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任户县主薄
岳麓版必修Ⅲ第4课《宋明理学》中提到“对理学的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2007年7月第2版。第15页)
偶成 時作鄠縣主薄 (《户县志》上题目是《户城西郊》)
雲淡風輕(清,《户县志》)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
旁人不識予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註:鄠縣,在陜西省。今作戶縣。http://www.chengshi.org/bbs/Arch ... =60&ID=15604&Page=2
程颢不拘小节,简易和气, 对学生和善亲近;求学者也多乐于接近他,其教学使学生感到自由自在、心情畅达,“如坐春风和气中”(注 :《明道学案·附录》。
http://www.chengshi.org/bbs/Arch ... =60&ID=16397&Page=2
程颢(公元1032年-公元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曾任监察御史。公元1057年,25岁的程颢考中进士,同他一起中进士的有苏轼、苏辙、曾巩、张载。在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先后做过陕西户县主薄、南京上元县令、山西晋城县令、河南扶沟县令、朝廷监察御史。
http://news.lyd.com.cn/content/2011/7/27/957349.shtml
椐明朝郑瑄在《昨非庵日纂》中记载:有一天,二程去一士大夫家赴宴,席上有一妓女作陪,百般劝酒,大献殷勤。程颐多少还顾及理学家的面子,拂袖而去。但那个程颢就像日本鬼子见了花姑娘,原形毕露,“尽欢而罢”。第二天,程颐来到程颢家,仍旧怒气未消,责问他不该不顾身份,和妓女黏糊在一起。谁知程颢竟恬不知耻地说:“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抡起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劈头盖脸就倒打了一耙。
程颢是个老流氓,伪君子,可程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叔父有一个小妾,小鸟依人,面若桃花,他早就垂涎三尺,想入非非。叔父一死,二人就眉来眼去,搞和平演变,不久就钻进了小婶子的热被窝。
http://laiba.tianya.cn/tribe/sho ... 99&articleId=323250
宋仁宗嘉祐二年 ( 1057), 时程颢二十六岁中进士 , 与张载、苏轼、朱光庭、苏辙、曾巩同第。宋仁宗御殿亲试 , 大加赞赏于他。 (《 二程集》)
宋仁宗嘉祐三年 ( 1058), 程颢二十七岁 , 被调任京兆府鄠县主薄 ( 陕西省户县 ) 时 , 曾破除了石佛 " 放光 " 蛊惑民众之谣言。南山僧舍有石佛 , 岁传其首放光 , 远近男女聚观 , 昼夜杂处 , 为政者畏其神莫敢禁止。先生 ( 程颢 ) 始至 ,曰自是不复有光矣。
http://www.hnslly.com/index/new-s.asp?newsid=942
主薄
zhǔbù官名。掌置。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文献通考》卷六十三:“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习凿齿曾为桓温的主簿,时人曰“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此为主簿权势最盛之时。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设主簿,惟御史台、诸寺等署有之。唐诸州以录事参军取代主簿。南宋中叶后,御史台也不设主簿。元诸寺、监、院有关人员,或称主簿,或改称典簿,县主簿简称为簿。明、清太仆、鸿胪二寺及钦天监称主簿,太常、光禄二寺及国子监称典簿,县署则仍称主簿。均系低级之事务官。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指古代掌管官府文书帐薄的官员。
http://baike.baidu.com/view/215166.htm
程颢北宋(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
程颢画像
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程颢全身像
[1]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http://baike.baidu.com/view/80397.htm
(初稿,未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