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8841|回复: 5

[交通地理] 寻找消失的郿坞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 00: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 2012-02-01
  眉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距西安125公里。据史料记载,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起,董卓修筑郿坞城,屯军聚财。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王允等设计斩杀董卓,并派皇甫嵩率兵赴郿坞,灭掉董氏三族,运走坞中所藏金银珍宝等物。焚毁于战火中的郿坞城究竟在哪里,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勘探发掘眉县柳巷小城遗址时惊奇地发现,该城极有可能就是毁于战火的东汉董卓所建“安乐窝”——郿坞城。
埋藏在田野之下的东汉古城
“2010年进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时候,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考古人员在眉县常兴镇柳巷村常年耕作的田野下面,发现了一座四四方方的古城遗迹。”据参与考古发掘的考古专家介绍,根据探测,这片农田下的古城非常规整,按照略微偏斜的东西南北方位构筑。
“勘探结果表明,柳巷村耕地下面掩埋的这座小城大致呈正方形,边长160米。在四角以及每边正中各有一边长约20米的方形建筑,可能是角楼、敌台、城门一类。”考古专家称,城墙四角有角楼,城墙四面的正中都有建筑,但只有南面是城门,其余三面应该是“马面”。“马面”是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马面”和角楼都是突出于城墙墙体的建筑,利用三面的空间对进攻墙体的敌人形成攻击角度。据《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两篇记载,这种结构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被用于城市防御了。
柳巷小城城墙现存高约2米,宽约7米,夯土层厚度约5-6厘米,城墙外侧保存较好,出土大量条形砖等建筑材料,以单面带有细绳纹的条形砖为主,并且出土有数块一侧带有涡纹或菱形纹的条形砖,年代应为东汉时期。另外出土了1件夯筑城墙用的石夯头和1件陶瓶。根据出土器物和条形砖等建筑材料推断,此座古城属于东汉时期的遗迹。
柳巷小城是董卓的“安乐窝”?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董卓的叙述,“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离长安城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卓往来长安,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皆候送于横门外……”其中,提到的郿坞就是董卓建造的“安乐窝”。
令考古工作者惊喜不已的是,如今勘探发掘的柳巷小城的位置位于汉代眉县县城东北,根据史书记载,该处有东汉末年董卓建造的郿坞城。勘探和局部发掘证实,柳巷小城的规模和年代与郿坞城相符,那么,柳巷小城究竟是不是董卓所建的郿坞城?
眉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刘怀君称,在柳巷小城遗址北面的土塬上有一个世代流传的董卓的藏兵洞,在洞的山下,还有一个传为万人坑的地方,这些民间传说就是董卓残暴的证据。按照东汉末年私人城堡的建筑规模,堡主人都蓄有大量的武装部队。出于防卫的需要,这些部队当然不能全部驻扎在城堡里,藏兵洞的传说显然并非空穴来风。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郿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十五里,董卓坞在县东北十六里。”此说一出,其后的文献无不沿用。唐代以后的郿县县治在渭河以南、斜水之东,与今日眉县县城基本为同一地点,那么位于其东北十五里的“郿县”故城就恰恰与这次发掘的区域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记载:“董卓发卒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这些证据表明,那个曾在东汉末年作为董卓大本营的郿坞,不但真实存在,而且极有可能就在眼前。
“郿坞”酷似欧洲城堡
“这些坞堡组织,是军事性的防御战斗组织,又是经济性的生产组织。”1月30日,文化学者徐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每一个坞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在城市破坏,交通停滞,金属货币萎缩,战乱频仍的条件下,每个坞都需要生产自己所需的物品,特别是粮食衣物。
董卓的郿坞是一个典型的坞堡,据《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记载:“卓筑郿坞,高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卓云: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他的坞堡都大同小异,坞堡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除了当地依附坞主保护的自耕农之外,多的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来的流民,还有战争中掳掠来的俘虏和“生口”,他们都成了坞堡的奴隶。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坞堡的人员有多种民族成分,所以每个坞堡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晋书·王恂传》中说:“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坞堡之内,多的是这种田客,前赵国主石勒(羯族)就是一个田客。一个坞堡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一个坞堡之内,各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都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各民族对文化的相互认同更有了紧迫感,民族间的文化吸收更能加快速度。
这和欧洲的城堡极其相似。欧洲中世纪,因为草原文化占主流,人们不愿从事农业劳动,就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乡间游荡。也好惹是生非,经常发生武斗和小规模的战斗,在战斗中才可以劫掠对方的***、马匹以及其它各类财物,兵戎不断,于是领主们就筑起城堡自卫,每个城堡既是军事单位,又是行政单位,也是领主们的小王国。城堡内有武装、有各类手工业者,如酿酒、制鞋、打铁、木工等,每个城堡就是一个小社会。城堡周围是领主们的领地,平时农民在田野里种地,战时就集中到城堡内参加各项活动。在中世纪,这样的城堡,在西班牙、法国星罗棋布,迄今去欧洲,还可以看到留存的古典城堡。在中国,公元200年左右就有了坞堡。从东汉末年起,战争频仍,社会的稳定被破坏,人民为了保卫自己,就筑壁垒和坞堡自守,其实,这就是后来的城堡,欧洲后来的城堡是否从中国得到启发,都很难说,只是没有史料证实。东汉“高速路”残存百米
说到郿坞城,就不得不说说郿坞岭。
郿坞岭是曾经横亘在户县北部原野上东西走向的一条土岭,当时岭畔有古人依地势起伏、跨沟越涧修筑的一条驰道。这条驰道高3.4米,顶宽14米,底宽21米,为黄土夯筑,气势宏伟,有如现代高速路,让人惊异。关于郿坞岭,民间有一个千余年来口耳相传的故事:汉末奸相董卓贪婪,藏宝于巢穴郿坞(在眉县),为方便往返于汉长安城与郿坞之间,动用数十万遥役,鞭打绳拴,修筑了这条驰道。车辆奔驰其上,卫队护卫其侧,甚为快捷安全……其工程之巨大,动用徭役之众,社会上有“北修长城,南筑坞岭”的说法。将修筑这条驰道与修筑长城相提并论,从中可以约略窥探出历史上这一巨大工程的一斑。但在《后汉书·董卓传》中,并没有修筑这条驰道的相关记载。郿是董卓的封地,董卓在郿修建了“郿坞”,这条驰道连接长安与郿坞,因此其极有可能是董卓组织修建的。根据《三国志·董卓传》的集注:“长安至坞二百六十里”,二百六十里应当是这条驰道的总长度。
建国初期,这条驰道在户县境内还甚为完整,东自苍游乡文义村北侧而入,向西依次经过兆伦村、凿齿村、什王村、坳河村、鲁家寨、涝店镇,再进入周至县境内。农业学大寨期间大搞农田基建,几乎将其全部平毁。目前仅在文义村北侧与长安区苗驾村之间尚残存百余米的一段,因其地处长安和户县交界,才得以幸存。据当地群众介绍,长安区冯村东侧也还残留一段,但与户县境内此段的完整性相差甚远。
本报记者赵争耀
发表于 2012-2-1 17: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去探寻一哈郿坞岭,谁去?
发表于 2012-2-1 19: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我家就在郿坞岭上
发表于 2012-2-1 21: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就是涝店镇的砖窑那,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去那淘宝···经常能挖出铜钱···
发表于 2012-2-1 21: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就是涝店镇的砖窑那,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去那淘宝···经常能挖出铜钱···
发表于 2012-2-5 15: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赵丰老师的一篇散文,就是记叙他与朋友去寻访郿坞岭的事。我们户县的古迹虽多,但冯冀才有点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