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2011年8.1建军节前夕,我们原解放军骑一师一团特务连部分老战友商议,组团“回味戎马生涯,重游战斗故地”。此后,我与原部队驻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政府网站联系,欲通过网络平台,寻找当年我支左时结识的朋友。寻友启示刊登以后,网站负责人和我商量,能否写一篇在乌苏当兵的纪念文章,发表在网站?情之难却,便打开了这沉睡的闸门......乌苏市政府网站刊登了这一应酬之作,也拉开了回味戎马生涯,重游战斗故地的序幕。
在 乌 苏 当 兵 的 日 子
段家信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这段歌曲欢快悠扬的旋律,抒发着战士对党无限忠诚的心声,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直激励着我从军营走到农村,由田间走上杏坛,走进秦岭修筑公路,走进机关操觚染翰,走进企业管理经营,步入花甲仍“奉公乐群”、翰墨恬情、发挥余热。大半生虽坎坷艰辛,但我仍为没有虚度年华而欣慰,为在乌苏驻军近五年时间培育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的信念,作为一生做人的基准而自豪。
一、大战黑山头
一九六五年三月,我所在的工兵排奉命由额敏县开赴乌苏县集训。到乌苏训练几个星期后,部队决定去水库学习游泳。打前站的同志已经将营房住地、伙房锅头都准备好了,马上就要出发,突然接到命令,部队开往精河县黑山头施工。黑山头工地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前一年我在师直工兵一连的时候,曾在那里施工了半年。黑山头草木不生,山屺的表面被一层黑色的碎石腹盖着。远看平静的嶙峋,底下却横七坚八布满了作战用的坑道,凸出的山头,不是观察所就是碉堡。数十平方公里的施工现场,昼夜灯火通明,机声隆隆,炮声轰鸣,汽车穿梭,人流涌动。那时我是电工,任务是在发电机房值班,或是在坑道里检修线路。工兵排五十个人的队伍,在如此大型的工地能承担什么任务呢?到工地后,我们完全是给兄弟单位当“配角”,先是配合工一连拉大锯解板,后又为坑道口修猫儿洞。有时全排聚合战斗,有时单班分散作业,真向一支游击队,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向哪里冲。快要入冬的时候,兄弟部队都陆续下山,工地最北边有一个碉堡需要伪装,我们又每天步行十几里路赶赴工地,由半山腰或山角,把原先炸落的石块一块一块背上山头。半个月时间,我们硬是肩扛背驮,用石块垒砌了一个新的山包。
二、冰雪甘河湖
工兵排连续四年都是四月份上山施工,十月份下山进行冬训。一九六五年初冬,刚下山回营房不久,上级又派我们排去乌苏县甘河湖割芦苇。一声令下,立即出动。甘河湖离乌苏县驻地不远,汽车跑了两个多小时,就把全排干部战士及帐蓬、生活用品送到了冰雪中的芦苇丛中。大家紧张有序的搭帐篷,建伙房。怕睡在野外潮湿,就先割了些芦苇扎成捆垫在铺下。在我们搭帐篷的过程中,有一个老乡不停地在远处观望,引起了大家的警觉,晚上还专门叮咛哨兵要格外警惕。由于天寒地冻,帐篷里生了火炉,加之住宿人多,第二天早上,铺位下的冰消了,鞋漂浮在水面,我们才发现驻在了冰上。赶紧找当地老乡联系,原来前天观望的老乡就是村干部,他看子弟兵睡在冰上也不禁操心,随即安排我们驻在了大队办公室。
甘河湖的芦苇广袤得一片望不到边,芦苇长得十分壮实,杆粗得象擀面杖,高有丈余,哪里是割,简直是砍。一晌下来,同志们手都打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示弱,一人一天可以割二、三十捆,晚上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烤衣服和鞋袜,因为汗水和冰雪把衣服鞋袜都浸湿了。一个星期后,上级又把七、八班调到山上伐木头,剩下我们九、十班继续奋战在甘河湖上,等我们出色完成任务回营房后,连里安排我们在乌苏县电影院看了一场“霓虹灯下的哨兵”算是褒扬。
三、汗洒二二三七高地
二二三七高地是天山北麓乌苏县八音沟进山二十来里的一个山头,这里海拨2237米,在这里要修一个师的观察所。一九六七年刚进入工地,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排。这个观察所是在山尖打一个三十多米长、五米多高、四米来宽的一个小坑道,然后用钢筋混凝土被复加固。山高没有路,先是在悬崖绝壁上修条便道,徒手上工地也需一个小时。最艰巨的任务是被复所需要的钢筋、水泥、沙子、水等共计一百八十多吨的物资需要肩挑背驮送上山。整袋水泥五十公斤,拆散了工地不好保管,同志们自做背枷,坚持整袋背运。中午炎热,大家早上四点起床,争先恐后地抢着背。一趟上下得近四个小时,上午两趟,下午两趟,一天背运十五六个小时。尢其是担水,崎曲小路没有换肩的地方,地无一尺平,没有放桶歇息的地方,肩膀压得象刀子割,腰酸得生疼,只能咬牙硬撑。繁重的劳动使大家体力消耗特别大,上士王泰安安排炊事班随时准备好饭菜,随到随吃。人心齐,泰山移,全排同志团结一心,拼命苦干,没黑没明,加班加点,大干了四个多月,提前完成了任务。新疆军区为我们排记了三等功。功臣集体有众多英雄涌现:“战士的知心人”高克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冯尚文,“革命的老黄牛”靖亚娃,“学一点,用一点”的王六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五年的军旅生活,我基本是在乌苏县渡过的。乌苏的军营是我刚步入人生旅途一个十分重要的驿站。它坚定了我的人生信念,奠定了我的做人基准,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的毅力,激励着我无论走到哪里,干什么工作,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低头、不弯腰、不后退、永向前。尤其是战友间那种无私、纯朴、坦城、直率的友情,就象发酵的醇醪,愈久愈泌人心肺。更有那乌苏四棵树、红星农场旁的桦树林,马场湖边的地窝,西湖和甘河茂密的芦苇,八音沟苍翠挺拔的青松,勤劳淳朴善良好客的乌苏各族人民,犹令人十分思念和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