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338|回复: 0

[应试资料] 曲体•曲语•曲趣 徐耿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3 10: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曲体•曲语•曲趣
徐耿华
曲是一种可供演唱的韵文形式,泛指历代各种带乐曲的文学艺术样式。但在历史文献中,一般又多用以专指宋元以来的南曲与北曲。曲又可分为剧曲和散曲,散曲仅供清唱,故又称为“清曲”。后来,散曲用作唱词的功能逐渐衰减,慢慢地成为与诗、词鼎足而立的诗歌样式。散曲延绵数百年之久,其内容博大精深。本文就当代散曲创作,讲以下三点意见。
维护曲体
  元代散曲,以结构形式不同可分为小令和套数。然而,元代人从未使用过“散曲”这个名字,他们把散曲称作“乐府”。称单曲为“小令”,称组曲为“套数”。“散曲”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那时散曲仅指小令。后来,王世贞、王骥德等人所称的散曲,就包括了小令和套数。到了本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散曲作为小令、套数兼指的概念终于被确定下来。
  1、小令 《唱论》云:“时行小令唤‘叶儿’。”可见元代小令又可称之为“叶儿”。这一名称的着眼点是曲调的短小,于是,短章小调、或曰调短字少就成为小令的基本特征。拿它与词相比,词一般是双片,而小令曲一般是单片。
小令就其定格而言,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然而也有变通,如可以使用衬字,有些曲牌的韵脚字可以平声、上声互代等。小令一般句句入韵,而且一韵到底。古人十分重视小令的创作:“曲家高手,往往尤重小令。盖小令一阕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馀味,所以为难,不似套数可以任我铺排也。”(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如果作者创作了一支小令,感到意犹未尽,可以用同样的曲牌再写一篇,称之为“幺篇”(“幺”或写作“么”),这个“幺”字是“後”字的简笔,故幺篇即后一篇的意思。这是词的体式特点的遗留,不应看作小令曲的体式特征。
  小令曲的幺篇有“重头”和“换头”之别,重头的曲调与前调完全一致,换头的前一二句有所变化。大部分曲牌有无幺篇均可,少数曲牌的幺篇就不可或缺,是谱式规定必须写的。幺篇必须与前曲同韵。
有时我们看到别人的曲作明明是同调写了两首或者更多,却不写“幺”字,这是小令发展到后来又出现联章体,即同一曲调重复若干次形成组曲。联章中各支曲子仍然是完整独立,可同韵,也可不同韵,比如分写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春、夏、秋、冬等。有些作者为突出联章特点,有意在每支曲子的相同部位重复。我曾学写《南仙吕•傍妆台•杂感》一首:
乱纷纷,世情宜假不宜真。溜须拍马官阶晋,诤是祸之根。林中老树欺新树,世上奸人害好人。李林甫,来俊臣,该留神处且留神。
闹嚷嚷,你方歌罢我登场。鸡鸣狗盗翻新样,骗子忒疯狂。地皮买卖月球远,假货传销藤蔓长。司空惯,习以常,该提防处且提防。
“该如何处且如何”,就是有意设置的重复。
  2、带过曲 它是由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所组成的一种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中国曲学大辞典》等书则认为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变格。带过曲中的两三支单曲必须在同一宫调,而且旋律恰能衔接,还必须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它的组合已有定式,不可随心所欲。最常用的如《雁儿落过得胜令》、《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快活三过朝天子》、《齐天乐过红衫儿》、《脱布衫带小梁州》、《水仙子带折桂令》、《沽美酒兼太平令》等。
  带过曲全曲所写内容应是浑然一体,很像是一首文字很多的单曲,但其中的两三支曲又是相对独立的意段,前后相接几乎天衣无缝。因此我们说,带过曲是独立性与统一性的完美结合,这便是带过曲内在结构的最基本特征。从现有资料中看,带过曲是从套曲中摘调出来的。创作带过曲要紧紧围绕某个场景、某个情节、某个人物或某种感慨,显得凝练集中,不像套数那样自如铺张、随意挥洒,但也不像小令那样一气浑成、略无间隙。因而它是散曲中写作难度最大的一种体式。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曲谱中所说的小令是包括带过曲的,这些曲谱中常用“小令、套曲兼用”来表示某个曲牌的用法。然而有的曲牌在用作小令时其实仅仅能做带过曲,而不能独用。请大家务必注意。
  3、套数 又称散套,它是联结几个单曲而成的组曲。一般的说法是:套数由同一宫调的数只曲牌组成,其实并不十分准确。确切地说,应该是一套曲子中的各只曲结合在一起,必须使用大致相同的调高。一篇套曲,无论用了多少个曲调,从头至尾,必须一韵到底。正是靠韵脚的一致,才从声情上加强了只曲与只曲间的联系,体现整体性。我们创作散套必须依照成规组曲,不是说只要在同一宫调,想怎样组合就怎样组合。套曲与带过曲的曲别是:带过曲中就两三支单曲,而套曲可以更多;另外套曲有尾声,带过曲没有。
各宫调的套曲都有确定的程式,如“醉花阴—出队子—么篇—尾声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醉太平—煞尾”等。不按照规定程式去制作套曲,那就是“乱套”。曲谱里常在某个宫调中某个曲牌的后面解释说:亦入另一宫调,如中吕宫的“满庭芳”,亦入[正宫]、[仙吕宫]。这是说“满庭芳”这个曲牌也可以被借到[正宫]、[仙吕宫]中与那里的曲牌组套。而我们有的曲友居然在用“满庭芳”的牌子作小令时写成了[正宫•满庭芳]或[仙吕宫•满庭芳],这是不可以的。
套曲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套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明代人王骥德指出:套数“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凑插,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纰颣。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曲律•论套数》)。
   以上是散曲的三种体式。他们的文体风格一般来说是“令”雅而“套”俗。套曲不避俚俗,多用方言,游戏纸笔,率意落墨,加之古人多用套曲写一些不雅的内容,故有此说。小令(包括带过曲)则被文人们以词绳之,故多文采。但这些也只是个大概情况,小令中也有雅有俗,不可绝对化。今天写曲的人虽然不多,但比较看重小令(带过曲)。
  我们学习写曲首先要会依谱制曲,这便是我讲的维护曲体。当然,我也不反对写自由曲和仿体曲。有人认为不依谱的作品是曲苑里的杂草,未免失之偏颇。大家知道《红楼梦》中曹雪芹就写了不少自由曲,而且都很精彩。
另外,当代散曲作品已基本上是供人诵读的文学作品,很少用于演唱,因而标明散曲声乐高低的宫调(如正宫、仙吕等),初学者不必细究,依着葫芦画瓢即可。
使用曲语
  要写曲,就要使用曲的语言。从语言运用上看,拿曲与诗词相比,可以说是诗庄、词媚、曲俗。散曲是俗文学兴起的产物,故而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曲词写成之后,先以口头传诵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所以词句中不但大量的用口头语、俚语,甚至杂入各地方言,这是符合当时社会的自然现象,因此以俗语入文便成为曲这种韵文的最大特色。任讷《散曲概论》说道:“元曲之高,在不尚闻言之藻彩,而重白话;于方言俗语中,多铸绘声绘影之新词,已形成文章之妙!”新版《中国文学史》云:“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评价最高的当如胡适,他在《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一文中说:“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在《元人的曲子》一文中,他又说,“元曲大多数都是白话的……这个时代的文学,大有一点新鲜风味,一洗南方古典主义的陈腐气味。”
  诸多评价,都说散曲的语言特征是通俗的。到底元人都把哪些俗语入了曲?粗俚之语如巴结、抢白、帮衬、接脚、那答儿、一泡尿等;蛮语如忙古夕、答剌苏、忽剌八等;戏谑调侃之语如铜豌豆、老野鸡、蜡枪头、赔钱货等;唠叨琐碎之语如马致远《借马》、刘时中《上高谏司》曲中甚多;市语即行话、隐语、谜语、歇后语(“铁球儿漾在江心里,团圆到底”)等;方语如洒家、行头、没下梢等;讥诮语如野味儿、牛鼻子、五眼鸡、三脚猫等。当然元曲也不排斥书生语。总之,元曲的语言运用处于全开放势态,对于各种语料兼收并蓄,真可谓无语不可入曲。
  这些俗语的广泛运用,成为散曲幽默诙谐的“曲趣”或曰“曲味”的主要构成因素。如张鸣善的《水仙子•讥时》: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在这首小令中,如果除去“五眼鸡”、“两头蛇”、“三脚猫”之类的讥诮语,它的幽默诙谐之趣就大为减色了。但是,在这里我要提请大家注意,元人所用过的方言市语,有很大一部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含义,对于今人来说,这些语词已经成为典故。元人用它们是为了让老百姓一听就懂;今人写散曲再用它们就是故意让老百姓听不懂,违背了曲用俗语的本来目的。另外,当今传媒已很发达,我们写的作品一旦发表,就可能传遍中国,太土气的方言也会让大多数人看不懂,一定要慎用。
  从具体的语言成分上看,元曲语言的俗不仅表现在多市语方言,而且还表现在多用寻常口语。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中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任二北《作词十法疏证》谓“其意盖谓曲中须少用文言,多用语体”,又云,“夫曲之所以为曲,乃在以语易文”。元曲的所谓“本色”,即黄周星所说的“天然”、任二北所谓的“语体”。
  元明人喜欢以味论文,他们说元曲具有“蛤蜊”和“蒜酪”味。蛤蜊,大约是一种极其寻常的水产品,价值可能也很低廉。《论衡》中说:“若士食蛤蜊之肉,乃与民同者,安能升天。”可见蛤蜊是老百姓吃的平常食物。至于“蒜酪”之味,蒜则言其辛辣,酪是指酪酥,一种南方人很不习惯吃的奶制品。以蛤蜊和蒜酪来比喻元曲,既强调了它的平民性,又说它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同时又具有痛快泼辣、淋漓尽致的审美特征。中国散曲研究会秘书长赵义山教授在他的《元散曲通论》中说:“我以为‘蛤蜊’、‘蒜酪’之味的构成因素,大致应包括通俗自然、豪放洒脱、泼辣诙谐这三方面。”
  我们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散曲的语言特征,这是因为写好曲,使之有曲味,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散曲本来是演唱给老百姓的,因而既要“耸听”,又要“耸观”,不俗行吗?后来,文人介入了散曲的写作,他们以词绳曲,先是有芝庵、周德清等人崇雅卑俗的理论倡导,又有张可久等少数作家的大量作品出现,于是曲坛又出现了新的一派,即“文采派”,也称“清丽派”,把原来的语言风格称之为“本色派”,也称“豪放派”。文采派的作品文辞高雅,情景交融,有很多佳作,但这些作品也是要演唱的,所以必须“耸听”又“耸观”,因而要比词明快显豁得多。
周德清论曲,谈到制曲的语言要求说:“总之,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周德清是元代大曲家,既精研理论又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他的论点是正确的。一个散曲家要有熟练的驾驭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做到俊语连篇,优美生动,“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雅俗共赏,曲尽微妙。“耸观、耸听”,是语言的高妙所造成的审美效果。
  为了写好散曲首先要学会曲的语言,即要改变语轴。我建议大家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多读曲作,向古人学习;向其他文学体裁学习,如民歌、戏剧等。至于大家要选择哪种风格,是文采派还是本色派?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发挥,我绝对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增加曲趣
  散曲的趣味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讽刺之趣,如元代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嘲谎人》:“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二是描写之趣,如明代无名氏《挂枝儿•送别》:“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你哭的因何故?道是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你两下里调情也,我的驴儿受了苦!”
  三是构思之趣,明代无名氏的《南双调•锁南枝•傻俊角》:“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脱,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四是修辞之趣,即通过夸张、衬字、重叠、对仗等手法来增加曲味。如夸张之趣,元代无名氏有《正宫•醉太平•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下面我们有必要对散曲的衬字、重叠、对仗等手法加以详细说明。
  衬字  写曲可以衬字,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一支曲词中,除了调谱规定的字句以外,又可随意增加一些字;调谱所规定的字句,称为“正字”;自由增加的字句,叫做衬字。衬字不占谱,不拘平仄,在句首、句中和板式较紧密的地方,可以酌用衬字,切不可在句子末尾两字间衬字。衬字用到曲词中,使文义流畅,歌唱时亦有清新疏密之致,所以衬字便于歌唱,也利于行文。但衬字加入句中,绝不可影响原文的意义,所谓“宜用虚字,不宜用实字”。我以为检查衬字是否妥贴的简易办法是,把衬字取了,看看意思是否能够勉强讲得通,讲不通或者意思相反,就说明衬得不妥。
  北曲的衬字使用很宽,衬字字数多寡亦不限制。衬字常出现于以下情况:(1)词头:该字无重要意义,如:“老”师,“老”李,“小”红,“大”嫂,“有”宋一代……(2)词尾:如:桌“子”,睡“着”,我“的”,里“头”……(3)叠字:可加速声情之变化,故期第二字也可视为衬字,如:慢“慢”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需要说明的是,若加衬字处为对仗句,则连衬字也须对仗。
  重叠  重叠是一种词章修辞技巧,散曲中有叠字和叠句两种。叠句仅限于少数曲牌,如“叨叨令”、“山坡羊”、“昼夜乐”等,而且要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必须在某一句位上重叠,不如此则不合律。叠字则不受任何限制,全凭兴之所至,或在某一句中用之,或于某几句中用之,或整曲皆用之。五彩斑斓,远胜过诗词。如乔吉的《天净沙》: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每句中叠一字较为常见,如拙作《尧民歌•元宵节》:
东君着意麦渐渐,桃李无言蕾繁繁。龙衔火树闹喧喧,人长精神舞翩翩。年年今宵展素笺,诗味总嫌淡。
  对仗 对仗本是词常用的手法之一,不过就对仗方式而言,散曲中的对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在诗词中无法对仗的在散曲都可以对仗。比较常见的对仗有下列几种:
   合璧对(两句对):例如拙作《塞鸿秋•有感于袁崇焕之死》前四句:“昏王发怒龙颜变,良臣枉被极刑谳。大活人割肉三千段,小平民争啖一时乱。”
  鼎足对(三句对):例如,“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子见他歪剌剌赶过饮牛湾,荡的那卒律律红尘遮望眼,振的这滴溜溜红叶落空山”等。
  连璧对(四句对):例如,“丹脸上胭脂匀腻,翠盘中彩袖低垂,宝髻上金钗斜坠,霞绶底珍珠络臂”,“忙劫劫蜂翅穿花,闹炒炒燕子寻巢,喜孜孜寻芳斗草,笑吟吟南陌西郊”,“金谷园那得三生富?铁门限枉作千年妒!汨罗江空把三闾污,北邙山谁是千钟禄”等。
  连珠对(句多相对)例如:“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等。
  隔句对(即扇面对,一对三,二对四)
例如拙作《碧玉箫•古代人名避讳》的前四句是:“杜甫写诗不书‘闲’,‘恒娥’不传‘嫦娥’传;史迁笔下永无‘谈’,‘点火’不嫌‘点灯’嫌。”
另外还有重叠对、鸾凤和鸣对(首尾两句对)、燕逐飞花对(一句话中有个鼎足对)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