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347|回复: 2

[历史人文] 户 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30 1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户 赋
蕞尔小邑(1);
千年古国(2)。
背踞秦岭,北临渭水;
衣带双都(3),襟连两河(4)。
丰京故里;周城近畿。
国史发轫地;温柔富贵乡。
丈八梗稻(5) ,炭谷琼花(6);
户杜竹林,南山檀柘。
物产丰隆,号为陆海;
土地肥腴,称为土膏。
山蕴玉石,金、银、铜、铁,豫章之丰;
原产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
百工所取给,
万民所昂足。
此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7)
史由夏启,发祥悠久;
啟蟄而郊,龍見而雩(8)。
雄山秀水,孕育古代文明;
地灵人杰,荟萃人文精英。
颛顼(9)辖民,五世延祀而生鲧(10);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11)。
甘水桥上,犹闻《甘誓》(12);
首阳山下,仍听《薇》歌(13)。
知义傲千古忠臣义士;
知宜羞百世奸臣贼子。
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14)。
王季被戕(15),商祚倾覆;
周公致仕,姬姓繁昌(16)。
灵台恢恢,宇内树望;
丰宫巍巍,天下崇周。
灵沼遥萦林麓之表,沼莫辨於穷流;
灵囿远抱川原之秀,台靡遗於层构(17)。
秦皇囚母萯阳(18),挟灭六国之威;
汉武扬鞭上林(19),呈平四方之志。
陈平(20)割肉俎上,其意固远!
娄敬(21)献策咸阳,见识超人。
东方(22)诙词谐语,直言无忌;
司马(23)靡句丽赋,喻谏甚深!
跛足凿齿(24),作《汉晋春秋》,承汉为正 ,千年绵延;
丑貌道安(25),序道行般若,大哉智度,萬聖資通(26)。
帝香氤氲罗汉寺(27);
佛光幽微紫阁峪(28)。
白乐天(29)巢阁读书;
韦端己(30)旧居“浣花”。
王九思(31)淹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才情烂漫,史称“七子”;
张玉德(32)书法,肥不露肉,瘦不露骨,珠园玉润,人称三绝。
明道书院,春草郁郁(33);
丰川(34)遗迹,杨柳依依。
其境也:
川原秀丽,风景优美;
河流纵横,安翔徐回。
渭河古渡,沙鸥漫飞、水天一色;
玉蟾仙台(35),麦浪翻滚,拂袂稻喧。
钟楼近眺炊烟晓露,远瞻山色晨曦(36);
西郊路接青云绿萼,芳搴紫魏长堤(37)。
滟潋漾清波;
逸韵杂音歌(38)。
上林苑中纡馀委蛇,酆镐潦潏;
天子骑下驰骛往来,东西南北(39)。
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清风潋滟舟影远;祥气氤氲笛声清(40)。
吟社客归秦渡晚(41);
桃李阴秾太史桥(42)。
公输雕仙宫玉阙,神斧造化千古瑰宝;
鲁班绘蜃楼霞阁,天工成就万世奇珍(43)。
草堂古刹(44)云绕禅气;
全真祖庭碑遗道风(45)。
其山也:
月映圭峰(46);
日照紫阁(47)。
巃嵸崔巍,崇山矗chù矗;
吐芳扬烈,郁郁菲菲。
高冠下泻,龙腾天宇,叱咤风云,激流荡雾掩日月;
霞雾上腾,蛟撼山岳,啸吼光电,震霆奔雷惊鬼神!
飞瀑溅珠,岩青雾寒,登峰凌顶观云海;
狂猿啸林,松翠苔冷,卧石揽月听涛声。
天柱巍巍,岭映晴光,乌道转折,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林海莽莽,松润黛色,激流曲荡,登高峰何言万事空(48)!
迨至近代:
豪杰辈出,英才频仍。
或为民主斗士,或为抗日英雄。
或为科学巨子,或为艺坛精英(49)。
红色堡垒,演绎革命好剧(50);
地下组织,传递战斗真经(51)。
红军过境,燃起星火点点(52);
农协抗争,掀起巨焰熊熊(53)。
可歌可泣裕光;可赞可佩康行(54)!
屠刀施砺东索(55),我民何惧?
交农逼走贪官(56),何等威风!
有志青年赴延安纷纷续续(57);
革命红旗展古城飘飘盈盈。
炳焕新天,万民欢腾;
奋力建设,自力更生。
基层干部汗水激荡;
各业群众热血奔腾!
农民画享誉中外;
银户县扬名星空。
有杨伟名(58)者:
乡村哲人;
思想先锋。
建言献策;
词切情浓。
《形势怀感》震惊理论各界;
《一叶知秋》预兆改革春风。
爰至今日,
朗朗户县,锦绣前程。
华章新谱,霞光粲英。
和谐社会,关注民生。
建设月异,百业日兴。
高楼林立、街畅衢通;
商厦云集,车水马龙。
国际大道,互联网连天接地通宇内;
天堑通途,高速路穿山越岭达汉中。
重教成材,学府林立,教育发展,注画乡活力;
为国效力,英才荟萃。文化底蕴,助古城腾飞。
农民画馆,映现历史,帧帧出自圣手;
上林诗苑,讴歌改革,人人皆为诗仙。
弘扬优秀文化;
构筑民族精神。
沣京工贸园中,多为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示范区内,尽是奇艳清香瓜果。
园田大地,旧貌换颜,楼房幢幢,歌声朗朗,乡村走上发展路;
农家小康,新村映翠,草坪处处.笑语喧喧,农民享尽改革福。
尽享康乐,西郊河畔喋烤肉;
漫度福寿,钟楼广场听戏声!
赞曰:
欣逢盛世,乐庆吉祥。歌唱银户,鼓振画乡。
丰秋金穗,和熙阳光。太平盛世,国运恒昌!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1: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清雍正十年,《重修户县志》,编撰人鲁一佐有言:“户县小邑,西周丰京故里也。历来人物制经,辉煌千古,冠冕三秦,……”见《户县志》673页。
(2)、户县历史悠久,早在夏代,就有有扈氏部落在此立国。
(3)、指西安、咸阳,皆为古都。
(4)、指沣河、涝河。
(5)、户县自古农业比较发达,周代以来就有水稻种植。1980年户县丈八寺村考古曾发现过周代稻谷和稻壳痕迹。说明户县的农耕历史非常久远。
(6)、金元之际的著名文人元遗山在其著的《续夷坚志》中记载:"户县(今陕西户县)西南十里曰炭谷,入谷五里,有琼花树。树大四人合抱。逢闰即花,初伏开,末伏乃尽,花自如玉,攒开如聚八仙,中有玉蝴蝶一,高出花上。"说明古时户县气候温暖,现时只有扬州独有的琼花在古时户县就有了。
(7)、户县南依秦岭,县域一半多都在山区,融寒暖气候,汇南北草木,是一个天然植物宝库。《汉书•地理志》记载:“秦地有户杜竹林,南山檀柘,号为陆海,为九州膏腴” 。竹林檀柘,名贵树木,闻名于世。又汉东方朔谏扩建上林苑书: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昂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豫章为传说中异木名。高千丈,围百尺。一说,指樟木
(8)、中国以农立国,雩祭是几千年来科学不发达情况下“靠天吃饭”思想的产物。与农业关系最密切的是雨,天不下雨,人们只好求助于上天,因此虽然王充提出对雩祭的反对,雩祭却仍然延续进行,民间的祈雨巫术则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
雩祭与龙文化有紧密地联系,殷末周初的古人发现每年冬尽春来时,有一组星就在黄昏后的东方天空出现,其形状与他们所刻的龙纹相似,这组星的出现和消失,正好与在他们观念中的龙有一致的变化,由此,他们把这组连接起来的星象称之为"龙"。古籍记载:“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龙也就成了雩祭活动中的主角。龙文化便借着雩祭兴盛和发展起来。
秦置户县,《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户县本夏之扈国也,秦改为户”,为什么要命名为户,史籍无考。近代郑鸣谦所著《周易旁证》考证户县县名“当以雩祭得名。”如果此言非虚,第一个以雩祭得名的县就是户县。
(9) 颛顼zhuān xū ,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号高阳氏,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10)《世本•帝系》说“颛顼五世而生鲧。”户县在虞朝时,先是崇国,鲧为首领;后是有扈,禹攻有扈后,也为首领。在商又为崇国。在周为丰京。
(11)传大禹是户地人,户县至今有三过村;另一说:大禹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石纽村禹穴沟。
(12)、夏禹死后儿子启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自己继承了王位,正式确定了世袭制度,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偏偏位于现今户县的有扈氏不服,伸张正义,指出“尧舜举贤,禹独与之”的正统观念反对启的行为。启发兵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在现户县西南)。战前,启作《甘誓》,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这两项所谓的罪行开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先河,以后的统治者在征服异己时常用这两句来打击对方,既冠冕堂皇,又“理正”辞严。
有扈氏战败被灭,其部众被罚为奴隶。各部落不再有异议,启的统治得以确认巩固,家天下的世袭制取代了禅让。
(13)、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 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 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户县周至交界处之首阳山。
(14)、古籍《淮南子•齐俗训》这样评论历史上有扈氏反对启的“家天下”而招致灭亡的这一事件:“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
韓愈在《伯夷頌》里这样评价伯夷、叔齐:“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15)周公季姓姬名季歷,西伯君主,是周太王的第三子,周文王姬昌的生父。季歷伐戎有功,商的君主文丁忌憚,先嘉其功而監禁之,把他餓死。周季历虽然被文丁杀了,但更加激起了周人的反抗。为殷商帝国敲响了丧钟,为周的诞生拉开了序幕。户县西渼陂池西岸500米处,耸立着高大的覆斗形土堆,这就是“周王季陵”,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 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 诗人、学者。相 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户地养老,直至去世。户县西关有姬家堡,居有有姬姓一族。
(17)周灵台、灵囿、灵沼均在长安、户县之间。详见唐徐元弼——灵囿赋
(18)萯阳宫,秦汉时皇室离宫之一。秦惠文王修建,宫在户县,秦始皇囚母之处,《旧(户县)志》在县西三里,秦惠文王所造。秦王政九年,嫪毒作乱,族,迁太后于雍萯阳宫。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
(19)史籍记载:汉武帝“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23),盩厔以东(24),宜春以西,提封顷亩(25),及其贾直(价值),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26)。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27),欲以偿户杜之民。”
(20)陈平,汉丞相。班固《汉书•张陈王周传》说:“陈平之志,见于社下”。有一次,乡里举行祭祀,祭祀活动结束之后,照例要把祭祀所用的牺牲分配给各家各户。陈平虽然年轻,却有机会为“宰”,也就是主持祭祀活动、负责分配祭肉的人。据说分得很公平,乡里父老都赞叹:“好啊!陈平这小子分得真好!”陈平当时就说:“咳!这算什么!假如我陈平有朝一日当了宰相,主持天下大事,也会像今日分配这祭肉一样易如反掌!”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说:“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户县有陈平墓
(21)娄敬(生卒年不详) 汉初齐国卢(今长清)人。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王朝完成统一后,打算定都洛阳。时娄敬作为齐国的戍卒,正被发往陇西(今甘肃一带)戍边,经过咸阳 时,他穿着破旧的羊皮外套去拜见同乡虞将军,要求面见汉高祖刘邦。虞将军见他穿着寒酸,想给他换一套体面些的衣服,娄敬却道:“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 褐见。”见了汉高祖,娄敬直言道:洛阳虽处天下之中,然“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经济残破,民怨沸腾,定都于此,利小弊大;而关中一带地腴民富,且被山带 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娄敬的建议得到张良的支持,刘邦最终决定建都长安。为表彰娄敬,赐姓“刘”,号“春申君”。西汉初年,匈奴为汉王朝北方的最大边患。汉高祖七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反叛,刘邦率军亲征。军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派出使者赴匈奴,探听虚实。匈奴将 精壮的士兵和牛马隐藏起来,示以羸弱之师,以迷惑汉朝使者。使者回来皆言匈奴易击,唯娄敬独持异议,指出匈奴将“伏奇兵以争利”,认为汉军不可出击。刘邦 不听,结果大败而归,始信娄敬见识超人,擢升他为建信侯,并向他问计。娄敬分析了当前形势,认为“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固不可以武胜也”,只有把嫡长公 主嫁给匈奴单于,实行“和亲”方是上策。后“和亲”之策成为汉王朝对匈奴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汉高祖七年七月,娄敬向刘邦提出迁徙山东豪强以实关中的建议,指出这样“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以率以东伐”。刘邦采纳这一建议,并命娄敬负责实施。娄敬所提定都、和亲、迁豪三项计策,对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势起了重要的作用。户县有娄敬庵和村落—娄村。
(22)汉武帝欲扩建上林苑,东方朔上表切谏:臣闻谦逊静悫(què,诚实,谨慎),天表之应,应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之应,应之以异。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弋猎之处,恐其不广也。如天不为变,则三辅之地尽可以为苑,何必盩厔、户、杜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也。
  (23)司马相如作《上林赋》。司马迁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以之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言虽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谏何异?”
(24)习凿齿(?~383)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有大志,发愤读书,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于世。桓温为大司马时,受桓温信任,处理机要。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制桓温野心。对后来的历史名著《三国演义》有很大影响。 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江西和道安掳至长安,寄居于户县,今户县有凿齿村。
(25)道安东晋僧人。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18岁出家,其形貌黑丑,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胁送入长安,曾长期居住户县。今户县苍游乡,旧称道安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改姓释氏,并为后世僧徒所遵行。道安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6)道安曾说:“般若波罗蜜者,无上正真道之根也。”又说:“大哉智度(亦即般若波罗蜜),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道安把“般若”说成一种体悟、返归最高的精神本体的智力。
(27)西晋太安元年(302),晋惠帝司马衷曾到户县罗汉寺(在今秦渡镇庞村)降香拜佛,并竖有《晋惠孝皇帝游幸碑》,据此可知佛教传入户县的时间当在西晋以前。
(28)户县紫阁峪内的紫阁寺塔经过考证为一代大师玄奘移骨之地
(29)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 解”。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户县旧志记载白乐天在户县割耳庄读书。
(30)韦庄(836-910),字端已,唐末五代诗人.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诗词都很有名,有<浣花集>.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户县旧志记载韦庄在户县久居。曾作过渼陂怀旧:辛勤曾寄玉峰前,一别云溪二十年。三径荒凉迷竹树, 四邻凋谢变桑田。渼陂可是当时事,紫阁空余旧日烟。多少乱离无处问,夕阳吟罢涕潸然。
(31)王九思(1468~1551)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陕西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 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同年秋,以刘瑾党羽罪名贬为寿州同知。次年,因同样原因勒令离职。曾与人合注《难经》,至 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诗文作品有《渼陂集》、《渼陂续集》,散曲《碧山乐府》、《南曲次韵》,杂剧《杜甫□春》等。
(32)张玉德 字比亭,邑庠生,户县北街人。生于清乾隆时胡,卒于道光年间。张玉德爱好诗。工于书法,尤善行单。白撰《雁字回文诗》三百六十首,文字优美,平仄工稳,音韵和谐,旋回精巧,倒顺成句。嗣后又综合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特点,以真,行、草,隶、篆五体书于碑石,为《雁字回文诗碑》。人称三绝:以雁字为诗三百余首一绝,回文二绝;真,行、草、隶、篆以仿名家书法为三绝。
(33)程颢 hào (1032~1085),教育家。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宋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二十六岁,三月,中进士;二十七岁,调户县主簿。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 其主要的理学著作《定性书》即在户县完成。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户县在清康熙朝建有明道书院,大跃进时毁。今有程明道书院后记碑留世。  
(34)王心敬,清代理学名儒。字尔缉,号丰川,陕西户县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三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年,年八十三岁。为诸生,督学待以非礼,弃去。 从李颙游,讲明正之学。总督额伦特、年羹尧先后以隐逸荐,不就。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举孝廉方正,又以老病不赴。陈诜shēn抚鄂,聘主讲江汉书院。心敬学问淹通,有康济之志。著有丰川全集二十八卷,续集三十四卷,诗说二十卷,尚书质疑八卷,礼记汇篇八卷,春秋原经二卷,关学编五卷,及丰川易说十卷,(均 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35) 户县县城西南五里的曲抱村,以唐诗“清江一曲抱村流”而得名。此处风景优美,是户县十二景之一:“玉蟾稻塍”。
诗云:
井楼沟阴陌阡连,月印塍痕绣错褊。
葱葱返入麦浪滚,飘飘拂袂稻风喧。
斜穿石径依台榭,曲抱村墟列涧缠。
野色苍茫烟雾起,还将归路下花田。
村西北有玉蟾台,传为老子西行到此以轩辕剑刮青牛而得名刮牛台,又名渼陂西南台。台上有刘海庙,曾被元世祖敕封为玉蟾宫。昔日此台四水环抱,一径通幽,翠竹掩映,绿树成荫。南有胡公诸泉,北接锦绣渼陂,周有千亩稻塍,风景极佳。杜甫写有《渼陂西南台》诗,盛赞其景。清代三善居士赞曰:“水满平畴一径通,稻畦千顷野花红。终南碧落青天外,尽在游人一眺中。”
(36)是户县十二景之一,“钟楼远眺”:
诗云:
镐京东渐一西被,此地犹传丰圯遗。
近眺炊烟杂晓露,远瞻山色带晨曦。   
冲霄鹤向圭峰缺,泼眼花重美水壝。
气象万千凭太乙,登临直上逼南离。
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始名文昌阁。清乾隆年间改称大观楼。因位于当时户县县城中心,又被称为中楼。后因楼上置有钟鼓报时(早晨日出时敲钟,黄昏日落时击鼓,为古代的报时方式,称为“晨钟暮鼓”),老百姓又俗称钟鼓楼。
中楼为四角攒尖重檐三滴水建筑。楼基台座用蓝色巨砖砌成,呈正方形,边长22米,高6.4 米,四面各有高4.12米、宽5.58米的拱形门洞,连通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门楣上嵌有青石横额,每面各有两个阴刻的楷书大字,东为“迎旭”,南为“览胜”,西为“瞻紫”,北为“拱极”,字径盈尺,笔法苍劲,刀工精细,令人称奇。
基座以上有楼阁两层,高18.15米,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上覆青色筒瓦,古色古香。全楼通高24.55米,比例协调,彩绘典雅,古朴大方。中外宾客慕名瞻仰者络绎不绝,人们登楼远眺,“四望无尽,心旷神怡。终南太乙,罗列如屏。渭水沣涝,萦回若带。云霞变幻,草木蓊翠,稻畦麦畴,交错龙麟,堡塞栉比,依稀可数。”(见明张宏襟:《邑侯张公建文昌阁记》)
清代人李雪木有《登户邑大观楼》诗赞曰:“渺渺终南此共齐,层楼天半锁丹梯。卷帘眼底乾坤小,开牅空中日月低。”
(37)户县十二景之一:“西郊花柳”。
诗云:
荫蓊花柳遍郊西, 极目川原惹眼迷。
路接青云垂绿萼, 芳搴紫魏间长堤。
有怀持赠歌三叠, 恍若寻流过五溪。
禽鸟春晴争出谷, 幽亭深处夜莺啼。
户县城西之涝河,是著名的长安八水之一。《山海经》云:“牛首之山,潦水出焉。”《汉书》注曰:“潦音牢,出户县西南涝谷,亦作涝水。自山下径流二十里许,过县城为津,又十里北流入渭水。”注:“津当西走凤汉,东走省会之要冲。”其处有长82米十孔石桥一座,系明嘉靖壬寅之岁(1542年)太史公王九思倡建,故名太史桥。
昔日石桥左右堤岸盛植桃柳,每逢春季,修竹被岸,桃红柳绿,香气袭人。遥望终南叠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宋代曾任户县主簿的著名理学家程颢,曾写《春日偶成》诗盛赞其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38)指户县十二景之一:“绣沟春禊”:
绣沟滟潋漾清波,会稽兰亭忆永和。
座有群贤联坐次,庭余逸韵杂音歌。
携尊偃仰观无极,结伴临流喜若何。
到处徜徉忘物我,春风沂水怡情多。
绣沟,亦名锦绣沟,即渼陂之上游。清康熙年间《户县志》载:“锦绣沟北逶迤而下,至渼陂,二里许。”即玉蟾台至空翠堂南的一段峡谷地带。
明初冯俊,字子英,美陂人,18岁中举,后被贬官为民。回乡后居渼水上游,艺植竹木花卉,相错如绣,是此地两岸翠障如屏,中间溪谷似锦,故名锦绣沟。
绣沟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湿润。每逢仲春,夹岸桃花盛开,满沟杨柳婆娑,渼水从中蜿蜒而过,花光水色相映,景色异常秀丽。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人们竞相游览。尤于上巳之节(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修禊之礼(禊,洁也。修禊,是一种在水上清洗尘垢的祭祀仪式),官民人等读来参加,盛况空前。文人墨客们亦聚会于曲流溪径之间,仿效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之会,饮酒赋诗,纵情娱乐。
清代三善居士作《绣沟春禊》诗赞曰:“一泓碧水潺湲去,两岸桃花烂漫开。漫道永和三日好,流觞此地可徘徊。”
(39)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户县全境囊括其中,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据《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上林苑中还有许多池沼,见于记载的有昆明池、镐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当路池、大一池、郎池等。上林苑中不仅天然植被丰富,初修时群臣还从远方各献名果异树2000余种。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秦汉时期建筑宫苑的典型。见司马相如《上林赋》)。
(40)指渼陂湖,为唐代著名的名胜之地。在今户县城西五里的涝河故道上,合胡公泉、渼泉、白沙泉之水而成。《说文》曰:“陂也,一曰池也。”又解为:“蓄水为陂”。《十道志》曰:“直五味陂,陂鱼甚美,因名之。”《重修渼陂石桥记》载:美之从水,后人加之也。《长安志》曰:“杜子美诗,俱作渼,与美通。”《说文》曰:“渼陂在京兆户县,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涝水。”
诗云:
渼陂晴泛木兰桡, 石畔鸣泉杂洞箫。
曳上布帆风送棹。 拖成练匹浪漂绡。
波澜转折仙源路, 桃李阴秾太史桥。
佐酒鱼羹牛首荠, 流连日暮乱云飘。
渼陂唐时作为京郊的名胜,吸引了无数的达官贵人、骚人墨客踏青游览,戏水弄舟,载酒吟诗,乐不思归。著名诗人杜甫、岑参、韦应物、韦庄、郑谷等乘兴泛舟,留下大量诗篇。
渼陂昔日盛产陂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传说可治痔瘘,健身益寿,游客争相采捕。《长安志》记载:“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敕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杂入采捕。其水任百姓灌溉,勿令废碾硙之用。文宗初,诏并还府县。”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凤翔为官时,和弟苏辙尝到友人送去的渼陂鱼,赞不绝口,各写长诗留念。《古今图书集成》102册记载:“元季为兵所坏,水去陂涸,今唯水硙存焉。”后世虽多次修复,终难再现昔日胜景。
唐代诗仙杜甫有《城西陂泛舟》诗赞曰:“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鱼吹细浪摇隔扇,燕蹴飞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41)秦渡镇,是陕西关中闻名遐迩的历史名镇。史有“周丰宫 ” 之称, 《 古今图书集成 》载,“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镇北五里的“周文王灵台”就是历史的见证。公元 401 年,后秦皇帝姚兴由西域迎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逍遥园即户县草堂寺译经地沣河设渡,秦渡镇由此而得名。至今 1600 多年,是历朝历代繁华的交通商贾重镇。唐高骈寄李遂良诗:
小隐堪忘世上情,可能休梦入重城。
池边写字师前辈,座右题铭律后生。
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渼陂晴。
春来不得山中信,尽日无人傍水行。
(42)户县城西之涝河,是著名的长安八水之一。《山海经》云:“牛首之山,潦水出焉。”《汉书》注曰:“潦音牢,出户县西南涝谷,亦作涝水。自山下径流二十里许,过县城为津,又十里北流入渭水。”注:“津当西走凤汉,东走省会之要冲。”其处有长82米十孔石桥一座,系明嘉靖壬寅之岁(1542年)太史公王九思倡建,故名太史桥。昔日石桥左右堤岸盛植桃柳,每逢春季,修竹被岸,桃红柳绿,香气袭人。遥望终南叠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43)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公输堂,位于户县城西北渭丰乡祁南村。它是国内仅存的“天宫楼阁”整体建筑的一个孤品。据传它是明永乐年间(1403年 ~1424年)为了纪念公输般而建,为我国小木作建筑精品。原有大门道、中厅、后殿。现存后殿三间,中、东西组保存完整,其结构之复杂,雕刻之精湛,堪称 鬼斧神工。神堂楹联称“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输巧,圣像翼翼彩绘似有道子能”。
公输堂三间小木作进深5.7米,高约6米。各间外檐置六抹透花隔门。门额上方筑有斗拱重楼;下为飞罩、挂落,剔底镂刻雕的仙草花卉。门内均为三进藻井,井有斗四、斗六、斗八之分,都由角楼、重楼、三重楼层层围护,楼阁计为137室。
公输堂的工艺突出为两点:一、雕刻细腻精到:天宫上部的门楣、宫窗、吊板、栏板金属格穿套刻,各种花纹极其精细。天宫下部的挂落、飞罩、地霞、门额、格 扇等,均用浮雕、影雕、流空雕、镂刻及剔底镂刻精刻而成。刀法洗练,线条流畅,形态逼真。二、彩绘油漆级别很高,彩绘以旋子法为主,溶苏式、和玺式于一 炉;油漆用纯金粉“紫龙罩”工艺。彩绘油漆后的各种花卉纹饰栩栩如生。另外,还有山水人物画多幅,儒、释、道三教内容皆有,有驾祥云飘飘欲飞者,有途中论 道者,还有坐论天地自然者,一派仙家隐逸之相。由于彩绘用沥粉贴金等工艺,故经过了近六百多年的时间,至今光彩夺目。
我国历史上把建筑称作“营造”。宋以后的几个朝代编制的《营造法式》,其中所载的“天宫楼阁”只存在于图谱上,从来未见过实物。户县渭丰乡祁南村的公输堂才是真实的“天宫楼阁”。
(44)中国佛教寺院。在陕西户县东南15千米,面对终南山。龟兹僧人、大翻译家鸠摩罗什为后秦姚兴迎至长安后不久,即安住此寺译经。因其以草苫为寺中一堂屋顶,故名。北周时毁,唐宋以后多次重建。草堂寺东临沣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约创建于距今1500多年的东晋末年,不仅是佛教的著名古刹,也是三论宗祖庭。还是名闻关中的古迹胜境。
(45)道教宫观,全真道祖庭。又称重阳万寿宫、祖庵。在户县西20里。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曾隐修于此。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自焚其居,东行至山东宁海,得丘、刘、谭、马诸弟子,创全真道教。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马丹阳袭掌全真教,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二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邱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元世祖时乃更名重阳万寿宫。重阳宫在元代的北方道教中影响很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全真道徒往往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殿阁房舍凡5000余间。其后衰落,但仍有部分殿堂遗存至今。又有碑遗世,称祖庵碑林。
(46)圭峰山位于户县太平谷口,西邻黄柏峪,东邻太平峪为断裂岩形成的三角形孤峰。它拔地而起,海拔1528米,三面为悬崖峭壁,唯南面坡度较 缓。圭峰山风景秀美,植被良好,有“天上一轮月,圭峰十二圆”之称。范仲淹在圭峰山上饮酒赏月而得 “圭峰夜月”之美名。登上圭峰山,“秦川大地尽收眼底,陆海 茫茫一览无余”。
圭峰山峰顶一席之地筑有一庙。每当黑云压顶,必有 大雨,故俗云“圭峰戴帽,白雨发泡”。圭峰旁又有天池,秋月照射,澄沏如镜。有一首诗对“ 圭峰夜月”这样描写说:“浩照圭峰树影重,天云潋滟淡春容。银河斗转横轮阁,铁鸟风清杂晚钟。青幛远衔秋夜月,轻云暗抱大夫松。山家乘兴恒孤往,石径穿林护短筇。”
(宋)范仲淹《户郊友人王君墓表》:曾这样描写:
当圭峰之下,山姿秀整,云意闲暇,紫翠万叠,横绝天表,及月高露下,群动一息,有笛声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汉,下满林壑,清风自发,长烟不生。时也,天地人物洒然在冰壶之中……
西圭峰之阳面有圭峰寺,圭峰宗密禅师住持草堂寺时曾来此坐禅。其山阴有重云寺,五代后梁开平五年(911)京兆僧智晖创建,时有叠云祥出于众峰间,故名,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改名长兴寺。其西之牛头山下有金峰寺,唐代高僧一行和尚曾住锡此寺,今寺内塑有一行立像。西圭峰东山脚下及太平峪口有太平宫寺,隋文建宫,大业未改为佛寺,以法藏(俗姓荀,颖川颍阴人)名望,补为上座。直至贞观时,太平峪内山水奇绝,殆非人境。 唐高祖、太宗都到过太平宫寺游历避暑。由太平峪口入山,经重云寺下院、入长啸洞、过虎溪、凤池,然后可达云际寺。此寺创建于魏武之始,因寺在山巅,山峰孤高,白云缭绕,故又称云际寺,今存古迹“风月楼”,楼外有“北瞻帝阙三千里,南望圣唐百二区”对联,楼内有“晓行先见红日起,晚步独披淡秋风”对联。此寺 在唐代颇负盛名,与新罗求法僧有着密切关系。在紫阁峰山阴,除昔日由“大寺”分出的4寺外,还有高冠峪东侧小圭峰(或称东圭峰)上的圭峰寺,宗密禅师寂后 曾于此荼毗。高冠峪西侧
(47)紫阁山为终南名山之一,位于户县东南二十多公里,海拔2,150公尺, 其山谷称“紫阁峪”,有一小溪流过,两旁石壁挺拔,山高谷深。瀑布伏流沿途可见,实为旅游之好去处。在唐代,曾到过紫阁山并以诗赞誉者就有李白、杜甫、韦应物、岑参、贾岛、张籍、白居易、邵谒、姚合、顾非熊、张籍、张玭等人,由于这些有名诗人的佳作,致紫阁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名 山,也是士人踏青揽胜的最好去处。李白 君子有所思行: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厩马散南山,军容威绝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不散东海金,何曾西飞匿。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此诗为李白在天宝三年(744)所作,为作者攀登紫阁山眺望长安后有感而作,此诗不但是历代紫阁诗中目前所知之最早者,同时因前二句言“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的佳句,成为紫阁十景中“紫阁青冥”的来源。
(48)户县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素有“银户县”之美誉。南部山区风景如画,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奇花异木千姿百态,珍稀动物种类繁多,是避暑胜地;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我国北方独一无二的瀑布群,有“北方九寨沟”之称;闻名关中的高冠潭瀑布,雄奇壮观,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曾在此留下众多逸丽诗篇。
(49)户县近代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如赵寿山、关麟征、杨明轩、张廷赞、姚克、华孝康、张俊德、刘箴俗、朱成义、高德隆等。
(50)辛垦小学:1936年,曹邦彦、曹希文父子在曹家堡创办了辛垦小学。1938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和安吴青训班先后介绍共产党员高沂、李奎、韩潜、罗枫、孟坚、陈权生、雷文钦等人前来任教,同时成立了党支部。他们建立了农民文化夜校,并在妇女中建立了姊妹会,进行识字教育,宣传妇女解放,开展为抗日战士募寒衣活动。周末师生们以自乐班形式演唱进步歌曲,传播革命思想。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不少学生都参加了革命。从1936——1945年,这里始终是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堡垒。
甘西小学:1933年,李沉斋、李萃亭二位先生在蒋村创办了私立甘西小学。1938年,共产党员王礼等人先后来校任教,这里便有了党的活动。周至县工委书记张景文和委员们都曾在这里和祖庵小学从事革命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青年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党的骨干。1940年后,周至县工委撤离。
(51)1926年12月,中共西安地区党组织派党员薛作茂、李艮到户县作地下工作,发展西焦将刘安仁为党员。同时在刘安仁家开会,成立了户县第一个党小组。
1927年3月,在户县东街文庙成立了中共户县特支,书记李超群,委员高望重、苟自新,下设王寨、西焦将、大良村三个支部,共有党员37人,他们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深受贫苦农民欢迎。同年5月,驻军何经纬部制造“东索村惨案”,残酷镇压农民运动,特支和农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1927年暑期,党员程乐善在长安五楼区委的帮助下,在下草村一带发展党员16人,成立了大学支部(即党支部),程乐善任书记。后有发展团员5人,成立了中学支部(即团支部)。同年10月,等回县恢复了焦将、王寨党支部,建立了王寨团支部。这期间共有党员28人,团员15人。
1928年元月,中共长安中心县委派刘启毓到户县,成立了中共户县区委和共青团户县区委,刘启毓任中共户县区委书记,刘安仁任共青团户县区委书记。后来省委和中心县委遭敌破坏,户县党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
1932年6月,在省委冯杰的帮助下,中共户县第二高小(即大王镇小学)支部成立,张真青任书记。
1932年秋,省委派杨森到户县指导工作。同年12月,成立户县特支。1933年2月,中共户县区委成立,书记杨伸。下辖黄堆、安善坊、“二高”三个支部和南宋村、凿齿村两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8人。3月,区委改为县委,先后由杨伸、杨森、苏鸿儒、宋裕光任书记。同年11月,县委遭敌破坏,宋裕光遇害。
1936年9月,辛垦小学党支部成立,罗枫、邓慎祥先后任书记。
1939年2月,中共户县工委在什王村成立,邓慎祥任书记。同年12月,中共陕西省委被迫撤进陕甘宁边区,户县党组织又与上级失去联系。1940年7月,省委派张志文到户县,指定由曹希文负责与上级接头。
1945年元月,省委交通员李对章到户县与曹希文、曹治中联系。2月,曹治中到边区汇报工作,接受组织关于白区工作方针和恢复党组织的指示。
1946年6月,中共关中地委派康行回户县,重新成立中共户县工委,有党员70余人,康行任书记,曹希文协助工作,曹文清负责组织工作,王振林负责宣传工作。1947年11月康行遇难后,由曹希文负责全面工作。1949年2——4月,工委先后三次组织党员和进步青年20余人到边区学习,为迎接户县解放培养了一批干部。
(52)1932年11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数万人,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的带领下,出长安沣峪,转而进入户县境内,在焦将、王寨和庞光镇一带驻扎,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他们还刷写标语,宣传群众,打击贪官恶霸,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农民。11月28日,部队西进到忤庄、马家河、冯官寨、柿园、曹家堡等村时,与紧紧尾追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展开激战,击毙敌军团长一人,俘虏百余人,打死打伤敌军多人,击退敌人的进攻。11月29日,红军撤离户县,挥师西进。至今户县还保存有红军战士用过的竹碗等。
1935年7月16日,正在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等人率领下,出终南山到达庞光镇。随后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直走周至、户县交界的上涧子,另一路由县城附近西进,侧翼掩护。当晚在上涧子会合,稍事休整后,又继续西进。红军所到之处,书写标语,发动和组织群众,并在庞光镇处决了曾杀害红四方面军伤员的长安县恶棍张加娃,在上涧子处决由长安县子午、引镇抓回的豪绅恶霸二十余人,次日撤离户县继续西进。至今户县还保存有红二十五军参谋处给当地游击队员赵步侠开的路条。
1936年元月23日,陈先瑞率部分红军活动在户县涝峪,进驻土门子稍事休整后,即撤离户县继续西进。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李先念部于宣化店突围后,转入商洛山区。同年夏收后,抵达户县涝峪。国民党当局大为惊慌,慌忙调集户县等地的“自卫军”开赴涝峪堵截防范。解放军紧紧抓住战机,在八里坪一仗将“自卫团”击溃,并击毙敌分队长弋鼎铭,其余敌人望风逃窜。解放军稍事休整后,又转赴陕南。解放军某团政委洪九畴留在当地,在邓家兴等人掩护下,疗伤治病一年之久,后因病重而逝。
(53)1927年初,西安地下党组织先后派李超群、苟自新等10余人来户县组织农民运动。他们在全县大部分地区已成立区、村农民协会的基础上,于1927年3月,在县城东街文庙成立了户县农民协会。农会负责人为高望重、苟自新和李超群。
地下党和各级农会,组织群众抗粮抗捐,与盘踞在户县的军阀和地方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27年元月,农会在旧泉坊青龙寺召开大会,驻军何经纬的一个排窜到附近,扬言要捣毁会场。农民自卫军在共产党员薛作茂等人带领下,手持大刀、梭镖,杀得敌人四处逃窜。县农会还在庞村寺扣下何部存粮数十石。农会还在庞光镇普明寺处决了勾结何部催粮抓人的化羊操约正、劣绅邢振武。斗争了号称“人王”的大良村乡约马如海,处罚他银元3000余元。农会还捉拿惯匪,处理民间纠纷,清查账目,惩罚贪官污吏,贫苦农民争倒苦水,地痞恶霸威风扫地。
(54)宋裕光、康行为地下党员,均为革命烈士。
(55)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驻军何经纬也向农会举起了屠刀。5月11日上午,何部营长田宏勋率部偷袭农民运动高涨的东索村。农民自卫军闻讯后,在村中关帝庙英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屠杀。殉难者9人,重伤9人,轻伤10余人。反动派的倒行逆施,遭到西安、北京、上海等地舆论的强烈抨击。此事件更加激起了广泛的革命火焰。
(56)1932年春,户县庄稼遭受严重霜冻,收成无望。国民党政府不顾人民死活,苛捐杂税更加繁重。县长强云程在催交粮款中滥用刑讯,广大群众怨声载道。在中共陕西省委指导下,由西安高中学生、共产党员朱成义、杨地得发起,在该校及西安一中、户县会馆多次召开“户县旅省同学同乡会会议”会议,决定回县发动“交农”运动(就是以交回农具,不做庄家表示对反动政府的抗议),并推选朱成义、杨地德为总指挥。按照统一安排,确定分为东南西北四路,分别在兆丰桥、土地庙、亭子头、娄敬庵集中。4月27日黎明,五万多愤怒的群众在各路负责人的带领下,扛着叉把、扫帚、头、锨等农具,浩浩荡荡地涌向县城,强云程闻讯提前逃走。农民们将县城四门团团围定,齐声高呼:“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清算账目,废除苛捐杂税!”等口号,代署县务的财政科长石惠亭和绅士白老二(白玉堂)吓得浑身颤抖,不住向群众作揖求饶。朱成义、杨地德代表群众提出豁免杂款粮差等十二条要求,反动政府只得一一答应。最后还迫令他们把挂在县府大堂为强云程歌功颂德的牌匾从城楼扔下,被群众砸成碎片,一火化为灰烬。事后,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不得不撤换了强云程。
(57)解放前夕,户县地下党组织先后给延安输送了革命青年20多名。
(58)杨伟名(1922~1968)户县北街人。1959年到1961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我国城乡发生了严重困难。陕西农村更是“人困、马乏、地薄”,人民生活很苦,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实际上处于 饥饿半饥饿状态。作为生产大队会计的杨伟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工作在农村,天天同农民的生产生活打交道,最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对农村各种实际问题 也最有发言权。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同生产大队干部交换了意见,先后撰写了十多万字的文章、意见和建议,最后经过深思,又写了题为《当前形势怀感》的万言 书,由杨伟名和大队党支部书记贾生财、大队长赵振离三个共产党员署名,于1962年5月10日,分别寄给中共户县城关公社党委、户县县委、咸阳地委、陕西 省委、西北局和中共中央及有关负责同志。
《当前形势怀感》,主要观点是:
  (一)提出“初期社会主义”论点。“有同志说,三座大山推倒,革命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建设任务就完成了,从此以后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了。”“我的答 复是否定的。”如果“要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可以的”,但只能是“初期的”。“由新民主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转化过程”,“我们过去所做 的显然是拔苗助长,违反了客观规律”。
  (二)提出用“当年主动撤离延安的果断精神”,给“浑身捆着腰带,动弹不得”的国民经济“解带松腰”,“立即把计划经济的范围收缩到应有的限度,同时相应 地扩大非计划经济的范围”。在发展非计划经济中,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兴大利中的小弊”,或者“利居其百,害仅其一也”。
  (三)提出在“地权仍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分田到户”,实行“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单干”。这是“赋予生产队以‘家’的概念,调动社员爱社如家的积极 性”,这个‘家’是蕴藏着社员幸福生活和充满美好未来的‘家’,是有广阔前途的”,“家富了,自己就富了”,“家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实是一回事”。
  由于毛泽东的批评,这封来信和信的作者,均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诬篾杨伟名“反党反社会主义”,对杨无休止地轮番 批斗。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68年5月6日与妻子刘淑贞一起含冤身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1979年4月,中共户县县委为杨伟名平反昭雪。新编《户县志》和《陕西省农业合作简史》,都辑入了杨伟名等三个共产党员署名的《当前形势怀感》(又名《一叶知秋》)。为了弘扬杨伟名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户县编印了《杨伟名文存》,省 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论文,盛赞杨对我国城乡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阶段性论述的远见卓识。

  本赋部分注释取自刘志明先生所著《户县史话》一书,特表致谢.
            
发表于 2008-6-30 13: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在原创栏发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