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0652|回复: 1

[历史人文] 巧手匠心社火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30 06: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舞汉 于 2015-5-30 06:30 编辑

                                        巧手匠心社火缘
                                                                            文/任世华      图/王建宏

       被称为中华龙脉、中华民族父亲山的巍巍秦岭山脉,不仅庇护和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在培育中华农耕文化中留下了令世人称道的宝贵遗产。民间传统社火,就是这些宝贵遗产中最精彩的内容和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社火真实地记载着中国历史衍进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民俗风情,群体观念,群体意识,社会环境和人文情态等发展脉络和足迹,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是研究中国历史人文,特别是乡村历史人文生存变迁的“活态”教材。社火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价值特别突出的汉族民间艺术,它吸收和借鉴了汉族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技、民间锻造技艺等各门类艺术之长,取其精髓,删繁就简,热烈朴素,惊险悬妙,景情交融,突现出中国乡村群体智慧和强烈的艺术创造精神。
                                     户县社火——皇家祭祀文化与民间娱乐文化相融合的瑰宝
      位于秦岭北麓的户县,曾经是西周、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得天独厚的皇家祭祀文化与喜闻乐见的民间草根娱乐文化水乳交织般的融合,把户县社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据户县有关史料记载,户县社火是户县遗存的古代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灵鼓祭祀仪式的遗脉及衍流。原始公社后期夏王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南郊)所发的《甘誓》言:“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这里的社即指社神。古人祭祀社神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有社坛,户县地域就近的国家社坛始建于西周初年,即秦渡镇北侧的灵台,周人祭祀,所用为灵鼓,《周礼地官鼓人》言:“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礼祀”。这是户县社火起源之根。《东京梦华录》中的“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现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就是这种祭祀活动的真实记述。户县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火、掮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二十种形式。社火集中展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
       户县社火的主要种类形式有:
      芯子社火:芯子社火是户县社火中最奇妙绚丽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它以高、险、妙、悬的形式表现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剧情节,令人惊叹,引人入胜。芯子社火造型巧妙,阵势宏大,一般芯子高达7.5米——8.5米,分四、五层,芯子上系扎小孩最多达24人。
      平台社火:平台社火是在大方桌上扮演神话、戏剧人物或生活故事的社火形式,它是清末以前户县各村的主要社火形式。平台社火最初由人抬行进表演,后变为牛拉,到农村出现拖拉机后变为车拉表演。过去乡村耍社火,开场第一天耍祭风,都用平抬社火扮演黑虎灵官、福、禄、寿三星和四季公曹几位神话人物,庄重威严。
      背社火:背社火是把芯子直接绑在人身上,把孩子扮成戏剧或神话人物绑于芯子上进行表演的社火形式。背社火在表演时要踩着鼓点,边跑边舞,并且跑法讲究,有踩四角跑花尖,跑八字,经纬对流,卷白菜心等。背社火在扮演内容上以戏剧事故为主,背架人和小孩都是戏剧人物,要互相呼应。
     掮社火:掮社火是把孩子扮成戏剧人物,直接站在大人肩上跑动表演的社火形式。
     打钱杆:打钱杆是以青年妇女为主要演员的汉族民俗舞蹈形式。钱杆是把三、四组铜钱均匀穿在竹杆上并饰以红线缨子制成的舞蹈道具。表演时演员穿红绿搭配的鲜艳服装,边舞边唱同时用钱杆在身上各个部位打出清脆悦耳的节奏。
     热蹩:热蹩是户县草堂镇在元宵节前后的晚上表演的一种舞蹈。热蹩以锣鼓伴奏,演员着古装戏衣,画脸谱,随着剧情蹦、跳、翻、转,做出互相呼应的戏剧动作,不说不唱,当地人也叫哑巴戏。
      落草:户县乡间耍社火,在耍最后一场时,都要耍落草。落草走在社火的末尾,以最能逗趣的男人扮成巫婆、媒婆等滑稽形象——常常是耳朵挂两个大炮竹充耳坠,胸前扣一副牛鞍眼当乳房,骑在牛背上,挎一个竹篮,左顾右盼,扭扭捏捏,表示走亲威,探女看外孙。因形怪逗人,于是便有人上前捏脚摸腰,“她”顺手从篮子里摸出一把灰乱撒,撒到爱耍笑的熟人脸上。故而人们欲围不敢,欲退不舍,于是便有人给落草扔土扔柴草,互相耍闹。两村的落草若是一男一“女”相遇,便作恋爱状或相讽状;若是两女相遇时,便作两亲家打架状或吃醋挖苦状,种种诙谐情态总会把观众逗得笑出眼泪来。
     耍活子:户县人传统上把竹马、旱船、大头和尚、火龙、地龙、狮子舞等形式统称为耍活子。耍活子时,前有彩灯引路,后有锣鼓奏乐,每到一个场子火龙盘旋腾跃,狮子跳跃腾挪,旱船划来荡去如在水上,竹马队穿插跑动,响铃声声。走一程,耍一程,直至月斜人静。
2008年6月,历史源远流长、表演异彩纷呈、内容贯穿古今的户县社火,被陕西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个草根民间艺人传承非遗的历程
       如何继续发掘、抢救、保护、整理、传承户县社火艺术,不仅关系到丰富和完善中国社火艺术史料珍贵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而且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民俗学研究保护工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然而,户县草堂镇三个农民出身的民间艺人宋志荣、曹静香、何东继,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个传承的责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满腔的热情和聪明智慧,独具匠心地开辟了传承户县社火的一片新天地——微缩社火。
      2015年5月上旬的一天,满怀着对三位民间艺人的崇敬仰慕之情,我来到了位于秦岭北麓户县草堂镇的宋西村,轻轻地叩敲着挂有“户县社火传习所”牌匾的农家房屋的大门。大门打开了,一位六十多岁的农家妇女从房子里走了出来,我一眼就认出眼前这个经常在报纸电视上露面的妇女,就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曹静香。得知我的来意后,她把我领到二楼制作微缩社火的工作室。工作室里面靠墙立着一个如同药店里中药柜的大柜子,每个小抽屉里分门别类装着各种颜色的丝线、丝带和丝网等,柜子对面支着一张床板大小的工作台,上面放着许多正在制作的塑胶小人、小服饰、小道具等,而旁边的两个工具箱里则摆满了冲击钻、角磨机、电烙铁、钳子、熔胶机、自喷漆等,屋内虽然有些杂乱,却有着十分浓厚的艺术氛围。曹静香向工作室内的另外两位男士把我做了介绍。我认出了个子稍高、满头白短发的就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志荣,年纪稍大一点儿,中等个子的就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何东继。曹静香告诉我,他们三人承揽了为陕西省渭南市文化馆制作几台微缩社火的业务。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我在让他们在工作中一边干手上的活,一边和我聊天。
       在聊天过程中我得知,他们都是酷爱乡村社火、娱乐文艺的艺人。生于1951年的草堂镇宋西村村民曹静香,年轻时正是大唱样板戏的年代,凭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和对戏曲艺术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使她成为户县草堂镇一带小有名气的旦角演员,她扮演的李铁梅、小常宝的艺术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当地农民群众的脑海里。曹静香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965年因家庭贫困而从当地一所农业中学辍学。小时候她除了喜爱文艺演唱,还受到母亲高超的手工布艺熏陶并得到了母亲的真传实教,成为当地一名心灵手巧的好女子,后来她还潜心学习麦秆画的制作艺术,西安晚报还刊登了她制作麦秆画的新闻报道和照片,所有这些都成为她后来探究社火艺术、亲手制作微缩社火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扎实基础。年近古稀的何东继是草堂镇宋南村人,他自幼热爱社火艺术,是村里耍社火的活跃人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精通机械加工技术的他在草堂镇兴办了机械电气加工厂,虽然厂里工作很忙,但只要有社火方面的事情,他都会放下厂里的工作,全心全意、无怨无悔地忙活着社火的事儿。今年66岁的草堂镇宋西村村民宋志荣,他可是个户县社火的领军人物。从13岁起他就开始耍社火,热爱乡村社火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20岁时他就是宋村秦腔剧团的团长,在大唱样板戏的年代,他的艺术天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宋师傅聪颖好学、善于思考、好点子层出不穷,他把舞台上的戏剧人物和乡村社火紧密的揉合在一起,在乡间社火队伍里创造了一个个逼真鲜活、唯美和群众非常喜欢的艺术形象。在户县举办的十一次春节社火大赛中,宋师傅创意并组织的宋村社火表演队伍,以无与伦比的精彩造型、新特悬的表现形式、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丰富内容,九次夺得户县社火大赛第一名。正是由于宋师傅在户县社火方面的出色表现与突出贡献,2008年6月份户县社火被陕西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他也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
       当我向宋志荣师傅问起户县社火已经是省级非遗项目,为什么还要用微缩的形式来表现呢?宋师傅告诉我,户县社火虽然已经是省级非遗项目,但怎样继续传承、发展、创新却是个令人值得深思的大问题。他说,现在的社火表演形式非常多,内容也非常丰富,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社火表演中过去一些原生态、古老的东西逐步消失了,例如过去牛车拉大鼓的牛车现在被机动车代替了,过去社火中报马表演现在被小轿车、摩托车代替了,过去的芯子社火是靠人抬,现在被安装在汽车、拖拉机上了。社会进步当然是件好事,也在社火表演中省去了不少的麻烦事,但古老的社火表演的细节形式还是要保留传承下来,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先祖和子孙后代。
        当我问到宋师傅怎么想起用微缩的手法来传承户县社火时,宋师傅说,他们三人在最初曾经考虑过两个方案,一是用享誉全国的户县农民画的手法来画社火,二是用泥塑来做社火。但农民画是平面绘画艺术,没有立体感,泥塑虽然有立体感,但细节不精致也不好上颜色,而且泥塑不是他们的强项。2009年3月份,他们带着这个苦恼的问题,专程到西安拜访了宋师傅的铁杆朋友,时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团长张晓斌寻求指点和帮助。张团长对他们的想法十分赞赏和肯定,告诉他们不妨用微缩的形式来试一试,这样就可以发挥宋师傅的社火主题设计、创新,曹静香的布艺加工制作,何东继的社火搭架造型的特长。得到张团长的指导后,他们三人立即分工行动了起来,宋志荣负责社火整体设计和材料,何东继负责社火的搭架、造型,曹静香负责社火小人物的脸部彩绘和服饰、道具的制作。宋志荣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小人,一天他在附近的余下镇看到街头有卖芭比塑胶娃娃的摊位,便把所有的芭比娃娃买了回来。曹静香则根据社火里的人物选择合适的布料,并且动手加工小服饰、道具等。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他们的第一台微缩社火“天女散花”问世了,顾不上沉浸于成功的喜悦,又一鼓作气制作了“鹊桥会”、“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20多台微缩社火。2009年6月11日是第三个“世界非遗日”,这天他们把这20多台微缩社火搬到户县文庙广场展出,立刻引起了轰动。近千名好奇的群众把微缩社火展台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人们被眼前这些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小社火所吸引,掌声阵阵,此起彼伏,纷纷叫好,赞不绝口。这次展出之后,户县文化部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的领导先后来到草堂镇宋西村曹静香家看望三个老艺人,肯定了在他们传承户县社火方面做出的成绩,并支持、鼓励他们要把微缩社火这个承古传新的事业继续做好做强做大,省市文化部门的专家还盛赞户县的微缩社火是研究中国民间社火文化绝无仅有的“活教材”。
       制作微缩社火需要资金来购买材料和必要的工具,需要建立像样的工作室和展览室。他们为了微缩社火的发展,想方设法自筹资金。宋志荣在2006年组建了西安金银花民族鼓舞队,他把演出的收入拿出来一部分投入微缩社火中,何东继也从厂里挤出一些资金,曹静香也拿出了一些积蓄。他们购置了一些工具、柜子、柜子台,把曹静香家作为制作微缩社火的工作室,还在她家后院平房顶上盖起了一座近百平方米的简易房作为展厅,将制作好的社火微缩放置在里面,又经过户县文化部门同意,在曹静香家门口挂上了“户县社火传习所”的匾牌。过去的几年中,他们推出的微缩社火作品,在制作技艺上精益求精,表现内容上既注重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他们不仅制作了三打白骨精、杨门女将、虎牢关、吴王采莲、八仙过海、昭君出塞、悟空借扇、火焰驹、白蛇传、铡美案、鹊桥会等传统戏剧故事的近400台社火,还制作了千古一帝、江姐、保卫钓鱼岛、甄嬛传、还珠格格等最新内容的社火,3000个各色人物造型。他们又制作了不少在如今的社火表演中已经消失或者即将失传的各类形式的微缩社火。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1月,他们的“户县微缩社火”作品获得第二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手工艺类特等奖。他们的微缩社火事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只要陕西省、西安市组织各类文化活动,都会邀请户县的微缩社火去参加。他们的微缩社火也在各种文化展览活动中,成为最亮丽、最受市民欢迎、最吸引观众的一道耀眼的风景,近六、七年来西安市的城墙春节花灯展览,户县微缩社火是首选的参展内容。
         “习大大”称赞微缩社火“有特色、有创意”
       说起参加西安市春节城墙花灯展览,宋志荣、曹静香的脸上洋溢着十分激动、幸福、自豪地笑容。他俩向我讲述了2015年2月15日晚上,在西安城墙上偶遇“习大大”的经过。那是腊月27日(公历2月15日)晚上八点半左右,他俩站在西安城墙南面瓮城东侧的微缩社火展台前,忽然城墙上逛灯会的人群中一阵欢呼,许多人簇拥着一位身材高大、熟悉面孔的人向这边走来。宋志荣定睛一看,这不是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吗?他不由得揉了揉自己眼睛,再次听到群众的欢呼声,他就挥动着右手非常激动地用陕西口音高声喊道“习主席您好!”没想到习近平闻声微笑着向他走过来,在展台前和他、曹静香握手并交谈了起来。
       “这是啥?”习近平问。
      “这是户县社火模型。”宋志荣答。
    看到展示的模型有特色,习近平说,“这个模型有特色、有创意”。
    习近平问,“这个是用什么做的?”
    宋志荣说,“用了橡塑、泥塑和布艺。”
    “你做这个多少年了?”习近平接着问。
    “从13岁开始耍社火直到现在已经66岁,50多年了。”宋志荣说,习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地说:“民间艺术要好好保留,一定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说起西安城墙上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曹静香的眼睛湿润了。这几年为了制作微缩社火,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包括亲情。前些年,远在内蒙工作的儿子叫她伺候生孩子坐月子的儿媳妇,她去了不到二十天又回来了,儿子小两口很懂事,知道妈妈放不下她的微缩社火。当儿子在电视、网络上看到妈妈和习主席在一起的时候,高兴地打来了电话,称赞妈妈是“老有所成,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宋志荣、曹静香说,他俩很幸运,在城墙上与习总书记握了两次手,回到家后,想起习总书记的话久久不能入睡。习总书记的话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更是动力。宋志荣说,现在已经给微缩社火注入了新的形式,达到了“新特玄,声光电”的唯美效果。他带我来到一楼靠墙摆放着几个一米见方的小舞台前,随手打开了电源开关,舞台幕布缓缓拉开,竟是几台古典戏剧的造型场面,里面的灯光、布景、道具、人物服饰造型十分逼真,使我如同身临剧场。宋师傅告诉我,这些都是他们的微缩社火新作品。
       看到他们三人已年近古稀,我向宋志荣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来继承你们这些传承者的事业呢?宋师傅告诉我,自从春节在西安市城墙上见到习总书记后,户县县委、政府对他们的事业非常支持,已经着手帮助他们申请西安市政府文化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宋师傅说,他们绝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将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以现在的“户县社火传习所”为基础,打造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品牌的“关中社火”传承基地,通过举办社火文化及技艺、微缩社火制作学习班等形式,把古老的社火艺术、技艺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宋师傅又带我走进了曹静香家后楼二层的微缩社火展室,那里简直就是高雅的艺术殿堂。在这个约有80平米简易钢架结构的展室里,门的两侧和对面的墙上装饰了淡蓝色的背景,靠着三面墙摆放着蒙有绿色绒布的展台,上面摆放了八十多台微缩社火,在射灯的照射下,精美的社火几乎真的要动起来,喧天的锣鼓,嘶鸣的战马,秧歌队轻盈的脚步,吱吱呀呀滚动的牛车轮毂声,舞台上秦腔乐队铿锵震耳的器乐声,关公舞动着青龙偃月刀,孙悟空抡起金箍棒,张飞挥着丈八蛇矛……,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把我带离了现实生活,穿越了时空隧道,置身于远古社会之中。
       巍巍秦岭北麓的三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民,他们对民间社火艺术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硬是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惊人奇迹,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
        此刻,我才真正地领会了坊间一句名言“高手在民间”的深刻内涵。

(此文已被中国西部杂志通知采用)



01_副本.jpg
012_副本.jpg
013_副本.jpg
014_副本.jpg
发表于 2015-5-31 19: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详实生动,图文并茂,值得一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