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他是户县曲子老艺人王文学 67岁的王文学老先生是户县余下镇罗什村人。这个村因东晋高僧鸠摩罗什赴长安译经时,曾在此处歇息而得名。由于历史悠久,这里自古就有丰富的民歌、山歌、樵歌资源。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王文学二十岁起,就跟随老艺人王杰生、王海银学曲子。王老的学徒经历很苦:“为了能得到师傅真传,我每天起早贪黑,给师傅没少干活。”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王老到了当师傅的年纪,可如今的情况恰恰相反。“当师傅的主动去找徒弟,和徒弟约时间,有时还要上门去教。”
时过境迁,曾经红火一时的户县曲子渐渐衰落,原来群众基础极好的曲子,怎么会濒临绝境呢?在王文学眼中时代的变迁,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曲子的冲击影响很大。“首先文革期间只能唱样板戏,曲子就荒废了十年。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的注意力早被广播、电影电视吸引去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年轻人就更没工夫学曲子了。老艺人们再一个一个地相继去世,也把好多曲目带到了棺材里。”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王文学老先生索性用“那就瘫痪了”形容当时曲子发展的艰难。“我们唱曲子的有一句话,叫‘七紧八松泛’,就是七个人有点紧张,八个人就足够了。但当时为了唱一回曲子,就那七八个人也要满户县凑呢,比如唱曲子的是这个乡的,拉板胡的是那个乡的,敲四页瓦的又是另外一个乡的。” 现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重新给户县曲子带来了生命力。据75岁的老艺人陈炳森介绍,在户县曲子没成为遗产之前,几乎没人学,不过现在人们认识到了曲子是咱老祖先留下的宝贝,是文化遗产,学的人开始不断增多,全县现在有了150多位艺人,最年轻的才30多岁。此外还系统地整理出了100多个曲调,风俗、演义、传奇、古怪等五大类曲目足有150多种。大致有五竹乡吴家寨,秦渡镇韩五桥村、牛东村,石井镇栗峪口,余下镇罗什村等几个传承谱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