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物产富饶,是著名的画乡,早在民国时期以来,就有金周至银户县说法。户县农民画享誉国内外。70年代出了个李凤兰和刘志德,两人的画作《春锄》、《老支书》有幸被国家邮政部看中,两幅画作被设计成邮票广泛流传。我曾去东韩村拜访过李凤兰,老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作画。
从余下返回时取道户县,在形象街上拍了几许新的户县农民画。户县农民画画得不错。可惜不能完全真实展现户县农民生活。几十年以来,画中的人物全部穿新衣服,住新房子,展现麦浪滚滚粮满仓、丰衣足食的小康日子。
但我觉得户县农民画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民俗风情画卷。但一直以来,也许饱受主旋律媒体的影响和左右,难免产生迎合与从众跟风心态,在抱着家丑不可外扬、吻合形势和正面表示更体面的浮夸心态下,在艺术为政治服务具有战斗性的口号下,大致在建国60多年里,过去岁月那些艰难竭蹶日子的实况未能体现,造成户县农民生活画卷很大的断层和缺憾。孰非可惜。浏览70年代我在户县拍摄的影集颇多感慨,里面很多满脸菜色、衣衫褴褛的儿童和村民。若一直以来,真的实话实说,按村里村民衣食住行、田间劳作等实际状况画来的话,户县和户县的农民画家们,将会以现实主义画派横空出世,击败俄国的列宾,轰动全世界。其价值远远超过如今的市价,可能超过千百倍。当然我不否认艺术画作属生活的升华,但当年列宾也来造假粉饰太平,其画笔下倘若出现一帮子脸色红润健康粗壮的人,都振臂高呼革命口号或高唱红色歌曲、穿着崭新的衣裳在伏尔加河边眉开眼笑拉纤的话,后代将无法研读那段贫苦悲惨的历史和勤劳勇敢战胜苦难的历程。
一直以来,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就关注户县,拍摄里无数照片。不要说上世纪70年代,就拿现在说吧,我所拍摄的状态,在户县当地农民画上仍看不到。比如一些过去贫困岁月里的肖像,若把他们展示出来,可能会对观众的心灵产生震撼。这也许值得大众深思。户县的农民画家们若有兴趣,不妨上网搜索我有关户县的新老照片比对一下街头的画作。包括此帖中的照片。那都是真的。
户县农民画家们或该醒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