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9606|回复: 1

[今日画乡] 《诗度360》主编梁庄谈 户县的民间艺术(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08: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1.jpg
梁庄满怀激情地在讲述自己的故乡陕西户县的民间艺术。

2.jpg
听众一边听一边记起了笔记。

3.jpg
听到精彩处,听众情不自禁鼓起了掌。

4.jpg
听众提问。

5.jpg
讲座结束后,粉丝们上台与梁庄交流。

  “很多人听我说是陕西户县人时,都会问:还有这个县吗?我说当然有,而且户县还很有名呢。其实,中国有三千多个县地市,每个县地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己的家乡户县也不例外。”10月30日下午,《诗度360》主编梁庄充满激情地为听众讲述了自己故乡陕西户县的民间艺术。

  【户县农民画】 走出陕西 走向国际

  梁庄首先介绍了户县的基本情况。他说,户县历史悠久,是周天子时期的上林苑,素有“西安后花园”、“银户县”、“文化县”等美誉。户县虽然只有五十多万人口,是西安市郊县,但其名声却响当当。户县素有“画乡”之美称,不仅是因为其风景美丽如画,更是因为户县几乎人人都爱画画,而且画画的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不仅仅画,还画出了名堂。农民画不仅走出了西安,走出了陕西,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近年来,数千件作品应邀在4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近2万件作品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

  户县民俗绘画源于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与当地戏剧、舞蹈、民间社火、竹马、旱船、龙灯等丰富的民间文化形式有着深厚渊源,地域特色明显,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画作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勾画出户县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饱满,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对比,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粗犷中蕴涵细腻,浓艳而不失淡雅,古拙中流露天工。1988年,户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在户县,一提起农民画,人们便会想起李凤兰、刘志德、雒志俭、樊志华、刘知贵和王景龙等民间画家。在他们的带领下,户县涌现出了2000多名较专业的农民画作家,他们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们画土地、画庄稼,画猪狗牛羊、画农家小院,画他们的生活。

  【户县民歌】 家喻户晓 人人爱唱

  陕西民歌全国有名,《兰花花》、《信天游》、《东方红》等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爱唱的歌曲。户县的民歌主要是眉户,眉户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郿县(今眉县)、鄠县(今户县)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户县北部沿渭河一带,流传着很多民谣(歌),是儿童们游戏时朗诵的歌谣。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游戏的内容逐渐更新,这些民谣有逐渐消失和湮没的危险。这些民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值得搜集整理和抢救发掘。

  随后,梁庄还用户县方言为大家念了多首民歌,纯正的方言、亮堂的嗓子,令台下听众发出阵阵掌声。据他介绍,他选取的这些民歌都是当地老艺人樊义廷老先生收集和整理的。

  “飞机飞机嗡嗡嗡,炸弹撂得嗵嗵嗵,快拉壮丁去当兵,打败日本保和平。”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的民谣。当时日寇飞机频频轰炸西安和近郊,估计是当时动员青年参军的歌谣。赵寿山将军、关麟征将军的部队里就有许多户县青年浴血抗日。

  “敲梆子,敲梆子,走过南巷北巷子,只敲梆子不敲锣,敲锣就要出大祸。”旧社会各乡村巡夜人敲梆子报平安,如有匪警、火警就敲锣。锣声四起,全村人齐出动。如有锣声,就有灾祸发生。

  “炸呀炸,炸馃子,西头来了一伙子,借盐呀吗借醋呀?翻个身儿过年呀。”这首民谣反映了解放前农民生活的贫困。富裕人家炸馃子过年,而穷人还要借盐借醋过年。梁庄说,小时候家里都穷,借盐借醋是常有的事,而这种事一般都是小孩子们干的。

  【户县剪纸】 既有情趣又可做装饰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剪纸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寓意有趣,形式多样,技艺精湛。陕西剪纸尤其以陕北和户县著名。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啥好,先看手儿巧”,手巧就是看剪纸和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绣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聪明。而今,在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便在一起互相学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模仿。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陕西民间剪纸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样式,其符号语言大致可分为四类:生命符号、繁衍符号、母体符号和辟邪符号。这些符号语言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希冀,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户县皮影戏】 与河北滦县驴皮影齐名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曲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中国皮影戏在北宋时已有演出,据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饰、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以丑貌。”至元代,皮影戏一度成为军中文娱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由于成吉思汗的军事远征,还将皮影戏带到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而后英、法、德的皮影戏才随之兴起。现在二十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北京皮影的人物、布景等艺术制品。在明代,被称为“宣卷”的皮影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武宗五德三年(1508年),曾在北京举行了包括皮影戏在内的百戏大会演。清代初叶到中叶是皮影戏的全盛时期,陕西、河北、北京、山东、山西、东北、湖南等地都是盛行皮影戏的地方。在清初的皮影作品中,头脸全靠单线表现性格和身份。清中叶后,京剧影响了皮影的造型,皮影出现了生、旦、净、末、丑等脸谱。清末以后,皮影戏渐趋衰落。

  解放后,皮影戏得以恢复和发展,各地皮影剧社相继而起,并在北京举办了多次全国会演。皮影戏的表演特点是以声带画、声画统一,注重唱工和人物造型,同时大量采用布景,构成多幕多景的戏剧形式。皮影戏表现内容丰富,演出轻便,有“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之说。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皮影戏又可分为许多类别和剧种,以西北户县的牛皮影和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较著名。

  梁庄最后说,家乡的这些民间艺术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值得现代人学习与思考,对文学创作也很有借鉴意义。他说,最近他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民间艺术的根本出路,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怎样让民间艺术传承以及专业创作如何从民间吸收营养。

  本报记者 左永霞/文 覃忠武/图

发表于 2011-11-7 08: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您好!梁庄先生十月三十日在哪讲座,给大家交代清楚。看到此贴很兴奋,也很茫然不知道什么讲座?谢谢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