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21 13: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老师海趣
手工钢版雕刻技术由于其防伪性和艺术性,主要用于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的制版工序,技术保密程度很高。追溯到100年前,这项技术在中国的起源,刘大东如数家珍。
清朝光绪34年(1908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中国第一家凹版雕刻版印制企业——度支部印刷局,即北京印钞厂的前身。同时,朝廷还重金聘请了美国钢版雕刻师海趣等来华,一批当时最先进的雕刻设备也陆续引进,中国印钞业和手工钢版雕刻技术起步了。
海趣当时在美国本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雕刻大师,来华后任度支部印刷局技师长,负责产品设计、雕刻、制版并传授技术。他亲自设计了“大清银行兑换券”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种票版。票版正面左侧均有摄政王载沣的胸像,正面中央以龙海图为主景,俗称“大龙票”。在绘制图案过程中,为了图像逼真,海趣还获准穿上专门为他缝制的中国官服,面谒时年仅26岁的摄政王。见到年轻英俊的载沣,海趣激动万分,表示一定要做好这套纸币。
“大清银行兑换券”是中国凹版印钞之始,1911年3月1日正式开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逊位,这套钞票未及发行就退出历史舞台。海趣也于1914年2月因病在北京去世。
此后,其他美国雕刻技师先后回国,只剩下海趣的学生格兰特一人留在印刷局继续指导中国艺徒。格兰特一面教授徒弟,一面主刻邮票版,而雕刻钞票钢凹版的重任就落在第一批学会雕刻的中国技术人员身上。
1914年,以吴锦棠、阎锡麟、毕辰年、刘尔嘉等几位技术人员为主,聚在度支部印刷局内西侧四合院工房内,雕刻出钢凹版钞票:殖边银行兑换券。这套分一元、五元、十元面值,均为横式版面的钞票,是中国第一次独立自行雕刻印制出的第一套钢凹版钞票。
吴锦棠他们的技术很快接近了国际水准,1915年,中国钢版雕刻作品在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巴拿马奖状。
历经清政府、民国政府和日伪政府,度支部印刷局几经更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印钞厂先后参与设计生产了第一至五套人民币和中国银行香港币、澳门币,承印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各时期的债券、国库券、外汇券、粮油布票、邮票等大量有价证券,同时还为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计印制了钞票和有价证券。手工钢版雕刻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吴氏双杰
宣武区樱桃园的一栋小高层里,住着刘大东的老师、著名雕刻大师吴彭越先生。他卧室的墙上有一个玻璃镜框,里面压着完整的第三套人民币,上面的“人民代表大团结”、“炼钢工人”、“女拖拉机手”等形象曾脍炙人口。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谁的口袋里要是揣着几张“大团结”(面值10元),就是有钱人了。这些世界制钞界公认的钞券雕刻精品便是出自吴彭越之手,他是新中国第一套至第四套人民币的主要设计和雕刻者,“毕升奖”的获得者。其父乃中国第一代雕刻师吴锦棠。
吴彭越先生今年85岁了,仍保持着年轻时的三样爱好:抽烟、喝酒、喝茶。指着墙上的第三套人民币,他说“女拖拉机手”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16岁开始学习雕刻,60岁退休后他再没动过刻刀。这一行靠眼睛吃饭,通常只能做到60岁,眼睛一花,就算到头了。
1953年3月8日,吴彭越雕刻的第一枚邮票《庆祝妇女节》面世,有趣的是其父吴锦棠同年7月雕刻了《保卫世界和平》邮票,这两枚都是邮票中的珍品。吴氏父子双双活跃于中国凹版雕刻界,有“吴氏双杰”的美誉。
吴彭越的高超手艺甚至在“文革”期间,让他的命运出现过戏剧性的转机。当时,作为“技术权威”,吴彭越的工作由案头变为每日打扫卫生或挖防空洞,用老人自己的话说是去“流大汗、出大力气”。1971年初,邮政部门决定发行“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邮票。时间要求紧迫,这位雕刻师又被想起来了。接到任务后,他仅用十几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那枚“巴黎公社宣告成立时情景”的原版雕刻,并且送审一次通过,速度之快为中外邮票原版雕刻史所罕见。当发行部门给他赠送邮票留作纪念时,身处逆境的吴彭越诚惶诚恐地谢绝了。
1987年,吴彭越把自己一生收集的邮票、钞票母版印样和一些宝贵的雕刻资料,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这些资料价值连城。
聊起以前的事情,老人想得很费力,一字一句,努力回忆后摆摆手说,你来晚啦,要是5年前,我还都记得。但问到手工雕刻是否是一件寂寞的工作,他马上反问:“寂寞?如果感觉很寂寞,做不了这一行。”
一名手工钢版雕刻师最好的创作年龄是40岁左右,经验技术成熟了、体力和眼睛还不错,成名也就是这时候。之前,10多年学习的过程好比蝴蝶从蛹中破茧而出前的日子,如果觉得寂寞难耐,多半坚持不下来。
雕刻界的大熊猫
刘大东回忆起刚进北京印钞厂设计室的日子,觉得很快乐。那时候,手工钢版雕刻师的待遇很高,他的工资和厂长齐平。而像吴彭越这样的一级高级技师,每月有将近200元的收入(当时一个普通人每月工资也就30元左右,厂里最贵的菜是2毛钱)。凡是厂门口有黄包车接送的人,肯定是做手工雕刻的。
而吴彭越的父亲吴锦棠那个年代,收入就更高了。吴锦棠每月能赚360大洋。“360大洋什么概念,当时一个巡警的工钱是每月7块大洋,普通工人每月才34块大洋。”刘大东说。
刘大东和师兄弟只要想打牙祭了,就买一袋卤豆腐干跑到吴彭越家去。吴彭越为人大方,定会准备好酒好菜招待。这个行业开全国年会的时候,就更热闹了。本来圈子也小,人数不多,汇聚到北京,私下聚餐时,就指定在某个公园集合,每人带一个菜,塑料布往地上一铺,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吴彭越经常会带上五粮液等好酒,毫不吝惜。
“今非昔比呀,现在手工钢版雕刻师的待遇和厂里其他职工没什么差别,我们设计室刚分来的美院大学生,工资也就1000多元。再加上漫长的学习期,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安心坐下来,一学10年。”刘大东感叹。
2002年,他被厂里聘为导师,曾经先后安排过不下20个学生跟他学习手工钢版雕刻,但是,来几个走几个,现在就两个大学生在跟着他,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而设计室里和他一起进厂的同学,这几年转行或转产,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目前,国际上的钞票雕刻作品分为手工钢版雕刻和计算机腐蚀版制作,现行流通的欧元便是用后种技术生产的。这项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热起来,1996年,刘大东也开始研究计算机腐蚀版制作技术,属于中国最早一批尝试手工雕刻软件的人,有很多国外软件公司都请他去调适新产品。
电脑太方便太快了,用比较先进的软件,一块长10公分,宽8公分的钢版上,原本用手工雕刻需要半年完成的人像作品,用计算机不到2个星期就可以做完。因此,一些手工钢版雕刻人员,开始转用计算机替代手工,甚至有人愿意一开始就学习雕刻软件,这个行业,由之前的少而精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但是,刘大东尝试了一圈后,迅速回归到手工雕刻,并得出结论:由于钞票和有价证券的防伪性要求,计算机不可能取代手工雕刻。雕刻作品防伪特质之一是作品的惟一性,如果是手工雕刻,即使模仿自己的作品也不可能与原制品一模一样。而越是高科技越十全十美,却越容易出现复制品。一个伪造者掌握了相同的软件后仿造就十分容易了。
今年6月,欧洲著名的钞票雕刻设计师普方德来京考察,他是欧元的设计参与者之一。他告诉刘大东,现行欧元最令人遗憾的就是没有运用双面手工钢版雕刻,而是用计算机制作,防伪性上缺陷很大。普方德说,目前世界上掌握这门手工技术的人寥寥无几,比大熊猫还珍贵。他非常希望今后能和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合作。
看来这种认识是相通的。在工作室的小院里,刘大东更安心了,他希望现在的两个学生能跟随他一直学下去,这门手艺能后继有人。“其实,普方德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没说,手工劳动中,一刀一刀刻下去的人的感情,电脑是永远无法拥有和替代的。”刘大东说。
《凤凰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