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4337|回复: 0

[历史人文] 从户县崔村的传说说起(再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1 20: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前文说到,我们家在户县,我们的村子叫崔村,其所以叫崔村,是为了纪念崔府君。崔府君是谁?主要有三说:第一说:崔府君为汉朝人,姓崔名瑗字子玉。第二说:崔府君为唐朝人,曾任滏阳令,史失其名。第三说:崔府君为唐朝人,姓崔名珏字子玉。前文指出,宋后最流行的说法是第三说。
前文末尾,分别引用了《西游记》关于唐太宗死而复生的故事和《唐太宗入冥记》的一个片段,就是为了将唐太宗和崔府君崔珏崔子玉联系起来。
注意到,唐太宗生于隋开皇十八年腊月二十二日(599年)。又据《崔府君祠录》载,崔府君崔珏出生于隋开皇五年六月六日(585年)(另一说,出生于隋大业三年,即607年)。由此可知,唐太宗和崔珏为同时代人。这是将唐太宗和崔珏联系起来的前提之一。
唐太宗聪明英武一世。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之变”中,唐太宗称他的哥哥李建成和他的弟弟李元吉谋害他,因而,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他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以及他们的孩子。这件事成了他一生中最容易引人诟病的污点。
为了避唐太宗之忌讳,唐代史书在说“玄武门之变”时,多简称为“六月四日事”。
成书于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的《贞观政要》中有一段唐太宗与房玄龄的对话,载于《贞观政要•卷七》: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无疑,吴竞写作《贞观政要》的目的,是为贞观之治树碑立传,使后世能够以之为镜知兴替。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在这段文字中,吴竞也用“六月四日事”称呼“玄武门之变”,可见吴竞之笔仍有所隐,并未做到“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在唐太宗要求“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前,史书怎样写“玄武门之变”,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在唐太宗要求“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后,史书怎样写“玄武门之变”,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的。
《旧唐书·太宗本纪》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为: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叚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新唐书·太宗本纪》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为:“八年,进位中书令。初,髙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徳等,太宗功益髙,而髙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髙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東宮。”
仅就这两部关于唐朝的最重要的正史而言,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叙述不过如此,一言以蔽之,语焉不详。因此,不少人对“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有怀疑,是不难理解的。
唐朝小说家张鷟(约660-740年)曾写过一本遗事逸闻录,名为《朝野佥载》,其中写了一段关于唐太宗的故事:,
太宗极康豫,太史令李淳风见上,流泪无言。上问之,对曰:“陛下夕当晏驾。”太宗曰:“人生有命,亦何忧也。”留淳风宿。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冥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迎送引导出。淳风即观玄象,不许哭泣,须臾乃寤。至曙,求昨所见者,令所司与一官,遂注蜀道一丞。上怪问之,选司奏,奉进止与此官。上亦不记,旁人悉闻,方知官皆由天也。
这是所见写作最早的关于唐太宗死而复生的故事,根据张鷟生活的年代推断,该故事写作时,唐太宗去世未久。故事中明白点出,唐太宗之死,是冥官要问“六月四日事”。当然,该故事并没有说清楚关于“六月四日事”的是非曲直,并且,最后在不明不白中还是让唐太宗死而复生了。这说明:第一,作者在当时已经对“玄武门之变”的是非曲直有怀疑;第二,正因为唐太宗去世未久,作者还不敢明目张胆地批评唐太宗,尤其是,作者甚至还在故事中故意写了点唐太宗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但是,从它故意隐去了冥官怎样问“六月四日事”,唐太宗怎样回答“六月四日事”,可以看出,作者写这段故事的目的无疑不是为了表现唐太宗的英雄气概,而是以曲笔去引导人们思考“玄武门之变”的是非曲直。这一点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了。
前文曾经引用过写作于唐哀帝天佑三年(906年)的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这个成文于唐朝末年的小说,也是写唐太宗因“玄武门之变”事在阴曹地府受审的故事的。由此可以推测,从唐太宗去世,直到唐朝末年,对“玄武门之变”是非曲直的怀疑一直没有间断过。不仅如此,这种怀疑还在不断加深。在《唐太宗入冥记》中,唐太宗没有了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相反,唐太宗变成了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夫、斤斤计较的小人。特别是,在《唐太宗入冥记》中,对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持非常明确的批评态度。仅举判官与唐太宗的下述一问一答,就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七年为甚杀兄弟於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
    “此问头交朕争答不得!”
贞观之治创造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唐太宗被大家公认为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一代明君。因此,在唐朝,唐太宗几乎是不可冒犯的和不容置疑的。因此,在人间,要搞清“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和是非曲直,根本是不可能的。怎么办?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舞台:阴曹地府。那里有至高无上的、掌有生死簿、握有生杀权的判官,那么,就把审判“玄武门之变”的任务,交给判官去完成吧!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想法!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场面!这个场面的设计是由几代人摸索尝试,而最终由《唐太宗入冥记》大体上实现的。
    判官是谁?从张鷟的《朝野佥载》开始,判官就由一位能判冥事的人臣担当,只是在那里还没有点出判官的姓名。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重任呢?判官一定应该是由一位在朝在野都有非常高的威望的人臣来担当,那么,被人认为能够昼理阳间、夜断阴府、无所不能的崔府君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因此,《唐太宗入冥记》中顺理成章地有了崔判官,并且崔判官顺理成章地叫崔子玉了。总之,把崔府君塑造成崔判官,借以释放人们心中郁积的对“玄武门之变”的怀疑,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大快人心的。
至于《西游记》,它虽然也写了唐太宗与崔判官崔珏的故事,但是,挂口未提“玄武门之变”。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西游记》不是历史小说,而是以唐僧取经作为主线索的神话小说,唐太宗在小说的始终都是作为正面角色出现的,因此,作为唐太宗污点的“玄武门之变”只好避而不谈。为此,作者编造了另一个让唐太宗必死的理由:因泾河龙王被杀而被告到阴曹地府。注意,与“玄武门之变”有相似的地方,仍然是一个被杀事件,只是,与“玄武门之变”截然不同的是,泾河龙王是被魏征杀的,唐太宗几乎没有什么责任。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西游记》中唐太宗与崔判官崔珏的故事,对唐人所写的唐太宗与崔判官崔子玉的故事仍然有所继承。特别是,《西游记》和唐人小说一样,都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们都以诙谐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阴曹地府或极乐世界的各种面目,我们从中仍然可以透视到,同人世间一样,那里也有行贿受贿、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官官相卫等丑恶现象和弊病。



1.jpg
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