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094|回复: 14

陕西及陕西各县名的变迁略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2 11: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陕西及陕西各县名的变迁略考


一、陕西名称的变化

陕西简称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从80万年以前的蓝田猿人在这里生息繁衍,经历了大荔人、半坡人、姜寨人而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帝和黄帝就活动在今渭河上游和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此,这里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周朝统一全国以来,先后有西周、秦、西汉、王莽、隋、唐、6个统一王朝以及刘玄、赤眉、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黄巢、大夏、李自成等12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经历了1000多年。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省份,历史时间最长的省份,省会西安是我国六个古都之一。

周文王姬昌正式定名国号为“周”。把国都从周原(扶风、歧山交界)迁到沣(长安马王村),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133年又迁都于镐(长安斗门镇)。公元前1027年,经过牧野之战,周灭商,西周开始。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周公和召公的封邑以陕(河南陕县西南)为界,陕以东为周公治之,陕以西为召公治之,后来,人们把陕以西地区称为“陕西”。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陕西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三名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都废丘(兴平);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都栎阳(临潼);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地区,都高奴(延安)。陕西代称“三秦”一词由此得来。西汉初年,把秦管理的渭河流域地区一分为三:京兆尹,辖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辖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辖咸阳以西地区;史称“三辅”,治所在长安。

陕西历史悠久,疆域和面积历代均有变动。今陕西面积20。56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召公主陕,称陕为“陕陌”或“陕原”。陕西有秦朝,故称“秦中”,或“秦川”。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设置陕西路,陕西之名见于史册。元朝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设置陕西中书省,简称陕西行省,或陕西省,省名肇始于此。陕西中书省辖今四川省、陕西省全部,以及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公元1281年分出甘州、肃州、永昌为甘肃中书省;公元1283年分出成都、广元、顺庆、重庆四府设立四川中书省;余下的称陕西省。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陕、甘合并仍称陕西省。公元1376年设陕西布政司,辖陕、甘、宁、内蒙古河套,青海西宁、海东、海北、海南、黄南、地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设立陕西左、右布政司。右布政司驻巩昌(陇西),辖临洮、平凉、庆阳、巩昌四府,左布政司驻西安,辖陕西全境。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改陕西右布政司为巩昌布政司,移居兰州,辖甘肃全境;改陕西左布政司为陕西布政司,辖陕西全境。从此,陕、甘分开。甘肃独立设省。

二、陕西县名的变化

1、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人民日报》1月31日公布。1964年2月4日国务院发出同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请示的通知。国家文字改革委先后四批共推行517个简化字。简化字的实行引起了陕西13个县名字的改变。

(1)、户县。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2)、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3)、千阳县,原名汧阳县,因汧水得名。北周设汧阳县,汧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千阳县。

(4)、眉县,原名郿县,秦朝设县,郿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眉县。

(5)、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礼泉县。

(6)、彬县,原名邠县.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刘的居地.西魏置豳州,唐开元十三年改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邠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彬县.

(7)\旬邑县,原名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栒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邑县.

(8)、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

(9)、勉县,原名沔县.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

(10)、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

(11)、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12)、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13)、富县,原名鄜峙县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县境内有鄜水而得名鄜县.鄜字生辟,1964年改为富县.

2、新设立、撤消、其他原因变动的县

(14)、澄城县,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设为澄城县。

(15)、宁强县,原为宁羌县,该地区古代为氐、羌人居住区,宋代设三泉县,元代设大安县,明代设宁羌卫后改宁羌县,1913年,民国政府取“羌地永宁”之意,改为宁羌县,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16)、汉阴县,唐至德三年(公元757年)设立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江南岸,故叫汉阴。后县城被江水所淹,移县城到江北,县名未改,沿用至今。

(17)、丹凤县,建国后,1950年,划商县、商南部分在龙驹寨设立丹凤县。因县境内有丹江、凤冠山而取其名。

(18)、铜川市,前秦符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6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改为同官县。后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1958年改为铜川市。

(19)、子洲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子长等县部分土地设立子洲县,县府在双湖峪。

(20)、吴起县,因战国时期吴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兵得名,隋朝时,因该地是洛河源头设洛源县,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改吴起镇为吴旗县。2006年,由本县申请,改为吴起县。

(21)、子长县,宋代设安定堡,元代为安定县,1935年解放后分为赤源、秀延两县,次年又恢复为安定县,为了纪念谢子长,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更名为子长县。将县城由安定迁到瓦窑堡。

(22)、志丹县,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设保安军,金代改为保安县,1934年改为赤安县,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改为志丹县。

(23)、太白县,建国后1953年划宝鸡、歧山、眉县、留坝、洋县、佛平、凤县部分地区设太白区,1961年改为太白县,因县境内有太白山而得名。县城在嘴头镇。

(24)、黄龙县,县境内有黄龙山,为古老林区,民国27年(1938年)设黄龙山设治局,负责开垦,1948年解放后,正式划界设黄龙县。

(25)、黄陵县,秦汉设中部县,隋朝改为内部县,唐朝又恢复为中部县。民国33年(1944年)因境内有桥山上有轩辕黄帝陵,改为黄陵县。

(26)、延安市,秦朝设高奴县,北魏设东夏州,西魏改东夏州为广安县,公元601年隋文帝立杨广为太子,避讳“广”字,改广安为延安县,取“延河流域平安宁静之意”。随大业二年(公元605年)设延安郡,并在延安城设肤施县。传说古代在延安清凉山修行的尸庇王曾施舍自己的肤肉救鸟而名肤施。宋朝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设延安府,金元明清沿用,1913年废肤施县,1934年改为延安县,1937年陕甘宁边区设延安市,1949年撤市为县,1972年又恢复延安市。

(27)安边县,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驻安边县的国民党新编第一军第11旅旅长曹又参通电起义,安边解放,1945年建立安边县。这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三边分区辖定边、安边、靖边、吴棋、盐池五县。1947年马鸿逵部队占领三边,1948年9月我军光复三边,各县机关回该县驻地,1949年9月27日,三边分区撤消,同时,撤销安边县,其所辖的拧条梁划归靖边县,其余的划归定边县管辖,盐池划归宁夏,定边、靖边划归榆林,吴旗划归延安。

1、          变化不大的县名

(28)、西安市,汉唐时期称京兆尹、宋朝仍设京兆府。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为其三子建安西王府于京兆府,京兆改称安西路,后称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称西安府,取“安定西北”之意。从此,西安这个名称沿用了600多年,1928年建立西安市,1932年改名西京市,1944年改名西安市至今。

(29)、长安县,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封其弟成峤为长安君,取“长久平安”之意,汉、唐长安城是今西安市。现在长安县的地方秦时称杜县,后改杜陵县。西晋称杜城县,以后称长安县。1944年县府迁至大兆镇,1949年后迁到韦曲镇。

(30)、蓝田县,秦献公6年(公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

(31)、临潼县,西周时为骊戎部落所在地,秦时为骊邑,汉设新丰县,唐改朝应县,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称临潼县,因县东有潼水,县西有临水,故称临潼县。

(32)、高陵县,春秋时,因县东有高陵邑,秦孝公设高陵县,又因县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33)、宝鸡市 秦筑陈仓古城(卧龙寺)因附近有陈仓山,又名鸡峰山。传说山上有石鸡,殷殷夜啼,秦文公视为珍宝,修祠祀之。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名宝鸡县。解放后迁往虢镇。虢镇西周时虢仲封地,公元前87年秦设虢县,元代降为虢镇。宝鸡县迁入。

(34)、陇县,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设陇州,因境内有陇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后废州留县。

(35)、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汉时设雍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年)设凤翔郡,金代设凤翔县。

(36)、麟游县,隋文帝仁寿年间这里发现过白色麒麟,后修仁寿宫,。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始设麟游县。

(37)、歧山县,因为是周朝的发祥地,县境内有歧山,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始设歧山县。

(38)、扶风县,汉代在长安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当时的右扶风管理咸阳以西21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后改扶风郡,唐贞观八年,(公元543年)始设扶风县。

(39)、凤县,秦为古道县,北魏为梁泉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为凤县,因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岭而得名。

(40)、咸阳市,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起,咸阳一直是秦国的都城,特别是秦统一中国后,咸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咸者都、均之意,阳着向阳之意。咸阳在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都是阳,故称咸阳。汉朝以后,废制无常,名称多变。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始设咸阳县,以后再未变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1: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lol :lol :lol :lol
发表于 2008-10-22 12: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楼主辛苦了,致敬.
发表于 2008-10-22 13: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发表于 2008-10-22 13: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lol :lol :lol :lol :lol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5: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D :D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5: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及陕西各县名的变迁略考

陕西及陕西各县名的变迁略考


一(40)、咸阳市,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起,咸阳一直是秦国的都城,特别是秦统一中国后,咸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咸者都、均之意,阳着向阳之意。咸阳在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都是阳,故称咸阳。汉朝以后,废制无常,名称多变。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始设咸阳县,以后再未变过。

(41)、兴平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始设兴平军,后改兴平县,再未变过。

(42)、乾县,秦时为好峙县,因唐高宗的坟墓乾陵在县境内,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分好峙、礼泉置奉天县,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升为乾州,因乾州在长安西北,八卦中为乾卦方向,故叫乾县。公元1913年降州为乾县。

(43)、永寿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8年)设广寿县,因广寿原得名。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为永寿县。

(44)、长武县,汉代属浅水县地,隋朝在这里筑武城,唐朝设长武镇,取“长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置长武县。

(45)、淳化县,秦朝为云阳县,县北有甘泉宫是秦、汉时著名的离宫,秦始皇筑直道就是由甘泉宫向北沿子午岭直到九原(包头),宋朝淳化四年(公元994年)在梨园镇设县,以年号为县名。

(46)、泾阳县,秦朝为池阳县,前秦二年在池阳县东南置泾阳县,因在泾水之阳而得名。

(47)、三原县,因县境内有酆原、孟侯原、白鹿原而得名,前秦二年(公元352年)设三原护军,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设三原县沿袭至今。

(48)、武功县,秦朝在眉县境内,因武功山、武功水(石头河)得名,武功县为周邰邑,秦朝为邰县,东汉时迁武功县到邰县,仍为武功县。

(49)、渭南县,前秦符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始设渭南县,因县在渭水之南而得名,元朝将县北下邽县并入渭南县,沿用至今。

(50)、白水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1年)设立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51)、蒲城县,秦朝为重泉县,后魏改为南白水县,北魏太和23年(公元504年)改名蒲城县,因县境内有蒲池而得名。

(52)韩城县,是春秋时的韩国故地,县西有韩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始置韩城县,五代改为韩原县,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复名韩城县,沿用至今。

(53)、大荔县,西周大荔戎部落居地,秦朝置临晋县,西晋武帝改名大荔县,以后历代在此地建武乡县、冯翊县、固州、朝邑等,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恢复大荔县。

(54)、华县,西周时郑桓公封地,筑有郑邑,秦设郑县,城南有小华山,城东有华山,北魏设华山郡,唐至清代沿用华州,1913年设立华县。

(55)、华阴县,县城在华山北面,所以,叫华阴县。春秋时在这里设阴晋县,秦称宁秦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改为华阴县。

(56)潼关县,潼关古为姚林塞,东汉未年设关,因山上流下来的潼洛河经过过关城旁,所以称潼关。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立潼关卫,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设立潼关县。乾隆十二年(公元1748年)设潼关卫,1913年改为潼关县。

(57)、汉中市,战国时期,楚国在此设汉中郡,秦汉沿用,唐、宋为兴元府,明、清为汉中府,解放后设南郑市,后改汉中市,1964年改为汉中县,1980年设地级汉中市。

(58)南郑县,县名由郑国演变而来。郑国是西周时期关中诸侯国,故地在华县,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郑国一部分东迁河南新郑,一部分南迁汉水上游,为了纪念郑国,在郑国南边称南郑。秦设南郑县,解放后,将南郑县迁至辅镇,后又迁到周家坪。

(59)、城固县,秦汉时就有城固县,张骞故乡,三国时期,蜀国称乐城,南北朝又改为城固县。取“始城而冀其北固”之说,所以叫城固。

(60)、洋县,北魏设洋州,其地址在今西乡境内,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把洋州迁到兴通县即今洋县地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设洋县。

(61)、佛坪县,清嘉靖年间在袁家庄设洋县丞(副县级)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洋县、周至划出部分地方设佛坪厅,当地有佛爷坪,叫佛坪。1913年改佛坪县,1926年县城由周至厚珍子迁到今天的袁家庄。

(61)西乡县,三国时期张飞封地,张飞封西乡侯,后改为南乡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恢复为西乡县,含西乡、镇巴两县地方,西乡与夔州(奉节)的东乡相对而称名的。

(62)镇巴县,班超封地,定远侯,清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802年)设定远厅。1913年改定远县,1914年改镇巴县,取“镇守巴山”之说。

(63)、留坝县,张良封地。张良封留侯。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设留坝厅1913年改为留坝县。

(64)、略阳县,县城建在象山之南,山南为阳,险要为略,南宋开喜三年(公元1207年)设略阳县。

(65)、安康县,秦设西城县,因当地产金,西魏改金州,明为兴安州,清为兴安府,府城设县,取“安宁康泰”之意,名安康县。

(66)白河县,秦为锡县,后改半利县,地处秦头楚尾,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筑白河堡,后设白河县,因境内有白石河而名。

(67)平利县,西汉为长利县,南宋设吉阳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平利县,因县境内有平利川而得名。

(68)镇坪县,原为平利县,明代设镇平地方检查司,清代设平利丞(副县级)驻镇坪,1920年设镇坪县。

(69)、岚皋县,原为砖坪营,1913年改为砖坪县,后改岚皋县。因为,砖坪在岚河之滨,水泽之旁,故称岚皋县。

(70)、紫阳县,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筑紫阳堡。设紫阳县,县城在汉江东岸,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646年)移江西。相传宋代张平叔修炼的洞为紫阳洞,自称紫阳真人而为县名。

(71)、石泉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设石泉县。因境内有石泉而得名。

(72)、宁陕县,县城原在五郎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设五郎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改为宁陕厅,取“宁定陕西”之意。1913年改为宁陕县,1936年县城迁到关口。

(73)、商县,秦商鞅封地。春秋为上雒邑,汉代设上雒县,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改为商州,明代改为商县。商本山名,故以县名。

(74)、山阳县,晋朝设半阳县,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为山阳县。

(75)、镇安县,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设镇安县,因镇安河得名,县城先在野猪坪,后迁谢家湾。

(76)、柞水县,县西有柞水河,又名乾佑河而得名。唐代设安业县,元代设乾佑县,清代设孝义厅,1914年改为柞水县。

(77)商南县,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分商县之东南设商南县,隶属西安府。以后分别属于商州、汉中等地,县名未改。

(78)、镇安县,唐嗣圣十三年(公元696年)设安业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更名乾元县,五代更名乾佑县,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更名镇安县。

(79)、耀县,县境内有宝鉴山,遇丰年山中光耀明如镜而得名。唐天佑三年(公元904年)设州,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州立县。

(80)、富平县,秦代为频阳县,汉初在宁夏吴忠附近设富平县,三国时期,魏国迁富平县于甘肃庆阳县,西晋又迁到频阳县。取“地平天成,丰富充满”之意。唐朝为美原先,元朝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复设富平县。

(81)、宜君县,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在今耀县沮水河设宜君护军,因沮河水原名宜君水而得名。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宜君县。后县城三次迁徙到今址。

(82)、榆林县,明朝筑榆林堡,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设榆林卫,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设榆林府、榆林县,1913年废府留县。因边塞地方多种榆树而得名。

(83定边县,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定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设定边县。取“底定边疆”之意。

(84)、靖边县,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设靖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靖边县,1945年县城由新城堡迁张家畔,取“绥靖边境”之意。

(85)、横山县,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岩缘县,唐朝改朔方县,宋朝设横山堡,清雍正九年设怀远县,1913年改为横山县,因县境内有横山山脉而得名。

(89)、绥德县,秦汉为上郡,西魏设(86)、神木县,宋朝筑神木寨,传说附近有杨家城(麟州古城)有

枝柯相连的三棵大松树,人称神奇而得名神木。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改为神木县。

(87)、府谷县,因这里有一条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设府谷县。

(88)米脂县,宋建米脂寨,县境内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产小米,米质高,取“沃垠宜粟,米质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米脂县沿用至今。

(89)、绥德县,秦汉为上郡地,西魏在此设绥州安宁县,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绥德城。取“绥靖德化”之意,金代改为绥德州,辛亥革命后废州置县。

(90)、吴堡县,南北朝时,夏国赫连勃勃在此筑吴儿城,安置虏来的军民,宋代又筑吴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1940年由旧址迁到宋家川镇。

(91)、清涧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设清涧县。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

(92)、安塞县,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此筑安塞堡,取“安定边疆”之意,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设安塞县。

(93)、延川县,西魏时期设广安县于文安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延川县,因境内延川水(清涧河)而得名。

(94)延长县,西魏蜀广安县,隋时属延安县,唐天宝三年(公元746年)设延川县,因延水从境内流过。

(95)宜川县,秦为定阳县,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义川县,因县境内有义川河而得名。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太宗赵光义的讳,遂改名宜川县。

(96)、甘泉县,唐初设伏陆县,因县南有阿伏斤谷河而得名,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阿伏斤谷改为甘泉谷,伏陆县也随之改为甘泉县,城南有美泉沟,泉水味美甘甜,称甘泉县。

(97)洛川县,秦为鄜县地域,后秦时设洛川县,因洛水流经县境而得名。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5: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发表于 2008-10-25 1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迁徙后的丰,怎么成了马王村?应严谨一些。“秦镇说”咋就轻易放弃了?
发表于 2008-10-29 16: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6: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从国家某权威网中复制人家的。请大家鉴赏。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6: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搜索就知道了。谢谢大家对户县地名的关心。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6: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关中子先生的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6: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在丰京问题上不让步,前几年已编如长安县志,他也说唐高僧顶骨在他那。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6: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入长安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