者来甘河村考察东岳庙、王重阳遇仙桥、钟馗故里的历史研究。欢迎广大旅游爱好者来甘河村旅游观光,为更好的发挥中华民族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作出贡献。
       有待于下一步研究和探讨的甘河堡遗址,早在6500年前,甘河村就有氏族部落,在村西南280米处,有新石器村落遗址,早在50年代中期国家曾在此处设立新石器文化遗址标志。1986年4月份村子在建砖瓦窑时挖掘很多新石器的陶瓷器皿,主要有炭化稻谷,鱼纹彩陶瓦罐
等多种文物,先后保存于户县文物管理处;在村西南处还有一处天坑,直径约280米,深50多米,传说是当年天体行星坠落的遗址。
二、甘河古镇八大景
       甘河村的历史悠久,古时甘河城内占地二百余亩,西去蜀道从村中而过,东岳庙占地100亩,重阳遇仙宫占地55亩,东门有重阳遇仙宫、遇仙桥、黄龙庙,西门内有无量庙、太白庙,南门有老爷庙,北门有钟馗庙,城内有城隍庙和菩萨庙。
      老杨怀抱柳丝女,太白东踩七条径。
      柏树南阳北边立,城隍菩萨对面坐。
      无量黄龙振东西,柘树手捧干古梅。
      葫芦贵弯长流水,祖师脚蹬遇仙桥。
三、汉代甘河镇东岳庙
       东岳庙属于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以供奉东岳大帝武成王而得名。原有山门楼、大小戏楼、五岳大殿献殿、马神殿、钟鼓楼、东岳献殿及寝殿、神庙、厢房、住宿房、蚕姑庙、醋婆庙、转角亭楼等百间。其建筑设计及分布极为壮阔。唐、宋、元、皇庆元年、明
正德八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十一年、光绪七年,均有修葺或重修。建国后绝大部分尚存。
       现在的东岳庙,有过道门一间,悬山顶,面宽4.9米,进深7.35米。两边各有硬山顶房三间,存戏楼五间,歇山顶,面宽13米,进深11米,平身斜出两挑。
       戏楼东补间梁上刻:光绪辛巳年重修。其余古建均已拆毁无存。现为户县二中学校址。
       有明、清复修东岳庙石碑四通:
       1.明《重修东岳庙记》,高2米,宽0.94米,大元皇庆壬子岁营建之始。又记明正德八年重修。
       2.清《重修东岳庙碑》,高1.55米,宽0.6米,康熙十六年立。
       3.《东岳庙图石碑》(残)高0.8米,宽0.77米。
       4.《西安府周至县甘河镇重修庙记》碑,高2米,宽0.97米,碑上书友:“大明秦潘宗室宜川王撰文并篆额。”
       东岳庙庙会日期:三月二十八日(农历),祭祀兼贸易性质,由甘河堡主持,文革后纯属贸易型。



1.png


四、甘河元代重阳遇仙桥
       甘河重阳遇仙桥在户县西北12公里,周至县东30公里的甘河镇甘河村中。
       王重阳(1113-1170),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他美髯飘拂,大眼炯炯,身高六尺多,任气好侠,是个典型的关中大汉。他少年苦读文章,通经史,又善武略,本想高官得中,骏马得骑,谁料文场落选。金熙宗天眷应武举,中甲科,易名德威,字世雄
。曾在甘河村开办杀牛房和务酒商,后因不满金人统治,乃出家修道。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
       据《重阳万寿宫之图》碑和《户县文物志》载:甘河重阳遇仙桥横跨于甘峪河上,昔日的甘峪河水南下从此桥而北流,入府出城北流入渭,后来甘峪河道东移,但仍有水南自魏家渠来,经同家渠北去,解放后才干涸堤毁,桥已旱废。
       据《周至县志》载:周建都沣镐后,在周至北部平原部分修筑了一条东通沣镐,西达扶眉的周驿道,相传那时就在甘峪河上修有桥,据《七真史传》载:此桥名叫万缘桥。据清蒋廷锡等修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第101册,西安府关渠考第12页和庞文中《重修周至县志》卷
一,地理第45页记载:金朝正隆四年(1159)王重阳在此遇仙桥得道后改成重阳遇仙桥。据《玄门掌教孙真人墓志铭》载:为彰大祖师仙迹,至元29年(1292年)孙真人奉召重修甘河重阳遇仙桥,元明善奉召制碑文。桥自古为东西孔道,是东去帝京长安,西赴陇蜀甘峪河上的唯一津梁。
      据实地勘测,甘河重阳遇仙桥为三孔,东西两小孔为实孔,桥体与两侧路面略高,全为青石条砌成,南北对称,各有四条圆雕龙头,从洞侧桥体中伸出,长70厘米,周长154厘米,北侧东边龙头的龙须上雕有浮雕乌龟一只。甘河村民戏称为龟咬龙胡子。三个洞楣上有南北
两侧共有六块龙头浮雕,北侧中洞楣上龙头浮雕中宽47厘米,上长137厘米,中长154厘米,下长136厘米,两侧小洞楣龙头浮雕中宽50厘米,上长148厘米,中长133厘米,下长100厘米。桥体东西长13.4米,南北宽10.5米,通高3米,中洞高2.5米,跨径2.83米,两侧偏洞高1.12米,跨径1.85米,桥底、桥面均用长方(长310厘米,宽80厘米),石条铺砌,桥体坚固完好。相传,重修重阳遇仙桥时,把重阳杀牛刀和接血盆深埋在中洞底石下。据考证,甘河村退休老教师薄兴才家中收藏一残碑“重阳祖师遇仙之图”记录王重阳当年在甘河开“务酒商”的铺号文字和图谱,并兼杀牛房,生意十分红火。金正隆元年至六年,王重阳在甘河村的饭庄中饮酒,意外遇见仙人吕洞宾的化身,便虔祷作礼,请求指教。仙人见他态度诚恳,便传授修炼秘诀,从此成道,通晓仙术,变得更狂了。
       甘河重阳遇仙桥构图严谨,造型古朴,形象生动,雕刻工致,其建筑设计师采用多孔的拱桥式,中间孔大,对称美观。桥体全用石条砌筑,整齐匀称,造型宏伟,瑰丽庄严,既合乎科学标准,又异常坚固,是关中现存的古建大石桥之一,和三原县的清河龙桥可以媲美。

       据甘河村民千百年来传说,遇仙桥的半个龙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季,甘峪河水暴涨,遇仙桥桥体晃动,时有被水冲毁的可能,此时北侧龙头的头的龙眼顿时变成红色,这一情景被当时重阳遇仙宫寺院的道士发现,当即用铁铲把龙头劈掉一半,这时桥不在晃动,洪水顺利通过。1998年5月份,甘河村民为了寻找半个龙,在该龙头下90厘米的深泥中找到,和被铲的半个龙头完全吻合。
       据《蜀道驿程记》载:自遇仙桥至赤水桥,浦树山烟,应接不暇,渔川江村,诸原之水北流入渭。


附诗二首
一、遇仙桥诗                    商左山
       子房志亡秦,曽进桥下履。佐汉开鸿基,屹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游,功成佛一去。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
       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矫矫英雄资,乘时或割据。
       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人传入道初,二仙此相遇。
       于今终南下,殿阁凌烟雾。我经大患馀,一洗凡尘虑。
       中车傥西归,疑借茆屋住。月白风清前,杖曳甘河路。
       商左山(1244——1324)名挺,字孟卿,自称左山居士,会州济阴人。至元23年翰林学士,从世祖征伐,屡建大功,为古之良将,官至枢密院副使,中书参知政事。卒谥文定,追封鲁国公,善隶书,有诗千余篇,该诗可能是挺宣扶关中时所作。


二、遇仙桥即事               王阮亭
      浮云收渭北,初日照终南。驿道连秋水,管轿渡晓骖。
     人烟生浦树,鸟语入晴岚。欲访渔川隐,卢中有钓船。
     王阮亭(1634——1711)清代诗人,名士禅,后改士正。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山洋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尚书,谥文简。在生前负有盛名,门生甚多,影响很大,亦能词,有《带经堂集》等。又曾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
另有笔记《居易录》、《泡北偶谈》等多种。
       甘河重阳遇仙桥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五、重阳遇仙桥名称的来历
       据传说,甘河村有一位王婆婆,孤寡一人,常年行善积德烧香敬神,远近闻名。王重阳的酒店和杀牛房和王婆婆是一墙之隔,王重阳经常施舍与穷人,经常隔墙偷偷给王婆婆一点钱,让她烧香,王婆婆误认为是天宫给她送的钱。当时王重阳的杀牛房有阴阳两个牛圈,如
果买回来牛进了阳圈,王重阳就将牛放走,如果进了阴圈,才将牛杀掉,这一传说被后人广为传颂。
       一日,在天宫的钟离权、吕洞宾两老翁闻名而来,想看看王婆婆是如何行善积德。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钟、吕两仙翁化身穿着破烂的乞讨人,在傍晚时分来到王婆婆门前,曰:“老婆婆我们两人路过此地,身无分文,能否给我们设施一点食物。”王婆婆说我一个孤
寡老人没有东西给你们,又曰:“能否让我们在此借宿一晚。”又被王婆婆拒绝,并说,我一个老婆又是女人,你们两个男子不能在我处借宿。无奈之下两仙翁离开,当两仙翁走至万缘桥上,就故意昏倒在万缘桥头,王重阳在万缘桥发现他们后,就叫伙计将他们抬回到自己杀牛房的热炕上,三天后他们苏醒后,王重阳忙为他们提供了丰盛的饭菜,带到要离开时,王重阳又送他们两个到万缘桥头,并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短短的几天里,两仙翁觉得王重阳为人宽厚,不计得失,乐于助人,有非凡的厚德载物之承。于是说明来意,给他点化传授了修身成仙的秘诀和真功,并把八仙秘藏的神功气法和治疗跌打损伤的秘方传给了王重阳。其后钟、吕两仙翁驾云而去。
       此后,王重阳弃商从道,根据两仙翁的秘法整理成一本《重阳全真记》,开始了他的道教生涯,并创建了重阳万寿宫。
后人为纪念王重阳,把万缘桥改名为王重阳遇仙桥。


六、甘河村的三尊明代全真教人物石造像
      王重阳、全真七子……在武侠小说中,他们被赋予了极其浓重的传奇英雄色彩,2009年3月中旬,在户县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三尊明代全真教人物石造像,对研究全真教的发展历史和明代造像艺术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这三尊石造像存放在户县甘河镇甘河村的遇仙宫内,分别为全真教的王重阳造像,马钰造像和孙不二造像。其中王重阳造像为坐像,位于遇仙宫大殿的祭台正中,头戴高冠,面容丰满,双眼微睁,直鼻,闭口,长须,身穿长袍,双手抱于胸,手握经书,长袍下摆有浮雕
装饰。底座长方形,略有残缺,通高1.63米,头部高0.41米,冠高0.18米,肩宽0.52米,坐宽1.03米,高0.54米。马钰造像与孙不二造像均为侍立造像,位于王重阳造像左右两侧,在造像有一定的相似,均为头戴道冠,面部丰满,高额凤眼,直鼻口微合,褒衣博带,中有浮雕,立于石座之上。马钰石造像通高1.4米,肩宽0.38米。孙不二石造像两手拱于胸前,立于石座之上,通高1.5米,肩宽0.38米,石造像臂有残缺。
      这三尊石造像是20世纪90年代在遇仙宫北侧出土,发现位于遇仙宫旧址的庙台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王重阳造像的底座左侧有阴刻楷书“大明正德七年四月十七日/造像施主东严村杨荣张氏杨堂/造真人像西严村同臣李杰/本宫主持康继逵”,竖行,共42字。


七、唐朝钟馗故里在甘河
      钟馗,姓钟,名馗,字正南,生于唐开元元年七月七日(公元713——780年)周至县甘河镇甘河村(今属户县)一农家,父亲叫钟学究和姐妹,大姐出嫁今祖庵镇元马店村,由于家中贫穷失火甘河村无暂居之地,因而引其小妹流落至今长安区南五台山,后其妹出嫁此地
。钟馗由于单身生活,无固定居住地址,常修炼于南五台山。
      1971年毛泽东《给江青的一封信》这样说:“我就只好上梁山了。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我就在20世纪60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
了。”
       钟馗幼年,智力聪颖,好学上进,博览饱识,乡试、府试、考中秀才、举人。唐德宗登基,年当大比。钟馗至长安应试,接得题目《瀛洲待宴》应制五首,《鹦鹉》一篇。他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果然是敲金戛玉,文不加点。当时正主考是吏部左侍郎韩愈,副主考是学
士陆贽。钟馗被取为贡士之首。一日,德忠殿试传胪,鸿胪寺正卿高声宣唱:“第一名、第一甲钟馗”。引见官将钟馗引上金銮殿。德宗一看钟馗,心中不悦。道“我朝取士,全在身言书判,此人丑陋异常,如何坐得状元?”之后,奸相卢杞进献谗言以附和。钟馗大怒,上前打卢。德宗喝令将钟馗命下。钟馗竟将站殿将军腰间宝剑拔出,自刎而死。德宗回味过来,正为卢杞妨嫉之罪,封钟馗为驱魔大神,对其以状元身份殡葬。另有钟馗行状在宋代又添了“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而葬,追封为终南进士”的具体情节,明代杂剧里说他出生地终南山甘河镇及科举为杨国忠阴扣得情节。唐朝武德三年曾有终南县,户县的甘河、祖庵等乡镇当时都归终南县。甘河民间一直传说钟馗为甘河人,而其有清朝剧本称钟馗为终南县甘河堡人。
       在中国美术的历史长卷中,最传奇色彩的题材首推钟馗画,一位既无出身,又无业绩的人物,仅凭着唐玄宗一夕梦幻的口述和画圣吴道子一挥而就的造像,便成为举国钦仰的辟邪神袛,千年绵延,代有创制,这事情本身就堪称中国文化一绝。
       最早提到钟馗作品的文献初见于唐张说的《谢赐钟馗及历日表》:
“臣某言,中使至。奉宣圣旨,赐臣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者,俯临私室,荣钟睿泽,宠被恩辉。”
       历史上许多的画家都曾涉笔钟馗题材,除吴道子于开元七年即公元723年奉诏首创钟馗样外,见诸记载的名家有唐代的卢梭伽、杨庭光、翟琰、张藏、张仙乔、车道政、僧思道;五代有黄筌、五道求、牟元德、周文矩;两宋有董源、石恰、杨棐、孙知微、李公麟、
梁楷、马和之、马麟;元代有颜辉、龚凯、颜庚、张渥、陈琳、钱选、王蒙;明人有钱谷、叶澄、刘枋、戴进、郭诩、仇英、尤求、陈洪绶;入清后更多,有石涛、高其佩、方黛,扬州画派的华嵒、金农、黄慎、罗聘、闵贞,海上画派的赵之谦、任熊、任颐、钱慧安、沙馥、倪田、吴昌硕,以及岭南的苏六朋、居廉,近现代画家也多有涉笔此道者,户县的著名老画家杨旭的画钟馗画成就不低。至于画工造像,文士涉趣,更是不计其数。在他们笔下,钟馗们或佩剑,或执笏,或祈福,或看蛛,或寻梅,或闲处,或读书。或送子,或嫁妹,或对镜,或瞌睡,或簪花,或搔背,或课徒,或扶醉······造型丰富,风格诡异,更多地掺入官府民间的各种愿望与世俗百态,而最初民众对钟进士毕恭毕敬的敬畏,也渐渐演变为无拘无束的亲昵,这种截然不同与恭敬礼佛的信仰方式,也许正是他本来就源出于国人的梦境心象所使然罢。
       举凡传统绘画题材,就表现形式而言,其成熟过程大多经过工整细致地模拟对象这一初期阶段。人物有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山水有隋展子虔的《春游图》,花鸟有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然后才有“吴带当风”、“东陂墨戏”。钟馗画不则不然,由于他既生
之于皇帝天马行空的梦境,又出之于画圣倚马即得得神思,一问世便是成熟的意笔造像,哪种壮伟,那种奋张,那种动感,那种力量,那种与唐玄宗积月之痁,一旦康复,完全合拍的艺术感染力,靠“十日一石,五日一水”的工谨画派是显然难以做到的。这也预示了此后优秀的钟馗画几乎多是意笔之作。工笔最成功的当数明人陈洪绶。
       历代钟馗画以其特有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不计其数的钟馗画作品也早已成为传统绘画的一宗宝贵遗产。相信《百馗图说》的编集出版,对于帮助读者深入地了解、研究、欣赏、学习这宗文化遗产,将不无裨益。
      最早描述钟馗来历的文献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岁暮,幸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绎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打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
帽,衣蓝裳,坦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惦苦顿谬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写之。稻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膛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道子进曰:陛下忧劳宵盱,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卫圣德。,因舞蹈,上千万岁寿。上大悦,劳之百金,批曰:灵袛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 知委。”
      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如是描述他所寓目的吴画钟馗:“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跣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记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与沈括引用唐人题记的描述小异,但钟进士蓝裳、坦臂、跣足、戴帽、不修边幅
、须发奋张地促鬼食鬼的形象就此定型,则是可以确定的。

八、民间继承与传说
      民间传说,钟馗在阴间驱邪扶正,功绩卓著,被玉帝封为“翊圣除邪雷霆驱魔帝君”。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刚正不阿一鬼王,满腹文章用斗量,左脚已踩鳌头上,朱笔不点状元郎”的诗歌,而且祭祀钟馗的香火在甘河村从未间断。
      顾炎武《日知录》和邓明《百馗图说序》载:钟馗开元元年七月七日诞生于周至东乡甘河镇即今之户县甘河镇甘河村。钟馗能捉鬼,玄宗常梦之。因之,甘河村有钟馗故居、钟馗宫。钟馗坟等遗址。只是户县百姓祭祀钟馗的地方。唐、宋、元、明、清时代香火鼎盛。
       最早的钟馗画像石开元七年(723)春,吴道子奉诏首创的《钟馗捉鬼图》,最早提到钟馗作品的文献初见于唐张说的《谢赐重盔文历日表》最早描述钟馗来历的文献初现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最早说钟馗为终南进士的是元代《三教远流搜神大全》。此外,烟雾散
人著的《斩鬼传》。云中道人著的《平鬼传》,沈存中著的《补笔谈》,方辰著的河北棒子剧《钟馗》,以及《钟馗嫁妹》,《唐逸史》《日知录》等著作叙述的钟馗扶正驱邪的故事都源于甘河,这些故事在甘河妇孺皆知,老少会讲,不因时间流逝而衰减。明代杂剧更演绎了钟馗出生地终南甘河镇的记载。钟馗的故事也就此大致定型。钟馗捉鬼是我国古代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个鬼怪故事。借助阴曹地府,曲尽世态人情。地阁方圆,两额朝拱蓝台,自有大贵之相。他虽外貌不足,但其内才有余,笔动时篇篇锦绣,墨走时字字珠玑,且是生来正直,不惧邪崇。
       钟馗在周户民间乃至全国是深受人们尊敬的,新婚大喜之日,都是要敬奉的,至宋朝以后,民间多于端午或除夕悬挂钟馗图像,现在稍有文化的家庭,钟馗字画都成为墙上必挂之物,钟馗是中华民族树立起的一个刚正不阿,凛然豪气的形象,他的正直和刚烈被人们崇敬
,他是人们惩恶扬善精神寄托的偶像。

九、新闻媒体报道也证实了钟馗是地地道道的甘河村人,无可非议。
      1995年7月26日,台湾斗六天佑宫创建人李家霖慈缘禅师率斗六天佑宫寻根团一行16人,到甘河乡寻根问祖。
      天佑宫敬奉的是钟馗。据史书记载,钟馗祖籍在户县甘河乡,钟馗于唐明皇开元元年七月七日降生于此地。
      寻根团一行来到位于户县第二中学的魁星楼遗址,和当地几位老者(高军发、薄兴才、王明哲等)进行了座谈。
      李家霖先生说,今天找到了钟馗出生地,我们非常高兴,我们愿意回台湾后进行宣传交流,共同弘扬钟馗扶正祛邪的精神,不断加强台湾和大陆人民之间的感情。只要人民感情深,搞台独的人就没有市场,就注定要失败。
      2008年5月26日,户县文联主席赵丰陪同《西安日报》记者金市来访甘河,6月10日以《寻访钟馗故里》为题在《西安日报·区县经纬·文化视点》栏目发表了长篇报道,并在《西安日报》网络版首先刊载,以后其他网络如搜狐、新浪、西户社区等也转载。
      2008年8月1日由中共户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郑崇民陪同,国家新闻办公室直属宣传机构——五洲传播中心影视部记者滕海芳、农田诗组成的《中国民间神话传说——钟馗》摄制组来甘河开机拍摄。
      2009年8月香港凤凰卫视专门来甘河考察钟馗故里和遇仙桥。并和甘河村老教师薄兴才进行了长谈。就有关钟馗的民间传说做了详实记录。
      2010年7月10日陕西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正在热播电视剧《天师钟馗》。截至2010年8月甘河镇人民政府投入50万元人民币重修重阳文化广场,在原址基础上整修钟馗庙、王重阳庙及遇仙桥,使昔日的钟馗故里和遇仙桥重放光彩。近期不断有各大媒体相继报道钟馗故里和遇
仙桥,好多名人和游客前来观光和考察,研究。为弘扬钟馗精神,传播重阳道教遗产将增添新的一页。

十、甘河古镇复原图后原貌



2.png


编辑:杨志贤    吴居静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日期:2008年8月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