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1 11: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成本因素。房价上涨的根源在于地价上涨,我们知道,近年来,地价的涨幅远远超过了房价,地价上涨在直接带动房价上涨的同时,在土地上种植的农产品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这看起来有些荒诞,但却是内在的联系)。同时,比价复归并不仅仅局限于房价与粮价之间,住房建设与五十多个行业密切相关,比价复归也存在于房价与钢筋、水泥等行业之间,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同样会拉动这些商品价格的报复性上涨,进而,又带动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农民种粮成本直线上升。另外,高房价带动地价上涨,高地价加剧地方政府拍卖土地的冲动,导致大量耕地被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推动粮价的上涨。以2006年为例,根据国土资源部的通报:2006年,土地违法行为131077件,涉及土地面积近10万公顷,其中耕地4.3万公顷,分别比上年上升了17.3%、76.7%和67.6%。其中,属于2006年当年发生的违法行为与2005年相比,涉及的土地面积上升了近九成!而且,“在土地违法问题上,地方政府仍然是主导”(国土资源部官员的原话)。<BR> 这就是中国粮价上涨的真相,高房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推手。如果说中国式通胀与粮价的上涨息息相关,那么,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称“房地产的高通胀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总根子”的判断乃是理性的。<BR> 写到这里,不得不写一点题外话。<BR> 与写《中国房事黑皮书(2006)》时一样,《中国房事黑皮书(2008)》同样引来一些辱骂之声。这些辱骂者并非完全是房地产市场中的既得利益集团,还包括个别房奴。他们在背负着沉重还贷压力的时候,希望房价升值带来的美好感觉冲淡心头的压力,因而,无形当中,他们站在开发商、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者一方,呵护高房价。而开发商等既得利益者,也一再拿有房产者的资产将随着房价的下跌缩水作挡箭牌,欺骗房奴,让善良的已经遭受开发商通过抬高房价掠夺的房奴沦为其帮凶,从而,使他们成为现代版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患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BR> 房价上涨,房奴会成为受益者吗?<BR> 不。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如果说高房价是对房奴的第一轮掠夺,那么,房价上涨带动起来的通货膨胀加剧则构成对房奴的二次伤害,吃更贵的猪肉、粮油,花更多的钱购买生活用品,生活质量更快的下降。房价上涨只对炒房者有利,对自住者只是象征意义。而且,由于监管不力,由于官商勾结,中国的住房质量几乎完全靠开发商的自觉,而人类发展历史证明,人的自觉从来都是靠不住的。中国住宅平均仅30多年的寿命(这种短命与城市规划的缺陷也有关)决定着,在未来的某一刻,这些被掠夺者还将继续当房奴。如果相关制度问题不解决,许多普通家庭的子孙依然要遭到强势既得利益集团的掠夺。当个别房奴站在开发商一边,呵护房价,为推高房价摇旗呐喊时,他们不仅在帮助开发商掠夺自己的同类,也在把自己放到一个被通货膨胀打劫的位置上去。<BR> (三)高房价制造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隐患<BR> 美国次贷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怕的后果。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说:“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次债危机是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代的终结。”2008年8月9日,美国金融分析家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比1929年经济大萧条更为严重的危机。原因是它给金融市场的其他许多环节都造成了真正严重的影响。<BR> 美国著名分析家、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指出,次贷危机有可能让美国付出将近3万亿美元的代价,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20%以上。这对美国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而言都将是一次重创。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导致的企业破产还仅限于金融部门,一旦进入第二阶段即蔓延到制造业领域,就会像大萧条期那样,出现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失业和生产能力的破坏。<BR> 次贷危机就是如此可怕!<BR> 高房价给我国带来了同样的隐患,高房价中的巨大泡沫就是一个巨大的随时可能在金融领域引爆的炸弹。<BR> 房价快速上涨,让国内银行把房贷视为摇钱树,当住房按揭等被作为一块肥肉争夺的时候,金融机构也在发挥类似于金融衍生品创造者那样的智慧,不断放大自己的风险。比如,针对那些无力偿还贷款的购房者,我们的银行推出了“宽限还款”业务。所谓的“宽限还款”,按照银行的说法,就是指在一定时间的宽限还款期内贷款人可以只偿还利息,不偿还本金或者只偿还一部分本金,以解决其无力偿还贷款的困扰。这种变通的措施其实在变相降低房贷门槛,这跟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中,降低购房人信用等级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两样。这同样在给购房者套上一个枷锁。贷款人必须为“宽限还款”付出更多利息,负担进一步增加。银行则通过“善举”增加了贷款利息收入,一如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中,金融机构对佣金的攫取。<BR> 尽管我国金融衍生品不发达,但银行在“变通”方面智慧绝对是超群的。比如,分期的分期。上海某银行推出了分期首付售楼模式,即当购房者支付不起首付款时,可以把首付款分期支付。这种方式其实已经具有了金融衍生品的一部分功能。这同样是在放大风险,如果一个购房者连首付款都支付不起,至少意味着其经济实力难以支撑起还贷的压力。这跟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中,对购房者偿还能力的忽略有什么区别?<BR> 房地产市场主要由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投机者构成。这三者无一不高度依靠银行贷款。数据显示,我国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银行贷款,而个人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的人,占全部购房总数的比例高达90%,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都系在金融机构身上。<BR> 然而,银行为了逐利,或者,银行内部人员与房市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勾结,对住房高估值,导致骗贷现象不断发生。据2007年3月23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买入价只有2400万元的房屋经过评估公司一番“巧妙处理”,身价激增到1亿元。然后,炒房客据此评估价,从银行骗取数倍于房价的按揭贷款,大笔套现。2006年,上海光华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受“优佳投资”委托,为后者购买的世茂滨江花园2号1501室房屋估价。此房为复式高档房,“优佳投资”买入价为2400万元,即便按后来房价涨到高点每平方米4万元估算,其真实交易额也不超过4000万元,而上海光华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给这套房产的估值竟高达1亿元。按七成贷款计算,仅这一套房,“优佳投资”就可从银行获得7000万元,除去真实房款,其从银行套现4600万元。一起典型的虚高评估骗贷案在暗箱中操作完成,银行由此沦为事实上的豪宅“房东”。仅一套住房就骗贷4600万元,严重程度可想而知!<BR> 高房价带来的金融安全隐患还有更多。据2008年8月19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刘英、傅泳栋因连续超过10个月没有缴纳房屋按揭贷款,进入断供确认期,被银行一纸诉状告上法庭,此案为深圳楼市有断供记录以来公开审理的第一案,让人惊讶的是,该案的被告竟然声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银行按揭贷款买了房。被告称开发商欺骗他们在空白购房合同和按揭合同上签字,骗取他们的个人身份资料,伪造首付款收据申请了银行按揭贷款。正是飞涨的房价所带来的诱人利润,让银行为了抢占客户源简化了必要的程序,放松了风险控制,而虚高的房价,则让假按揭者很容易套利离场,留下一地鸡毛给银行。<BR> 金融危机往往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尤其在现代经济社会,当银行在高房价的巨大泡沫中迷失,谁能帮它找到突围之路,谁又能为它指引明天?<BR> (四)给宏观经济带来隐患和不确定性风险<BR> 开发商、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集团,不断推高房价,对抗中央的调控政策,打乱了中央的全局部署,给宏观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隐患。<BR> 比如,房地产业的拉动,让我国成了全球最大的粗钢生产国和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高能耗、高污染“两高”,不仅成了我国成为“钢铁强国”的“拦路虎”,而且成了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大因素,部分产能落后企业规模小、效率低、污染重,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我国一直淘汰钢铁落后的产能,但进行不下去,钢铁业集中度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直到今年上半年,山东钢铁集团、广东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等重组,才使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提高5.28个百分点)。至今年7月20日,钢铁产业政策问世已三年整,政策出台之初,我国曾计划将钢铁产能控制在3亿吨。半年后,中国钢铁业产能创“4亿吨”,其中落后的钢铁产能约8000万吨左右;到了2008年,已突破“5亿吨”。<BR> 这与房地产业的快速膨胀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建筑用钢约占钢材消费总量的55%,其中约有70%主要用于房地产行业,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增长速度是影响钢材需要的主要因素。<BR> 在房地产的带动下,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业在政策的限制声中一路发展,使我国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和更高的铁矿石进口成本。自2004年中国正式参加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2005年铁矿石离岸价格较2004年上涨71.5%,2006年铁矿石离岸价同比上涨19%,2007年铁矿石离岸价格同比上涨9.5%。2008年,力拓的PB粉矿、杨迪粉矿和PB块矿在2007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和96.5%。高房价,让我们整个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BR> 如果控制落后的产能,也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BR> 于是,就会有人担心,控制房地产投资,会不会导致房价进一步上涨?我的回答是,对策到位,根本不会导致这一结果。事实上,在我国房地产领域却出现了投资过热与高房价同时共存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已经连续存在近十年。为什么?房地产投资尽管加大,但它所形成的有效市场供给并没有随之增加。所谓有效市场供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量市场供给,二是结构性市场供给。目前,这两种市场需求都未能得到满足。这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BR> 一是开发商囤地、捂盘等现象泛滥。二是社会需求量大的中小套型住房供应严重不足。三是,地价的快速上涨占去了相当一部分投资,导致了在同样投资规模的情况下,可生产出供应市场的住房数量反而减少了。更重要的是,投机泛滥,许多房源都囤积在投机者手中无法形成直接的市场供应。<BR> 如果能够打击囤积行为,压低房价,使房地产投资产生直接的房屋供应,即使房地产投资下降,但提供的有效供给(房屋数量、面积)却可以是增加的,反而有利于平抑房价。反之,如果不抑制囤积行为,不增加有效供给,即使房地产投资继续加大,房价依然可能被既得利益集团哄抬上去。<BR> 这就是中国房地产业的特殊性。<BR> (五)高房价是和谐社会的掘墓者<BR> 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高房价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在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BR> 由于过去住房全民保障时代遗留的房屋,及居民过去自建的房屋,还能维持居住之需,许多问题还没有真正显现出来。在高房价时代,当中等收入者的购房梦都因绝望而破灭的时候,这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的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紧迫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BR> 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巨大的潜在隐患,仍然被忽略甚至歪曲。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一位主任曾经说:“恰好是夹心层享受了住房保障体系多重政策的交叉覆盖。”我当时非常震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XX主任的观点令我非常吃惊,犹如听说某某放屁把自己双腿炸残废一样的震惊。夹心层真的‘享受了住房保障体系多重政策的交叉覆盖’吗?”<BR> 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事实都不承认,又怎么可能面对和解决问题呢?<BR> 如果说这些问题还是未来的、潜在的,那么,现在的问题还少吗?<BR> 比如,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让建筑企业垫资为其建房,开发商压缩建筑企业的利润,拖欠建筑企业的工资,导致了大量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许多人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归结到建筑企业身上,其实根源在于开发商对建筑企业的掠夺之上。当举国为追讨农民工工资奔走的时候,却忽略了真正的矛盾制造者。<BR> 再比如,由于高房价,导致地方政府产生强烈的卖地冲动,他们甚至不惜通过暴力拆迁满足开发商的要求。2006年2月,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一位官员指出,目前,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近年来,征地引发的矛盾居高不下,在有些地方,征地甚至变为赤裸裸地掠夺。2005年6月,在河北省定州市,因强行征地发生了震惊全国的“6·11”大案,300余歹徒持械围攻村民,造成6名村民死亡、数十人受伤。在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定州市原市委书记和风身在其中。可见,强行征地已经达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BR> 即使按照程序拆迁的,由于补偿不到位,同样容易制造重重矛盾,埋下巨大隐患。2008年6月4日,国家审计署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哈尔滨、合肥、济南、长沙、广州、南宁和成都11个市及其所辖28个县(市、区),2004至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征收、管理、使用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土地出让净收益1864.11亿元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11城市土地出让净收益总额的71.18%;违规使用出让金83.73亿元;108.68亿元出让金未按规定纳入财政管理……<BR> 将土地出让收支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保障被征地农民及时得到补偿性费用,当占比高达71.18%的土地出让净收益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意味着可能产生腐败,意味着可能被挪用,意味着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得不到补偿……这同样是危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BR> 其实,这几个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由于时间、精力和知识限制,我无法一一列举出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房地产业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隐患,正在日积月累中膨胀,一旦它露出狰狞的面目,突然爆发出来,决策者准备好应对之策了吗?<BR> <BR><BR><BR>作者:穷人1978 回复日期:2008-8-27 8:36:30 <BR> 2008年中国楼市悄然巨变——《中国房事黑皮书(2008)》之五<BR> 时寒冰<BR> 历史注定让2008年,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变的开始之年。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地产界的几个知名人物早已不约而同地发表了各自的预言。我们所知道的包括:“拐点论”、“银行先死”论、“卖儿卖女”论、“百日巨变”论及品种齐全的“救市”论等等。房地产商对中国楼市正在或即将发生的变化,有着惊人相似的感知。如果向前追溯几年,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房地产商对于房价上涨趋势的判断同样是那么惊人的一致!<BR> 在经历10余年的上涨后,2008年,中国楼市将开始发生巨变。<BR> 中国楼市需要一次彻底的大洗牌,这种需要并非单纯地来自于民众的期盼——在这个冷漠的市场中,民众的感受早就被忽略了——这种需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本身,而开发商更容易捕捉到相关信息。当然,他们对公众传递出来的,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信息。比如,当开发商意识到高房价对购买力的常年透支,已经无法延续的时候,他们仍然装着自信,散布房价必涨论,以促使更多的消费者去接盘。这也正是那些率先提出拐点论的开发商,遭到其他开发商叱责的根源。<BR> 房地产市场中的既得利益集团,需要卖方市场的延续,需要虚假繁荣的延续。 <BR> 但是,常年透支的楼市,已经不可能延续虚假繁荣。当房价无情地将购买力透支殆尽,当中等收入者也只能对高房价望洋兴叹,楼市的繁荣就走到了穷途末路。在房价还没有正式步入下跌轨道(珠三角地区除外),仅仅成交量萎缩的情况下,开发商等既得利益群体就高举悲情牌,慌不择路地要求政府救市,正是他们对楼市繁荣即将消失步入萧条与灰暗的恐惧。<BR> 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在2008年发生巨变,这种势头难以阻挡。<BR> (一)外部因素促使中国楼市巨变<BR> 当我们把国际范围内主要国家的楼市走势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许多国家房价的走势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全球化融合步伐的加快,使得房价的走势越来越保持同步或相近的节拍。这是我对这一现象的初步判断。<BR> 在中国楼市延续一个长达10余年的上涨周期时,发达国家的楼市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周期。1997年至2006年间,欧洲房价走出了一个上涨周期,像房价涨幅居前的英国,10年涨幅达到154%——这种涨势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已经显得非常惊人了,当然,与中国楼市几倍的涨幅相比是不足挂齿的。欧洲房价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拐点。<BR> 美国这一轮的房地产周期也是从1997年开始复苏——美国房地产协会惟一的华人常务理事,美国《住房政策论坛》暨《住房研究》副主编美籍华人童忠益对此有专门论述,童忠益认为美国房价在2005年达到最高峰(他作出此判断时是在2005年,已属难得),事实上,美国房价在2006年初达到了本轮牛势的最高点。从1997年到2006年初,美国房价在近十年时间里涨了80%。美国房价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下跌,到当年第三季度急剧下跌。据美国CensusBureau提供的数字,2006年9月份,美国新房售价比2005年同期下跌近10%,美国媒体称之为“35年来美国房价的最大跌幅”。并且,这种跌势一直持续到现在。2008年4月24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美国新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2.7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3%,是40年来(1970年7月以来)的最大同比降幅。跌势越来越凶猛。<BR>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评论说:“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于2006年年初见顶,此后,在过去两年间出现了突然、迅速的回落。自2006年夏季以来,数十万房主从单户住宅搬到了出租房,其中许多人是迫于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原因,从而造成约60万套空置单户住宅过剩。” <BR> 美欧房价下跌,都与过度透支有关(研究美欧房价走势,不能完全参照中国的房价涨幅,因为我国的房价涨势实在过于疯狂)。以美国为例,格林斯潘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后几年,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逐渐放松金融管制,鼓励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不仅向购房者提供低利率贷款,还通过减税等方式鼓励购房者重新融资。美国经济界不少人认为,格林斯潘在任最后几年实行的低利率(如美国30年固定利率从1990年10.13%下降到2003年的5.8%)和在监管方面的放任政策,为当前的次债危机埋下了祸根。<BR> 其实,早在美国楼市泡沫破灭以前,就有有识之士提出过忠告。2006年上半年,以《非理性繁荣》一书而在全球经济界闻名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就发出警告称: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百年不遇的空前繁荣,但导致这一繁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是心理上的。希勒表示,自1890年以来,唯一能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红火程度相媲美的时期就是二战结束后。当时,大批士兵从战场归来,需要房子,房价因此迅速上涨。但希勒指出,与二战结束后的房价上涨不同,最近一段时间里美国建筑成本、人口、利率等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并不能为本轮房价上涨提供充分理由。因此,希勒认为,投机有可能在近期房价上涨中扮演重要角色。希勒预计本轮房价上涨周期可能接近尾声。<BR> 如果不是投机在“房价上涨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国房价是不会跌得如此惨烈的,当然,次债危机也不会严重到如此地步!<BR> 美欧房价走势,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但既得利益集团对此无动于衷,继续疯狂哄抬房价,透支未来数年的利润空间,使中国房价在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出现了更疯狂的上涨势头,其涨幅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10年的涨幅!与美国一样,投机性购房在“房价上涨中扮演重要角色”。<BR> 但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他们寄希望于热钱拯救中国楼市。这是一个虚幻的希望。<BR>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当我国银根收紧的时候,合法进来的外资和偷偷溜进来的部分热钱会流向房地产领域,填补银行资金收紧留下的空缺。这种理论在几年前可能是成立的,但是,现在,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海外资金大规模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BR> 第一,最近两年,我国有关部门不断对外资流向房地产领域进行规范和限制。典型的如2006年7月,建设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外汇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规范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并对境外个人在境内购房设立了限制条件。<BR> 第二,国际热钱的目的是追求暴利,但这个暴利的获得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不然就不称之为热钱了。目前,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房价从绝对值上来看也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民众的收入水平不支持房价继续保持高速上涨。同时,中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出台调控措施抑制房价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热钱敢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对赌吗?要知道,房地产毕竟是变现能力比较差的商品。提前进入的热钱早已经获取丰厚利润,他们在此高位套现还来不及,还会进入吗?<BR> 第三,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已经与2007年之前明显不同。现在的流动性过剩状况是与流动性短缺交织存在的,看看那些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的企业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同时,现在的流动性过剩状况缺少了一个重要源头,即发达国家的流动性过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达国家流动性过剩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而现在饱受次级债危机困扰的发达国家,正在快速地从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不足转变。有媒体报道称,美国银行出于次债引发的资金压力,打算出售所持有的部分建行股份。而在2008年4月22日,美国银行便宣布因受资产减记和信贷成本上升,今年一季度赢利同比骤跌了近80%。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目前,发达国家这种资金短缺的现状,正在促使大量资金回流。部分之前流入我国房地产领域的资金甚至可能陆续撤出。要不然,热钱比较集中的珠三角地区的房价绝不至于在短期内下降得如此之快。<BR> 热钱的加速撤退,使中国楼市中的既得利益者寄予厚望的一根稻草折断了,而这必然促使中国楼市的巨变。<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