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6705|回复: 1

[古今人物] 【盘点户县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8 15: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此次以户县志材料为主,并收录长期居住户县的名人等。如有不足之处望指出错误!

周澹 北魏名医,户县人。博览饱学,精通医药,为太医令。明元帝拓跋嗣,尝苦风头眩,经澹疗得愈,赐澹成德侯。


殷开山 名峤,户县涝峪公社殷家坡人。隋末为大谷长。唐高祖李渊兵起,召补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以吏部侍郎从秦王讨薛举战败,被除名为民;后又从平仁臬恢复爵位,兼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迁吏部,从讨王世充,以功晋爵勋国公。在征刘黑闼途中病逝,诏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日节。贞观十四年配享高祖庙庭。


杨砺 字汝砺,宋代户县庞光镇杨家堡人。性聪敏好学,建隆(宋太祖时)中举进士第一(状元)。开宝九年(976),被召试于学士院,授以陇州防御推官,入迁光禄寺丞,后转秘书丞改屯田员外郎,继任鄂州知州。在鄂州任内以政绩卓著闻名,后迁水部郎中,不久又调任度支郎中。
咸平元年(998),砺中进士已三十余年。宋真宗赵恒即位,尝问及砺何年及第,他总是唯唯不对。真宗后知其唱名第一,自悔失问说:“砺不以科名自伐。”甚重之!未几,砺被召为翰林学士主管贡举,不久又官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在任两年逝世,终年69岁。真宗乘车冒雨临丧,砺家巷道窄,车不能进,真宗步行至灵前嗟悯久之,赠兵部尚书。
生平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无存。


马端(1074~1120)原名宗海,字承之,后改名为端,户县人。其父景,进士,为工部郎中直史馆,赠太常少卿。马端以遗表赐三傅出身。历任兰田尉、大理寺丞、秦州、颖州知州,及至监察御史、内藏库副史等职。
马端智力聪颖,好学上进。时人称赞他诗文有杜牧之气度,书法有钟(繇)、王(王羲之)之神韵。每每上疏,宋仁宗必要他亲自书写,不拘行楷。时西夏侵犯延州(今延安地区一带),朝庭任命范仲淹为帅时,召他署理仪、延二郡。到任后,他建议修筑桥子谷寨屯兵,并与诸将同心协力,击退了西夏的入侵。丞相庞籍上疏,称道他的才智谋略,被授予内藏库副使,知丹州。后韩魏公(琦)推荐他的文章,说他宜于充任台阁,因而赐进士出身,授监察御史之职。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十月,宰相文彦博镇守蜀地,上表要他为益、利二路兵马钤辖(官名),仁宗接表后也说:“马端文武全才,适宜于协理”,遂擢左藏库使,兼益、利两路钤辖。在去任路上患病,到益州七日逝世,时年46岁。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葬于户县涝水之北祖茔(今六老庵附近)。


贺仁杰 字宽甫,元代国公世家,户县张良寨人。其父贺贲,在世祖征战中,以皇太弟受诏征战云南驻六盘山,贲献白金五千两,世祖即位,赐金符总管京兆诸军,追封雍国公。
贺仁杰从世祖忽必烈南征北战,功绩卓著,深为世祖信赖。世祖欲选民女充实后宫,及有司买物多非土产和山后盐禁,久为民害,仁杰奏请皇帝罢之,民感以德,为之立祠。不久,他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大德九年(1305),贺年72岁请老还乡,拜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陕西行中书省事。卒后赠恭勤竭力功臣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追封雍国公。
其子贺胜,16岁通经传大义,为世祖所器重,拜集贤学士,领太史院事。后代父职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开平府尹虎贲亲军都指挥使。任内,通商贾,抑豪纵,出纳有法,供亿不匮。至大三年(1310),进光禄大夫左丞相,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三柱国。英宗即位后,被诬迎诏不敬杀之。泰定初昭雪其冤。赠推忠宣力保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三柱国,追封秦国公。
其孙贺惟一,官至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监修国史。曾孙贺均,迁太子詹事,有诗集十卷。



张贤(生卒年月无详考)字思齐,户县西衙道村(今名西牙道村)人。少时就读私塾,后又在大王镇以绱鞋为业。年近三十又发奋读书,明永乐三年(1405)中举,选授吏部司务,迁验封郎中。
他在吏部期间,廉洁奉公,权贵不避,馈赠不受,同事称他为“板张”。少子张刚步行至京探望,贤斥责其说:“农忙时节,你来何干?京城官场有何利益?”刚住数日,贤即令回家,并告诫:“勿再来。”
嗣后遇战事,朝庭派往山西督催军饷的人受贿,任务过期未能完成。有嫉妒张贤的人,荐贤出使山西。贤既至,威惠并举,执法如山,按期完成了军饷,遂拜山西右布政使。这时,长子张纪又徒步去太原见贤。路过曲沃时,知县送给一头毛驴坐骑。贤问纪驴从何而得,纪具以实告。贤怒而斥责,并命把驴送还。
由于张贤出任山西有政绩,吏部内定升任都察御史,表疏未上,贤呈请辞职。归乡后,布衣素食。病中,他嘱咐两个儿子:“我死后不要收人送钱,伤我节操;不要撰墓志铭,表虚荣,失我真;不要做石羊石马,侵我坟。”卒后,二子遵命,葬贤于祖茔。



王九思(1468~1551)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
职业: 明代文学家
主要成就: 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代表作品: 《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
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与刘瑾为陕西同乡,被名列瑾党,降为寿州同知。以诗文名列“前七子”。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编辑本段人物生平王九思出身于书香之家,家境富裕,天资聪明,一表人才,自幼读书,学识渊博,尤长文学。他青年时热衷于功名。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及进士第。当时文渊大学士李东阳任宰相。李为“茶陵诗派”的代表,很赏识王九思会试时所作《端阳赐扇》诗中“谁剪巴江,天风吹落”等佳句,特留王九思为翰林院庶
李东阳吉士,学习文学。一年后即在翰林院参与编修国史。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升任吏部考工员外郎等职。他在吏部任职期间,能剔除弊端,选贤任能,辞却那些不称职的官吏。一次吏部考试,他不媚权贵,对李东阳的干儿子李台繁与一般人一样看待,受到时人的称赞。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一度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案发被诛。朝中清理瑾党人物,因王九思与刘瑾是陕西关中小同乡(刘瑾是陕西兴平人),被名列瑾党,受到牵连,贬为寿州(今安徽寿县)同知(知州的助手)。王九思在寿州任职时,处理诉讼、防备盗患、修城防和阳河渠等,较有政绩。他于政务之余,常与士人学者讲古文,整学风,并以诗唱酬。次年,即王九思43岁,正当中年有为时,又以瑾党根除未尽之由,被迫归乡。王九思回到家乡鄠县后,彻底放弃了做官的念头。他除曾带领乡亲们修涝河桥,施舍医药、教育生徒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学创作和倡导戏曲方面,历40年,84岁辞世。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王九思的诗歌主要写他仕途失意后的怨怅之情,时时流露出“相权操白刃,谗口叹青蝇”(《朱仙镇谒岳王庙》)的感慨。也有少数接触社会问题的诗篇,如《卖儿行》、《马嵬废庙行》、《孤儿吟》,或叙村媪卖儿的惨状,或述宦官气焰的嚣张,或写当时世态的炎凉,有一定现实意义。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模拟痕迹较重。有些诗从语言到意境,就如汉魏、杜诗的赝制品。但他才情烂漫,有些诗语言绮丽,抒发情怀细腻。王九思的杂剧《杜甫□春》描写杜甫春天闲游长安的感受,剧中痛责了李林甫的罪恶,揭露了“昏子谜做三公”的荒唐现实,下决心拒绝征召,乘槎度海,去过隐居生活。杜甫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是借杜甫之口,倾吐自己的愤懑。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剧中李林甫影射当时宰相李东阳,可备一说。王九思还有一
王九思的《碧山乐府》折杂剧《中山狼》,明代单折杂剧一般认为从它始。该剧主题与康海《中山狼》相类似。王九思散曲存套数十余首,小令百数十首。其曲作多数是对现实表示不满,通过寄情山水,发泄自己的牢骚。虽然抒发的是个人的情怀,境界狭窄,但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他的散曲秀丽雄爽,如“有时节露赤脚山巅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戴什么折角巾,结什么狂生袜,得清闲不说荣华。提起封侯几万家,把一个薄福的先生笑煞”(《沉醉东风》)。倾吐胸臆,生机盎然。正词谑语错杂其间。但有时曲作过于粗豪,精思不足。编辑本段个人作品明代中叶前的一个相当时期内,文坛以三杨为代表,在形式上追求曲雅工丽,在内容上歌颂功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文风弥漫一时。王九思居官后,感到自己以往的作品,也多追求形式上的典雅,缺乏现实生活内容,并对此种文风产生了怀疑。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倡导“复古”的文学运动,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反对虚浮、萎弱的“台阁体”。王九思放弃自己的所学,予以积极支持,成为文学史上明代“前七子”的一员。他和其他人一起,在打击“台阁体”文风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走上拟古主义的道路,却是错误的。
王九思的《渼陂集》及《碧山乐府》王九恩在罢官以前的作品以诗文为主。他与武功康海同里、同官,同因列入瑾党被免官。同样的身世遭遇,同样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交谊深厚。归里后,常常谈文赋诗相聚,唱和颇多。他的诗文集有《美陂集》、《续集》19卷。他的词也写得较好。钟爱戏曲写作他认为要写好戏曲,必须懂音律,便从学音乐开始。他购买乐器,聘请乐师,教他学习音乐知识。经整整三年的不懈努力,学会了弹奏琵琶、三弦等,而且弹得很好。他雇请歌妓,组成家班,一旦有了新作,便排练和演出,并不断修改提高。他十分注意向别人学习,丰富提高自己。一次戏曲作家李开先去西夏饷军路经关中,住在康海家里,他得知后,立即邀请到鄠县作客,设宴招待。同时,让家班演唱了他的杂剧《游春记》,请李开先指点。当李开先从文风、韵律等方面提出批评意见后,他一一虚心接受。他和李开先在近十天的相处中,经常是彻夜不寐,交流戏曲艺术。王九思的戏曲创作,具有很高的成就。由于他是被统治集团排挤出来的,对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性,有较深的体会,所以他的剧作,不仅写出了许多直抒胸臆和反映民风的作品,而且寄寓了对现实政治不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他的《沽酒游春》杂剧,写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出游曲江,痛骂权相李林甫“嫉贤妒能,坏了朝政”。影射朝政,有所实指,作品里的杜甫,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他把矛头指向权贵,是难能可贵的。王九思的剧作中最受推崇的是《中山狼》剧本。当时,他的挚友康海据马中锡的小说《中山狼传》,写成《中山狼》杂剧,用以寄愤,他对康海蒙受冤枉寄予无限同情。用同一题材,仅用一个单折篇幅写了这个剧本。剧中对东郭先生的愚腐作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愤怒地抨击了豺狼般贪婪、奸巧的“世人”。使《中山狼》这个久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寓言故事,在腐朽黑暗的明代中期获得了具强烈现实主义的主题。它告诫人们:狼的本性总是要吃人的,应该除恶务尽,决不可怜悯姑息。这是他的亲身观察体验,也是万古不易的真理。
杜甫他的《中山狼》剧本,与康诲的杂剧《中山狼》,同是取自《中山狼传》,但要高于康海一筹。不仅曲文通俗、浅近,而且情节也更为凝炼、集中。他不受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个楔子的旧规范的拘束,是一个创举,在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王九思的戏曲作品,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气息,在艺术上不落俗套,语言精炼清畅。特为西北地区文人和广大群众所喜爱,争相传诵。不少评论家说他的作品“词曲工美奇”,“秀丽雄爽”,认为无论就思想性、还是艺术价值,都“不在关汉卿、马东篱(致远)之下”,《中山狼》剧本成为历来传诵的名作,被近人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王九思被罢官回家后,还编纂了户县第一部县志《鄠县志》。书成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康海为此书作序,对他的文章简略大加赞赏,作为启迪后世作者的方规。这部县志是明代三秦八部名志之一,可惜这部县志于明末战乱中散失。眉户曲子的宗师王九思回家以后,先是写了很多诗词。但由于不合韵律,很难演唱,还受到人们的嘲笑。这时40多岁的他便下决心学习音乐。“费重赀募国工学按琵琶三弦,习诸曲尽其技”。他高薪聘请名乐师给自己传授音律知识和弹拨乐器的技艺。很快掌握了元曲遗韵《北曲》的各种唱腔,把眉县、周至、户县等地的民歌、山歌、情歌整理加工,使《北曲》得到发展,形成了被当时曲论家评为“世争传播的套曲”,即按关中人语调唱的流行曲,先在眉、周、户一带传唱开来。他自编自唱,其优美动听即令“老乐工击节自谓弗如也”。同期戏曲家李中麓曰:“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为一代宗匠乡曲……”这种曲调唱起来自由爽畅,舒展平缓。有的激越慷慨,凝重悲壮;有的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有的欢乐明快,诙谐有趣。现代
眉户曲子乐器流行的眉户曲调中仍保持着这种特点。王九思开创了风靡关中西到甘陇,东到晋南流行数百年的眉户曲子。明清时期晋南人在户县经营盐、铁、百货生意者极多。王九思是户县北街人,他家对面就是山西会馆,晋商经常探亲进货,这就把“世争传播”的曲子带到山西。晋南至今流行眉户曲子,自在情理之中。同期曲论家李开先去西夏饷军,途经康海处,王九思闻知,立即邀李开先返户县作客,九思盛宴招待,他们在10天的相处中通力合作,切磋琢磨,既完善了眉户曲子,又由李开先将套曲带至西夏,“关陇之士争相传咏”,至今甘、青、宁亦有眉户曲子。编辑本段社会评价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在其《六十子诗》中评价王九思说:“编戏今丽曲,善作古雄文。振鬣长鸣骥,能空万马群。”又在其《渼陂王检讨传》中说王九思:“诗文苍古,而词曲则新奇,不止守元人之家法,而且得元人之心法矣。脍炙人口,洋溢人耳。”这当是对王九思诗文、杂剧、散曲的全面评价。


王九峰 字孝夫,户县安泰里(今县城北街)人,为王九思之弟。
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御史,巡视居庸关,精简军队,改进武器装备,加强边防人员训练,严格军队纪律。对怠惰涣散者必惩,主将贪懦者必予责斥。后为金华知府,任内能明禁令,裁减冗费.嘉靖三年(1524)擢山西副使。著有《白阁集》行世。



张绍芳 字孝先,户县人。潜心治学,且善诗歌,人谓有王太史(王九思)之风。
明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初任襄陵高平教谕,正身率士,不受束修(即今工资)。迁沁水县令,廉洁刚正,请吃不去,后调五台县,修学育才,民有“张青天”之称。最后为河间同知。


王心敬(1656—1738)清理学家,字豕缉,学者称丰川先生,户县文义里人,后居县城北街。
心敬25岁时,负笈拜周至李颙(号二曲)为师,讲“正心诚意’’之学。从师十年,奋然用功,40岁后,便成为远近闻名的理学名儒。宰相朱轼在陕督学时,曾多次到户县向他请教;周亲王至陕,殷勤顾问;总督额伦特、年羹尧先后以隐逸荐,皆辞而不就。蒲城某进士殿试时,大学士鄂尔泰问: “丰川安否?”某茫然不知所对,鄂笑着说: “天下莫不知丰川,子为其同乡人,顾不知耶?”凡一、二品大员来陕,鄂尔泰一定要他们代问丰川安。一时黔、粤、吴、楚等地的巡抚都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为本省书院总讲习。他曾应湖北巡抚陈铣之邀,讲学于江汉书院。丰川一生勤于著述,现存的有: 《易说》十卷、《江汉书院讲义》十卷、《荒政考》二卷、《尚书质疑》二十四卷、《诗经说》三十卷, 《春秋原经》二十四卷、又续五十卷、 《诗草》十二卷、《礼记纂》二十四卷、 《关学汇编》十二卷、《文献揽要》十二卷、《历年》四卷、 《洗冤录》三卷、 《南行述》四卷、 《家礼宁俭编》四卷。
他的著作以孔孟学说为宗旨,反对空淡玄虚之说,并能注意研究农业,经世致用。他推崇汜胜之的“区田法’’,著有《区田圃田说》载于《皇朝经世文编·农政门》。他的“区田法”经当地农民实践,每亩谷子可有小米一石八斗二(每斗约三十三斤)的收获。他的“圃田法”讲种菜技术,主张土地综合利用。如在田块周围种桑,田内种植蔬菜、苎麻、谷物等,一亩的收益能数倍于往常。儿子王功在他影响下,于湖南新田县令任上,曾集著《蚕桑成法》一书,教民栽桑养蚕。
丰川为人仁慈宽恕,淡泊名利。康熙五十三年、雍正元年两次“奉旨特征”,皆托病推辞。乾隆三年(1738)病逝,终年84岁。



张玉德 字比亭,邑庠生,户县北街人。生于清乾隆时期,卒于道光年间。20岁后肄业省南荐福寺(今西安市小雁塔)。
张玉德爱好诗文,工于书法,尤善行草。自撰《雁字回文诗》三百六十首,文字优美,平仄工稳,音韵和谐,旋回精巧,倒顺成句。嗣后又综合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特点,以真、行、草、隶、篆五体书于碑石,为《雁字回文诗碑》。人称三绝:以“雁”字为诗三百余首一绝;回文二绝;真、行 、草、隶、篆以仿名家书法为三绝。
张玉德与周至路润生(翰林)友善,当时巨室大族,每刻碑板,多请路撰文,求玉德书丹。他的作品《经呈寺法派碑》、《韩时凤墓志铭》等石刻,曾在上海石印刊行,人称是“肥不露肉,瘦不露骨,珠园玉润”。当时求书者“门阈为穴”(踢破门坎),但非正人君子,又不肯为其书写。一次,曾写一幅字帖,送给一位穷朋友,被友典当了五十两银子,他知道后又醵金给友赎回。
张玉德所书碑石墨迹,大多散佚,今户县存有《香雪斋雁字回文诗碑》二十三通(原二十四通),雁字回文诗手稿一册。张玉德雁字回文诗墨迹,原存牛东王少萼家,王芝庭喜书法,携之去。后王赴宁夏,遭马仲芙之乱,遂散失。



崔志道 字劭方,清同治进士,户县崔家湾人。16岁入邑庠,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同治元年(1862)连捷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授广西乡试正考官,又补日讲起居注官。
太监某恣为非法,崔上奏被纳,而严洽之。光绪三年(1877),陕西饥荒,他又上奏请赈,得颁五万金并倡集千金,以救灾荒。光绪五年(1879),任四川雅州知府。励精图治,劾查脏官,革除陋规,扶助开辟铜矿销路,减征土货产税,解除了商业的困顿局面。除此还创办育婴牛痘局,并选拔学习好的青年入署亲自教课,一时传为盛事。
雅治边地区,少数兄弟民族世袭继职,每一袭职都要给地方官馈赠,动以万计,崔志道均令如数退回,兄弟民族莫不称颂。离任后,雅人于雅州书院藏经阁,为之设位而祭,以示怀念。
崔志道曾修《泸州府志》,1960年西安古旧书店曾有油印稿本。
崔善书法,解放前西安碑林墙壁间尚嵌镶有崔书石刻对联。



张文俊 字子杰,清廪生,户县正庄人。家贫好学,从师于三原贺复斋,究心性理,兼精算数,明测绘。光绪中,曾遍及县境,实地勘测,绘成户县疆域图付梓刊行。
生平淡泊自处,教授生徒,循循善诱,常业外兼习算术。户人士之明习数理,由张文俊始。

以上全是户县古代名人






半个户县人 最著名的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时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姑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佛说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时称“什门四圣”。道桓、昙影、慧观、慧严、僧肇、竺道生、道融、僧睿,被称为“什门八俊”。另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释僧,释昙影,释慧严,释慧观,释道常(恒),释道标被称为什门十哲。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有鸠摩罗什而有良好之译本,系统之教义,佛典汉译之泰斗。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记,最主要的有三篇:南朝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和《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鸠摩罗什》。此外,在佛教典籍中亦有部分摘要记载。以上三篇文献,《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内容大部相同,少部分有差异。而《晋书》内容是以上两篇的摘录和缩编,但有很大的增添和删减。编辑本段概述鸠摩罗什,是后秦高僧、国师、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其人真实生平,颇具传奇:公元385年,姚苌杀掉苻坚,于长安确立后秦。不久姚兴即位,横扫前秦、西秦、后凉,雄霸北方,国势大增。姚兴推崇儒学和佛教。于是,后秦逐步发展成为十六国中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公元401年,姚兴打败后凉吕隆,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尊奉为国师。鸠摩罗什是天竺人,汉语译作“童寿”。他七岁时就跟随母亲出家,每天诵一千偈,三万多言。二十岁时,受戒,学习《十诵律》,后赴龟兹(现为新疆),习学大乘。其母曾告之,他将去往东土传经说法,途中将历尽坎坷磨难。两晋列国混乱,其中人才争夺成为一大热点。公元382年,苻坚派骁骑将军吕光攻打龟兹,临行前在宫中对吕光说:“帝王应天而治,以爱民如子为本,并不是贪爱人家的地盘就去攻打,实在是因为那里有怀道之人。听说西国有个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明阴阳,是后学的宗师,朕非常想念他。贤哲是国家的大宝,如果打下龟兹,立即用快马把他送回来!”吕光却没有法眼,俘虏了鸠摩罗什后,看不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其时,鸠摩罗什三十出头,吕光见他如此年轻,就当作凡人戏耍,硬逼着鸠摩罗什与其表妹龟兹公主成亲。鸠摩罗什怎么也不肯答应,吕光就设计,给他灌酒,灌完后将其与表妹关在一间密室里,鸠摩罗什酒后破戒。【光遂破龟兹,杀(白)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
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可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习学大乘的鸠摩罗什,愧悔万分,痛不欲生,求死不得,后为弘法,忍辱而生。吕光又让鸠摩罗什骑牛、骑烈马,想把他摔下来。但鸠摩罗什忍辱负重,没有一句怨言。吕光也觉得不好意思,只好罢手。回军途中,吕光听说苻坚兵败淝水,就在姑藏(现甘肃凉州)建立后凉国。鸠摩罗什为他谋划军机,尽管无法传授佛法,但志心不改,仍潜心学习汉语,直至精通圆熟,为以后弘法传教做准备。公元401年,后秦姚兴为延请鸠摩罗什弘法传教,而发兵后凉,大败凉军,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拜奉为国师。至此,鸠摩罗什到达东土传经之路,长达十六年!时年五十八岁。从此,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和西明阁译经说法,招收弟子,由国家出面,他组织、主持三千多人的佛经译场。鸠摩罗什为人仁厚,待人诚恳,空虚我见,善循循善诱,佛行事业,终日不倦。国君姚兴常常对鸠摩罗什叹说:“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双,可不能使法种无嗣啊!”总觉得鸠摩罗什如果不能留下后代,是极大遗憾。为能让其留下"法种",姚兴遂强逼鸠摩罗什接受伎女十名,不让他再住僧坊,另立一座房舍,殷勤款待。随,鸠摩罗什“一媾而生二子”。【什为人神情朗澈,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论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当时众人对此议论纷纷,毁誉渐起,甚至有人以此效仿。为能弘法传经,鸠摩罗什仍然忍辱负重,每到讲学时,总先语重心长:“好比臭泥中开莲花,只采莲花,莫取臭泥。”鸠摩罗什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最大伟绩就是翻译佛经。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到长安至公元413年圆寂,十二年中,他在弟子的帮助下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译笔忠于原文,圆通流畅,典雅质朴,并纠正了四百年来他人译经之误,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公元413年,感知大限即近的鸠摩罗什,对众人起誓:“假如我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在我焚身之后,就让这个舌头不要烧坏,不要烂掉!”不久,鸠摩罗什圆寂,在逍遥宫依佛制焚身,火灭身碎后,惟有舌头完好无损。三寸不烂之舌,证显鸠摩罗什之誓。鸠摩罗什大师圆寂后火化,有舌头舍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在甘肃祁连山脚下的武威,市中心有鸠摩罗什寺,还有他的舌舍利塔。鸠摩罗什生平故事,依据《佛教的故事》一书(无碍编著)及新疆电视台《丝路的发现》栏目“鸠摩罗什”。


明清知县 宗孟 字泗源,山西定襄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崇祯八年(1635)任户县知县,连续三任共八年。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所编《户县志·名宦》载:张宗孟“廉以洁己,慈以惠下。与人语,煦煦可亲,而阶庭肃穆,胥吏奔走无错址,粮不征而足。其他诸台别有征调,即疾声而呼,不为应,终不忍屈吾民以供逢谀,左师兵过(左良玉所率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军队),各处俱进城,公拒之,一切供亿俱置城外,扃其门。”这段记载,不无谥美之词,但在封建官吏中,张宗孟当属主张轻徭薄赋的循吏。他在职期间,于县城中心建起钟楼,重修文庙大成殿,重修渼陂,开拓吕公河,修涝店以东之三里(中原、渭曲、兴仁)河,增补《户县志》。但他终究是封建官吏,曾聚众办团练,扼守户县城,顽固拒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



明清知县 李文汉 字上昭,清内阁供事,江西金豁县人。清乾隆八年(1 743)冬,任户县知县。任内,修葺文庙大成殿、两庑,及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云路坊、大观楼(钟楼)、北城宁远楼、西河亭、涝河堤等,并革除粮行小斗弊端,改用大斗。在任十年而去。



现在继续半个户县人

王重阳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王重阳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
王重阳名王喆[1],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中国宋代道士。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4人返归关中,途中卒于大梁(开封)。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历史小说、电影电视剧都有广泛的介绍。而真实的王重阳虽然没有电影电视中的神话,但是在历史上。王重阳为民众伸张正义,治病救人。王重阳写的《易演册》为他中年对周易、相术、自然,一种深入的阐述。其中有些内容到现代也极其有价值。王重阳在相术学其实也有突出的研究,现在很多人觉得相术是属于迷信,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在没有科学的时代,迷信就是科学”,因此古代人认为掌握精深的相术学代表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程度的高低。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尊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其死后三年间,全真道传教范围波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大部分,遍于社会上下各阶层。在组织上、理论上为全真道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革命烈士 高德隆(1901—1927) 又名高望重,户县王寨人。7岁入私塾读书,后又入县立高小、县立初中就读。在校期间,勤奋踏实,喜爱绘画,尤好阅读进步书刊。
1925年,西安学生发起驱逐军阀吴新田的斗争,户县中学罢课声援,并选派高德隆等为学生代表赴省支援。
中学毕业后,他在苍溪小学任教,经常教育学生说:“救国之责,在于我们青年,青年人不进步,中国就无望了。”
军阀何经伟盘踞户县,残酷压榨剥削农民。1926年底,中共陕西省委农运部派人来户县,发动农民开展反对军阀何经伟的斗争,高德隆积极响应,并参与组织领导工作,先在焦将、王寨等村建立起农民协会,后在成立县农民协会时,被推选为农会领导人。
1927年元月中旬,户县农村大部绝粮,化羊、保峪两操的农民协会在旧泉坊青龙寺召开群众大会,发起抗粮抗款斗争。催粮款的何部一个排士兵,企图破坏会场,镇压农民运动,高德隆等带领群众手持大刀、梭标,打跑了何部士兵,缴枪四支,俘虏一人。
同年3月,高德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户县特支领导。4月16日,为声援北伐,中共户县特支以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名义和县农民协会在县南关召开大会,会上高德隆等揭露军阀、士豪劣绅敲诈勒索等罪行,同被迫参加大会的何经伟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后又在庞光镇普明寺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审讯处决了把持地方政权,欺压群众的劣绅邢振武。
1927年5月24日,高德隆不幸遭到何部所派便衣队的枪击,身中数弹,被农民自卫团送往西安抢救,终因伤势过重身亡,时年26岁。临终前他犹念念不忘嘱咐同志:“不要灰心,要有毅力,继续和敌人斗争。”



革命烈士 朱成义(1906—1933) 字效光,户县水磨头人。在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时,就常与姚警尘、苟自新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接近,因而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极为不满。
1929年,他初中毕业,因家贫失学,经姚警尘介绍,在国民党户县县党部工作。他看到反动派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非常气愤,经常和思想进步人士一起抨击时弊,并和群众一起,向用高利贷盘剥百姓的某商号东家进行坚决斗争。
1930年7月,朱成义考入陕西省立高中师范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加入了互救会、抗日救国会等进步组织,并成为抗日救国会领导人之一。斗争中,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于193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1933年,陕西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反动当局却向农民大量摊派粮款,为了解救农民于水火之中,党组织派他和杨地德回户县发动交农运动。他们回户后,于1932年4月28日,集合全县四乡约五万多农民群众,拿着叉把、扫帚、铁锨等农具,包围了县城,吓跑县长强云程,迫使县政府当局答应减粮减款等要求,取得了交农运动的胜利。
回校以后,他继续领导学生运动,反动当局极为恐惧。1932年5月12日他不幸被捕入狱,遭敌残酷刑讯。1933年4月30日死于狱中,时年27岁。临终前,他留下了“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的遗言。



革命烈士 李希平(?—1933) 中共党员,户县王郭村(原为周至县管辖,1958年划归户县)人。幼年父母早亡,靠叔父抚养。8岁时曾在私塾读书半年,13岁时即当长工,17岁被迫当兵。后来回乡,被蒋村一家药铺请去坐店堂。
1932年,周户两县已是连年大旱,而反动当局却仍到处鞭打绳拴,搜刮民财。李希平心中气愤,决定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准备捣毁祖庵区公所。是年8月初,他秘密于蒋村、韩村、牛家寨、宫家堡、千户村等地进行串连,提出“除掉民害,死里求生”的口号,穷苦农民纷纷响应。蒋村、韩村农民李向南、李志连,各准备了一把短枪,李希平自己也没收了蒋村财主马运成两支长枪,其余的人全都备有梭标、大刀。
八月十三日晚,李希平召集携带武器的农民七十多人于蒋村菩萨庙集合后向祖庵进发。行至黄堡村时,他宣布了要捣毁祖庵区公所的行动计划和纪律,并要求每人袒露左臂,作为标志,大家情绪十分激昂。夜里11点钟,在李希平指挥下,武装农民进入祖庵西门,切断电话线,分两路从前后门冲进区公所,杀了苦害百姓作恶多端的区催粮委员王昌福、保卫团长燕义谦、剐区长李廷焕,以及县衙皂隶。缴获11支长枪,放了被关押的群众,分了银元柜的钱。这次暴动,使祖庵区公所瘫痪两个月之久。
同年十月二十日,祖庵新任区长张千卿,带领数百名民团武装袭击蒋村,李希平组织群众给予反击,打得敌人狼狈逃回。为了不连累村里群众,李希平带领暴动农民上了附近的虎头山。腊月初三,国民党周至县长王文伯,又亲率县保安大队和地方民团武装向虎头山扑来,李希平与留在山上的二十多名农民英勇抵抗,从早晨直战斗到下午四时,终因寡不敌众,被敌冲散。
此后,李希平暂避西安,与党地下组织西府区委书记陈云樵取得联系,于1933年初,同陈一起去千阳从事革命活动,并经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七月,李希平奉命回到祖庵继续组织农民武装,与户县县委书记苏鸿儒取得联系,成立秦北游击队,并任游击队队长,在户县、祖庵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是年腊月十二日晚,李希平由西安回到王郭村,被奸细告密,敌人于第二天黎明包围了他家。李希平在与敌人搏斗中受伤被捕。他破口大骂,壮烈牺牲。1976年冬,户县人民政府为李希平烈士立了纪念碑。



革命烈士 宋裕光(1912~1934) 字作云,户县宋村西堡人。幼年在明新小学上学,受进步教师杨瑞安、杨士伟等人的影响,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本村发展党员12名,成立了党小组。接着,他又组织起一支四十多人的游击队,开展了打富济贫和抗粮抗捐斗争。1933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派苏鸿儒来户县恢复了一度瘫痪的地下党组织。不久苏被捕,宋裕光接任中共户县县委书记,并负责领导武装斗争。他曾卖掉家里10石(约3,000斤)粮食和九老碗烟土(鸦片),给游击队购买枪支弹药。9月间,他带领游击队于张良寨大地主宁志武家搜出大量金银、烟土,并在村内外张贴“打倒土豪劣绅”、“取消苛捐杂税”、“共产党万岁”等标语,壮大了游击队,鼓舞了群众。
在宋裕光领导下,中共户县地下党革命活动迅速展开,土豪劣绅非常恐惧。宋村恶霸地主李平衡在该乡成立民团,并收买了与宋裕光同事的何亚平。不久,宋裕光、何恒仁等被内奸出卖,宋村一带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1933年下半年,宋裕光转入长安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因其曾托同学古文柏、孙凯购买枪支,后孙凯投靠李平衡,共设骗局,遂于是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在长安县北强村将宋裕光逮捕,押回户县投入监狱。县长赵葆真多次诱降,均遭严词拒绝,继用酷刑拷打,宋裕光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被囚禁木笼达一年之久。1934年7月英勇就义,时年23岁。



革命烈士 杨地德(1909—1935) 化名牧之,户县东牙道村人。1930年考入西安高中师范班,学习刻苦,善于思考,为人宽厚,见义勇为,深得师友赞赏。
1931年春,杨地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悉心阅读革命书刊,积极参加进步活动,立志献身革命。是年秋,他和朱成义等组织户县旅省学生联合会,并创办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流动阅览室、教育研究室,秘密传送革命书刊,宣传抗日救国。他善于演说,号召力强,很快就成为当时西安高中和户县旅省学生中革命活动的核心人物。
1932年,根据中共地下党的指示,他和朱成义回户县负责发动“交农运动”。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宣传、组织,于是年4月28日,集合全县约五万农民群众,包围县城,取得了“交农运动”的胜利。接着,又率领千余农民,砸毁大王镇第五区区公所,强令区长赵吉庵游街示众。
嗣后,当局由西安调派一冲锋机枪连驻防大王镇,企图镇压农民运动。1932年4月上旬的一天夜里,杨地德带领农民群众一百多人,计划攻开大王镇的城,收缴这一连的枪支,因内外配合不周,攻城未克,遂于拂晓撤离。
“交农运动”后,新任县长赵葆真采取高压和收买等手段,镇压“交农”群众,一时户县一片恐怖。许多参与“交农运动”的学生纷纷转往外地,杨地德也离开户县,奔赴陕北苏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骑兵部队。1935年,于战斗中英勇牺牲。



革命烈士 赵廷平(1916~1947) 化名康行,又名原芜、丁克,户县石井村人。9岁入正化小学读书,1935年考入西安民立中学。因品学兼优,思想进步,受到师生称赞。
1936年春,西安学生界召开追掉“一二·九”北平死难学生梅世均大会,并举行游行示威,他不怕军警威胁,参加了游行行列。同年秋,绥远战争爆发,全国抗日浪潮再起,西安大、中学校组织学生救国联合会,赵廷平积极参加,并在民立中学开展学联工作。12月,参与组织民立中学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一周年,在反动当局的枪声中,他们冲出校门参加了大游行。后又组织学生参加了“西安事变”前夕的“临潼请愿”运动。“西安事变”期间,他参与创办文艺刊物《沙河》,拥护张、杨“八大主张”,宣传抗日救国,成为民立中学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1937年4月7日,赵廷平被全校推选为出席在延安召开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一次大会的代表。返校后,于同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民立中学支部书记兼民先队队长和民先队宣传部长等职务。他秘密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同学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法西斯教育,曾邀请当时在西安的共产党人胡乔木到民立中学作报告。
1936年,赵廷平入西安高级中学,担任中共西高支部书记。“七七”事变后,西安各界的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他是西安学生运动的骨干之一,曾赋诗自励说:“不怕苦,不怕难,要兴奋,莫悲观,征途的艰险,没有我们消闲的时间,切记我们是民族抗战的一环!”同年因日军轰炸西安,西安高中迁至陕西洋县。他担任洋县联中工委书记,洋县学委书记。其间因工作失密,被国民党当局发觉,准备将他逮捕,幸而事前得知,遂和同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回到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化名康行。
1939年7月,他入中共陕西省委干部训练班学习,8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地委宣传部教育科长、中共关中地委宣传科长、新宁县委宣传部长等职,参加了边区“大生产”运动。他生活简朴,办公室是一间土窑,办公桌是用木板架起的,办公椅是用土坯垒起的。
1946年至1947年,赵廷平任中共户县工委书记,曾两度回户做地下工作。他化名刘大,以长工身份在南山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又一度住在九华山的庙里,帮助庙主磨面、挑水,秘密在皂峪河建立了党支部;并通过各种渠道,利用矛盾,营救了被捕的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
1947年冬,赵廷平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马栏,向中共陕西工委汇报工作时,正值胡宗南进犯边区,他们一行到达艾蒿、梁山一带的甘草坪时,与国民党军53旅遭遇,除当场牺牲数人外,大部分被俘。赵廷平身着新军装,口袋里装有《土地法大纲》,因而暴露了身份,遭到敌人残酷刑讯,威逼利诱,但他宁死不屈,保住了党的机密,保全了被捕同志。1947年11月26日深夜,被敌人活埋在旬邑县烽火台,时年31岁。



“东索村惨案”烈士 1927年春,正值春荒,农民生活极端困苦。驻扎在户县的军阀何经伟,却大量摊派粮款,对交不起的农民,派兵四处捉拿,封门霸产。
为了抗粮抗款,谋求生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户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势如暴风骤雨。“四·一二”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驻户县的何经伟也于1927年5月11日举起屠刀,派一个营的兵力,突然袭击东索村农会。三十多名农民自卫军战士,当即集合到关帝庙内进行抵抗。自卫军董新良和董平良先出庙与何军交涉,在交涉无效转身回庙时,董平良被何军开枪打死,战斗遂激烈展开。何军爬上庙顶,揭开房瓦,向庙里投掷手榴弹数枚,董祥娃,邱骡子、邱堂娃、罗连心当场牺牲。
董新良率自卫军冲出关帝庙突围,赵蔓子牺牲。董新良在冲出重围向庙北竹林退守时,被何军捉住,他骂不绝口,遂被杀害。董有庆、段金娃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送往西安医治无效,也相继牺牲。另有重伤者9人,轻伤者13人。
东索村惨案发生后,陕西《国民日报》先后于1927年5月中下旬,接连发表《户县农民协会之通电》,通告事件经过,声讨何经伟罪行。长安、三原、咸阳、潼关、三桥等地的农会也分别召开追悼户县死难农友大会,声讨何经伟罪行。
1927年5月15日上午,在西安东大街中山俱乐部,召开了有1,500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会后游行示威,人数增至一万多,到驻陕军总部请愿,要求惩办凶手,为户县死难农友报仇。


王恒晋(?——1923) 字锡侯,户县北街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补华州学正,授直隶宁津知县。清宪正初,被调回陕创办商务、教育等会。宣统二年(1910)被推为陕西省咨议局议长,后为袁世凯筹安会人物。
民国元年(1912),王恒晋被派入京会见袁世凯,详述陕情,拥护帝制,并私自将户县的知识分子多人列入筹安会名单,博得袁世凯的欢心,遂被聘为当时总统府咨议。历任约法会议议员、政治会议议员。民国五年(1916)回陕,辞谢督军、省长聘请,居家。民国七年(1918)又被聘为省选举事务所所长。民国八年(1919),选举结束,适逢陕西大饥,又复办赈务。先后四年,奔走呼号,由全国督办赈务处及省内外各慈善团体争得赈款数十万元,以济灾民。民国十二年(1923)二月二十二日去世。



华孝康(1884——1946) 又名华三祝,户县秣师坡人。清朝末年,曾先后就读于中国公学和香港一教会学院。历任西安、凤翔等中学英文、史地教习。清宣统二年(1910),自费于西安办《秦陇派报》,由井勿慕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华孝康生性英敏,工于诗文。初与井勿慕相见,谈论革命,情投意合,遂弃学追随井勿慕,倾心事之。他经常来往于北平、天津、广州等地,传递南北革命消息。
辛亥革命陕西光复,华孝康任秦陇复汉军北路招讨使总部参谋。民国六年(1917),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领导军队抗击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军事进攻(史称“护法之役”),他任陕西招讨使耿直部参谋。民国十一年(1922)奉命到广州谒见孙中山大元帅,被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部专员兼驻陕军事委员。民国十三年(1924)任陕西国民讨贼军西路总指挥部行政处主任兼党务宣传处处长,及北路总指挥部参谋。先后还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华北办事处前方特派员和陕西省政府参议等职。
华孝康为人刚直廉洁,同情民众。民国七年(1918),陈树藩主陕期间,曾派他到潼关主持税收,暗示可捞一把。他斥陈日:“这无异于叫我抢人!”遂不为所用。民国十八年(1929),他被任为长武县县长。这时正值饥馑,他开仓济民,豁免地方粮款。后来,上司追究,他曾说:“我尚粗米淡饭,百姓哪来的粮款?”遂被免职。离任时,只骑一头驴子,别无所有。
华孝康早年奔走革命之暇,还于其家办丰圣公学一所,聘请教师,自任校长,教授穷苦人子弟。抗日战争爆发,又自费购买枪支,利用本村自己一块场地,训练青壮年农民,以图培养抗战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昔年与他一起革命的同志先后去世,使他情绪消沉,尤其井勿慕之死难,使他更为悲痛。他深居寡欢,撰写《回忆录》,自述一生奔走革命经过,并收抄革命期间各种重要函电、文件,视为家珍,秘不示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国民党西安党部公葬井勿慕,因为井死难主犯不得,他把所得各方证据,集结成《井案纪实》一册,公之于世,并诉诸法庭,请求昭雪,然终未定案。
华孝康晚年居家,对社会黑暗,深表不满,对人民疾苦,寄予同情;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无不申斥,并由此招怨。民国三十五年(1946)九月十八日,在由户县赴西安途中,遭暴徒暗杀,终年62岁。



杨明轩(1891——1967) 原名荃骏,字明轩,户县黄堆堡人。出身农民家庭,幼年就读于私塾,后又在户县秦渡镇一商店当学徒。1909年,考入陕西政法学堂。辛亥革命爆发,西安响应,他竭诚拥护。1913年去日本留学,1914年日寇侵占青岛,他义愤填膺而回国,入北京高等师范学习。在此期间,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曾先后两次被捕。
1919年7月,返陕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渭北中学、省立二中教务主任和省立第一师范校长。在此期间,加入“共进社”,因反对以教育厅长郭希仁为代表的孔教派,后被免职。
1923年,他到上海大学任教,结识了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后又回陕西,于1925年加入国民党,参与创建了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并担任执行委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指示,担任国民党西北政治分会委员兼国民党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教育厅厅长。任内,对陕西教育工作作了重大改革,增派进步教师,添设社会科学课程,取消小学及公立中学学费,不准外国人充任校长;并创建“大钊图书馆”,解散“孔教会”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明轩与刘含初等于四月二十五日联合发出通电声讨,被撤销了教育厅厅长职务,开除出国民党;后又被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派人逮捕,关押一年半之久。获释后,杨明轩到上海立达学园任教,又多次做东北、山东一些实力派人物的工作,并与西北军去上海的赵寿山接触,促赵坚持抗日,走向进步。他还和杨晓初合编初中几何课本,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同时用稿费接济革命同志。
1936年,杨由上海回西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担任了西北各界救国会的领导工作。“西安事变”中,他痛斥蒋介石媚外投降政策,号召各界拥护张、杨“八大主张”,并曾多次会见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又亲赴三原与任弼时、彭德怀等会晤,积极贯彻了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1937年初,在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西安事变”后,杨明轩倡导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被选为主席。国民党当局对他极端仇恨,于1937年6月,委他以考查欧美教育专员,迫使其离开陕西。在国外,他向华侨、留学生和国际友人,宣传中共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主张;又在巴黎代表中国学生出席世界学生会并讲了话。同年底,杨明轩回到西安,继续从事抗日民主运动。胡宗南秉承蒋介石旨意,曾多次以高官厚禄相许,他都严词拒绝。
1942年,杨明轩与杜斌丞等筹建民盟西北组织。1946年,民盟西北总支部成立,他担任组织部长。是年7月进入陕甘宁边区。1948年2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49年9月以政协委员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杨明轩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光明日报》社社长,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职。1967年8月22日,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杨明轩一生从事革命,廉洁奉公,艰苦奋斗,逝世后除留书籍衣物外,别无所有。他的老伴也不失劳动人民的本色,解放后一度被接到北京居住,早起问着要笤帚扫地,日间念念不忘纺线车子,被家乡传为美谈。
1962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孔从洲时,曾赞誉杨明轩是西北地区共产主义新思潮启蒙运动中的最先进、最英勇的战士和旗手,是陕西青年的伟大导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明轩遭受康生等的打击诬蔑。1980年4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了骨灰盒复盖中国共产党党旗仪式。



姚克(1917—1969) 又名姚志军,户县付村人。早年毕业于西安二中,后在户县善慧小学任教半年。1936年秋,就读于西安高中,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任民先队地方队部秘书,积极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11月,他在中共安吴青训班学习,后转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8月结业,被分配到河南确山新四军后方留守处任排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随彭雪枫部东进插入豫东敌后,在淮阳县与日寇遭遇战中,右肩负伤。其后,相继担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部卫生队副指导员和连队政治指导员等职。
1939年,他转到地方工作,曾任河南省永城县委秘书、组宣部长、正、副书记、宿南工委书记、宿灵县委书记、淮北区二地委、三地委组织部正、副部长、华中七地委城工部长、联络部长等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于次年7月派兵向淮北解放区进犯。当时华中七地委和分区主力部队东撤,姚克留在洪泽湖坚持斗争,曾任洪泽湖工委书记。这时,他利用社会关系,把老弱家属分散隐蔽;把留在地方的武装进行了集中整编,统一指挥;并抽调一部分干部加强部队,一部分干部到敌占区工作,为歼灭敌人,恢复淮北地区做了贡献。1947年1月,江淮区委成立,他任江淮二地委书记。
建国后,姚克任皖北区党委党校副校长、滁县地委副书记、芜湖市委书记、安徽省委统战部部长、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于1969年5月24日含冤去世。1978年6月28日,中共安徽省委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在合肥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韩兆鹗(1891~1970) 字卓儒,别名赵民仁、林枫贞,户县东炉丹村人。1911年考入西安英数专修科。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关闭,他回乡组织乡团,奔走革命。后经亲友资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主办《秦钟》半月刊,揭露陕政黑幕。“五四”运动爆发,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交际干事,以学生代表资格出席了环球中国学生会。
1921年,韩兆鹗由北京高等师范毕业,返陕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三原渭北中学、户县中学、省立一中、一师、女师教职员,及省立二师校长、省教育厅视学科长、代厅长等职,共计九年。任教中,曾与友人以每人十两银子集资,创办《共进》半月刊,在北京刊行,抨击时弊;并组织“共进社”,吸收爱国志士参加。1926年,北洋军阀吴佩孚部刘镇华围困西安,韩回户率领南乡民团数百人,支援西安解围。
韩兆鹗曾参加“红色五月”革命活动,具保进步人士,并为死难狱中的好友共产党员李子洲敛尸安葬。后由于右任委派担任过绥德和米脂县县长。其后在任南郑县长期间,奉命派保安团进剿红军,镇压当地的革命运动。当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徐向前部进军陕南时,尚能审时度势,通过友人与红四方面军建立联系。
1934年9月,韩兆鹗任国民革命军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西安办事处处长,曾协助共产党人谢华、徐彬如等组织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并卖掉一座房产作为救国会费用。“西安事变”后,又与救国会友人资助《救亡》、《大团结》、《妇女》等刊物,宣传抗日救亡。在此期间,又被调担任长安县县长(含西安市),曾通过救国会关系,在县政府集合群众,邀请周恩来、秦邦宪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讲话,对当时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9年3月,韩兆鹗因蒋介石亲信蒋鼎文等的威逼,被迫离开长安,到孙蔚如部一一七师任军需处长,随军与日本侵略者转战于山西省中条山一带。1940年“四·一六”战役中,部队伤亡惨重,撤退时韩曾冒险埋藏军饷约十万元,事后取出,受到军长孙蔚如的赞扬。
1941年10月,韩兆鹗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处长。此时,蒋介石阴谋消灭第四集团军,几乎全部停发了经费和装备,韩在重庆与国民党军事当局据理力争。此间,他结识了民主人士章伯钧,商议将第三党(今农工民主党前身)过渡到民主政团大同盟,并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董必武来往,承担了为八路军供给材料的任务。1942年7月民主政团大同盟(以下简称“民盟”)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兼第三党委员。他的行动曾受到反动当局七次恐吓警告,加之孙蔚如亦不谅解,遂辞其职。
1946年秋,他到南京任民盟驻南京办事处主任,过着一夕数惊的生活,不久去上海、香港等地从事民主运动。1948年9月,经中共地下党协助进入解放区,会见了毛泽东主席。
1949年3月,北平解放,韩兆鹗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政务院人民检察委员会委员。1950年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同时先后兼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西北总支部副主任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70年病逝于西安。
1957年,韩兆鹗曾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0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撤销对其原处理决定,恢复名誉,将其骨灰安放在西安市革命公墓。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户县人,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用兵以稳,准、狠著称,长于急袭的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部将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皆一时之名将。
1905年4月7日,关麟征出生于陕西鄠县(现改为:户县)真花硙村(现改为:振华威)一户普通的农民家中,父亲关树铭,母亲杨氏,继母贾氏,兄妹六人,关家世代务农,家业中等。关志道幼时在本村私塾读书,九岁转到邻村小学,因关父对其期望甚殷,不久被送到鄠县高等小学读书,毕业考试成绩第一,却因平时爱打抱不平,经常打架而被降为第二名进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校长对人说:“这孩子将来成器就是杨六郎;不成器就是卖麻糖。”当时老师问他的志愿,他因见户县城里驻了一连兵,那位连长很是威风,故答:“希望将来当个连长。”
关麟征关麟征15岁小学毕业后,来到省城西安,考进省立第三中学。那时镇嵩军刘镇华在西安举办讲武堂,他每次路过讲武堂门口,见讲武堂照壁上写着斗大的“奋斗”两字,心里非常羡慕。可是他是个穷学生,没有背景,不得其门而入,只有望堂兴叹而已。后因家中迭遭变故,负债累累,中途辍学。他决心弃文学武,投军从戎,更希望能挣钱帮助家庭还债。这时,省立第三中学也有两个学生想去当兵,他们设法弄到一封去耀县投奔镇嵩军某营长的介绍信,于是就邀关麟征一起去。到耀县,他们在驻军营部递进了介绍信,等候了一个星期,连营长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原来他们不懂门道,没有送礼,光凭一纸空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三人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重返西安。1924年初,关麟征的一位朋友邓毓玫悄悄告诉他,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开办一所军官学校,秘密招生。他们弄到一张胡景翼处签发的署名邓毓玫和吴麟征的护照,吴嫌广东太远不想去,他问关麟征想不想去广州投考军校,如果愿去,只要将护照上的吴改成关就行了。这一消息使他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他回家禀明情况,携带父亲卖牲口的25块银圆作为旅费,把护照上的“吴麟征”改为“关麟征”,从此,关志道就改名关麟征了。就这样他顺利进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
关麟征就读学校他们从西安步行到河南灵宝,换乘火车到了上海,找到了同盟会元老,陕西同乡于右任。于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当兵?”那时,他根本不懂什么是“主义”、“革命”,只好老实回答:“当军官威风。”于右任被关麟征纯朴憨厚的回答逗笑了,简单地向他们讲解了孙中山组织革命队伍反对北洋军阀,进行国民革命的道理。不久,他们11人(包含杜聿明、张耀明)从于右任处取得了秘密介绍信,买舟南下广州。1924年4月到达羊城,后乘船去黄埔岛,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为第一期学员,他被编为第三队,并参加了中国国民党。5月5日开始第一期新生入伍,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关麟征和新学员一起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讲演。孙中山勉励学员不仅要做一个有高度才能的军人,而且要做一个不怕苦、不怕死的军人。他的话,对关麟征以后的戎马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军事教育课程方面,他学习了典、范、令和四大教程,并从事军事操练和实战演习,为以后征战疆场奠定了初步基础。


赵寿山(1894-1965),原名赵生龄,1894年农历11月21日生于陕西户县北乡定舟村。1924年春参加杨虎城部队,历任排、连、营、团、旅、师、军长,集团军总司令。1947年进入解放区,1948年1月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解放后,先后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1965年6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姚引良男,汉族,1956年7月生,陕西户县人,197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教授。现任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孙存蝶,男,陕西户县人。秦腔丑角。1975年进入户县剧团“五七”文艺训练班学艺,后考入甘肃省秦剧团,1989年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任丑角演员。
孙存蝶曾先后在《卷席筒》、《赵飞搬兵》、《屠夫状元》、《儿大不由爹》、《拾黄金》、《顶灯台》等大小二十多出戏中担任主要角色,他的表演诙谐、幽默、风趣、滑稽,并将曲艺、小品、歌唱、影视等艺术形式恰当地融入自己的表演之中,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雅俗共赏,受到广大观众喜爱。他曾荣获甘肃省首届青年演员大奖赛、“兰光杯”大奖赛陕西省第二届“西凤杯”广播大奖赛、陕西省丑角表演艺术选拔赛一等奖;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表演一等奖;并名列陕西省秦腔老中青十佳演员金延安奖青年演员组榜首;在北京、香港等地演出中,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香港《文汇报》誉为“丑角彗星”;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栏目对他做了专题报道。1995年陕西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剧协、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陕西省电视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他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并联合举办了“孙存蝶秦丑艺术研讨会”,同年还获得文化部举办的秦、晋、豫第三届“金三角”表演一等奖。10月份陕西电视台国际部为他拍摄了个人专题片,曾在香港卫视、亚视等到国内二十多家电视台播出。98年陕西《当代戏剧》、《艺术界》为他出了两期专刊。在今年特大水灾中,他除了多次参加各种赈灾义演外,还举办了个人专场义演活动,为灾区募集资金100余万元。被省文化厅、文联、剧协联合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同时由他本人撰写的介绍自己成长道路的《戏魔》一书,已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为国家一级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青年团艺术指导。诞辰:1957年,农历丁酉年
孙存蝶是一位天才的秦腔艺人,他的丑角想象奇特,又极具放松,若能剔除一些不洁的俚语与动作,风格有卓别林的味。他的表演如水决堤,随物赋形,以至汤汤汪汪,不可收拾,使台下台上两者皆醉。这是他有了酣畅淋漓的长处,同时也有了泛滥为灾的短处。孙存蝶的艺术表演潜力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幸于他的是秦腔在民间的根基很深且广,没有使舞台只局限于庙堂,不幸于他的是没有更好的适应于他的剧本供其表演。

秦腔表演艺术家孙存蝶是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曾先后在《卷席筒》《拾黄金》《顶灯台》等20多出戏中担任主要角色,表演诙谐、滑稽,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孙存蝶大舞台”定位为大众秦腔艺术演出机构,旨在为群众提供雅俗共赏的秦腔演出节目,它依托西安孙存蝶文艺学院和西安新城孙存蝶文艺学校专业的教学资源,每次演出的主要演员均为这两所学校的优秀师生。这样,就在教学实践与日常演出中形成“教学带动演出,演出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局面,开创了秦腔理论学习和实践演出全面发展的模式。“孙存蝶大舞台”董事长李龙钢表示,要将其打造成我省秦腔表演的一面旗帜,营造一种轻松、包容的剧场氛围,让“亿万富翁和平头百姓都喜闻乐见”。据悉,“孙存蝶大舞台”每周五、六向普通市民免费全部开放。



户县名人很多,望补充





发表于 2013-10-31 16: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楼主,勤发帖,每次不要发的过多过长,现在人们看长帖的时间和耐心都不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