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1198|回复: 28

[历史人文] 户县乡土史与历史教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6 11: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早上开例会,校长谈学校要通过省级标准化高中验收,需要许多材料,其中就有校本教材。自从工作以来,自己就注意收集地方史的材料,并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整理自己以前积累的材料,所以准备编书。之前去户县六中,看到他们编的书,自己很受启发。质量不一定好,但是先要行动。
现在先写出提纲,让网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前言(形成初稿后,请别人看后写)
  目录
  户县地图(有可能的话,展示清、民国、1991年左右,现在的地图,分别来自1987年《户县志》和政府网站上)
  第一部分与历史教学有关的
  爱户县(摘编自《陕西日报》上的。最近在论坛看过的)
  “甘”在何处?(结合《户县志》和《中国古代史》的说法)
  丰京的地理位置与课本上地图的冲突(通过自己坐车经历与岳麓版必修1第一课地图标注西安位置的冲突)
  北宋状元杨砺与科举制
  理学大师程颐在户县
  辛亥革命与户县(依据《户县志》和陕西省政协编的资料整理)
  五四运动中的户县青年(谈谈杨明轩和韩兆鹗)
  红军长征过户县(依据《户县志》和陕西省政协编的资料整理)
  建国初陕西省政府中的户县人(依据《陕西省人民政府沿革史》)
  一五计划在户县(谈谈惠安化工厂)
  农业合作化与中国仁义救命军(谈农业合作化的负面影响及蒋祖白甘划归户县的来历)
  大跃进与农民画(1958年文化上的大跃进)
  杨伟名的《一叶知秋》
  文革中的户县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户县文物(通过自己参观后,不完全统计的展开)
  第二部分杂类(照搬照抄1987年《户县志》)
  户县方言
  户县宗教
  户县民俗
  历史上的诗人
  人物(王九思、关麟征、杨明轩、韩兆鹗、赵寿山)
  附录户县历史大事纪略(一到十,网上的,相当于1987年《户县志》的前45页)
  编后记(整理完后谈谈感想)


发表于 2011-12-26 18: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否加户县地理,新生活模式下地理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晨晨 发表于 2011-12-26 18:26
可否加户县地理,新生活模式下地理活动。


不太熟悉。不敢贸然去做。做,也可能是照搬照抄人家的书,没有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其他高人去做。
发表于 2011-12-27 01: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书后,能否友情赠送一本。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6: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得多久应该就可以。开始编了,感觉有难度。搜集整理资料麻烦,不过争取腊月二十六前完成,来年后修改。前天弄了个第一,我马上发上去。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6: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在何处?

《户县志》(1987年4月出版)第21页:“夏王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今户县西南一带),有扈氏败。”
《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朱绍侯主编)第47页:“同时,西边的同姓诸侯有扈氏(陕西户县)更起兵反对。启亲领大军讨伐,声称有扈氏犯了‘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他要‘共行天之罚’,要‘剿绝其命’。(《尚书·甘誓》)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有扈氏终于被‘剿绝’了。”
《中国古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詹子庆、田泽滨主编)第40页:“接着,夏族在从西向东的发展过程中,在甘水附近(郑州附近),与有扈氏发生大战,大败有扈氏,这样夏启才稳定了王位。”
  甘之战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夏军在甘(今陕西户县境,一说河南今郑州西,或说今洛阳西南)与有扈氏军的一次交战。  
    启击杀益(参见夏启攻益之战)后,积极组建军队、加强统治机构,获取中原各部族首领的承认,使子承父位及君主中国敏感词过滤合法化;并在钓台(今河南禹州境)召开首领大会,将首领转化为诸侯、贵族,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原先就对禹的领导不满的西方大族有扈氏,此时对夏启的夺权及改变制度更为不服,起而反抗。启遂调集配属战车的王室卫队及诸侯族军数干人,西渡黄河,进攻有扈氏,双方对阵于甘。启在交战前,对军、政六卿及部队下达动员令进行誓师。借口“威侮五行,总弃三正”,作为有扈氏的罪行,宣布“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规定作战纪律:“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御非其正”,即为“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有命,戮于社”(《尚书·甘誓》)。然后下令进攻。夏军初战小胜,后又经多次作战,方彻底击败有扈氏,进一步巩固了夏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地位。
http://tieba.baidu.com/f?kz=139194678

甘誓1
    大戰于甘,乃召六卿2。王曰:“嗟3!六事之人4,予誓5告汝6:有扈氏威侮7五行8,怠9棄10三正11,天用12剿13絕其命,今予惟恭14行天之罰。左15不攻于左,汝不恭命16;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禦17非其馬之正18,汝不恭命。用命19,賞于祖20;弗用命,戮21于社22,予則孥23戮汝。”

[注釋]
1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說文》:“扈,夏後同姓所封。”《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鄠(hu上聲),古國。有扈谷亭。扈,夏啓所伐。”在陝西戶縣。誓:誓詞。
2六卿:六軍的将領。古制,天子有六軍。
3嗟:歎詞。
4六事之人:六卿及其下屬的軍吏和士兵。
5誓:告誡。表示決心和約束。
6汝:你們。
7威侮:動詞,傷害。
8五行: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
9怠:怠慢,怠荒。
10棄:抛棄。
11正:同政。三正即三政,謂正德、利用、厚生三事。
12用:因。
13剿:滅絕。
14恭:共。恭行:奉行。古代吊民伐罪,常稱天緻讨。
15左:六軍的左軍。下面的右指六軍的右軍。
16恭命:奉命。
17禦:駕車的士兵。
18其馬之正:意爲駕馭如法。
19用命:從命。
20祖:猶《堯典》的文祖(如周之名堂)、藝祖(祭百谷的壇),是朝廷舉行隆重典禮,宣布政令的堂或壇。班師回京,在這裏行賞,以示隆重。祖不是祖先的祖,更不是祖先神主。
21戮:懲罰。戮于社:罰戮于社,用意在示衆。
22社:古代“擇木之修茂者”(《墨子•明鬼下》)所立,作爲公衆聚集之場所。
23孥:音奴。子。孥戮子:戮及你們之子。

[譯文]
        即将在甘進行一場大戰,于是夏啓召集了六軍的将領。王說:“啊!六軍的将士們,我要向你們宣告:有扈氏輕慢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廢棄正德、利用、厚生這三大政事。上天因此要斷絕他們的國運,現在我隻有奉行上天對他們的懲罰。 “戰車左邊的兵士如果完不成左邊的戰鬥任務,你們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戰車右邊的兵士如果完不成右邊的戰鬥任務,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間駕車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駕車的技術,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堂上當衆行賞;不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堂上當衆懲罰。連同懲罰你們的子孫。”

[解析]
     《尚書》中共收有八篇誓,分别爲《甘誓》、《湯誓》、《牧誓》、《費誓》、《秦誓》、《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誓”最初是由帝王向部下發出的讨伐敵方的命令性公文,有比較固定的行文格式。開篇首先交代時間和地點,然後記述王所說的話,即誓的内容。王發“誓”前先要正式向下屬說明:我下面要發的“誓”,你們都好好聽着。接着,王會先舉出被征伐者的種種大逆不道的行徑,然後托天命去讨伐他們。古代戰争講究師出有名,所以王要先爲自己的讨伐提出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才可以興戰争之事。爲戰争正名,爲的是籠絡民心,在民意中取得合法性。戰争的合法性問題解決之後,便要用賞罰之事來激勵将士在戰場上的作戰行爲。“誓”的最後一部分要将賞罰政策公之于衆,戰争結束後根據于戰場上的表現分别給予獎勵或懲罰。“誓”最重要的部分也在于最後的申明賞罰之法,《甘誓》:“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能很好的完成戰鬥任務的将在舉行政事或典禮的堂上當衆受賞,完不成戰鬥任務的将當衆受到懲罰,甚至延及其子孫。
    在《甘誓》中,王的要求是“左攻于左”、“右攻于右”、“禦馬其正”,但在誓辭中這些要求都是以否定形式出現:“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這是誓辭的一種特定形式,屬于反面誓辭。和接下來的反面誓辭相對的還有正面誓辭:“用命,賞于祖”。正反誓辭同時出現,形成一種正反結構,是誓辭文體的一個特色。誓辭的正反結構在《尚書》中有不同的表現,有些篇目如《泰誓》隻有正面誓辭。而《尚書》中的多數誓辭如《湯誓》、《泰誓下》、《牧誓》都具有正反結構。“夏商周時期的‘誓’在正反誓辭結合出現的情況下,明顯偏重于正面誓辭。”(肖紅《也看“盟誓”中的“誓”》文教資料2010年6月下旬刊)
    《甘誓》中王陳述出征讨伐的原因的有扈氏傷害五行。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尚書大傳》:“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爲人用。”五者皆人民生活之本,人君應善于利用。有扈氏傷害五行,自然有罪。“威侮五行”,即不敬上天,必須加以最嚴厲的懲罰。古代吊民伐罪,常稱天緻讨。這裏說“惟恭行天下之罰”,《湯誓》說“天命殛之。……緻天之罰”,《牧誓》也說“惟恭行天之罰”。
    《說文》:“扈,夏後同姓所封。”《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鄠,古國。有扈谷亭。扈,夏啓所伐。”扈在今陝西戶縣。有扈氏是居住于今陝西戶縣附近的古部落。《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臯陶,且授政焉,而臯陶卒。而後舉益,任之政。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禹傳益,并未傳子。屈原《天問》亦雲“後益”,又雲“啓代益作後”。啓從益得天下,禹并沒有直接把王位傳啓。《離騷》記載啓康娛自縱,不顧難圖後,以與羿、浞、澆等列,非如《孟子》所謂賢君。《夏本紀》:“有扈氏不服,啓伐之,大戰于甘。将戰,作《甘誓》”。
http://suntree.5d6d.com/frame.ph ... hread-9982-1-1.html



《尚书•甘誓》[资]
2011-06-07 09:38:39
夏启的战争动员令
   
【原文】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②。王曰:“嗟!六事之人③,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④,怠弃三正⑤。天用剿绝其命⑥,今予惟恭行天之罚⑦。
  “左不攻于左⑧,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⑨,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⑩;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11)”
  

【注释】
①甘誓是一篇战争动员令,是后人根据传闻写成的。甘是地名,在有扈氏国都的南郊。誓是古时告诫将士的言辞。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继承了帝位。启所确立的新制度,遭到了有扈氏的反对,启便发动了讨伐有扈氏的战争。结果以有扈氏失败、夏启胜利而告终。甘誓就是这次战争前启告诫六 军将士的言辞。
②六卿:六军的将领。古时天子拥有六军。
③六事:六军的将士。
④威侮:轻慢,轻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 质。
⑤怠:懈怠。三正:指建于、建丑、建寅,意思是指历法。
⑥ 用:因此。剿:灭绝。
⑦恭行:奉行。
⑧左:战车左边。古时战车载三人,分左中有,左边的人负责射箭,中间的人驾车,右边的人用矛刺杀。攻;善。
⑨御:驾车的人,即处在战车中间位置上的人。
⑩)赏于祖:古时天子亲征,随军带着祖庙的神主和社神的神主。有功的,就在祖庙神主之前赏赐,惩罚则在社神神主前进行,表示不敢自己专行。
(11)孥:奴,降 为奴隶。戮:刑戮,惩罚。
   
【译文】
   即将在甘进行一场大战,于是夏启召集了六军的将领。王说: “啊!六军的将士们,我要向你们宣告:有扈氏违背天意,轻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怠慢甚至抛弃了我们颁布的历法。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
  “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箭射杀敌人,你们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矛刺杀敌人,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间驾车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驾车的技术,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从命令的人,我就在先祖的神位前行赏;不服从命令的人,我就在社神的神位前惩罚。我将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杀掉。”
   
【读解】
  天子率领将士亲自出征,必定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决战,一定要使将士们明白为谁和为什么而战,否则不明不白上战场,多半要吃败仗。主帅是天子,由他来发布战争动员令,既有权威性,又有感召力,还可以证明出征打仗的正义。其中没有豪言壮语和长篇大话,没有一个接一个地表态和表决心,最足以征服人心的理由就是奉行天命,简洁而震撼人心。
  也许是社会在不断前进吧,后来的檄讨书越来越长,废话越来越多,理由列出了一大堆却难以震撼人心,成了空洞无物的玩意儿。政治家更能干,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得天昏地暗,实际上连鸡都杀不死。事情常常坏在一张嘴上。
  学学夏启是有益的。干脆果断,直来直去,表明了意图,就到战场上见分晓,看看到底谁是英雄谁是狗熊。好男儿志在疆场,骑马射箭打枪,不说废话空话。
http://www.douban.com/note/154856889/
可见专业的历史教科书与网上两篇对《尚书·甘誓》的解释之间出现了偏差。户县境内有甘河,所以《户县志》才认为甘是在户县西南一带。
  南宋·罗泌(1131—1189)所撰《路史》,(这里依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选录)卷二十四·国名纪·炎帝后姜姓国:“甘,京兆鄠西南五里有甘亭,甘盘之国。启扈战于此。”
http://www.xhume.com/thread-143837-1-1.html




(初稿,未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23: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镐京的地理位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2011年6月第4版)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配有地图《西周分封形势图》(第3页),图上标注周的都城在镐京,而镐京在西安西北。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镐京遗址位于陕西长安县(今长安区)西北,沣河中游东岸,北至洛水村,南至斗门镇,东到昆明池故址,西到鄗水故道,面积约4平方千米,可能相当一部分已为昆明池破坏。但不是西安西北,应是西安西南。以西安钟楼作为衡量标准,结合地图(http://map.baidu.com/?newmap=1&s ... 0&ext=1&from=alamap),也应该是西南或者是西,而不是西北。
丰、镐遗址:丰、镐是周王之二都在今陕西西安市的西郊。《诗•大雅•文王有声》载:文王作邑于丰武王宅镐京。郑玄笺:“丰邑在丰水之西;镐京在丰水之东。”现在沣河犹存丰、镐二京当在其两岸。本世纪三四十年古工作者就曾在洋水两岸作过调查;1949 年以后继续在这一带作了调查与掘。现已基本上查明丰、镐的位置大体可以确定在沣河的中游地区。沣河西岸在客省庄、张家坡、西王村和冯村之间总面积约六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普遍地现了先周和西周的居址、墓地有的地方还现了铜器、陶器、骨器等作坊遗址。在张家坡的东面还曾现几处已经被破坏的房屋基址有的还有下水陶管道装置。附近有两个窖藏坑出土了七八十件铜器。从这些现来看这里显非一般住址很有可能是丰邑的中心地区。沣河东岸在斗门镇以北直至洛水村面积约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密集的西周遗址。汉以来的史书都明确记载:镐京在汉武帝所凿昆明池附近。以上遗址正靠近昆明池遗址的西北部或被该池破坏了一部分。因此镐京的位置应该就在这里。参考书目:胡谦盈:《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兼论周都丰镐位置》载《考古》1963 年4 期。http://www.kenshuge.com/Book/B83331N163070.aspx
根据徐锡台《论周都镐京的位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03期 ):“关于镐京的位置,石璋如先生曾经通过实地勘察,认为在今北丰镐村(即镐京观)西北一带。黄盛璋同志基本上同意石璋如先生的看法,不过,他还认为镐京的中心在南丰镐村一带。根据一些史书记载,结合我们实地考察,我认为丰镐村的镐京观遗址与南丰镐村,皆不是周都镐京遗址,周都镐京应在斗门镇一带。”(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SS198203010.htm)也可以判断镐京应在西安西南,因为斗门镇在西安西南。
另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版第547页对“镐”的解释是:“周朝初年的国都,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初稿,未修订)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3: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首科状元杨砺
岳麓版必修Ⅰ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二目“选官制度”谈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我专门提及了户县庞光杨家堡的北宋状元杨砺。
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  (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共产生了22位状元。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
http://dict.youdao.com/wiki/%E6%AE%BF%E8%AF%95/#
庞光镇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宋代第一状元杨砺之墓位于此。并有请陕西巡抚毕源所书之墓碑一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huxianw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12
杨砺
 
类 别:         文状元         朝 代:         宋
曾用名:         不详         生卒年:         930~999
字:         汝砺         号:         不详
籍贯(古称):         京兆鄠         籍贯(今称):         陕西户县
及第时间(中历):         宋太祖建隆元年         及第时间(西历):         960年
科 别:         庚申科         名 次:         进士第一人
授 官:         枢密副使         谥 号:         无
著 作:         无
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了,他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守孝期满,他以奉禄不足以奉养母亲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去赴任。不久,又因母亲患病而辞官。

  开宝九年(976),诣阙献书,杨砺被召试于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后入京,迁光禄寺丞。母亲病逝,他居家守孝期满,转为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理而名著朝野。

  端拱元年(988),杨砺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真宗曾问其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后真宗知其为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淳化六年(995),赵恒立为太子,杨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赵恒登基后,拜杨砺为给事中,判吏部铨,负责铨选官吏。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去世,享年69岁。真宗十分悲痛,对宰相说:“杨砺耿直清苦,正欲重用之时去世……。”遂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杨砺兵部尚书。

  杨砺为文崇尚繁琐,无一定师法。在翰林院时,起草诏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著有文集二十卷。
http://www.huxianbbs.com/thread-25425-1-1.html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916391.html
(初稿,未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0: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程颢任户县主薄
岳麓版必修Ⅲ第4课《宋明理学》中提到“对理学的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2007年7月第2版。第15页)
偶成 時作鄠縣主薄 (《户县志》上题目是《户城西郊》)
  
雲淡風輕(清,《户县志》)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
旁人不識予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註:鄠縣,在陜西省。今作戶縣。http://www.chengshi.org/bbs/Arch ... =60&ID=15604&Page=2

程颢不拘小节,简易和气, 对学生和善亲近;求学者也多乐于接近他,其教学使学生感到自由自在、心情畅达,“如坐春风和气中”(注 :《明道学案·附录》。
http://www.chengshi.org/bbs/Arch ... =60&ID=16397&Page=2

程颢(公元1032年-公元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曾任监察御史。公元1057年,25岁的程颢考中进士,同他一起中进士的有苏轼、苏辙、曾巩、张载。在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先后做过陕西户县主薄、南京上元县令、山西晋城县令、河南扶沟县令、朝廷监察御史。
http://news.lyd.com.cn/content/2011/7/27/957349.shtml
椐明朝郑瑄在《昨非庵日纂》中记载:有一天,二程去一士大夫家赴宴,席上有一妓女作陪,百般劝酒,大献殷勤。程颐多少还顾及理学家的面子,拂袖而去。但那个程颢就像日本鬼子见了花姑娘,原形毕露,“尽欢而罢”。第二天,程颐来到程颢家,仍旧怒气未消,责问他不该不顾身份,和妓女黏糊在一起。谁知程颢竟恬不知耻地说:“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抡起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劈头盖脸就倒打了一耙。
  程颢是个老流氓,伪君子,可程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叔父有一个小妾,小鸟依人,面若桃花,他早就垂涎三尺,想入非非。叔父一死,二人就眉来眼去,搞和平演变,不久就钻进了小婶子的热被窝。
http://laiba.tianya.cn/tribe/sho ... 99&articleId=323250
宋仁宗嘉祐二年 ( 1057), 时程颢二十六岁中进士 , 与张载、苏轼、朱光庭、苏辙、曾巩同第。宋仁宗御殿亲试 , 大加赞赏于他。 (《 二程集》)
宋仁宗嘉祐三年 ( 1058), 程颢二十七岁 , 被调任京兆府鄠县主薄 ( 陕西省户县 ) 时 , 曾破除了石佛 " 放光 " 蛊惑民众之谣言。南山僧舍有石佛 , 岁传其首放光 , 远近男女聚观 , 昼夜杂处 , 为政者畏其神莫敢禁止。先生 ( 程颢 ) 始至 ,曰自是不复有光矣。
http://www.hnslly.com/index/new-s.asp?newsid=942
主薄
zhǔbù官名。掌置。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文献通考》卷六十三:“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习凿齿曾为桓温的主簿,时人曰“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此为主簿权势最盛之时。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设主簿,惟御史台、诸寺等署有之。唐诸州以录事参军取代主簿。南宋中叶后,御史台也不设主簿。元诸寺、监、院有关人员,或称主簿,或改称典簿,县主簿简称为簿。明、清太仆、鸿胪二寺及钦天监称主簿,太常、光禄二寺及国子监称典簿,县署则仍称主簿。均系低级之事务官。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指古代掌管官府文书帐薄的官员。
http://baike.baidu.com/view/215166.htm
 程颢北宋(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
  
程颢画像
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程颢全身像
[1]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http://baike.baidu.com/view/80397.htm
(初稿,未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2: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革命在户县
岳麓版必修Ⅰ第15课讲《辛亥革命》,结合《户县志》(1987年4月)和《辛亥革命在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讲讲当时的户县。
宣统三年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陕西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西安城光复。农历九月三日(公历10月24日),户县在西安上学的青年赵济之、王生蔚、王枫阶、王拂亭等人,打着“灭清复汉”的白旗回到户县,与知县缪延福接洽后,宣布响应反正,社会秩序较安定。(《户县志》1987年4月,第24页)
“(二)各州县响应及全省光复……其次是哥老会党,如户县、……榆林等地的会党头目组织武装力量,逐知县,杀恶吏,宣布光复。”(《辛亥革命在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7页)


尘封百年家庭秘史——一个鄠县关中冷娃与陕西辛亥革命的故事

如果不是电视连续剧《关中枪声》,那么一个鄠县关中冷娃与陕西辛亥革命的故事就可能永远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了。因为这段尘封百年的家庭秘史,所以让我内心深处感到沉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认识的巨变,那年那月那时的事情,骤然让人感到沉重之余,又感到释怀和愉悦。也许,在家庭里,这个关中冷娃的所作所为可能是一种耻辱。于是百年来,从无人提起,也无人问津。也许,那个时代,在外族人眼中、心中,对这个关中冷娃的牺牲和逝去,认为是一种无知、愚昧、很傻的结局与报应,是十分不值得去做的事情。除了些许同情,些许哀怜,些许佩服外,多半是蔑视、轻视、奚落、羞辱交加,落井下石的眼神。

     《关中枪声》的热播,勾起了老人们的记忆。这种记忆的表述,没有掺杂任何讨好、或者羞辱的思绪和情怀,而是对陕西辛亥举义百年往事的追索。看着剧中的大小人物,忽然间感到自己的身边居然也有和剧中一样的原形人物。虽然自己没有见到,但是自己听老人讲过啊,依然还能感触和抚摸到这段历史的悲壮和激昂。毕竟一百多年了,如果没有这部电视剧,这段历史当然会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这段故事,如同一个“植物人”,悄然被一部电视剧“唤醒”了。春节以来,我久久地沉浸在这段尘封百年的家庭秘史中,陷入了历史性的思索,还是把这段压在心中的故事写出来,算是对曾祖父先辈们的一种怀念和告慰。

     老人说,啥是关中冷娃?这电视剧里演的这伙男人,真个是冷娃半吊子。咱村当年就出过这些不要命的冷娃。辛亥年武昌起义了,陕西也响应。如果没有哥老会,没有山堂这些冷娃,那么陕西人能把满人的江山夺来。老人说,“老三”曾威风一时,无人敢挡,结果呢?到西安参加什么“杀鞑子”的辛亥革命,不也牺牲了。唉,农民还是好好做自己的庄稼好。

     有人说,“老三”是户县渭河一带,大王地区的山堂首领。平时,说话带着关中人的撑、冷、硬、犟、倔。走到哪里,无人敢嘣他的刀。一天,“老三”手持镰刀,带着一伙人,把一个地主家的牛给杀了,分给可怜人吃。地主忍气吞声,不敢报案。“老三”经常跑到周至、眉、长安、蓝田等地搞联络,一句话,他们的气候很大,势很大,关中道到处是他们的弟兄。“老三”的家庭殷实,不需要他做买卖挣钱。他的事情,村里人也没人敢问、敢议论,心里都知道是清廷通辑的哥老会组织的人。“老三”长得一表人才,念多少书已经不知道了。听说,拉扯很大。村里北村的张玉成和他是朋友,他经常到西安和户县的乡党联系。有宋村的刘自新等。村里的哥老会组织都是秘密的,如果被抓住肯定杀头。反正,“老三”的名气很大。一些亲戚出于好心,对“老三”的母亲说,你要管管你娃,操心出事,枪打出头鸟,檐头谁出的早谁先烂,这社会乱的很,不管谁坐江山,谁穿龙袍,谁当皇上,咱老百姓还是民啊。母亲说,我给娃说,娃不听,管不住,娃倔强的很。如果出了事,咱就当没这个儿啊。



户县县北渭河滩这一带,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经济萧条,百姓民不聊生。随着瘟疫、烟毒、兵匪、灾荒的洗劫,许多家庭都陷入到吃这顿,不敢想下顿的饥寒交迫生活境地。“老三”所在的定舟村,在县北虽然是个大村,但是同样饱受这样的艰苦生活折磨。村中住草棚的人家很多,“老三”家住着瓦房,家里日用有祖上到甘肃等地做生意积攒的财产支付,还不是太苦寒。老百姓的日子,除了种点薄田,或者拉长工、打短工外,就是在这块贫背的土地上挣扎。风不调,雨不顺,年荒难逃,噩运袭来,贫病交加,百姓生活凄惨不堪。“哥老会”组织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了,多少带点江湖成分,打富济贫的事情时有发生。陕西的哥老会组织有3万多人的力量。关中道的长安、户县、周至、眉县一带人数很多。清朝视其为反动组织,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到了民国初年,曾经就取缔过。纵观陕西的辛亥革命,没有“哥老会”是不可能成功的。

     老人说,西安杀“鞑子”那天是九月初一。“老三”后半夜翻墙走了,走时,还背走了家里的一口铁锅,拿走了楼上的那把大刀。拿铁锅干啥?嗨,挡枪子呢!拿刀干啥?杀满军,革命呢!“老三”的出走,村里20多男人的集中消失,使这个村子陷入到一种悲伤和焦虑之中。人们在村口悄声议论。今天肯定要出大事了。孩子忽然不见的家庭整个白天关了门,等待着孩子的平安归来。一些被家人阻挡在家的娃娃,哭着发着脾气。到了下午,一些从大王镇赶集回来的人传递着一个消息。“老三”把娃娃哄弄到西安了,今天中午西安枪声大作。汉人开始杀满人了。这一消息,顿时笼罩在村子上空。家里没有了做饭的“锅”,没有了孩子,没有欢笑。

     不久,“老三”有了消息。在陕西西安九月初一那场所谓的“革命”中牺牲了。老人说,西安派人送回了安家费,也就是现在的抚恤金。活着的,给3两银子。死了的加倍给7两银子。“老三”阵亡伴随着安家费的到来,在村中成为议论的焦点。去了20多人,回来了两三个娃。“你娃不是很张吗?不是谁都不敢惹吗?不是想杀地主的牛就杀吗?人家地主还没来得及告状呢?好,好,好,跑到西安弄啥去哩?看,看,看,死了。革命是个啥?自己的命才值钱呢?自古以来,成者英雄败者老贼。得到儿子的死讯,母亲哭得死去活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平安归来,内心就揪成一团。娃呀,“老三”是怎么死的?有的人说,替大都督长安张云山死的。“老三”奉命给送信,叫人家清军抓住杀了。有的人说,“老三”连杀10个清军士兵后,背后挨了一枪死的。有人说,“老三”和几个弟兄在进攻时,被炮炸伤,流血过多耽搁了。有的说,“老三”假扮张都督,和满人说事,叫人家糊弄欺骗,诓骗而杀了。过了几年,张都督死时说过,豹子替我死过了一次,这几年,咱算是多活了几年。关于“老三”的死因众说纷云。母亲知道,村中的石作砺、宋村的刘自新等人在起义时都是有军衔的人,不久也因病而亡运回来。孩子死了,这种人生结局十分让人痛伤。巷子里的人除了安慰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来疗治一个母亲的伤口了。一口铁锅,一把大刀,一条生命,一个关中冷娃,为了所谓的举义,牺牲后仅仅得到了7两银子。

之后,随着曾祖父母亲的逝去,“老三”这个冷娃的事情再也无人问津和提及。显然,这个家庭把他的事当做一种被人蔑视的耻辱永久埋在心中了。牺牲的关中冷娃何止“老三”一人啊!我问,“老三”为啥要走上这条路?人们说,他到处说自己要革命,要追随孙中山。为什么不怕清廷通辑?人们说,他怎么敢明目张胆讲,也是暗地联络这样讲。如果走露风声肯定杀头的!不过,“老三”还是英雄啊。他活了多少岁?老人们睁大眼睛,从嘴里毫不含糊地说出一个年龄,令我震惊。“24岁”“安家费7两银子”“还没成家呢”!“那时,他的势大的很,村里都知道他的名气啊!方圆几十里,他的弟兄多的很。”“可惜,可惜了。”

     1998年春,我的父亲叫李崇学去逝时,在渭丰乡政府工作的我刚30岁。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老三”的事情。只知道我的祖父叫李逢德,1957年病逝时,我的父亲才17岁,祖父也许没有来得及告诉“老三”的事情,也许不想让娃娃知道这件事。我的曾祖父叫李应龙,是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商人。据父亲回忆,那时,家里很富裕,因吃大烟败了家。曾祖父死的时候,我的祖父还没有结婚。曾祖母姓文,是现在陕西鄠县渭曲坊村北堡人。听说是大财东家文家的女儿。当时也是门当户对。曾祖父只有我的祖父一个儿子。祖父结婚时,还是渭曲坊舅家文家帮忙操办的。曾祖父和曾祖母何年何月逝世,我不得而知。曾祖父的二弟叫李应虎,人称“老二”。三弟叫李应豹,人称“老三”。“老二”后辈人丁兴旺,至今我们两家世代居住定舟村东仁府。“老三”呢?如果不是《关中枪声》这部电视剧,我不会知道“老三”这个曾祖父的!苍天有眼,岁月不老。世事沧海桑田之后,这段尘封百年的家庭秘史忽然明晰。是喜是悲还是忧?“位卑未敢忘忧国”“革命未捷身先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揭竿而起”许许多多词汇忽然间充斥脑海。也许关中冷娃的性格,注定了他们的命运。关于“老三”的传闻,从村中外姓人的口中,至今说出,现在说来,应该是人们在辛亥百年之时,对历史人物的一种敬仰,对几近消失的往事的一种弥补,对于一个鄠县关中冷娃与陕西辛亥革命情怀的释却。

     从定舟村步行到大王镇,从大王镇步行到西安府。曾祖父“老三”刹那间,完成了一件历史使命。我钦佩并深切缅怀这位曾经并不知晓的曾祖父——李应豹(英豹)。虽然他的名字没有进入辛亥革命历史英雄谱,但是在我心中依然是一条汉子,一个英雄,一个关中冷娃。他死时才24岁,出生时间约为前清,公元1888年左右。昨天,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家里见过的一把大刀,很长、很重。隐隐约约听祖母曾说过:“碎娃不准摸啊,这上面有血,杀过满人”。至于是谁用过的?当时没有细问。那把刀现在在哪里?不得而知,听说早已卖了废铁。1979年,祖母张桂清去逝时,我才11岁。

辛亥革命的枪声,在陕西关中平原打响后,自然对全国革命起到了鼓舞,振奋作用。户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那时的哥老会组织究竟怎么样?那时的革命形势和火焰如何燃烧?那时的关中冷娃、刀客、山堂之类的门派、仪式、范围、座次如何?作为1968年出生才43岁的我,因为事老人嫩,加上未曾考证,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仅仅从电视上知之一、二。关于“老三”,曾祖父李应豹(英豹)的故事,顺着思绪不由自主写了这么多文字。谨此,向曾祖父等鄠县、长安、盩厔、郿县、蓝田、渭南、临潼、高陵、三原、泾阳、兴平、咸阳、韩城、陕西乃至全国的辛亥先烈们致以崇高敬意。复兴中华,时不我待。百年沧桑,世事浮沉。大好河山,风光无限。并向《关中枪声》电视剧的原著作者樟叶和导演、演员们致敬。
2011年2月10日中午2时
http://news.hxw163.com/2011/0211/27953_2.html
(初稿,未修改)

发表于 2012-1-24 11: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展怎么样了
发表于 2012-1-25 12: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啊,希望能早点看见你的作品。到时我也想要一本。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9: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涵 发表于 2012-1-24 11:55
进展怎么样了

放寒假,歇了几天。开始补课了,可以继续整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00: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军过户县
  岳麓版必修Ⅰ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提到“红军长征”,可参考《户县志》(1987年4月)和《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一、1932年11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率领下,由长安县沣峪进入户县境内,在焦将、王寨、庞光镇等沿山一带村庄驻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打击贪官恶霸;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农民;向人民宣传革命道理。11月28日,西进至五庄、马家河、冯官寨、柿园、曹家堡等村时,蒋介石嫡系部队由长安出发,追及红军后续部队,在朱家堡展开激战。红军猛烈还击,击退敌人进攻。战斗中,毙敌团长1名,俘敌一百余人,打死、打伤多人。11月29日离户西进。(《户县志》1987年4月,第417页)
二、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吴焕光、程子华、徐海东等率领下,由安徽出发长征,于7月16日途径户县。抵达庞光镇后,又分兵两路,主力部队直走周志、户县交界处的上涧子(注:1958年蒋祖白甘归户县);另一路由县城附近西进,侧翼掩护。当晚在上涧子集中,稍事休整后,又继续西进。红军所到之处,书写标语,宣传组织群众,并在庞光镇处决了杀过红四方面军伤员的长安县张加娃;在上涧子处决了由长安县引镇、子午镇带来的豪绅恶霸二十余人。
三、1936年1月23日,陈先瑞率部分红军出涝峪口进驻土门子,稍事补充休整后,即继续西进。
(《户县志》1987年4月,第417页)
再往西走,抵户县以南的傍徨镇(庞光镇,下同)。部队分两个梯队前进,张国焘带第一梯队的十一师、七十三师先行,我和陈昌浩带第二梯队的十师、十二师殿后。我们还在傍徨镇附近休息,敌人又来了。我起床一看,哟!南山上的敌人已经摆开散兵线,向我驻地扑来,东面、北面也有敌人逼近,情况很危急。不管三七二十一,紧急集合队伍,组织反突击。激战数小时,歼敌胡宗南师一部及陕军警备旅数千人的我第一梯队闻讯返来接应,战斗已近结束。红十师代师长曹光南不幸牺牲。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西行转战三千里》,《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第2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本文系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上)》之第七章,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7月,第218至232页)                                                                                                                                                                                                                                                                                                                                
十二月一日伪第一师独立旅至,断我进路,前后夹击之于长安西南七十里之彷徨镇(户县庞光镇)。一击敌乱,我战士闻言伪第一师至,都争进为“缴自动“也。结果,只三十二团得自动三支、机关枪四挺、二三百,尽破之而去。
(陈昌浩《红四方面军西征》,《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第3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陈昌浩时任红四方军总政治委员,1933年7月25日写的《红四方面军英勇斗争史略》之第五节)
红四方面军过户县
中共户县县委党史办公室供稿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红四方面军到户县庞光、焦将、化羊等地,二十八日离户西去周至。红军到后,地下党组织主动同红军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开展活动。在红军所到之村,普遍开展了打土豪分粮食分财物的斗争。
地下党组织配合红军做工作
刘秉三回忆:一九三二年古历十月二十九(阳历十一月二十六日),是焦将西堡过十月会的前一天。早饭后队伍来了,男女能跑的跑了,养骡马的把牲口都拉着跑出去了,跑不动的老人关了头门恐惧地看着军队的举动。队伍宿营在东西焦将、王寨二堡、化羊村三堡、庞光镇三堡,在各村都首先作宣传工作,提着黑罐罐,拿着大刷子,在墙上写标语。战士看见老人就说:“老伯伯,不要怕,我们是红军呐,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我们是替人民打土豪劣绅和白匪的呀。”村中的共产党员听说是红军,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个个都以群众的身份出来帮助红军作群众工作,向自己村子的人说:“都不要怕,这是红军,红军是我们穷人的军队。”于是群众很快消除了顾虑,关门的把门开了,躲藏的从各个角落出来了,欢迎红军到自己家里去。
红军凡见有群众的地方,就向群众宣传。晚上,某部连长程修发,在他住宿的铺旁烧了一堆火,一边取暖一边向围在火边的群众讲解革命道理,将红军与匪军的区别,从打土豪分粮食讲到革命胜利后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并给群众看了从中国敏感词过滤手中缴获的冲锋枪,还看了红军的军旗。
红军的纪律很严明,不拿贫苦农民的东西。古历十月二十九日,焦将村的群众把原来为过会蒸的小馒头,拿出来给战士们吃。战士们问,小馒头卖不卖?女人们说,不卖钱,你们吃。战士们听说不卖,连动都不动,转过身就走了。有一个妇女给红军战士补了衣服,战士给她钱,这个妇女不要,战士就向她解释说这是红军的纪律。红军战士借群众的碗筷,吃完饭后洗净擦干如数还给群众。炊事员同志洗罢锅后,把所用的灶具绑在担子上,顺便就把垃圾、柴灰打扫的干干净净。群众都说:“这么好的队伍,真个没见过,老天爷睁眼,让这些人赶紧成了事,叫老百姓也享两天福。”村里有几个知书达礼的老头们说:“即是古来施行仁政的王者之师,也没有红军这样好,红军将来一定要成大事,凡是反对红军的一定要灭亡。”
二十九日午饭后,红军动员贫雇农到四个财东家里去分粮食。贫农们怕红军走了以后财东家报复,踟踟诿诿不愿去,经红军同志的教育和鼓励,才把粮食拿回去了。有几个老弱之家去不了,战士们就扛着粮食送到他们的家。当时凡分到粮食的贫雇农们都说:“那答寻菩萨,红军才是真正救命的活菩萨。”
二十九日傍晚,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同志派了两个年约十七八岁的传令员,叫我到司令部去。到司令部后,陈昌浩同志拉着我的手,叫我坐下烤火。他向我了解了党在陕西的组织情况,白匪在陕的分布力量,我把握知道的情况作了汇报。他还问我,你看把陕西作我们的根据地,对革命是否有利。我从地理、经济、政治、群众基础、军事等方面作了分析,认为在陕作根据地,那简直是天府之区了。昌浩同志听后,给我讲了很多道理又说:“我想叫你给我们帮忙,是不是可以?”我说:“党叫我干啥都行,我完全听从你的指示。”昌浩同志说:“那好极了,我们队伍走的时候,我再叫你。”我们的谈话直到农家吃晚饭后才结束。
古历十月三十日(阳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大清早,陈昌浩同志又把我叫到司令部。他说:“正东方发现敌人,请你找个忠实可靠的同志去探一下。”我走出门,他又把握叫回去说:“探不到敌情不要紧,可不要让敌人反探了我军的消息。”我说:“放心吧”。我叫地下党员刘生玺去完成这个任务。生玺探听后回来对我说:“高渠堡已成白匪阵地,有一师人,向我们的防线射击。”我把这个情况立即向陈政委作了汇报。他叫我不要离开村子,最好在家里,说有事需要我就好找了。
早饭后我到村东看了一下,有顺着河堤向南走,看见前面走着步兵,紧随着是机枪队,最后是迫击炮和炮弹,用骡子驮着,还有军医和担架,看来是准备打仗的样子。半响午陈政委又把我叫去,任务是赶快发动群众,给部队做干粮,面由司令部发,不到中午就把干粮做好了,并烧好了开水,送到前沿阵地。这一天白匪的机关枪、大炮从早到晚就没有停,我军阵地却鸦雀无声,一枪未打,沉着应战。
古历十一月初一日(阳历十一月二十八日),我们村子的人起床后,发现红军都走了。我当时好像失去了什么一样,想起陈政委给我说的话,要我一块走,但他们走时为什么又不叫我,是不是嫌我能力不够,我觉得很惭愧。但到十一月初十日,程修发连长又回来了。他对我说:“我军已进了辛口子。陈政委叫我去商州去看贺龙,顺便给你送信,并说贺龙来了你可一块走。”我把信拆开看,他是这样写的:“屏珊同志:我们走的时候没来得及叫你,请你莫要见怪。贺龙已到商州,修发前去接洽,贺军来时请你随行勿误。祝你健康。昌浩。”修发走后,我在家等了两个月,没见贺军来,我随军工作从此也就耽搁了。
红军走时,给焦将庵庙留了三十八名伤病员。当时正是严冬,御寒的柴火多由焦将村的群众供给;内科病人由刘生玺请黄柏坡的一位老先生治疗,生玺给诊疗费,老先生分文不受;外科病人的用药,除红军走时留下的以外,不足部分由刘生玺出外购买。伤病员吃的粮食也由刘生玺设法购买,焦将村的群众还是经常给端着吃。到了次年春天,大部分伤员身体恢复,有的又去找红军,踏上征途。(根据刘秉三一九六〇年的回忆材料整理。刘秉三又名刘安仁,户县焦将村人,中共地下党员,“文革”中失踪)
青年学生到军内参观学习
杨自修回忆: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吃午饭时,群众都说东边过来队伍了。那年我在西安上学,因时局紧张,学校停课,疏散回家。听说过队伍,我便拉着家里的骡子躲在后寨亲戚家。第二天,听说来的是红军,出于好奇和敬佩红军,我便回家去看个究竟。走到炉丹村附近,碰上在西安上学的两个同学,我们便一路同行。到了庞光镇北边,碰到了红军的哨兵,盘查后领我们到营部,去团部,在问清我们是学生后,待我们为上宾。叫我们吃了饭,又介绍到师部。师部政治部主任是个女的,姓张,大脚。她不时和我们谈话,讲共产党的政策,还给了一些书和宣传材料。后来又打算叫我们去见徐向前总指挥,徐当时住焦将,打电话去,那边说:“徐总到前沿阵地上去了。”因而没去成,我们感到很遗憾。
当晚部队西开。行前,政治部张主任对我们说:“红军不拉人,你们愿意参加,我们欢迎,如果不愿意,参加我们一个大会后再回去也好。”我们看到红军生活艰苦,又正在战争中,没有勇气参加。就说我们正在上学,还想读到毕业,不过还想参加红军的大会。当晚随军西行,走到朱家堡东边,因有战事,大家在一片树林里避了一阵,半夜以后在楼观台休息。早饭后一位同志领我们去楼观台东沟见徐总,因徐总刚出去,又没见到。
到辛口子入山,约行五、六十里,天已傍晚。一同志来给我们说,队伍进山后,前后拉百十里,大会不能开了,叫我们回去,还给了每人两块银元,开了路条,同给红军引路的一个山口子人一同返回。我们整整走了一夜,拂晓前出山。这时发现围追红军的中国敏感词过滤军队(听说是刘恩茂部),以半圆形包围了山口,不时的向山口开枪射击。我们弯着身子跑到那个带路人的家里,避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已在被包围之中,于是只好把红军给我们的书籍、材料塞到炕洞里烧掉。天亮后离开这个家,走出村子不远,便被中国敏感词过滤中央军便衣侦查队挡住,带到周至马召受审。
红军每到一处,搞宣传工作的就提着墨水罐子,在墙上书写标语。条条内容新鲜引人,如“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打土豪分土地”,“开大仓分粮食”,“反对刮民党、取消杀民主义”,“反对拉伕派饷”,“穷人不还富人债”等。红军官兵衣服破烂单薄,伤员照顾不过来,沿途掉队不少,在东西焦将村就有数十人,庞光镇等地也有。红军虽然处境相当艰难,但军纪严明。
一当时天气严寒,红军宁肯在祠庙、官房、农家堂屋地铺而睡,一律不进卧室。
二不白拿群众一针一线,反把饭端给群众吃,吃了群众的粮食、蔬菜一定给钱。群众带路或者做了他事,一定给报酬。用了群众的东西,找不到主人,一定放钱。
三心里有群众,有纪律。说话和气,没有听到有一个群众挨过红军的打骂,也没有那个妇女受过红军的欺负。我们几个学生在红军的几天中,生活上也备受关心,张主任还几次让我们骑她的骡子。我们在跟随红军的几天中,和几个被俘的中国敏感词过滤军官拉过话,他们说,被俘后受到非常宽大的待遇,认为红军才是正义之师。
红军这次行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且战,且走,斗志很坚,多次击溃中国敏感词过滤的围剿。红军进驻焦将、化羊村、庞光镇一带,中国敏感词过滤中央军尾追而来,在焦将东北的炉丹村西北,庞光镇西南,双方多次小打,红军不轻易发动攻击,一旦打起来则相当勇敢,中国敏感词过滤军队的伤亡总是数倍于红军。
在保峪坊南一个大冢上的战斗时比较激烈的。那是十一月二十八日下午,红军已全部西拔,住在保峪坊的中国敏感词过滤军队在大冢上架设数挺机枪向红军扫射,打死打伤红军数人。中国敏感词过滤军的子弹激怒了红军,从朱家堡西进的红军,数十名战士折而向东,在敌人密集的枪弹下,猛烈冲击,直扑至大冢,消灭了大冢上的敌军,数名敌军团、营长被击毙,缴获敌人的,其中有机枪数挺。这个仗打的干净利落,只用了个把钟头。红军走后,驻在保峪坊的敌军捉住了两个红军伤员,开腹挖心,残酷杀害。
学校复课后,我回西安上学,看见《大公报》上登载了一条消息,说在户县炉丹村一带战斗很激烈,中央军获得了很大胜利,消灭了红军多少,多少。我看了后觉得真是太可笑了。(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四日)
打土豪、分粮食
崔志强回忆:我今年七十五岁,家住户县化羊村。
民国二十一年,红军来到我们这里,脚到就宣传,叫农民不要惊怕,说:“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革命成功了,穷人就有饭吃。”红军在化羊东村十字庙开会说,咱们穷人所欠富人的帐债,一概不要给他还。红军把化羊东村崔十一、崔十三两家的出租土地的契约和借贷约据,当众点火烧了。这是我在跟前亲眼见的事。接着,红军叫穷人拿口袋去地主家装粮食,我村地主崔世昌在楼上放的粮食很多,群众装了他四十石左右的麦子。但我村去的人少,外村的人多,本村人怕地主以后报复。红军走后,倒算回去的粮食是少数。
红军走时,我村西门外庙内留下个红军娃,姓李,腿带重伤,不能行动。我村的崔庚礼、崔彦邦二人疼爱这个青年红军战士,天天给小李喂汤、喂饭,经管了四五天,但没搭救下。
红军到村后,一个战士让我拉牛给他套碾子,整整碾了一下午,第二天又碾了一上午,到中午听到吹号声,才停了碾子。在碾米中我俩交了好朋友,他给我两把花生吃,叫我去当红军。他临走时,我心里过意不去,给他装了四五升包谷面,他心里也不过意,给了我半斗稻子。我俩分手的时候,他笑了,我也笑了。(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
杜生昆回忆:我是户县化羊村人。民国二十一年阴历十月二十九日(阳历十一月二十六日),红军到我们村里住。十一月一日黎明向西进军。我记得给村里写的标语是“实行土地革命”、“种地不纳租”、“穷人不还富人的钱”、“打富济贫”等。红军将崔宪昆、崔来胜等地主的粮食、衣服、钱分给了穷人。红军走后,群众一致反映,红军是好军队,不奸淫妇女。(根据杜生昆一九六〇年七月二十八日谈话记录整理)
邢文博回忆:我是户县焦将村的人。民国二十一年古历十月二十九日(阳历十一月二十六日)红军在我村住。红军刚到时,在墙上写了“打富济贫”、“中国敏感词过滤土豪劣绅”的标语。领导我村穷人分了地主邢万邦、钱宝、钱胜、吴继祖等家的稻子、麦子、玉米。红军走后,在庵庙留了十三四名伤员,村里的穷人给他们端吃端喝,有几个老婆老汉给凑粮食、凑衣服,找医生看伤。伤好后,有的回家,有的在当地做活。红军走时,我们东村和西村有两个姓刘的跟红军去了。(根据邢文博一九六〇年七月二十九日的谈话记录整理)
高映育回忆:我是户县穆家堡人。民国二十一年古历十月二十九日(阳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午,红军到我们村,三十晚向西进军。在我村写的标语有“开大仓,穷人赶快来分粮。”将我村高行政家的粮食给穷人分了,大约有几十石。分粮的人还有新寨的。还将庞光镇“恒盛魁”商号的粮食、钱、油、盐分给了穷人。红军在我村留了一个伤员,伤好后回部队去了。(根据高映育一九六〇年七月二十八日的谈话记录整理)
郑尽言回忆:我今年六十九岁。一九三二年古历十月三十日(阳历十一月二十七日),红军由南山一带经过在我们炉丹村,和中国敏感词过滤军接火打了一仗,激战中,打死了敌人一个团长。红军宣传中国敏感词过滤土豪劣绅,革命要使穷人有饭吃,有衣穿,把我村地主尚锡荣的粮食和买卖铺子里的油、盐、杂货拿来分给了穷人。有些人不敢要,红军把东西送到他们的家。红军走后,地主尚锡荣把分过他家东西及粮食的穷人租种的土地,都夺走了。(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
群众经管红军伤病员
关振凯回忆:我是户县穆家堡人,今年七十四岁。民国二十一年古历十月二十九日(阳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午,红军到我村。我家有一盆酱(浆)水菜,他们用二斗麦换走了。我还给部队裁剪过衣服。部队走时把五个伤员放到我村姓左的家里,并给了二十块银元。这五个伤员有两个伤重,分别于第二天和一月后死亡。三个伤轻些,两个第二天晚上找部队去了,只剩下一个姓张的,后来在我家住了三年,又到徐海东部队去了。这个伤员后任红军团长,解放后曾任河南军区副司令员,一九六九年还来看望我家和村里的群众。直至现在我们还有书信来往,亲如一家。(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五日)
(第101到109页,《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地点 户县庞光
    “红军不轻易发动攻击,打起来则相当勇猛,中国敏感词过滤军队的伤亡总是数倍于红军,报纸上却报道说,‘中央军’获得了很大胜利……真是太可笑了。”
    红四方面军过户县是1932年11月26日,到了户县庞光等地。那天中午,正在西安上学的杨自修吃着午饭,忽然听人们议论说东边过来军队了。学校一下紧张起来,停了课,疏散学生回家。杨自修也躲到亲戚家。  第二天,杨自修听说来的这支队伍是红军,出于好奇,便回家去看个究竟。走到炉丹村,还碰上两个同学。到了庞光镇北边,见到红军的哨兵。
    得知他们是学生后,红军战士们让他们在营部吃了饭,又介绍来师部一个女政治部主任。“那女主任姓张,她给我们讲了共产党的政策,又打算叫我们去见总指挥徐向前,后来说徐总指挥到前沿阵地去了,没见成,我们都很遗憾。”
    那个干练的女主任说:“红军不拉壮丁,你们愿意参加,我们欢迎;如果不愿意,跟我们几天看看也好。”
    杨自修他们看到红军生活艰苦,又正在战争中,没有勇气参加,就跟随了红军几天。没想到收获颇丰———“红军虽然处境相当艰难,但军纪严明:那时天气严寒,红军宁肯在祠堂、农家堂屋打地铺而睡,谁也没有进农家的卧室;真是宣传的那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反倒把饭端给群众吃。”
    还有,“红军每到一地,搞宣传工作的就提着墨水罐子,在墙上写标语,如‘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土地’,‘反对刮民党、取消杀民主义’……”
    红军的行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且战且走,斗志勇猛,多次击溃中国敏感词过滤的围剿。杨自修听说,红军进驻庞光一带时,指战员还在休息,中国敏感词过滤中央军就尾随而来,从东南北三面包抄,红军在炉丹村西北、庞光村西南,与敌激战。“红军不轻易发动攻击,一旦打起来则相当勇敢,中国敏感词过滤军队的伤亡总是数倍于红军”。
不久,学校复课了,杨自修返回西安上学。他看到《大公报》上登载的一条消息,说在户县炉丹村一带战斗很激烈,中央军“大胜”,消灭了红军多少多少。杨自修心里明白真实情况是怎么回事,“觉得真是太可笑了”。 http://www.ctbn.cn/news/ShowInfoqk.aspx?ID=60431
《西北文化日报》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报道摘录
军息:四十九旅旅长杨渠统督率各部自攻下子午镇,又连攻克复鸭子头、花园头、内院头、桥村等地后,徐向前股,即被严密包围于新村、陈村地区内,日前复经杨旅长渠统督部猛烈攻击,冲锋肉搏,我第一师胡宗南部及六十五师刘茂恩部紧跟尾追袭击,至日昨上午将该匪包围于芦丹村(户县属境)地区内。
(第152页,《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红二十五军过户县
一九三五年七月十六日拂晓,红二十五军四千余人,从长安县沣峪口出发,踏上继续长征的道路,连日冒雨沿秦岭山边的小道,向西急进。
当日上午进入户县。一路经宋村、焦将、庞光、卢丹、务庄、柿园、曹家堡、石井村、水磨头,抵达户县西南边沿的上涧子村;一路由太平路、焦将、王寨、庞光、卢丹、占管营、马营、吕公寨、斑竹园,亦到达上涧子村。沿途各村,红军在墙头、基石、大树上刷写了许多标语,宣传红军长征的意义,说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号召群众起来抗租、抗捐、抗粮,“穷人不还富人钱”,“开大仓、分田粮,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由于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沿途村民的爱戴,群众烧水端茶、送馍、煮蛋,欢迎红军,有的群众自动为红军伤病员抬担架,当向导。卢丹西村的崔志强,不顾家里老人有病,积极为红军带路、抬担架,松红军到周至县辛口子,进秦岭时,经战士们再三劝阻才返回,临走前,红军给了他二块银元,以资酬谢。沿途群众感到红军官兵平等,相亲相爱,情如兄弟,有的青年就随红军走了。卢丹村的魏志得,当时是个十六岁的放牛娃,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从小就听红军好(红四方面军在一九三二年冬到过该村),是穷人的队伍,所以一心相当红军。这次红二十五军一来,他就跟着红二十五军团走了。行军到上涧子村宿营时,团里领导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只有姓没有名。团首长说,小魏一心一意要当红军,为穷人求解放的志向今日实现了,就叫“魏志得”吧。
七月十六日晚,红二十五军在上涧子和附近的水磨头、丈八寺、新城等几个村子宿营。军部设在上涧子天主教堂内。第二天,在村里碾麦场上搭起了台子,准备召开群众大会,因天下大雨,没有开成。战士们只好分散开展群众工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在水磨头村斗争了地主肖耀、张志道;在新城村斗争了地主张三;在丈八寺没收了富户的大烟土;在上涧子村镇压了曾枪杀过我红四方面军战士的中国敏感词过滤分子童子强。将天主教堂的几十石粮食和当地豪绅的衣服、粉条分给了穷人。红军在上涧子住了两夜。
七月十八日上午,红二十五军进入周至县境……
(第248到249页,《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中国工农红军户县游击队布告
  本游击队是革命的工农劳苦群众,因受不了中国敏感词过滤豪绅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全中国革命浪潮蓬勃发展中生长起来了!
  我们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组织,是为着一般穷人利益而斗争的,帮助和领导户县千百万穷苦兄弟,抗粮抗款!不交租、不还债!分粮吃大户!分派豪绅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呼应着全国苏维埃红军运动,彻底摧毁中国敏感词过滤统治,驱逐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出境,使户县工农劳苦群众从中国敏感词过滤豪绅地主资本家的统治下得到彻底解放。
  本队所到地方,纪律严明,公买公卖,保护行旅(指劳苦群众)、保护商业(指小商人),不动农民一针一线,并要反对白匪那样奸淫焚烧抢劫。
  亲爱的劳苦兄弟们!我们的生活已经痛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整天做工打柴喝米汤!受够了豪绅地主们的狗气。今天是大家从地狱下面露面的日子,赶快斗争起来!和本游击队铁桶般的密联着!向豪绅地主作坚决的斗争!中国敏感词过滤中国敏感词过滤统治!建立户县新苏区——工农兵政权!
                                                                                                  队长:高云峰
                                                                                             政治委员:杨靖远
                                                                                          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十日
摘自《西北真报》。《户县志》1987年版,第651页。


未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23: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五计划在户县
岳麓版必修Ⅱ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谈到一五计划,户县与一五计划关系密切。
余下镇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从那时起,在16.7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1954年,原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在余下建设845厂(后改为惠安化工厂),1958年基本建成,自备电厂(后改为陕西省第三热电厂、户县热电厂),1957年12月开始发电。(第343页,《户县志》1987年4月出版)
(845厂)惠安化工厂:户县,单基无烟药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3455d010006aj.html

户县至西安的铁路于1955年兴建,1956年3月1日正式通车。此路北接陇海线,南至余下,户县境内长18公里,是国家修建的厂矿单位专线。(第257页,《户县志》1987年4月)
善政兴邦。
这句话是孔夫子二千多年前在潼关外说的。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陕西户县余下镇规划建设了热电厂和惠安化工厂等大型企业。然而,户县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县,关中人素有金周至银户县之说,足见户县农业生产条件之美好,热电厂和化工厂的原料与产品皆需外运而来。1955年5月,西户支线开工建设,同年12月建成通车,西户支线长41公理,设三民村、新西北、马王村、户县、余下五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206a7010095lc.html
惠安化工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
http://www.huxianwang.com/forum. ... ad&tid=16132&page=2
发表于 2012-1-31 2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敢问您那个学校的?有志有为,敬佩!出书后赠我一本。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0: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古拉 发表于 2012-1-31 22:11
支持楼主!敢问您那个学校的?有志有为,敬佩!出书后赠我一本。

出书比想象得困难得多,文章题目太大,是为了置死地而后生。让自己下定决心编下去。并且自己写得少,整理得多,拿来主义,资料归类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1: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娘子军诞生于户县
作者:李红生    文章来源:《金户视野》   
    由于天造地设的原因,女性与战争的关系从来都是微妙而间接的。20世纪,海南岛上出现过“红色娘子军”,她们是艰苦奋战在岛上的琼崖纵队里的一支“娘子军”,使我想到了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平阳公主。巾帼英雄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儿红装换战袍。
    娘子军最早出现于隋末唐初,它的发起人和领导人是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反隋。随后,平阳公主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柴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领是西域来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兴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的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
    公元617年平阳公主与李世民在渭北会师中国敏感词过滤了隋王朝,建立唐朝。李渊称帝后,封李氏为平阳公主,称李氏统领的军队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女中豪杰;威武将兵,旌旗猎猎。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不让须眉,独树一帜招兵马,娘子军威天下闻。娘子雄关今犹在,千年常忆女将军。
平阳公主统领的“娘子军”与我们常说的“娘子军”并不完全相同,那时候的娘子军只是统帅是女性。真正的完全由女子组成的“娘子军”,源于太平天国,这是一千多年后的事。
(作者:李红生    文章来源:《金户视野》)


隋大业十三年(617),各地反隋义军蜂起,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残暴成性的隋炀帝,横生疑忌,对功臣宿将大加杀戮,迫使唐国公李渊举兵反隋。时李渊第三女平阳公主与丈夫柴绍同在京城长安,忽得李渊密信,令柴绍火速赴太原,共图义举。夫妻商议,公主力劝丈夫赴命,愿自己一人独当留驻重任。公主年仅十六、七岁,临危不惧,率领亲兵转赴户县,以在户县之庄院为依托,开义仓,济饥民,散家资,募兵勇,不到一月,高树反隋义旗于户县南乡陈兵坊一带(此村之名即由此而来)。并驰书堂叔李神通,求其劝说长安大侠史万宝归附;一时户县一带各股义军首领李仲文、丘师利、向善仁等也相率奔投。公主又差亲信马三宝,说服拥兵万余雄踞周至县司竹园的何潘仁汇兵,一举攻破户县城,接着挥师西进,连下周至、武功、始平(今兴平县)等县。义军所向披靡,声威大振,京城长安震惊。隋京师留守关内讨捕大使屈突通,慌忙调集大军进剿,但连吃败仗。此时,公主率领的士卒已过七万,号称娘子军。这支以妇女为主帅的起义军,在以后频繁的征战中,驰骋疆场,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唐开国后,唐高祖李渊对公主备极厚爱,特诏准公主置幕府、设僚属,享有与王子同等的地位。据记载,公主以后又曾率娘子军镇守苇泽关(年山西平定县境东北),为纪念公主的卓著战功,后人遂将苇泽关改名娘子关。公主死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时年仅23岁。
(《旧唐书•柴绍传》、《通鉴目录》、《重修户县志•卷九》,第411到412页,《户县志》1987年4月)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天国在户县
岳麓版必修Ⅰ第13课是《太平天国运动》,本来以为户县历史上可能与它没有关系,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在南方。无意中看到《户县志》第412页有如下文字:“同治三年(1864)四月,太平天国军蓝二顺率部由湖北入陕西,到户县秦渡镇。”(《重修户县志•卷九》)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8: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时告一段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