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一百多位红扑扑粉嘟嘟的娃娃们,身着花灿灿的彩袍铠甲,或提着灯笼打转,或举着“摇钱伞”舞姿蹁跹,或骑上高头大马一骑绝尘而去……这不是在玩穿越、也不是在拍电影,而是户县民间一年一度接“城隍”、游城隍仪式的现场。对于户县大王镇凿齿村村民来说,每逢19年才能轮到一次的接“城隍”仪式决不能怠慢。昨日一大早,几千号接“城隍”的人出发了,在绵延数公里的仪仗队伍里,凿齿村漂亮可爱的娃娃装扮成各式古典人物大出风头。 萌娃扮相很有穿越感 清晨7时,凿齿西村6岁的严悦语小朋友就被妈妈从被窝里拉起来。“我娃要去接爷呢。今年城隍爷来我们村,村里30多个六七岁左右的娃凑到一块,组成仪仗队里一个方阵。今天娃可能要走一整天路,苦些咱也不怕,这是让娃见见大场面,给娃练胆呢。”严悦语的妈妈对记者说。 在村里的一处空地上,孩子们穿好黄袍子、粉袍子,再围上头巾,戴上珠花和头饰,淡淡地画上一层戏妆,便粉妆玉琢地立在了眼前。接着,每个娃娃们手里都举起了一顶足有3米多高的“摇钱伞”,远观嫩黄一片。胖胖的小虎看看举在手里的竹竿,对记者说:“我的手不怕冷,老师说要站得端走得稳,我穿这一身走出去肯定特精神”。 村里的城隍庙前,四个仅有6岁的小轿夫可爱极了,他们身穿小彩袍,死死地抱住花轿的轿杆,生怕站错了位置,那憨态可掬的模样,引得看热闹的游人和拍客挤成了一团,对着他们就是一顿狂拍:“真像是古装片里的小嫩娃。” 仪仗队绵延数公里 上午11时,三发礼炮响过,两个10岁左右、身着古代武士铠甲的娃娃,分别骑着两匹大黑马在队伍最前端开路打头阵。俩娃一声断喝,黑马扬蹄而起,直飞奔了三个来回,以示道路整洁可以开拔,随后一骑绝尘远去,留下一地蹄印。道路两旁黑压压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彩:“谁家的娃这么有本事!” 马年马儿是主角,虽然有小武士骑马环节,但马出现的场面还是不够大,特意请来了外援——足有300年历史的周至县朱家查竹马助阵。人群中,30多位孩子组成的竹马队一字排开,很有骑马军士的架势。他们骑着的“马儿”,是用竹篾扎成骨架,再糊上棉纸制成马头、马身、马尾的小马驹。孩子们头戴冠、背插旗、身挂马铃、手拿彩鞭,将身子套在竹篾和纸糊的竹马里,跟随着引马人“排兵布阵”,似乎变成了戏台上、古战场里策马扬鞭的军士。 村里的日子好过了,村民们钱包鼓了,古时一桌桌的芯子就变成了气派的彩车巡游。孩子们站在近两米高的车顶上,装扮成孙悟空和小猴儿、杨门女将,加上踩高跷的娃娃。记者粗略统计,这一路绵延数公里的仪仗队伍里,足有上百位萌娃的身影。 “城隍”文化的活态传承 村民告诉记者,在户县“游城隍”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城隍爷每年被迎请到各村,轮流祭祀,成为乡间年节活动中的一件盛事。 户县的三个游城隍都在县城以北,且各有其人:大城隍为汉高祖,二城隍为明代南征北战、英勇殉国的韩城,三城隍为忠于汉室、宁死不屈的周苛,由当地各村按照议定的路线,依次接送,轮流致祭,循环往复。每19年轮到一次。轮到的村庄便显其能,组织规模壮观的锣鼓、社火、高跷,以显示自己村子实力强、能人多、有文化。 昨晚7时,截至记者发稿时,持续了整整一天游城隍仪式仍在进行。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这就是咱西安地区特有的城隍文化,这就是城隍文化最朴实、最真切的活态传承,“城隍文化能延续数百年绵延不绝,户县各种特有的民间技艺传承得这么完整,与这种特殊而浩大的迎送仪式不可分割”。 记者职茵 实习生李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