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629|回复: 26

[户县报导] 崛起的中国牛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6 17: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早在战争年代牛东世界文明,改革开放后牛东乡合并为秦渡镇,一直冷落的牛东村呈现昔日的繁荣,牛东每周六为集市日。
100_0112.jpg
旭日东升
100_0153.jpg
牛东的路标
100_0158.jpg
繁华的集市
100_0166.jpg
100_0167.jpg

发表于 2011-11-26 19: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26 2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应改为:“崛起的世界牛东”。经济繁荣,亚洲第一!
发表于 2011-11-26 21: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崛起啊!
发表于 2011-11-26 23: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7:}落寞
发表于 2011-11-27 19: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雄起雄起~~~~~~~~
发表于 2011-11-28 09: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支持!多拍点更好。
发表于 2011-11-28 16: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崛起崛起啊。
发表于 2011-11-29 07: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够繁华的,中国第一
发表于 2011-11-30 16: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30 16: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崛起的中国牛东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3: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东的历史:
    西安市户县秦渡镇牛东村有六个自然村(北牛村、中牛村、牛一村、牛二村、牛三村、牛四村):1939年中国敏感词过滤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开始进驻户县牛东;1944年5月中美合作所第三训练班(中国敏感词过滤的特务训练机构)由河南临汝风穴寺迁到户县牛东;清朝武科进士梁化凤死后葬在牛东村苍龙河边;牛东村中堡有历史悠久的牛东曲子社,上述来源于1984版《户县志》
100_0158.jpg

100_0154.jpg

100_009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4: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东村由三个村子组成。最南面的村子叫大牛东或者大堡子,也是牛东村中最大的村子,初解放时有两百多户人家,其中有二十八家地主,有三大姓:王姓,孙姓和贾姓。王姓和贾姓的势力大,解放前在外面有做官的,大牛东村村子外东北面的贾家祠堂和西南面的王家祠堂修的很有气派,房顶上有砖雕的脊兽,墙壁也是全部用砖由底砌到顶。解放后贾家祠堂成了国家的粮库,王家祠堂和附近的孙家祠堂以及旁边的庙宇用来作为村子里的小学。大牛东村有高大的城墙和四个城门,城墙里面是两横(东西方向)一纵(南北方向)的街道,城墙外面是护城河,我们老家户县人把它叫做城濠。西南面的城濠还连接着一个小池塘。城濠和池塘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垂柳,片片荷叶碧绿点缀其中,簇拥着几只粉红色的出水芙蓉,群群嫩黄色鸭子悠然的游来游去。夏天时,村子里的小孩在城濠里游泳戏水,到了冬天,城濠里的水结冰了,小孩子在上面玩溜冰。在我上中学时,语文课中有一篇节选儒林外史中王冕学画那一篇课文,当我读到课文中对雨后池塘的描写时,就很自然的联想起我们村子的城濠和池塘,同时也和王冕一样,发出“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的感慨。
    在大牛东村的西北面,有一个几乎和它联在一起的村子叫中牛东村和中堡子。中牛东村在解放初大概有一百多户人家,姓氏比较杂,主要的大姓氏有贾姓,崔姓,刘姓和郭姓。我就是崔姓。中牛东村也有城墙和护城河,我家在南护城河边上。但是它的城墙没有大牛东的城墙高大雄伟,村子里有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显然中牛东人没有大牛东人富有。中牛东村西面不足五百米有一座坟墓,墓塚有两三层楼高,墓塚的东西北三方是环绕的墓梁,墓塚的南面是供奉祭奠用的石桌案,石桌案南面墓道两边对称排列着的石文官,石武将,石马,石羊等石像生雕塑。那时候当地农民很愚昧迷信,说石文管有灵,就在石文官的脚下点蜡烧香求药,求的药是燃烧后的香灰。我们村子的小孩子经常去坟墓里爬石马石羊玩。石羊低,很容易帕上去。石马很高,很难爬上去,我从来也没有爬上去过,能爬上石马的小孩子很以此为骄傲的。我上小学时,学校的少先队还在墓地里举行队日活动,少先队员分成两组寻找隐藏在坟墓草丛里的目标物,比赛看谁先找到。这个墓的主人叫梁化奉,是清朝的一个将军,在收复台湾的战争中阵亡,死后就安葬在我们村子的西边,所以这个坟墓叫做梁家坟。听村子里老人讲梁化奉的脑袋和一个胳臂在战争中被砍掉,所以他的坟墓里埋的尸首的脑袋和一个胳臂是假的,有的人说是用金子做的,但是以后坟墓被挖掘开后证明这种说法不是真的。梁化奉的家住在距我们牛东村东北大约七八里的小丰村,小丰村归长安县管,是长安县的西边缘和户县接壤,在沣河岸边。梁家为了造福桑梓,方便百姓,就在小丰村附近的沣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当地人叫这座桥为梁家桥,在当时是我们那里通往西安的交通要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每到清明节和除夕,梁家的后代还来梁家坟烧纸上香来祭奠他们的祖先。合作化以后,随着政治空气的急剧左倾,梁家的后代也就不敢再来祭奠祖先了。到了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梁家坟就被挖掘并夷为平地。
    在中牛东村的北面相隔不到二百米有一个小村子叫北牛东村,解放初只有三十多户人家,所以也叫小牛东或者小堡子。北牛东全村人都姓李,是由一个祖宗繁衍下来的,村子里男子汉的小名(乳名)是由父母随便起的,他们的正式名字(我们叫官名)则是请有文化的人或者私塾先生按辈分来起名字的。小牛东没有城濠,只有一小段低矮的城墙和一个西城门和东处村口,村子里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村子的人过着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吃的粮食是自己田地里种的庄稼。吃的肉是自己养的猪,不过人们生活得很清苦,平时几乎不吃肉,在过年过节时才吃少量的肉。养的猪在过年时才杀,自己留一小部分肉,其余的就卖掉了,有的人家里穷,根本就不杀猪,直接把养的猪卖掉了。人们很少吃菜,平时吃的菜是在田地里挖的野菜,过节时才买些菜或者吃自己地头里种的小菜。调料中的醋是自己用麸皮发酵制作的。酱油对村子里的农民来说是奢侈品,基本不用它,只是盐必须要买。我们老家的人吃饭离不开辣椒,吃的辣椒也是自己地里种的,西安的八大怪里就有“辣椒当做菜”这一怪的说法。过节时喝的米酒是自己用大米或者小麦发酵做的,很甜,但是酒的后劲大,也能醉人。村子人是喝不起茶的,人们用一种叫做沙菓树的叶子代替茶叶,用沙菓树叶子浸泡的开水颜色金黄,略有甜味,很好喝。
夏收农忙时劳动强度很大,天气十分炎热。为了保证体力来完成紧张繁忙得夏收,老家的人们除了平常吃的三顿饭以外,上午和下午还要加餐两次,并且必须要有米酒。加餐是在干活的现场地里面吃,吃的食物是由家里的小孩子送到地里去。我也给地里干活的人送过饭,当我把饭菜和酒送去了以后,在地里面干活的大人们叫我和他们一起吃饭和喝酒。我们家里做的酒很甜很好喝,我就多喝了些。吃完饭后我带着装有碗筷和其他餐具的篮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酒性发作了,我迈不开步走不动路,眼睛睁不开特别想睡觉,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在路旁的一个小树林子里的草地上躺下睡着了,这也是我的第一次醉酒,睡醒之后才走回家去。
    村子里的人穿的衣服也是自己做的,从种棉花,纺线,织布,染色,裁剪,缝制全部是农民家里的女人劳作完成的,甚至衣服上面的纽扣也是自己用布条盘绕制作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生活。那时人们洗衣服不用肥皂,用的是皂角树结的果实皂角,洗衣服时把皂角砸碎,利用皂角里碱性的白色黏液去污,或者用野草灰灰菜煮水产生的碱性液体来洗衣服。一般是在村子旁边的小河里或者城壕里洗衣服,把要洗的衣服用水浸湿放在一块石头上面,用一个木制的洗衣棒槌槌打来取掉衣服上面的汗渍和污物。
    农民吸的烟是自己种的旱烟。平时把成熟的旱烟叶子晒干揉成粉末状放入袋子保存,用一根竹管或者其他材料做的管子把铜制的烟袋锅和铜制的烟袋嘴连接起来就成为一个吸烟器,叫做烟锅。吸旱烟时把烟叶末装在铜制的烟袋锅里点燃,用嘴巴咬住烟袋嘴来吸烟。点燃烟时要用火柴,那时候火柴缺,就用火绳代替,火绳是用容易着火但是又燃烧较慢的长纤维植物材料编织成的。农民们如果买不起火绳,就用豌豆蔓编织代替。人们还用钢做的火镰敲打火石取火,取火时要在火石上面要放一些硝子,硝子是处理过的棉花,容易着火。把辣椒蒂烧成灰后和旧的棉花一起放进水里浸泡多时,然后涝出棉花晒干就成了硝子。用火镰敲打火石产生火花,火花点燃硝子,再把点燃的硝子放在装有烟末的烟袋锅上面引燃烟末。抽吸水烟时还用到煤子,煤子是用一种易燃的厚黄色纸卷成一个小纸管,先点燃煤子,吹灭它的火焰,但是它还在缓慢的燃烧,当需要火焰点燃烟末时,用嘴巴向着煤子吹出一股急促而短暂的气流,煤子就又燃起火焰,点完烟末后,再将其火焰吹灭。水烟袋锅是用黄铜制作的,它可以让点燃的烟气先通到水烟袋锅底部的水里,然后再经过吸管被人吸入。
    户县的农民除了过一些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之外,还要过他们所住村子里自己的节日,叫做过会。户县的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或者两个自己的特定过会的日子,一般过会的日子都在夏收夏播以后和冬季农闲时节,所以过会的目的显然就是庆祝夏季的收成和一年劳作后的休憩。如果到了某一个村子过会的那一天,天刚刚一亮,村子里的人们就起来打扫村子里的街道和家里房前屋后的卫生。卖菜卖豆腐和卖肉的小贩也很早就挑着担子来到村子里叫卖,大概十点以后小贩们就撤退了。如果你家就在这个村子,你家的所有亲戚都要派代表带着小孩子穿着新衣服拿着礼物到你家来做客,也就是说过会的村子里各家各户都要招待自己家里的客人。客人一般是十一点左右到,休息寒暄片刻就入席喝酒吃饭,先吃菜喝酒,再吃主食。
    户县农民炒菜的手艺不高,主要原因是平时不经常吃炒菜,但是户县农民做的臊子面很好吃,叫做摆汤面,和岐山面有些相似,但是味道和岐山面不一样。五六十年代前,农民自己做米酒喝,现在农民自己一般不做酒而买酒喝了。主食一般是面条和馒头,户县南山脚下有水田的地方也吃米饭。不过户县农民办理丧事时请客吃饭就必须要吃米饭,也许是因为米饭是白色的缘故。户县人把米饭也叫蒸饭,所以有一句骂人的话就是:“什么时候吃你的蒸饭?”,意思就是你什么时候死。
    酒醉饭饱之后,抽烟喝茶,休息聊天,互相交流信息,大约三点以后,客人就各自回家了。客人带来的礼物大都是糕点水果之类,是盛在竹篮子里拿来的,客人回家时,竹篮子不能空,主人必须要回赠一些礼物给客人,也是吃的一类东西,有时候还相互赠送一些自己种植的而对方没有的收获。也许唐诗中的“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就是描写的这种农闲时节过节狂欢的情节。
    有时候有些的村子在过会那天还要唱戏,可以是自己村子里的剧社演戏,也可以是请其他村子的剧社演戏,演员都是农民业余演员,很少请专业的剧社演戏。唱的剧种一般是秦腔和眉户。秦腔是西北五省流行最广的戏曲,眉户则是流行在关中地区的一种戏曲,眉就是眉县,户就是户县,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在陕甘宁边区编写的“夫妻识字”和“十二把镰刀”等歌曲都是采用的眉户曲调。
    在中牛东的西南面有一片营房,这些兵营是总部设在长安王曲的***中央军校西安分校的分部,它的正式名称叫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所以当地人都简称它为第七分校。兵营都是很简单的土木结构平房。第七分校为了扩大营房,就要筹集木料砖瓦,为此他们就打散落在农村的庙宇的注意,为了不引起周围农民的注意和反感,就在晚上偷偷的拆掉庙宇,运走木料和砖瓦。所以当地的农民给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第七分校,一派胡闹,白天睡觉,晚上拆庙,。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美国在重庆正式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中美合作所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十多个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简称中美训练班,第三期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于一九四三年成立于河南临汝县风穴寺,一九四四年因战事关系迁往我的老家牛东村,驻进第七分校的营房。中美训练班里面有美国顾问和教官,我们村子人把这些美国人叫大鼻子。由于有美国顾问和教官住在我们村子,就给我们村子带来了篮球棒球等体育活动,篮球和棒球也就成了我们村子人喜爱的体育活动。解放后,我上小学体育课时,老师还教我们如何打棒球和篮球。棒球,篮球比赛时裁判用的许多术语也是英语,但是当时我还没有学习英语,不知道这些英语的内容和含义。直到以后我开始学习英语,才慢慢猜出一些术语的英语含义。比如打棒球时打出左右两个端线的球叫“反包”,我估计就是英语里面的“failed ball”;出局叫“奥塞”,可能就是“out side”,后来我们村子里的人如果说“把你干掉”或者说“你完蛋了”时就说“把你奥塞了”或者说“你奥塞了”,俨然成了我们当地的外来语;篮球里面的带球走叫“窝克”,大概就是“walk”。这个中美训练班肯定是和当时的军事和军队有关,因为在我们村子的西北方向有一个中美训练班的靶场,中美训练班撤走以后我们村子里的小孩子经常到做靶场的农田里挖子弹壳来玩。美国顾问还经常在我们村子里拍照片和拍电影,听村子里的老人说在美国有一个记录片,名字就叫“牛东村”,不知道这是否确实。美国顾问会说一些简单的中国话,他们经常说的最多的一句中国话就是“顶好”,就是very good 的意思。有一次一个美国人看到村子里的女人赤脚站在城濠水边,用棒槌敲打放在一块石头上洗着的衣服,他发现这是拍照中国女人缠裹的小脚的最好机会,就一边拍照一边说:“顶好。”,哪个洗衣服的女人就回答骂他说:“顶好你妈的×。”,美国人听不懂,还回答说:“顶好,顶好。”。
     解放后这些营房就成了解放军的营房。可是营房不够解放军住,还有许多解放军就住在牛东三个村子里农民家的空余房子里,我家的厅房就住着一个解放军的参谋长和他的家属。我们村子西面有一个庙,叫做三官庙,是解放军的食堂,合作化以后就成了生产队的饲养室。当时解放军还征用了大牛东西面的一片农田作为训练场地,训练场地里有独木桥,深沟壕,木板墙,铁丝网等训练器材,解放军穿着护胸用木在训练场天天练刺杀。解放军还放映电影,当时我们村子还没有电,解放***的是手摇发电机,由几个战士轮番摇动发电机发电来给电影放映机供电。放映电影是在露天进行的,解放军整队坐在中间看电影,老百姓坐着或者站着在周围看电影,有些小孩子还爬在旁边的树上看电影。那时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所以每到放映电影时人们就把放映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小孩子对看电影更是感兴趣,不管冬天有多冷夏天有多热,都减少不了他们看电影的热情。那时候的电影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现在我还能记起那些电影的名字:“大地重光”,“钢铁战士”,“翠岗红旗”,“智取华山”。
    解放军从我们村子撤走以后,在我们村子旁边的这些营房曾经被用做民办中学,邮政所,兽医站等不同的用途。以后由于生产队的占用和拆迁,房子年久失修的倒塌,最后这个营房就慢慢的由大变小,最后就彻底的消失不见了。以上来源于网名户县后生的帖子,热烈欢迎户县后生来逛牛东每周六集市
发表于 2011-12-13 17: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改革开放时候合并到秦渡镇的,说的时间也太早了。
发表于 2011-12-23 21: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帽子太大人太小。
发表于 2011-12-23 22: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好的街道  脏车啥了  
发表于 2011-12-28 17: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8号路口还是9号路口???拍得不错希望能多拍一些本人的家乡在8号路边离牛东不远,本人从四中毕业的,现在外地工作收入中等!!!
发表于 2011-12-28 17: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2:}
发表于 2011-12-30 07: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东开始设立集市应该得益于九号路口的拆迁。
发表于 2011-12-31 12: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在八号 路口还是九号路口 不错     楼主 有赶集 是尽量 多拍一些   本人 在八号路边 看着很是亲切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