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平坟记 “坟”对于活着的人们是一个很熟悉的词语,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对称有别,合称相通。”后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通常特指“祖坟”。《周礼、地宫、大司徒》:“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隋书天文志中》:“虚南二星曰哭,哭东二星曰泣,哭、泣皆近坟墓。”中国的古书,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坟”的记载,可见从远古时代开始,“坟”已出现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坟墓是人们应该敬畏的地方,而不是可怕的地方。因为坟墓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是人离开人间留下最后的一点挂念,人总有终老的一天,走进坟场,那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最后归宿,因此,活着的人们,每看到坟场,或给先祖烧纸悼念,总会有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感觉心情,那正是对生命的敬畏!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曾有多少人死去而建有坟墓,帝王将相大人物,建大坟称为“冢”,历史名人死后筑小坟,平常百姓也按习俗,死后留有坟头,以做后辈纪念之场所标记,然随着时间推移,平常百姓的坟头,一般只留几代人纪念,相隔几代人后,亲情逐渐淡薄,慢慢地那些坟头被遗忘,连后辈子孙也不记得,风化瓦解,夷为平地,上边种庄稼,栽树木。让那些早已化为泥土的生命,重新又参与了新的生命运动。这就是“坟”自然消失的过程。正因为这种自然规律的存在,才使得现代人们,仅能看到历史大人物留下的“大坟”。自己前多代先人的坟头,早已无影无踪。这样看来,死去的“祖先们”,并不愿和后辈子孙争田占地。这种自然地“退坟还耕”的规律否定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说法。 坟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对于“坟”的存在是有严格要求标准的。文化大革命前,一般农村都没有“公坟”,所谓“公坟”是相对“私坟地”而言的。就是一个村或一个组为单位,规划一块贫脊或难于耕种的土地,本组织内部的人死后,统一埋在这个坟场,这样,就出现了“公坟”。在“公坟”未出现前,老人去世后,都愿意埋在自己原有的田地里,所出现的坟头,零星单建,星罗棋布。一大片平坦的田野里,地中间几处留有坟头,拖拉机耕地得绕开它,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村民普遍认识到建“公坟场地”的必要性,因此,政府号召,农民响应,各村一般都建起了公坟,人们也自觉地把老人送到公坟地,与其他先到的死者,排列安葬,为纪念先祖时免出差错,后辈子孙大都在自己先人坟头边空隙地方栽上几棵松、柏、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立个小石碑,以作标志。公坟之地,常青树一片,郁郁葱葱,树荫遮掩坟头,俨然一个宁静肃穆的场所,每看到此景,在后辈子孙心目中所得到的是一种精神安慰。但是,好景不长,一位市级领导凭自我感想下了一道命令,“平掉坟头”,“平坟还耕”。领导一句话,打破了部分公坟的庄严宁静。 平坟 2003年,市委左书记坐车下乡视察,虽然他坐在小车里,行驶在柏油路上,但透过车窗玻璃,总能看到路旁的农村村组的公坟场地,这位领导顿觉不快,平坦的关中平原,怎能容下这些“公坟”存在?这真是有碍观瞻,大刹风景,于是回机关后,专门召集会议,下红头文件,要求限期内平掉所有农村的坟头,平坟还耕,并把“平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考核干部的标准。这个任务,市里压到县级,县里又压到乡镇,乡镇领导动员基层村干部,一时间,平坟成了那时的中心任务。乡镇干部象抓计划生育那样动员,但村干部人人都有祖坟,让他们亲自下手消灭祖先留下的唯一纪念物,实在是难有所为。因此,村干部只答应,只说不动,这下难坏了乡镇级领导,上边压,底下顶。无奈,由乡镇干部租来推土机集中平坟。但实际上,乡镇干部内心也有抵触情绪,但为了应付上级,不挨批评保住官帽,只好硬着头皮,只把公路边显眼地方,领导在车内容易看见的地方的公坟里的坟头推平,坟边的常青树也被推掉而难免灭顶之灾,路边公坟一片狼藉,草草收兵,上报完成任务的辉煌成绩,而偏远地方的公坟,丝毫未动。实际上推土机开推前,坟主的后辈人们都拿着铣站在周围,自己先人的坟头刚被推过,他立即在平过的地面作一标记,乡镇干部带领推土机刚离坟地,各个坟主急忙又在标记处修一个小土堆,现在这些小土堆又慢慢变大了。县上领导也只是路边看坟地,睁一眼,闭一眼,应付了市委那位左书记。领导一句话,一个命令引起的这场运动,一个并不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思想行为所产生的运动就这样地过去了。 结果 回头来我们看一看,这个“运动”有什么结果?有什么后遗症?号召平坟的目的口号是“死人给活人让地皮”,“平坟还耕”。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坟仍然安然无恙,并未被平掉,表面应付,保留下来。而那些紧临公路,碍领导眼睛的公坟,虽然被平掉,但仍未还耕。只是原来的常青树少了,仍然留下许多未被彻底铲平的小土堆圪塔,坟主的后辈子孙又重新树了纪念标记,逢年过节,清明祭祖。在原有的公坟场地,后来新添的新坟头,还象平坟以前那么大。左书记认为自己的命令下达了,落实了,心里顿觉安慰和自豪,但他可能还不知道,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不但对他的“命令”暗中抵触,打了折扣,而且每年“清明节”,人们在纪念先祖时,三五成群,大胆大声地也在“念叨”这位左 书记。在农民群众心里,悟出一个道理,“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哄哄世事。” 作者寄语:一个不切合实际、脱离群众思想现实的“政策”是难以执行的,硬靠行政命令的手段强制执行,必然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成。不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接受的“命令”,干部群众自然不会有自发的积极性。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觉悟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暂时还认识不到的问题,党的干部要设法说服和引导,绝不能把自己超前的想象力,强加到现实生活思想的群众头上,否则会欲速不达,适得其反。 如果那位左书记号召群众,在公坟多栽常青树,几年下来也能美化田野。如果左书记号召提倡宣传“火葬”,广大农民也会慢慢接受改变习俗,一旦火葬形成了广大农民自觉选择的习俗,“土葬”现象将会逐年减少,久而久之,那些有碍领导目光的“公坟”也就自然消失了。只看到“坟的存在”,不分析“坟”自然灭失的规律,把坟暂时的存在,看成永不消失的古迹,在他看来,坟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会占完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导致他产生利用权力断然下达“命令”的心理,这位左书记虽有良苦用心,但却背离了广大农民生活的思想实际,平坟未达目的,实际是失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