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萼联花一树茂 艺乡金户九州扬
——序《上林苑纪事》
西安市楹联学会会长 宋柳根
在古代,户县是上林苑的腹地。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002年5月,户县的焦万利、李景宁等有识之士,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楹联,发起成立了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这也是西安第一家县级诗词楹联组织。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学会的组织、推动下,诗词楹联飘香户县城乡大地、传统文化熏陶干群情操、时代精神鼓舞人民斗志。上林苑诗联学会,不但在西安、陕西名闻遐迩,而且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这真是“ 挥汗水十年,诗萼联花一树茂;乘春风万里,艺乡金户九州扬。”
上林苑诗联学会硕果累累, 继《历代诗人咏户县》《当代咏户县诗词选》《上林放歌》《诗乡纪事》《当代楹联选》等诗词楹联书籍问世之后,学会又精心编辑出版了这本《上林苑纪事》。该书真实记录了诗词楹联在户县大地十年间起根、发苗和壮大的过程。该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是该县广大诗词楹联工作者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结晶,是他们光大国粹、古为今用,讴歌新生活、抒发真感情的真实写照。
读完这本书,启迪很多,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
一、传承国粹,发扬传统
据史书记载:户县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关睢》的产生地,又是蜚声中外的中国农民画之乡和陕西首个中华诗词之乡。自古以来,这里山青水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户县上林苑诗联学会一班人,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尽心尽力,不慕虚名,为推动诗词楹联工作默默耕耘着这块古老的土地,这在西安、陕西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他们和广大的诗词楹联作者,崇尚诗词经典、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继承、学习和创作诗词楹联歌赋的兴趣,可谓是炽热不息、绵延不断。上林苑诗联学会的无私奉献、奋发向上的精神,将在中华民族诗词楹联文化发展史上,折射、绽放出灿烂的光芒,让我们自豪,令人们揄扬。
户县地处西安郊区,我经常来参加活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户县精神、物质文明建设成果备受世人关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为广大诗词楹联歌赋作者提供了丰厚的创作题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他们兴趣时迸发、灵感似箭行、文思如泉涌,不时用诗词楹联抒发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丑恶的鞭挞,对新时代的讴歌。户县四时的人文美景在他们笔下铺展,诗词楹联丰硕的文化成果,丰富了户县人民的生活,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诗词之乡平添了许多文化含量。诗乡美誉将名贯古今!
二、人才济济,积淀深厚
文化是个软实力,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柱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又是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重要因素。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或者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人的因素在许多方面都是首当其冲,处于重要位置。以人为本、以诗词楹联为媒、以情动人,是构建户县文艺之乡的原动力。户县上林苑诗联学会会长焦万利先生,是陕西省楹联学会的副会长、西安市楹联学会的顾问;李景宁先生是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我们西安市楹联学会的副会长。他们在陕西楹联界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享有一定的声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会员,他们和上林苑诗联学会一班人,精诚团结,无私奉献,为我们西安的楹联事业做出了贡献。
从《上林苑纪事》不难看出,户县本土诗词楹联作者队伍阵容庞大,其中有学者、工人、农民、企业家,还有机关干部、教师、医生、中小学生等等,这些作者是学会的骨干力量,他们热情高,境界远,有相当的写作水平。诗词楹联作者中,上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包括城乡的男女老少,他们旺盛的创作激情和水平,为写好诗词楹联增添了力量。他们的作品,通过以前的几本书看:立意高远,感情真挚,叙事写景抒情热情奔放。诗词楹联创作队伍建设,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文化的发展。我作为西安楹联学会会长,向来关注此事,学会现在正在抓创作队伍的建设。对户县这个典型,我十分重视,如人民路小学诗联基地建设、户县四中授牌、户县石井中学基地授牌、学会“二代会”等重要活动,无论工作再忙,我都要挤时间来参加。
每次外出开会,几乎所有的县都喜欢以文化大县来自誉,可见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多么重要。户县作为文化大县,用什么来支撑呢?我认为还是那句老话,“比翼双飞”,全国诗词之乡这块招牌价值千金,楹联也不能落后。干事业,兴于人,也败于人。但是有了人才,有了一大批热心的诗词楹联作者,上林苑诗联学会的工作,就有了生机和力量。十年来,户县诗词楹联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省内外都受到关注和重视,体现了中华大地诗联遍地飘香的大好局面。户县悬挂、竖立中国楹联文化先进县暨西北第一个中国楹联之乡的匾牌,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