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孙立新
[摘 要] 陕西省户县一带在某些人生礼仪中有一种被认为必须如此做、不能不如此做的民俗事象,叫做“计较儿”,“计较儿”的意思大致是指一种特别的讲究。如因礼仪内容的不同,有些“计较儿”怕别人带走东西,有些“计较儿”却是希望别人带走东西,像婚俗中就有“不空过”的“计较儿”,往往讲究拿走新婚两家的东西。户县人的忌讳主要可以从婚育忌讳、丧葬忌讳、年节忌讳、居家忌讳、其他忌讳五方面来看。如忌讳看坐月子的拿走东西,忌讳孕妇送亲、娶亲、为死者扫墓,孕妇送葬不能送至墓地。户县一带的这些民俗事象既有关中一带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陕西省户县;“计较儿”;忌讳
一、户县民俗事象中的“计较儿”
陕西省户县一带在某些人生礼仪中有一种被认为必须如此做、不能不如此做的民俗事象,叫做“计较儿”,“计较儿”的意思大致是指一种特别的讲究。如因礼仪内容的不同,有些“计较儿”怕别人带走东西,有些“计较儿”却是希望别人带走东西。
婚俗中有“不空过”的“计较儿”。过去,户县婚俗中讲究“七娶八送”:“七娶”即男家前往娶亲的六男一女(这个女的必须是“全命人”)共七人;“八送”即女家送亲的男客共八人,另有两位“全命人”的女客及新娘未成年的弟弟或外甥、侄儿两人,实际上是“十二送”,共十男两女。所谓“八送”均由成年男子充当,是女家希望男家人丁兴旺的意思。所谓“全命人”即指配偶健在、儿孙满堂、没有再婚史者。送亲的女客一般是新娘的叔伯祖母、叔伯母、姑母或嫂子、姐姐。双方娶、送客娶送时必须在男女两家分别吃臊子面(户县方言把过红事期间吃臊子面叫做“喝汤” ),娶的客前往女家娶亲时在男家吃臊子面才能出发,到了女家后吃了臊子面才能返回;同理,送的客在女家吃了臊子面,到了男家还要吃。一取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之意,二取男女两家和和美美家道长富之意。如果有人在一方吃得饱而到另一方不再想吃了,那么就有老年人告诉他:“吃一点儿,这是个计较儿。”这是“不空过”的“计较儿”之一。户县方言把夫妻共同生活叫做“过活”或简称“过”。“空过”即男鳏女寡之意,是人们所忌讳的。“不空过”在女娶客方面还有一些“计较儿”,即女娶客到女家娶亲时,女家上臊子面时必须在盘子里放上红包(户县方言把红包叫做“封儿” )。如果女家盘子里未放红包,那么,女娶客可以从女家“偷”走小碗、小勺子、鞋拔子等,但不拿小笤帚,因为户县人认为笤帚会扫走兴致和吉祥,致使新郎和新娘两个家庭家破人亡。新婚当天,新娘的父母亲、祖父母不亲自送。送的客回女家时,男家必须给新娘的祖父母、父母亲送些早已准备好了的婚宴上吃的食物由送的客捎回,如鸡、鱼、肉丸、八宝糯米(户县方言叫做“甜盘子” ),因为一般是用碗盛起来的,所以,户县方言叫做“碗子”。盛食物的餐具不再送回男家。这也是“不空过”的“计较儿”之一。
另外,婚俗中还有两个很重要的“计较儿”:其一,新娘上了彩车必须把“买路钱(意即送给路神金钱,请求路神保佑日后由婆家到娘家一路平安;过去是硬币,如今是以角为单位的纸币,户县方言叫做‘毛毛钱’)”由娘家到婆家一路不间断地撒并且必须撒完。其二,女子出嫁当天,必须拿一小包盐,新娘下彩车,待拜过天地,进了洞房,必须把这包盐倒进男家的臊子面汤锅里。因为户县方言“盐缘”两字同音,即取新娘与新郎、男家以及男家所有亲友、乡党有缘分的意思。
----------
[作者简介]孙立新(1956—),男,陕西户县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西安,710065。
户县丧葬习俗中也有许多“计较儿”。凡老喜丧,埋葬死者当日(午时以前下葬),中午所吃的饭(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汤面片、麻食,户县方言叫做“送埋面”,户县方言把送葬叫做“送埋”;如今多是筵席)是被认为对未成年人吉祥吉利的饭食。过去村里如有老寿星过世,埋葬老寿星的当日,常有老太太拿着碗去其家里为自己的小孙子要“送埋面”的。埋葬老寿星或其他纪念日,主人回赠亲友的礼物(过去是如核桃大的小馒头,有的做成花朵形状,户县方言把这种小馒头叫做“花花馍”,年节时回赠亲友时也用;但婚俗中不用)也一定给未成年的孩子吃。户县人忌讳给未成年人穿横死、夭折者的衣服,但是,把老寿星生前穿用过的衣服改小给未成年人穿却是一种“计较儿”,这个“计
较儿”是希望未成年人像老寿星那样长寿。男孝子里未到12虚岁者(户县谚语有云“男长十二夺父
资”,意即男子到了十二虚岁就可以当作成年人了)或死者未过门的儿媳妇、孙媳妇送葬时、未结婚的女婿、孙女婿参加葬礼时,必须在臂上缝一块红布,这是对带红布者吉利吉祥的祝愿,也是为了避开邪气和晦气的。缝红布也是一种“计较儿”。户县还有一种“计较儿”,如果要给垂危的病人或者年事太高的老人箍墓,待墓箍好后,必须在墓穴里挂一件墓主的上衣。
贺人得子等习俗中也有许多“计较儿”。最典型的是给小孩做满月时,“吃喜(指贺人得子得孙子时吃饭)”后,主人家不向亲友回赠任何东西,看坐月子的人回家时不能主动带回任何东西。户县人认为,如果回赠或带回东西,那么就有可能“带走了奶”,即该婴儿所吃的奶就会随着那东西少了或断了的。婴儿出月后到舅家去,户县方言叫做“挪尿窝儿”。“挪尿窝儿”回自己家时,必须给孩子身上揣一只馒头,到了自家门前,要把这个馒头喂狗吃了,方才可以回家。因为,户县方言把小孩害病叫做“变狗”,把“挪尿窝儿”回家所揣的馒头喂狗是为了小孩“不变狗(不生病)”,或者是为了“剁掉狗尾巴(户县方言指小孩无病无灾或伤病痊愈)”。
二、户县人的忌讳
户县人的忌讳主要可以从婚育忌讳、丧葬忌讳、年节忌讳、居家忌讳、其他忌讳五方面来看。
(一)婚育忌讳
1、新婚先天晚上忌讳洞房“空房”,忌讳女性睡在洞房里,新婚前后忌讳女孩尿在洞房的炕或者床上(过去农村普遍睡炕,如今洞房里普遍支床)。户县风俗,新婚先天晚上,必须最少有一个男子睡在洞房里,或者是新郎睡在洞房里,或者由一个小男孩睡在洞房里。如睡在洞房里的男孩尿了床,主人往往很高兴,认为新娘婚后很快会生男孩。这是中国传统生育观念里重男轻女思想的反映。
2、忌讳新郎、新娘新婚当天穿裤衩。因为户县方言把裤衩叫做“半截裤儿”,忌讳穿裤衩,即怕其婚姻半道有变或一方死去。户县方言把离了婚或者寡妇、鳏夫叫做“半截人”。
3、忌讳姑母为侄子娶媳妇,忌讳姨母送外甥女出嫁,忌讳妗子(舅母)为外甥娶亲或送外甥女出嫁。户县民谚云:“姑不娶,姨不送,妗子娶送断了命。”
4、忌讳“冲喜”。所谓冲喜,指拉着新娘的两个彩车相遇。假若果真冲了喜,两辆彩车必须停下来,两位新娘所戴的花互相交换(叫做“换花” ),户县人认为这样可以逢凶化吉,于嫁娶四家都好。此俗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5、忌讳娶亲的彩车(户县方言叫做“媳妇儿车”;户县一带不用轿子抬新娘,过去,在马车上把席子绑成弧状即成彩车,新婚当日,女家也绑一辆彩车送嫁妆到男家;户县方言把嫁妆叫做“陪房” )走回头路,即迎娶时走的路线和回来时走的路线截然不同。实际上是忌讳新婚夫妇“走回头路”即半道上婚姻生变。因为婚姻上忌讳“走回头路”,所以,有的人出门也忌讳走回头路。
6、如上文所言,忌讳送的客从新郎家拿走笤帚。户县人迷信地认为笤帚、扫帚与灾星的象征物彗星——“扫帚星”就是“丧门星”,所以,婚嫁过程中甚至日常居家不“偷”、不送笤帚和扫帚。
7、娶亲当天,忌讳“担合酒”的男孩(坐着彩车、提少许黄酒、和女娶的客一同去娶亲)从进入女家后至新娘下彩车前看新娘。
8、户县北乡忌讳“回门(新婚早饭后,新郎新娘在新郎一位男性亲友中的长辈或长者陪同下到女家)”的礼物里有白糖。因为户县方言把傻子叫做“白糖/白娃儿/白来娃”。
9、户县“躲五”的习俗与忌讳有关。新婚后的第一个正月初五,新婚女子在天未明时即被同族某家或某乡党请到其家,于当天天黑后方可回到家里,这个风俗,户县人叫做“躲五”。因为“五忤”同音,所以,“躲五”就是避开忤逆。每逢正月初五,许多家庭都争先恐后地去“请新媳妇儿”,往往是好几个“新媳妇儿”一天吃了十几家的饭,初五以后,“新媳妇儿”还有被请去吃饭的。这种风俗可能与过去旧的婚姻习俗中女的结婚前一般没见过丈夫以及夫家人、夫家亲友及乡亲,而其婚后其他家庭可以通过“躲五”这个风俗请其来家里相认的缘故,同时请谁家的“新媳妇儿”本身也是对其家庭成员人品的认可,说明两家关系的和睦,有时也是此前两家矛盾化解或缓和的表示。
10、忌讳寡妇午前招赘。寡妇招赘风俗的封建因素很强烈,寡妇招赘必须在下午甚至傍晚。寡妇招赘严禁大张旗鼓、大摆筵席,一般都是约请夫家同族辈分高的人或其亡夫的兄长、嫂子等参加即可。此俗今尚未淡化。
11、忌讳随便进入产妇房间。户县北乡习俗,某家生一婴儿,即在产妇房间门帘子上挂一织布用的综,以提醒外人不要进入产妇房间。这里,外人的概念不包括产妇娘家人、夫家及其同族、亲友中的女性长辈和女性长者。
12、凡孕妇,在婚娶过程中,忌讳其娶亲、送亲;不忌讳孕妇前往做满月的家庭贺人得子,但是,忌讳孕妇进入产妇房间,也是怕“带走了奶”;在丧葬过程中,忌讳其扫墓,忌讳其送葬时到达墓地。户县人认为,孕妇不能担任娶的客或送的客,否则,所娶或所送的女子生下孩子后将没有乳汁。户县人还认为,孕妇不能为亡者扫墓,否则自己将会小产或给家庭带来不幸。按:户县丧俗中,埋葬死者当天,有一男一女两个扫墓的,“男扫墓的”一般由死者年龄最大的女婿或者外甥担任,“女扫墓的”一般由死者的儿媳妇或者孙媳妇等担任。
(二)丧葬忌讳
1、 忌讳孝子的眼泪撒在死者的脸上。
2、 忌讳猫进入未入殓的亡人的床榻处。
3、忌讳不到12 虚岁的孙儿、孙女或者更晚辈的儿童、未过门的媳妇、未结婚的女婿穿孝服。因为户县人认为,这些孝子如果也像其他人那样穿孝衣,将对其很不吉祥。但是,这些孝子不穿孝服又不行,就只好在其臂上缝一块红布以求吉祥。
4、忌讳在旧坟墓上再建新坟墓。偶尔在平地上掘墓时发现所掘之处原来是坟墓,掘墓者立即填坑并在旧坟墓处烧香点烛、燃化纸钱以安亡灵,然后另选墓穴。
5、忌讳拿到墓地的东西再拿回家去。孝子给掘墓或箍墓的人所送的饭食酒菜等,吃不完就扔到地里;拉到地里用作箍墓的材料,如砖块、水泥、沙子等,不能再拉回家里;埋葬死者当日或逢“三七”、“五七”、百日、忌日[头周年、二周年、三年(户县人一般不太叫做“三周年” )]等记念活动中,拿到地里的祭品(主要是食物,过去是小块鸡蛋饼,如今多是饼干、鸡蛋糕等)要分给小孩吃光(让小孩吃被认为对小孩吉利,忌讳小孩吃不完拿回家里)。这种忌讳是怕邪气、晦气带回家里。
6、忌讳一个人一生顶两次或两次以上纸盆。埋葬死者的当天,有一个男孝子要为死者“顶盆子”,即顶纸盆。这个男孝子一般是死者晚辈男子中辈分最低并且同辈中最年长的。例如,某男子去世时,两个儿子均未娶妻生子,就只好由大儿子“顶盆子”了;如果死者已经有了一个重孙儿,那么就由这个重孙儿“顶盆子”。假如这个男子的老伴几年后去世时没有第二个重孙儿出生,因为忌讳一个人一生顶两次或两次以上纸盆,所以,就由死者的大孙儿或大儿子“顶盆子”。这个忌讳是由“顶”这个动作引申出负担重的意思,意思是怕这个男孝子一生负担太重。也有由“上司衙门(如男子的舅家,女人的娘家)”决定由自己所认定的孝子贤孙“顶盆子”的。建国前,由于“顶盆子”的男孝子以及扫墓的女孝子分别要占得死者的部分房产或地产,所以,也有一些孝子为自己或自己的儿孙争“顶盆子”、儿媳或孙媳争扫墓的。如今,“顶盆子”、扫墓仅仅作为荣耀或者是上司衙门对“顶盆子”、扫墓者是否孝敬老人的评判而已。户县丧俗中的“顶盆子”主要还是讲究长子长孙,这与封建皇权由皇后的长子(太子)来继承很相似。另外,目前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些年轻人去世后,也有由其独生女儿“顶盆子”的,也就是把独生女儿当儿子来看待。
7、忌讳往坟上撒尿。如果往某坟上撒尿,即表示对墓主后代的大不敬。
8、忌讳其他家族的人穿孝服进入家庭;忌讳其他家族的灵柩从门前的院落经过(户县农村一般家庭前门之前还有一点院落,这点院落之前才是大路),其灵柩必须从大路上走。
9、建国前,忌讳死在外面者的遗骸进入村内,否则,户县人认为会对死者家族带来更大的灾祸。凡死在外面者,其灵柩必须停放在野外。
10、忌讳在祭祀或清扫坟墓时用锨在坟堆上拍打,如果拍打坟堆,怕打破了死者的“房”。
11、忌讳于午前埋葬横死的年青人特别是未婚的年青人;忌讳年青人把年青人的灵柩抬到墓地去。户县人一般于傍晚时埋葬横死的年青人、未婚的年青人;由老年人抬年青人的灵柩到墓地去。
(三)年节忌讳
户县人逢一年的各个节令,唯春节忌讳较多,下面的忌讳,现在已经不太忌讳了。
1、正月初一至初五忌讳使用针、锥子、剪刀等;忌讳动土、拆房,初六以后方可动土、拆房。
2、初一日忌讳动用锨、锄、镢头、铲子等。
3、正月全月忌讳拆洗被褥。
4、忌讳正月二十三日从事农业生产和干针线活。正月二十三日户县人过小年,家家户户都要吃臊子面,户县谚语云:“二十三,老牛老马闲一天。”意即翌日将开始春耕生产。如今,户县城乡过“二十三”的风俗不废。以上正月的忌讳实际上是忌讳“烂”,即怕把好端端的日子过烂了。
5、腊月三十日至正月三十日忌讳烧干(乾)锅,也就是忌讳烙饼子、焙芝麻、炒花生等。户县人认为“干(乾)”是日子穷得一无所有的意思。
6、正月初一忌讳外人在自家井里打水,忌讳向门外泼水(包括脏水)。户县人认为正月初一的水是富水,如果有外人打水,将把富裕带走;如果向门外泼水,就会把富裕“泼”出去。果真一定要到别人家去打水,必须于除夕晚上把初一全天要用的水积攒够。
7、正月初一日忌讳朝外扫地,意即忌讳财富被扫出去。依例,除夕晚上家家都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果真需要初一早上扫地,必须拿着笤帚从门口往屋子或院子的中间扫,然后再揽垃圾。有的人在扫地的过程中还念念有词;“金银财宝扫进来。”
8、忌讳正月理发,因为户县人认为正月理发会死舅舅。有的人舅舅已经死光了也不在正月理发。
(四)居家忌讳
1、忌讳女儿与女婿在娘家同床而眠。户县民谚云:“女婿上床,家破人亡。”如今此俗已经淡化。
2、忌讳母鸡叫鸣,忌讳家犬哭。过去,户县人一旦听见母鸡叫鸣或家犬哭就会杀了这些禽畜。因为户县人认为母鸡叫鸣、家犬哭是很不吉利的。
3、忌讳用筷子打猫。因为户县人认为,用筷子打猫,猫就会叼一条死蛇放到主人家里来报复。
4、忌讳还药锅。如果有人借了某家的药锅,必须待药锅的主人需要用药锅时来拿,或第三家需要用药锅时来借。如果主动还药锅或送药锅,户县人认为是对药锅主人或第三家不吉利。
5、忌讳扛着杈、犁、耙、耱、锨、镢头等农具或者扫帚从房子、院子里走过,忌讳骑着马、牛、车(自行车)从房子、院子里走过。如果要把放在后院的农具等移到前院去,必须拿(搬、抬)过去,不能扛。同理,必须牵着马、牛,推着自行车从房子、院子里走过。因为户县人认为,扛着农具或者骑着车、马、牛从房子、院子里走过,会使宅院荡然无存。
6、忌讳用扫帚扫房间。因为扫帚是用来扫院落或者场院的。这种忌讳实际上是怕扫地出门。
7、忌讳敲锅碗瓢盆等餐具。因为户县人认为,敲锅碗瓢盆等餐具是叫花子的行为,如果有此行为,其家庭将要受穷。
8、忌讳坐在炕边、床沿、板凳等上边时踢脚或抡动小腿。如果这样,就会使家业被踢光、抡净而一贫如洗。
9、忌讳卖掉柱础(户县方言把柱础叫做“柱顶石”)。户县人宁可把房子里其他建材卖掉,也不卖掉柱础。如果这样,会被认为卖了祖业,户县人把柱础当作祖业来看待;户县方言把败家子既叫做“败家子”,又叫做“卖柱顶石的”。
10、忌讳锅头口朝南开。因为南方为火,户县人把南门叫做“火门”,如果锅头口朝南开,就会两火相烧,致使家庭破败。
11、忌讳放案板的方向朝外。例如坐北向南的庄基,如果案板朝南放着,擀面条时,势必要站在北边朝南擀,这个南边就成了大门外了。户县人认为,这样擀面条就会把好日子“赶”到外边去,就会受穷。因为,擀者,赶也。
12、忌讳紧挨着的邻居所盖的比自己房子更接近大街的新房子高过自己的房子。如果这样,就会认为邻居的“日行(日子)”会压过自己;如果邻居这样做,就是一种故意欺负人的行为。果真邻居要把房子盖得高一些,必须比自己的房子离大街远一些。
13、忌讳盖房子时自家正门与对门别人家的正门对得太端,忌讳自家的正门对着对门别人家的墙壁或树木。如果自家的正门正好对着别人家的墙壁或树木,那么,必须在自家前门门楣中间挂一面镜子。户县人把正门对着别人家的墙壁叫做“土剑”、树木叫做“木剑”。户县人认为这些“剑”也是会杀人的,但是,可以用镜子照走杀气。
14、忌讳两个人分吃一只梨,因为“分梨”和“分离”同音。讲究三人以上分吃一只梨。
15、忌讳过生日时吃米饭。因为户县方言把人断气叫做“倒头”,一个人倒头以后要捞“倒头饭”,“倒头饭”一般用小米做成,很像小米干饭。而米饭和小米干饭相似,所以,户县人认为过生日时吃米饭于过生日者很不吉利。户县人过生日讲究吃鸡蛋、吃长面条,吃鸡蛋是取其中“鸡吉”两字同音(户县方言都是阴平字),吃长面条即吃长寿面。
16、忌讳男子吃饭时端烂碗,这也是忌讳“烂”字、怕家道中落,因为男子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
17、“四六”忌讳。一是往衣服上订纽扣时忌讳订四只或者六只,一是做笤帚(户县方言叫做“缚笤子”)时忌讳绑四道或者六道绳子。其原因是,过去由于医疗条件差,婴儿“四六风”猖獗,一旦得了“四六风”婴儿就没命了。因此,户县民谚云:“四六不成材。”
18、忌讳右眼皮跳,但不忌讳左眼皮跳。户县有谚语云:“左财右捱。”意思是,如果左眼皮跳,就会发财;如果右眼皮跳,重者会捱打,轻者也会受麻烦。所以,户县人左眼皮跳时会很高兴,右眼皮跳时往往注意防止意外发生。
19、忌讳正在长身体的少年儿童吃“压压馍(蒸馍馍时被上层箅子等压得比较低的)”,即怕少年儿童吃了“压压馍”而长不搞个头。
(五)其他忌讳
1、忌讳家里有人将要出行时把屋内的垃圾往门外扫,意即怕把出行者“扫地出门”。
2、出门在外或者在野外忌讳见到蛇交尾(户县方言把蛇交尾叫做“长虫拧绳子”)。户县人认为一旦见到蛇交尾,将会大难临头,因为蛇属于毒虫,会降灾给人的。万一见到蛇交尾,把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免祸。另外,到别人家里去,也忌讳见到夫妻交合。
3、只身出行带食物,讲究带奇数忌讳带偶数,如过去出门带干粮,一般带锅盔,可以带三个或五个、七个、九个、十一个等,不能带四个或六个、八个等。因为户县人认为,一个人出门去办事,带着奇数食物,不会有什么麻烦甚至意外不幸,肯定会回来。以上是出行忌讳,以下是语言忌讳。
4、忌讳直接说人有病。讳称小孩有病为“不乖”“变狗咧”“不囊(阳平调)”“不囊(上声调)在”“有灾斥”;称大人有病为“不好”“不善(白读作‘谄’音)和”“不囊(阳平调)将”。
5、忌讳直接说人死了。避讳万一间死了为“有闪失”“一差二错”“三长两短”;称小孩死亡为“没成(仅指新生儿死亡)”“折咧”“殇咧”“撂咧”“踢塌(‘踢塌’的本义指物件破损了)咧”;称中老年死亡一般为“走咧”“不在咧”,称老年人死亡还有“升咧天咧”。
6、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许多老太太忌讳说婴幼儿“胖”或“沉”。如果某年青人说某婴幼儿“胖”或“沉”,一旦被老太太听到了,老太太就会马上纠正说:“不敢胡说(胖),要说[næ](阴平调)。”户县老派方言把肥胖的幼儿爱称作“[næ]嘟儿”或者“[næ]嘟嘟”。这个“[næ](阴平调)”字有待考证,可能是“胖”的避讳叫法。(孙立新2003)
三、餘论
大致看来,户县方言中的“计较儿”一词可以解释为“讲究”,“计较儿”就是对具体人生礼仪的讲究,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心理的反映。而忌讳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忌讳往往是一定社会、社区人民追求美好事物,追求美满幸福心理的反映。随着社会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的全面进步,人们的忌讳心理也在不断淡化,有的已经不复存在。如上文户县人的不少忌讳已经淡化或不复存在。
由以上所举民俗事象看,“计较儿”和忌讳之间往往有某种联系,甚至在个别问题上的联系还很紧密。例如在丧俗中,未到12虚岁的孩子因为忌讳直接穿孝服又不得不穿孝服时,于是在孝服上缝红布又是“计较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