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4154|回复: 4

[历史人文] 户县大良村伐马角祈雨原始崇拜文化遗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 15: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内容提要:户县大良村“伐马角”往太白山祈雨规模大,社会影响大,历史久远,属古代国人“雩”祀活动在户县这块土地上的活化石遗存,反映了先民们的原始崇拜及宗教信仰,有“巫”的特质及巫术展演,有自己的文化形态及仪规,虽然不搞这项活动已经60多年了,但70余岁、80余岁的老人仍能对其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这里将其活动的文化形态用文字整理出来,供同仁欣赏,也留给后人探究,同时把它存入社会档案。

大良村概况以及民俗信仰特点
  大良村是位于户县东南方向与长安区郭村毗邻的一个古老村庄,南依太平河古道,有水地500余亩,种植水稻,也种植生姜、莲藕;村子东、西、北有旱地3000多亩,种植小麦、玉米,也种植豆类瓜果。现有村民3400多,分解、马、贾、冯、岳、孙、刘、张、王、赵、李、纪、崔诸姓,以解、马、贾、冯四姓人口为最多。该村的村名来源于居住地所在的土梁,草堂寺明代万历十九年所铸大铁钟上所铸大良村的村名即写为“大梁村”。
大良村旧时有古城,高两丈余,是村民预防兵患匪患的城防设施,东、南、西、北四面均有城楼,楼下为城门洞。东、西城楼外各约300米处另筑哨楼,是御敌的前哨。哨楼上旧时供奉着神像,东哨楼上为财神、魁星;西哨楼上为大太白伯夷、二太白叔齐、三太白李白(另一说为李浑)。另外,村民旧时信奉的崇山大王、黑龙大王、开山大王、巡池大王、白马将军、都统杨四将军、太尉、清水童子、白鹤童子九位“马角”牌位也供奉在西哨楼上。其南城楼上供奉火神,西城楼上供奉文昌帝君和药王。
    大良村旧时村民信仰属多神崇拜,旧时专门供奉神像的庙宇还有:关帝庙、华佗庙、玉皇庙、三官庙、土地庙、无量庙、翠花楼、圣母庙、娘娘婆庙等。
    大良村旧时有戏楼三座,一在南城门外,一在北城门外,一在圣母庙前,时时节节都有演艺班社在台上演出。
    大良村村民旧时的原始信仰主要表现为“伐马角”祈雨。据大良村89岁的解文治、82岁的马永智等人回忆,祈雨活动始于何时,已经说不清了。大良村村子东、西、北三侧旧时的3000余亩旱地至建国时一直无渠、井等人工灌溉设施,全赖天雨滋润,从这一情况分析,大良村祈雨活动起始应该是非常久远的事情。今天能记忆起的旧时祈雨活动有三次:一次在抗日战争中期(大概是民国三十年)往太白山祈雨;一次是抗日战争末期(大概是民国三十四年)在本村“围坛”;最后一次是建国后的1950年,往太白山祈雨。近期调查大良村祈雨遗事欣喜发现,当年祈雨“伐马角”顶过开山大王的解军富还健在;“二班弟子”中担香火的解文治老人和敲“仙乐”的解新胜老人也健在;“马角”中黑龙大王所舞动的大刀今天也还在马志德家。民国三十年顶过“马角”的解军富回忆说:那个时候自己10岁多一点,什么都不懂,只记得村里的大人给自己头上扎了两个红发髻,穿了一双蓝缨缨麻鞋;往太白山“求干粮”,在周至哑柏镇吃过一碗凉皮子。解文治的记忆是过周至黑河时,“马角”先跳神,选择过河点,然后趟水过河,水都淹到胸口上了,“拢梢”的解富安是被顶“马角”的他堂弟军富拉过去的,感觉过河时脚未沾地;到了太白山下保安宫,当时的大殿着过火,只剩下很厚的山墙,“马角”是在侧旁很小的小庙里参神,里边有三位太白神位。

大良村祈雨活动的源流
    大良村祈雨活动,实际是户县地域古人祈雨活动的延续;同后来周围其他村庄民间祈雨活动一样,是这一地域民间祈雨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户县是秦代实行郡县制的建制单位,户县的“户”字本来作“鄠”。“鄠”字是个形声字,从“邑”“雩”声。而“雩”字也是形声字,从“雨”“亏”声。有古文字常识者都知道,这个“亏”不是今天的简化字“亏”(繁体作“虧”),而大致上是“于”字在古文字阶段的写法,“于吁”字为古今字的关系,“雩”就是呼吁老天普降甘霖,也就是祈雨。“鄠”字表示户县就是国家当时的祈雨重地。所以说,大良村的祈雨活动,实际就是这种国家祈雨行为在民间的遗存。
    大良村“伐马角”祈雨,就是在“马角”的指导参与下,祈祷太白山神降雨。其祈雨分小坛、大坛,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村民还是要听“马角”的。在天旱年份,苍天长时间无雨,土地干裂,眼看着禾苗枯焦,在村民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村庄的“神事”活动主事人会集中热心村民,在圣母庙焚香燃烛、架高炉, 找来“马角”的顶替人, “伐”下“马角”,听“马角”的意见,以确定小坛祈雨,还是大坛祈雨。
    “伐马角”的过程也叫“烘马角”,程序是:(1)村子的“神事”主事人和热心村民先洒扫圣母庙庭院,敬起神明,并在“神”像前祈祷,说一些“生民罪孽深重,冒犯了神灵”,“盼降甘霖,怜悯生灵”的语辞;(2)往西哨楼礼敬并请下三位太白神位及九位“马角”牌位,在圣母庙圣母圣像前设供案焚香燃烛礼敬,并敲起锣鼓铙合奏的“咣豆咣, 咣豆吃,咣豆咣豆咣豆吃”“伐马角”仙乐;(3)在要“伐”的“马角”(一般为“崇山大王”)牌位前点着信香(上次“伐马角”结束前预留下的半支);(4)烤“马角”,即用折叠了的黄表纸一端点着火,在“崇山大王”顶替人的前额转圈烧烤,一边烤,一边说:“请你出幸!拯救万民!”这时顶替人坐在一条长凳上,双目微闭,任火烧烤,一直烤到灵魂出壳,“崇山大王”的神灵附体,身子颤抖,不能自已,“哦”的一声跳起来,进入癫狂状态,“马角”就算是被“伐”了下来。据说,这时的“马角”顶替人处在忘我状态,意识和行为均是自己所顶角色。其被“伐”下来的第一项事情首先是到圣母像和三位太白神位前“跳跃”三参,行“马角”礼,进入自已的“角子”。(5)这时,村子的“神事”主事人会在神堂前恭敬的询问“崇山大王”:今年祈雨是设小坛?还是设大坛?在得到“崇山大王”的指示后,才按小坛或大坛的规矩祀神祈雨。
    确定了祈雨及祈雨方式后,圣母庙顿时热闹起来,热心的村民要在这里架锅支灶,安排专人在庙里住下来,礼敬神明;另外,尚未被“伐”下来的“马角”,这时也要像刚才“伐”下“崇山大王”那样,一个个都要被“伐”下来,参过圣母像和三位太白神位,并住在庙里,不准回家。被“伐”下来的“马角”吃、住都在庙里,生活上是吃素不吃荤;但遇祭祀活动,要进行器械表演,即要耍棍、轮刀、甩鞭、舞剑,此时还要安排专人“拢梢”,即因“马角”处在不能完全自制的状态,器械表演时恐伤他人,要在“马角”腰间拴一条白布,由“拢梢”者跟在后边牵制,以防“马角”表演出格,发生意外。
    村民记忆中的小坛祈雨是抗日战争后期的民国三十三年(1944),时值夏末秋初,当时天旱,村民在圣母庙“伐”下“马角”崇山大王,其示意小坛祈雨。村子的“神事”主事人便和热心村民,一边在圣母殿前的庭院里设置八仙桌,在桌面铺三张黄表,表上放置灌满净水的三个瓷瓶,瓶口插上柳枝,焚香燃烛礼敬;一边继续“伐”下其他“马角”,在“仙乐”声中礼敬“神水”;尔后两人一组轮换在八仙桌前长跪,进行“围坛”。围坛时间是七天,七天里被“伐”下来的“马角”统一住在庙里,不回家,不茹荤,四时礼敬神明。礼敬神明时,要“仙乐”齐奏,“马角”要在癫狂状态下表演器械;且要点燃一张黄表,在高炉上方转圈“封炉”,尔后赤手从炉内抓出“红铧”,火星四溅,进行巫术表演。在这七天里天上如果下了村民满意的透雨,就是“围坛”成功,村子就要唱小戏,给神还愿,也示庆贺;“马角”的顶替者也能得到二斗大麦的酬劳。这七天里如果没有下雨,则是祈雨失败,称作“干坛”,那是很失望的事情。据记忆,民国三十三年那年祈雨获得了成功,“还愿” 演戏时周围十里八村都赶来庆贺,戏演了三天三晚上,演戏的戏场就像物资交流会,卖糖果、卖小吃、卖玩具等干啥的都有;晚上戏台前两侧卖小吃的饭案摆了两长行, 案上均挂一只纸糊遮风的清油灯, 忽明忽暗,也是戏场一景。
大良村的大坛祈雨过程
    大良村的大坛祈雨,初始仍要问讯“马角”。在得到示意后,就要往太白山祈雨。其程序分:取水、接水、迎水、游水、围坛五个层次。
   (一)取水 即安排七位“弟子”往太白山大太白池取水。记忆中的人员有:马芒种、马真、解吉胜、解志安、解随科、解登科。其中马芒种当年70余岁,背水背笼,属龙(对背水背笼者的特殊要求),德高望重,也是带队人;马真,比马芒种小两三岁,是村里的大居士,为人处事也很好,替换马芒种。起行的时间安排都在后半夜,各人自带一定量的炒面、饼子作干粮,然后到圣母庙祭祀圣母、三位太白山神,背上水背笼,装上上太白山需要礼敬各位神明的香、蜡、纸、表及“取水”的三个黑瓷瓶,尔后出北城门,在城外空地回拜村庄,并接受“马角”的咐托和祝告,踏上西行的路程。西行的路线是向西穿过户县县城,在县城吃早饭,也可在西关九龙殿稍微休息;饭后向西,过祖庵镇,晚上歇脚周至县终南镇。第二天继续向西,过周至司竹、县城、哑柏镇,歇脚眉县清湫镇。第三天过眉县横渠镇、槐芽镇、小法仪、营口,到达高庙,也就是人们记忆中的远门口。远门口有“九省”所建的13座宫观,是各路朝山进香及祈雨人员的集中地。据说大良村在这里也建有自己的庙宇,当晚住下,第二天准备登山用具,稍微休息,晚上三更造饭,四更登山,沿古已有之的登山路线,经一天艰辛攀登,当晚赶到上板寺;在上板寺稍微休息,仍然是三更造饭,四更出发,中午登至大太白池;到大太白池畔先在地面上铺表,在表上蹲放瓷瓶,焚香、燃烛,礼敬太白山神,也礼敬瓷瓶,且口里念念有词;尔后,用红绳系好瓷瓶,在太白池中汲水,封口,装入背笼,再礼太白山神,背水下山。
    再说“头班”七位“弟子”往太白山出发后,大良村村内的村民也没有闲着:一是被“伐”下来的“马角”要在圣母庙里守坛;二是村子的主事人要安排“二班弟子”带着“马角”及仙乐队往太白山下远门口接水;三要紧急动员全村村民一起行动起来,准备“钱粮”、高招、亭子、高炉等仪仗,到时往县城迎水。
   (二)接水 接水的“二班弟子”是在“头班弟子”出发后的第四天凌晨出发。记忆中的带队人是村里的另一位长者马玉亭,他带着一班“马角”(不能带完,留一位守坛)及“仙乐”队,仍走“头班弟子”的路线,吹吹打打前行,要赶在“头班弟子”下山时迎接。一般情况下也是三天赶到远门口,先住下来,第二天一早,再前行约30华里,往接官亭迎接。看到“头班弟子”下山,就要“仙乐”合奏,“马角”起舞,并点起香案,虔诚恭迎;接到后稍微休息,交流情况,两班“弟子”合为一体,在“仙乐”及“马角”的护送下,接“圣水”至远门口。在远门口,可以休息一晚,也可以再休息一天,根据体力及天气情况,安排回家的行程。在回家的路上,有“仙乐”及“马角”相伴,过村“马角”必要跳神,遇庙带队人必要上香,是缓悠悠向前行进,来时一天的路程,回时要走两天或三天。沿路围观的群众也是簇簇拥拥,非常热闹,或供水,或供饭,络绎不绝;沿途群众也都祈盼祈雨成功,解除旱象,也有人馈赠财物; 途中的庙宇,也都提供住宿。回程的时间一般是安排在第十四日回到县城西关九龙殿,九龙殿是供奉九河龙君的神庙,也是往太白山各路祈雨队伍的驿站,归来后先住下休息。“接水”就此告一段落。
   (三)迎水 “迎水”都在“接水”到达县城后的第二天进行。这天,全村男同胞组成浩浩荡荡的锣鼓仪仗队伍,前往县城西关九龙殿迎接“取水”队伍归来。“迎水”锣鼓仪仗队伍的组成为:第一梯队为一套“銮驾”,内容有浑元伞、杏黄旗、盘龙棍、金瓜、钺斧、朝天凳、仙人掌、剑指诀、矛三诀等,共24组48件,在旧时被认为是神仙出行的仪仗,非常讲究;“銮驾”后随一队锣鼓。第二梯队为“社”旗仪仗。旧时大良村分东(登山)、南、西(三官)、北(兴乐)、中、马家巷(北神)6社,社社都有多面具有自己特定图案的五彩大旗,集中二三十面,由青少年持举,组成仪仗队;队后也跟随一组锣鼓。第三梯队为“钱粮”仪仗,即是二三十根竹竿分别挑起的一束束用空心凿子凿成的钱孔状纸束。竹竿稍低,分别由少年儿童持举,队后也随一组锣鼓。第四梯队为“高招”,仍是二三十根竹竿分别挑起的一串串彩纸、彩布、明镜作成的一长串“斗”状装饰物。竹竿稍高,持举费力,由力量强壮的青年持举,队后也随一组锣鼓。第五梯队为抬着行进的三组彩色亭子,各组亭子前均有一对大红灯笼和一对香筒引路,三个亭子里分别安放三位太白牌位;亭子后跟随四人肩抬的一架高炉,炉为一只大铁锅,锅内放置正在燃烧的半锅木炭, 炭下为正在烧烤的十数只铁铧。整个队伍行进在路上,前有“銮驾”先导,中间“社”旗迎风飘摆,“钱粮(蜡烛)”、“高招”一应俱全,后边彩亭、高炉金光耀眼,排列长达近1000米,颇是壮观。
    迎水队伍从村子的出发时间仍旧是“三更造饭,五更出发”,出北城门,经由草庙、父慈村、南焦羊、南索村、小屯、小丰村,穿过县城,到达西关九龙殿前,恭迎“取水”队伍回村。到达九龙殿的时间一般就是早饭后,在九龙殿里要举行礼敬神明、礼敬“圣水”的简单仪式。尔后, 在“仙乐”的鼓乐声中及“马角”的巫舞之中,迎水队伍起步回程。回程的仪仗安排是仪仗队伍前导,“取水”队伍在后。起步时,背水背笼的长者从九龙殿神堂出发,先是“发水”,即双手拄着树棍,头戴柳枝圈,背背水背笼,赤着双足,衣衫褴褛,颤颤巍巍,哆哆嗦嗦,踏着“仙乐”鼓调,在押水“马角”崇山大王或开山大王的押解下,走一步,晃三晃,摇摇摆摆,缓缓前行。其他“马角”这时或在九龙殿前,或在“迎水”队伍的左、右,也处于癫狂状态,或持械狂舞,或“抓红铧”展演巫术,时而奔前,时而奔后;“迎水”队伍中手持“三眼铳”的人员这时也鸣炮助兴。从九龙殿“发水”的过程持续时间很长,走出九龙殿就足足有小半个时辰;从九龙殿走进县城西门百多米的路程还得一个多时辰;走近中楼就到了大半上午。这时县城四关四街及周围村庄的群众都来观看大良村“伐马角”祈雨,人群早把街道拥堵的水泄不通,俗语中的“庄稼汉要得乐,祈雨‘伐马角’”,说的就是这时的热闹景象。“伐马角”既能“取”来山雨,解除旱象,消除庄稼人的心愁,又能逗乐,当然让庄稼汉开心。从县城西街到东街,队伍不绕中楼迅速前进,而是穿越中楼楼洞; 楼洞下空间狭窄,人群拥挤更厉害。当仪仗队伍被阻隔,实在不能前行时,“马角”就来开路;他们舞剑的舞剑,轮刀的轮刀,由于处在癫狂状态,步伐、劈刺都没有准性,尽管个个“马角”身后都有一位正常人“拢梢”,长剑大刀还是不停地在拥堵的人群近前劈刺,险象环生,逼迫拥堵的人群让路。在中楼前后,仪仗队伍,尤其背水背笼的长者行进若被阻碍,就近的“马角”会“呼”的一声从高炉的炭火中两手抓出两只“红铧”, 把铧尖插在嘴里,用牙咬住,口里“咝咝”冒着热气,铧身吊在胸前;尔后,双手又“呼”的从高炉的炭火里抓出四只红铧,两手各提两只,在人群前癫狂轮动,逼迫人群让路;若一时不慎,“红铧”掉在地上,地上若有柴草,还会引燃明火。“迎水”队伍走上东街,“发水”的过程才算结束,步子有所加快;出了县城东门,时间已过中午。
    “迎水”队伍穿行县城东西大街时,县衙的衙门前和一些商铺的店门前,也都摆放有香案,焚香燃烛,礼敬神明;一些小孩还跪在香案旁,双手举香,与大良村的村民一起,祈祷苍天下雨,解除旱象。“马角”遇香案均要“跳跃”三参,在香案前行礼。一些香案旁边还摆放有汤水,供祈雨“迎水”的人们解渴;有些商铺还捐赠财物,资助大良村祈雨。
    出县城回村,仍走原路。逢村逢庙,仍要“仙乐”再起,“马角”舞之蹈之;南焦羊村的民众对大良村的祈雨一直非常敬重,待大良村的祈雨队伍路过村北,南焦羊村总是在村外的什字路口摆设香案、仪仗,为其助兴,大良村的“马角”当然也要在神案前“跳跃”行礼。待回本村,已到傍晚。进村从西城门(金门)入,仪仗前导,将从太白山取回的“圣水”迎入圣母庙,放在圣母像前的神案上,同从亭子里取出的三位太白神位分前后摆列供奉。此时,村民各持仪仗器械回家,“马角”留下来守坛。
   (四)游水 “游水”是在“迎水”回村后的第三天进行。“游水”的路线是本村各个街道、巷道及绕城一周;此时“游水”的队伍也已经简化,已经没有了“迎水”时的“銮驾”“钱粮”,只是旗仗前导,“高招”随之,彩亭再后,高炉、水背笼跟进,在“仙乐”的鼓乐声中和“马角”的舞之蹈之下巡游。此时,按照传统仪规,家家户户也都要在门前放一盆清水,上插柳枝,以示对所游“圣水”的礼敬。这时有一项禁忌:要求妇女回避,不能观看,更不能偷看。如果被妇女有意或无意撞见观看了,被认作“冲水”,会致使这次所取的“雨”下错地方,和本村无缘,故为大忌。据说一次“游水”,有一位妇女藏在自己家的二楼上,从窗棂间偷看,“游水”的村民虽然不知,但“马角”从高炉里抓出“红铧”,挥手迎窗掷去,铧尖插在窗棂上,吓得该妇女急忙回避。
   (五)围坛 围坛是在“游水”后的第三天进行,和小坛围坛基本一样,在圣母庙的庭院中央,先安放八仙桌,桌面铺设黄表,表上放置取回水的三只瓷瓶, 在前侧焚香燃烛礼敬;桌前仍有两人行长跪礼,“仙乐”和“马角”早晚奏乐祭祀,时间七天,庄重严肃,任何人不得怠慢。
大良村的妇女虽然不直接参与往太白山祈雨的活动,但后勤工作却全部都是她们的。从烧水做饭、整理干粮行装、制作“钱粮”“高招”,她们都是男人们的帮手;在男人们“取水”“接水”“迎水”“游水”和围坛过程中,若旱象急迫,村里还要专门寻找七位大姑娘,在一间清净房舍,中央放一只大木盆,盆内有水,水中有石狮子,七位大姑娘围跪在周围,一起洗石狮子;边洗边高声唱:“狮娃狮娃哥哥,天干火着,毛头女子没人养活。请龙王,拜玉皇,清风细雨下一场。先洗狮娃头,白雨满街流;后洗狮娃尾,四面八方都下雨。”
    从“取水”开始,到围坛结束,整整20多天里,如果天上下了透雨,都算祈雨成功,就要唱大戏“谢水”,以示庆贺并对山神还愿;如果未下雨,即称“干坛”,还要惹人耻笑。据说1950年的祈雨,中间出了一点差错,按规矩是“游水”后的第三天围坛,但人们着急,第二天就围坛,结果直到坛满的第七天,也没下透雨。晚上结束前,别村的人也来看热闹,村子的主事人很尴尬,又“伐”下“马角”崇山大王,问:七日已毕,天上无雨,怎么办?“马角”答:七日无雨,再续两日。第二天中午即下大雨。有人认为,此次是“干坛”;也有人认为是程序出错,在正常的时间内下了雨,后来还是唱了大戏。
    大良村“伐马角”上太白山祈雨时间长,动用人力多,耗资巨大, 他们的主资来源是: 全村按土地总地亩,一亩地一升豌豆;另外,“钱粮”、“高招”、彩亭的制作也分到各户,原则是四家制作一个亭子,两家合作一具“高招”,一家制作一竿“钱粮”;其他捐款捐物另记。
    大良村村民对他们村旧时祈雨的灵验至今仍颇堪自豪, 提起来心里总有一种暖洋洋的激动, 认为是“行必果”,“求必应”。因此,旧时村东、村西、村北的3000余亩旱地一直没有灌溉设施。邻村对大良村的祈雨也颇信任,只要看到大良村在祈雨,正浇地的,有的人连正浇地汲水的辘轳都搬回家,等待天上下雨。邻村父慈村水帘圣母庙前殿山墙上悬塑的一组太白山祈雨图,塑的就是大良村祈雨情况,代表了一定范围内的公信力。
    祈雨活动毕竟是一种常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尤其和近代科学知识相悖,在民国年间就曾遭到政府质疑;当然,不知是苍天有意还是巧合,祈雨人们的真诚“总能”感动上苍,逢“凶”化吉。今年89岁的解文治老人讲述了一个民国十九年的传奇段子是:那年秋旱,且伴以蝗灾,大良村祈雨回程途经县城,西北大学毕业的渭南人强云程在户县当县长,他以为祈雨是胡闹扰民,先是关了县城西门,不让祈雨群众入城;后来开了西城门,祈雨队伍进了城,却关了东城门,不让出城,且给祈雨的群众要“雨”,有意刁难。这时,县政府的行为激起了祈雨群众的愤怒,“马角”狂性大发,黑龙大王取下缠在腰间的乌梢鞭在头顶上方挥动“叭叭”作响,一会儿功夫,从太白山方向飘来一块乌云,在县城上空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街道上的黄胶泥水漫过脚面。时政府人员打开县城东门,让祈雨队伍出城,城外却依旧是一片骄阳。
    据说,大良村祈雨也曾遭遇过失败:某年天旱,往太白山祈雨的头班弟子来到太白山下,因河道涨水不便前进,便在河道里汲水而回。村民虔诚的也接水、迎水、游水、围坛,但天上就是不下雨。村子的主事人纳闷,请下“马角”询问原因,“马角”答:五荤弟子圈套圈,大河坝里把水汆。村民知到是头班弟子做了假,也就作为笑柄谈至今天。

附注:调研活动得到原户县政协主席孙芒德同志专门关照,得到大良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热情接待,在此一并致谢。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我们大良村以前还有这样的历史,欢迎常到我们大良村来做客。
发表于 2012-11-5 14: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伐马角 是闹啥呢吗?  不懂呀不懂
发表于 2013-1-13 19: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过,后来听户县的老人经常提说小时候在县城看“大良村伐马角”没热闹得很。今天才有所系统了解。大良村的活动是先民们的遗风。应该记录在户县的历史上。也算户县远古文明的逐渐泯灭吧!
西户网友
西户网友  发表于 2013-1-13 19:37:13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过,后来听户县的老人经常提说小时候在县城看“大良村伐马角”没热闹得很。今天才有所系统了解。大良村的活动是先民们的遗风。应该记录在户县的历史上。也算户县远古文明的逐渐泯灭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