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涝河河道治理 解放后曾对腊家滩以南西岸、罗什、水寨、县西关南北及元村北等河段进行过设坝护岸治理,因标准低,在1957年7月16日发洪904秒立米时,毁坝破堤,漫流天桥公社,淹没县城西关,部分洪流沿老河古道,由北河头及西韩村上岸,经扶托、娄村、西羊村,崔村、坳河、真东、大王镇南东流投入新河。涝店以北,在姚村、马营、祁村北岸破堤漫流元村以北滩地,与泛滥的渭河水汇合东流。一百多个村庄过水,淹地十万多亩。1973年冬对涝河进行了全面规划,分期进行流域治理。首先对辛栗村以南两岸打坝护堤,,以下清淤改善,其中南河头到寨尚一段河槽利用旧道,设闸滞洪,蓄水灌田。经过四年治理,到1977年冬,全河由辛栗村西南设喇叭口河段,下接河槽直到罗什西,以上新修跌水11座。由罗什北流经木家庄到南河头西南接旧道。又由涝店起偏西北向北流,经三过村西北,转向东北经保兴、新安、元村十二户之东北投入渭河,全长31.3公里。其中新开河槽19.63公里,河底宽75米,深5.5米,最大泄洪量800秒立米,西岸修堤长62.62公里,砌石护岸23.03公里。挖土517.4万立米,用工429.9万个。其中1977年冬10月下旬——11月中旬,投工189万个,挖河床15.3公里。河堤东宽8米,西宽5米。经过这次治理,不仅解决了沿河低地、古道口经常决堤淹没良田之害,又解决了涝店以北入渭河一段河床变迁漫溢之弊。 涝河灌溉工程 宋代,据藏于户县祖庵镇重阳宫的元代所立《开涝水记》碑记载:居住在祖庵重阳宫的栖云真人王志谨,于南宋淳祐七年丁未(1247)春,率道徒千余人,在涝峪口开渠20余里,引涝河水至重阳宫东而北折,萦绕宫西投人甘河。沿渠两岸引水灌田。“上下营磨凡数十,众集其居,农勤其务,辟荆榛之野为桑、麻之地,岁时丰登,无旱干之患”。赞誉之声被当时朝廷闻知,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栖云真人王志谨受朝廷超赠。元至元十六年(1279)七月十五日,为其立碑于祖庵重阳宫。 明代万历年间,知县吕仲信引潭峪及阿姑泉水至县东关,北折而西绕城入涝河,群众叫吕公河。万历四十一年(1613)春,知县白应辉鉴于吕公河“缘其田旁者贫尺寸之利于波臣之口,快眉睫而忘运利,听其淤而不疏,民艰失赖”,于是督工疏通。同时又凿栗峪、直峪诸水,开一新河到县南关引入吕公河,群众叫白公河。后知县冷大蒙又对白公河进行疏浚。崇祯年间,知县张宗孟由白云山引涝水一支,经天和村、罗什寺至南关入白公河及城壕,沿河群众引水灌田,不久河流淤塞。县北乡中原、渭曲、兴仁三里,土地肥沃而无水利,往往因旱成灾。张宗孟于南涝店以南,开凿宽二丈深八尺的河道一条,引涝河水至涝店镇向东流灌,直到龙台坊。当时约定10亩地出夫一名,10名为一甲,每百亩地作为一区,挨次用水。因利在三里,故名三里河。张宗孟去后不久即废。 涝惠渠,民国三十二年(1943)二月一日开工修建,民国三十六年(1947)九月完成,引水5.2秒立米。分东西两灌区,原设计灌地10万亩,因公款不足,下段干、斗渠工程未修,到1955年只浇到四万余亩。1957年惠安化工厂,户县热电厂以涝河为水源,涝惠渠奉命为供水单位,因河源水量有限,工农业同时用水显系不足,后经上级批准,将东干渠马营以下约一万九千亩地,由国家扶助打井解决农田灌溉问题,马营以下渠道逐年平掉,交当地群众耕种。涝惠渠灌溉面积压缩到2.1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