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 用什么启蒙
浙江嘉兴市德勤文化园内,钧儒小学的学生身着传统汉服,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
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每日一书:《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正方观点】 ● 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价值判断能力,等他们长大成人后,方可读原著。 ● 只有找出“精华”所在,剔除“糟粕”所伏,才能真正让孩子得到其中的优秀传统,而又不沾染其中的不良思想。 ●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批判地继承和借鉴蒙学读物中科学、合理的成分,对今天的儿童教育大有裨益。 ● 古代很多典籍书籍都是编者、教者修订后为学生呈现的,我们也可对一些文本进行修订,但应十分慎重。 【反方观点】 ● 多吃五谷杂粮,营养才能均衡。与其“肢解”经典文本,不如给学生多点选择空间。 ● 对那些原本就见仁见智的东西,何为精华、何为糟粕?“非对即错”的两极思维训练扼杀了学生全面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 ● 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育学生,就是给他吃的都是精华,也消化不了。 ● 当幼儿园的孩子开始自称“小局长”、攀比家长坐驾时,我们发现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恐怕不是《三字经》,而是他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 近日,武汉市的一位小学生家长翻阅孩子的传统启蒙读物时发现,一些人们熟知的名句如“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见了。原来,湖北省部分学校对一些传统启蒙读物进行了删节,学生们从学校领到的这些校本教材多是“洁本”。 无独有偶,2010年12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指出,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事件引人深思: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启蒙读物?对于传统启蒙读物,我们该如何面对? 读,还是不读? 当代孩子:用什么启蒙 也许是因为担心输在起步线上,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当今的家长们别提有多重视、多上心啦。可是如何启蒙、用什么启蒙?不论是先学拼音还是先学写字,不论是先学音乐、美术还是英语、算术,有一点决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对此,不仅家长们感到茫然困惑,就连一些专家学者也莫衷一是。 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代表作品,《三字经》、《弟子规》历史上就有众多“粉丝”,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读物教育孩子,成为不少家长和学校的选择。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至今仍是适合孩子阅读、背诵的启蒙读物。一些幼儿园园长认为,《三字经》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兴趣,开发幼儿心智。 “自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都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弟子规》偏重讲规矩,教导我们要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做起。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但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知识和规矩的失衡,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清晨经过江西省德安县的一所幼儿园,人们都能听到孩子们齐刷刷地背诵《三字经》,在这里,《三字经》是每天早读的必备内容。早读时,老师只是带着孩子们跟读一遍,并不讲解具体含义,但不过一两个月,大多数孩子都能非常流畅地背下来。 然而,《三字经》、《弟子规》等我国封建社会的儿童启蒙教材,是否还可用于当今社会?是否有利于如今孩子的认知发展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从孩子认知发展的角度给予了否定。她指出,听到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背诵《三字经》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仅是遗憾。有点育儿常识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不会理解《三字经》的内容,而且他们长大以后,也不会记住5—6岁时背的这些内容。 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虽然《三字经》、《弟子规》流传甚广,但反映出的价值观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用这些传统读物作今天孩子的启蒙教材,容易误导孩子。 有专家指出,《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包含了盲从、逆来顺受、“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等古代封建思想,不宜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我们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编辑出适合这个时代的儿童读物,而不是过分依靠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字经》等。” 也有不少家长指出,传统启蒙读物中的许多内容不太好懂,孩子读读玩玩,有口无心,起不到读书识字的作用。 删,还是不删? 传统读物:是否需“过滤” 记者发现,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里,《三字经》《百家姓》等也赫然在列。新修订版《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全国许多中小学推广。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批准实施的一项世纪性文化基础工程——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面向学校在全国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美文诵读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都被列为“诵读教材”。 针对这些现象,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指出,“传统文化毕竟是传统社会的产物,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完全照搬原来的一套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评价和选择,是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做的工作。”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过犹待,百步余’是什么意思啊?”2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三人行国学会的冬令营课堂里,记者和小学生们聊起天来。“就是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离开。”焦君泰眨着眼睛,讲起自己的理解。他今年11岁,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读五年级。坐在一旁的老师邓卫东笑了:“不过,那是古时候的事情,现在是新时代,大家挥挥手告别就可以了。比如在立交桥上开车,转眼就走得看不见了,还用傻乎乎地等吗?”“嗯,我明白了。”焦君泰认真地说:“这是古时候的规矩,就是给我们长历史知识,现在的生活里用不到了。” 回顾关于删减传统启蒙读物的热议,“过犹待,百步余”颇受诟病,不少人认为,“这种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是对儿童天真活泼精神的扼杀”。 一位专家指出,《三字经》等中的封建主义糟粕和今天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给孩子的读本应该是经过删减、更适合孩子阅读的。 对此,邓卫东老师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与其将“糟粕”一删了之,不如合理地加以引导。“传统启蒙读物不能僵化地灌输给孩子,否则就把孩子教成‘木偶人’了。其实,只要引导得好,把握好整体精神,就不会走偏,或不会偏到哪儿去。” 对一些地方下文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等的做法,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表示不赞同:“原来的东西就应该保持原样,精华也好,糟粕也罢,讲授的时候可以对其进行点评。”他认为,应该相信学生有时代眼光,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现在有多少东西腐蚀孩子的心灵啊,”一位重点小学的老师不认为“提纯版”《三字经》、《弟子规》能带来根本性变化。“学生成长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熏染,与其在教材上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无菌环境’,不如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才有‘免疫力’。” 经典,还是“速朽”? 教材建设:亟待研究加强 “孩子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会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因此,更应该追问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说,“我教了20多年书,没见过学生因为学了《孔雀东南飞》就自杀殉情,也没见过学生学了《孔乙己》就去图书馆偷书的。”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正确的引导。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大学文科生的观点片面,缺乏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这次删节传统启蒙读物,与前不久的‘鲁迅退出教科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暴力论’等思路一致,是对中小学生思考能力、辨析能力的不信任。”“要完整地了解文化,就应当允许学生接触原著,在全面了解后正确解读,进而‘取其精华’。” “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完全契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张光芒说,如今来读,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作现代阐释和转换。《三字经》也好,“四书五经”也好,对学生而言,“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三字经》、《弟子规》既然流传了那么多年,应该有其科学性在里面。对于有的地方对传统启蒙读物进行删节,他表示,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但删节应当认真研究论证。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不是有环境决定论的意思?“昔孟母,择邻处”是不是也有环境决定论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前面的没删,后面的就一定要删掉呢? 王登峰表示,对于孩子需要什么样的传统启蒙读物,应当进行论证研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推荐不同的读物,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引导,而不是禁止。 对传统启蒙读物的争论,反映出人们对优秀启蒙教材的呼唤与期盼。教育界人士表示,今天的教材不应当是“速朽”的东西,而应成为明天的经典。在国家着力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应当花大力气进行教材建设。应当充分借鉴优秀的传统启蒙读物和国外儿童读物,研究开发适合21世纪孩子心理和兴趣特点、为大多数孩子所喜闻乐见的好读物、好教材。(记者 张烁)
启蒙读物:争论是灰色的 学习之树常青
——参加凤凰卫视启蒙读物该不该删改节目讨论的感想
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 李耀君
关于《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读物该不该删节或修订的问题,近几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就在2011年元旦前夕,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禁止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这既使这场争论有了一个明确的态度,又使这场争论进一步升级。随即,北京市教委表示,拟在全市推广“未经删节”的《弟子规》。一时间,支持和反对两个省市决定的皆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不禁在问,在同一个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两个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何竟然做出如此相反的两个决定?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念到底怎么了?
在这一背景下,凤凰卫视大型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談》栏目于2011年1月20日,摄制了一期关于《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读物该不该删的节目。作为《弟子规》现代版修订者,我再次应邀参加了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此前曾参加过该栏目关于“山东拟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和“繁简汉字使用问题”两期节目的讨论)。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通过写和说去议论某件事情、而更喜欢实实在在去做点具体事情的人。然而参加完这期节目,我实在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觉得不写点东西就对不起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良心……
在节目一开始的发言中,我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作为凤凰卫视,举办这期讨论节目很有意义;但作为我们相当一部分国人,反复为《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读物该不该删改而争论不休,我认为是很可笑的,甚至是可悲的。因为,当我们在为《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启蒙读物该不该删改争的面红耳赤时,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已经用我们的《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统一了国民的思想而在我们的临海进行军演……”
然而,遗憾的是,我感觉到在场的专家学者和观众听明白我的意思的人似乎寥寥无几……
接下来节目的发言辩论中,对于删改问题,支持者有之,发对者有之,真可谓棋逢对手,难决雌黄。然而,在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五花八门偏激异常的观点中,竟然有个别专家学者或现场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和《弟子规》、《三字经》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彻底否定,让人哭笑不得,几近无语……。在“文革”已经过去30多年、孔子雕像刚刚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今天,某些人那“否定一切”好像告诉人们:他还被“冷冻”和“尘封”在“文革”年代。好在他们还没有明确地对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和刚刚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孔子雕像”指手划脚……。这使我更加觉得在全民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统一国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太紧迫了……
在听取了众多观点后,作为《弟子规》现代版修订传播者和“人文治国”理念的倡导者,由于节目时间的限制,我在最后的发言中,大致阐述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今略加充实,公之于众,愿求教于诸位朋友:
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精华远远大于糟粕。
历代仁人志士反复强调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毛泽东到中国敏感词过滤,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强调说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固然对于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见仁见智,需要认真研究,但这一指导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禁止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其思路和方法无疑是很正确的。至于在甄选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点偏差,但那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会影响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的总体指导作用。
2、对《弟子规》与《三字经》不是简单的删节问题,而是应该与时俱进,进行修订。
从方法上来讲,知识性为主的《三字经》和伦理道德规范为主的《弟子规》等蒙学读物是可以删节的。但为了保证原来结构的完整性,我认为,仅仅对《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删节是不够的,而是应该修订。实际上,我们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宋代经学家、教育家孙奭在为《孝经》所作的序言中曾讲过这样的意思:说孔子当年“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修《春秋》”、“说《孝经》”等。也就是说,从方法上来讲,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也是可以“修订”的,《诗》《书》也是可以删节的。纵观历史,一切教化社会作品的产生,其实都是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然。
(1)作为知识性为主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是可以删节和修订的。
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经验的概括。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完全有可能否定原来的认识和经验,这时候就需要修正原来的“知识”。比如,对历史的认识,可能会因为一个考古发现,而会将人类历史向前推进若干年;对自然的认识也是一样,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中国敏感词过滤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今天,从方法上人们又否定了“日心说”,人类对宇宙仍在探索中……。以知识性为主的《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都曾对《三字经》作过修订和续补。我们现在流传的《三字经》,基本上就是章太炎先生修订续补的版本。近几年,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还创作了《新三字经》。
(2)从《训蒙文》到《弟子规》再到《人之规》——作为伦理道德规范的《弟子规》更要与时俱进。
认为不能删节和修订的人,是混淆了“经典论述”与“行为规范”的关系。其实,《弟子规》是行为规范,它不同于《道德经》、《论语》等哲理论著和谈话记录。作为行为规范的《弟子规》,就像“学生守则”和“乡规民约”等一样,都要与时俱进,是能够也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进行修订的。其实我们知道,清康熙年间李毓秀作了《训蒙文》后,乾隆年间贾存仁不仅进行过修订,且将标题改为《弟子规》。时间过去了300年左右,我们不能还固守着某些过时的行为规范。
中华复兴,匹夫有责。2006年以来,我在学习研究《弟子规》并给自己孩子教授时,感觉到其中有些内容带有一定时代局限性,于是就与时俱进,反复研究和征求各方意见,对其中某些过时的理念和规范进行修订,对个别语词进行校订,形成了“现代修订版《弟子规》”(仍保持原来的1080个字数),数百家网站、报刊等各类媒体相继刊载。同时,在弘扬《弟子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人认为《弟子规》只是小孩子的读物。其实,人人都是为人子女,人人都是为人弟子,人人都有必要学习《弟子规》。鉴于《弟子规》的名称容易让一些人误认为是小孩子的读物,加之我们的国民教育体制近一个世纪以来缺失了这门人生的“必修课”,因此,我在修订时给其增加了一个别名——《人之规》,以便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3、“争论”是灰色的,“学习”之树常青——关于学新版学旧版的问题。
我们的国人习惯于争论——坐而论道。实际上,如上文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精华远远大于糟粕。对于启蒙读物,不论新版本老版本,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教人向善,教人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新修订的版本只是个别地方的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因此,选择新版本老版本并不很重要,关键的问题是不论新版本老版本,“您学习了吗?”、“您教孩子学习了吗?”“您带动周围人学习了吗?”当然,在有大多数人认可的高质量的新版本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主张大家与时俱进学习新版本。
在此,顺便说一下关于对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学习”二字的理解。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把“学习”理解为单一的“读书学习”,也就是单纯的“学”。实际上,“学习”包含了“学”和“习”两个环节,即“知”和“行”,或“读书(理论)”和“实践”。《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给我们很好地揭示了这一道理。因此上,当我们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时,就包含了要“实践”中华传统文化,而不是只会背诵几句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使我们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和睦的家庭、和谐的社会。
4、联合倡导全民学习《弟子规》,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促进社会和谐。
(1)在数百家网站、报刊等各类媒体对我们修订的《弟子规》相继刊载的同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我们把“现代修订版《弟子规》”编印成册,并于2009年5月以来,联合近40家党政机关、社团机构、爱心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等各界仁人志士联合印制赠送给社会各界30余万册,其中向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捐赠2000册,向清华附中全体师生捐赠3800册,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善基金捐赠1500册,向新疆华山中学捐赠8000册,向陕西合阳城关小学捐赠3500册,向广东东漖中学捐赠1000册,向天津未成年犯管教所捐赠500册,向北师大国培计划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班、河北易县教育局和北京关心下一代启智特教学校和分别赠送300册,我们也为本期节目现场近百人赠送了200册左右……等等。我们将联合社会各界把此项工作一直做下去。
(2)因为以《弟子规》为核心和代表的启蒙读物和传统文化,是国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而道德教育又是事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中华复兴的大事,因此,“和谐中国网”联合有关党政机关、社团机构、爱心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倡议发起“全民学习《弟子规》活动”——
活动宗旨: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民族复兴,促进社会和谐。 活动口号:全民学习弟子规,家和国和天下和。
三个目标:
初期目标:全国每家一本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中期目标:全国每人一本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最高目标:让中国伦理经典《弟子规》走向世界
工作方式:
联合爱心机构,宣讲赠送传播;小孩带动大人,城市带动农村;
学校带动企业,企业带动社会;北京带动全国,中国带动世界。
(3)和谐中国网还在全国各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和会议论坛等开展“道德教育巡讲”,主题是《中华文化是人生幸福社会和谐的法宝——<弟子规>与当代国民道德问题和对策思考》,其中我们在大同为凯德世家房地产公司员工和业主以及大同十八学校两天时间连续作了四场报告,每场都是上千家长和孩子,社会效益良好。《山西青年报》2011年元月19日的第18版用大半个版面进行了报道。
我们衷心希望更多的爱心机构和仁人志士与我们携手合作弘扬现代修订版《弟子规》(人之规),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作者李耀君: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
2011年元月21日夜于京
今天的孩子
|
浙江嘉兴市德勤文化园内,钧儒小学的学生身着传统汉服,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
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每日一书:《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正方观点】 ● 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价值判断能力,等他们长大成人后,方可读原著。 ● 只有找出“精华”所在,剔除“糟粕”所伏,才能真正让孩子得到其中的优秀传统,而又不沾染其中的不良思想。 ●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批判地继承和借鉴蒙学读物中科学、合理的成分,对今天的儿童教育大有裨益。 ● 古代很多典籍书籍都是编者、教者修订后为学生呈现的,我们也可对一些文本进行修订,但应十分慎重。 【反方观点】 ● 多吃五谷杂粮,营养才能均衡。与其“肢解”经典文本,不如给学生多点选择空间。 ● 对那些原本就见仁见智的东西,何为精华、何为糟粕?“非对即错”的两极思维训练扼杀了学生全面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 ● 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育学生,就是给他吃的都是精华,也消化不了。 ● 当幼儿园的孩子开始自称“小局长”、攀比家长坐驾时,我们发现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恐怕不是《三字经》,而是他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 近日,武汉市的一位小学生家长翻阅孩子的传统启蒙读物时发现,一些人们熟知的名句如“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见了。原来,湖北省部分学校对一些传统启蒙读物进行了删节,学生们从学校领到的这些校本教材多是“洁本”。 无独有偶,2010年12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指出,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事件引人深思: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启蒙读物?对于传统启蒙读物,我们该如何面对? 读,还是不读? 当代孩子:用什么启蒙 也许是因为担心输在起步线上,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当今的家长们别提有多重视、多上心啦。可是如何启蒙、用什么启蒙?不论是先学拼音还是先学写字,不论是先学音乐、美术还是英语、算术,有一点决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对此,不仅家长们感到茫然困惑,就连一些专家学者也莫衷一是。 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代表作品,《三字经》、《弟子规》历史上就有众多“粉丝”,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读物教育孩子,成为不少家长和学校的选择。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至今仍是适合孩子阅读、背诵的启蒙读物。一些幼儿园园长认为,《三字经》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兴趣,开发幼儿心智。 “自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都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弟子规》偏重讲规矩,教导我们要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做起。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但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知识和规矩的失衡,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清晨经过江西省德安县的一所幼儿园,人们都能听到孩子们齐刷刷地背诵《三字经》,在这里,《三字经》是每天早读的必备内容。早读时,老师只是带着孩子们跟读一遍,并不讲解具体含义,但不过一两个月,大多数孩子都能非常流畅地背下来。 然而,《三字经》、《弟子规》等我国封建社会的儿童启蒙教材,是否还可用于当今社会?是否有利于如今孩子的认知发展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从孩子认知发展的角度给予了否定。她指出,听到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背诵《三字经》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仅是遗憾。有点育儿常识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不会理解《三字经》的内容,而且他们长大以后,也不会记住5—6岁时背的这些内容。 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虽然《三字经》、《弟子规》流传甚广,但反映出的价值观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用这些传统读物作今天孩子的启蒙教材,容易误导孩子。 有专家指出,《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包含了盲从、逆来顺受、“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等古代封建思想,不宜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我们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编辑出适合这个时代的儿童读物,而不是过分依靠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字经》等。” 也有不少家长指出,传统启蒙读物中的许多内容不太好懂,孩子读读玩玩,有口无心,起不到读书识字的作用。 删,还是不删? 传统读物:是否需“过滤” 记者发现,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里,《三字经》《百家姓》等也赫然在列。新修订版《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全国许多中小学推广。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批准实施的一项世纪性文化基础工程——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面向学校在全国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美文诵读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都被列为“诵读教材”。 针对这些现象,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指出,“传统文化毕竟是传统社会的产物,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完全照搬原来的一套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评价和选择,是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做的工作。”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过犹待,百步余’是什么意思啊?”2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三人行国学会的冬令营课堂里,记者和小学生们聊起天来。“就是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离开。”焦君泰眨着眼睛,讲起自己的理解。他今年11岁,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读五年级。坐在一旁的老师邓卫东笑了:“不过,那是古时候的事情,现在是新时代,大家挥挥手告别就可以了。比如在立交桥上开车,转眼就走得看不见了,还用傻乎乎地等吗?”“嗯,我明白了。”焦君泰认真地说:“这是古时候的规矩,就是给我们长历史知识,现在的生活里用不到了。” 回顾关于删减传统启蒙读物的热议,“过犹待,百步余”颇受诟病,不少人认为,“这种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是对儿童天真活泼精神的扼杀”。 一位专家指出,《三字经》等中的封建主义糟粕和今天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给孩子的读本应该是经过删减、更适合孩子阅读的。 对此,邓卫东老师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与其将“糟粕”一删了之,不如合理地加以引导。“传统启蒙读物不能僵化地灌输给孩子,否则就把孩子教成‘木偶人’了。其实,只要引导得好,把握好整体精神,就不会走偏,或不会偏到哪儿去。” 对一些地方下文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等的做法,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表示不赞同:“原来的东西就应该保持原样,精华也好,糟粕也罢,讲授的时候可以对其进行点评。”他认为,应该相信学生有时代眼光,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现在有多少东西腐蚀孩子的心灵啊,”一位重点小学的老师不认为“提纯版”《三字经》、《弟子规》能带来根本性变化。“学生成长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熏染,与其在教材上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无菌环境’,不如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才有‘免疫力’。” 经典,还是“速朽”? 教材建设:亟待研究加强 “孩子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会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因此,更应该追问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说,“我教了20多年书,没见过学生因为学了《孔雀东南飞》就自杀殉情,也没见过学生学了《孔乙己》就去图书馆偷书的。”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正确的引导。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大学文科生的观点片面,缺乏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这次删节传统启蒙读物,与前不久的‘鲁迅退出教科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暴力论’等思路一致,是对中小学生思考能力、辨析能力的不信任。”“要完整地了解文化,就应当允许学生接触原著,在全面了解后正确解读,进而‘取其精华’。” “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完全契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张光芒说,如今来读,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作现代阐释和转换。《三字经》也好,“四书五经”也好,对学生而言,“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三字经》、《弟子规》既然流传了那么多年,应该有其科学性在里面。对于有的地方对传统启蒙读物进行删节,他表示,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但删节应当认真研究论证。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不是有环境决定论的意思?“昔孟母,择邻处”是不是也有环境决定论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前面的没删,后面的就一定要删掉呢? 王登峰表示,对于孩子需要什么样的传统启蒙读物,应当进行论证研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推荐不同的读物,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引导,而不是禁止。 对传统启蒙读物的争论,反映出人们对优秀启蒙教材的呼唤与期盼。教育界人士表示,今天的教材不应当是“速朽”的东西,而应成为明天的经典。在国家着力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应当花大力气进行教材建设。应当充分借鉴优秀的传统启蒙读物和国外儿童读物,研究开发适合21世纪孩子心理和兴趣特点、为大多数孩子所喜闻乐见的好读物、好教材。(记者 张烁)
启蒙读物:争论是灰色的 学习之树常青
——参加凤凰卫视启蒙读物该不该删改节目讨论的感想
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 李耀君
关于《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读物该不该删节或修订的问题,近几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就在2011年元旦前夕,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禁止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这既使这场争论有了一个明确的态度,又使这场争论进一步升级。随即,北京市教委表示,拟在全市推广“未经删节”的《弟子规》。一时间,支持和反对两个省市决定的皆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不禁在问,在同一个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两个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何竟然做出如此相反的两个决定?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念到底怎么了?
在这一背景下,凤凰卫视大型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談》栏目于2011年1月20日,摄制了一期关于《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读物该不该删的节目。作为《弟子规》现代版修订者,我再次应邀参加了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此前曾参加过该栏目关于“山东拟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和“繁简汉字使用问题”两期节目的讨论)。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通过写和说去议论某件事情、而更喜欢实实在在去做点具体事情的人。然而参加完这期节目,我实在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觉得不写点东西就对不起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良心……
在节目一开始的发言中,我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作为凤凰卫视,举办这期讨论节目很有意义;但作为我们相当一部分国人,反复为《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读物该不该删改而争论不休,我认为是很可笑的,甚至是可悲的。因为,当我们在为《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启蒙读物该不该删改争的面红耳赤时,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已经用我们的《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统一了国民的思想而在我们的临海进行军演……”
然而,遗憾的是,我感觉到在场的专家学者和观众听明白我的意思的人似乎寥寥无几……
接下来节目的发言辩论中,对于删改问题,支持者有之,发对者有之,真可谓棋逢对手,难决雌黄。然而,在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五花八门偏激异常的观点中,竟然有个别专家学者或现场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和《弟子规》、《三字经》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彻底否定,让人哭笑不得,几近无语……。在“文革”已经过去30多年、孔子雕像刚刚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今天,某些人那“否定一切”好像告诉人们:他还被“冷冻”和“尘封”在“文革”年代。好在他们还没有明确地对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和刚刚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孔子雕像”指手划脚……。这使我更加觉得在全民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统一国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太紧迫了……
在听取了众多观点后,作为《弟子规》现代版修订传播者和“人文治国”理念的倡导者,由于节目时间的限制,我在最后的发言中,大致阐述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今略加充实,公之于众,愿求教于诸位朋友:
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精华远远大于糟粕。
历代仁人志士反复强调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毛泽东到中国敏感词过滤,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强调说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固然对于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见仁见智,需要认真研究,但这一指导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禁止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其思路和方法无疑是很正确的。至于在甄选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点偏差,但那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会影响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的总体指导作用。
2、对《弟子规》与《三字经》不是简单的删节问题,而是应该与时俱进,进行修订。
从方法上来讲,知识性为主的《三字经》和伦理道德规范为主的《弟子规》等蒙学读物是可以删节的。但为了保证原来结构的完整性,我认为,仅仅对《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删节是不够的,而是应该修订。实际上,我们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宋代经学家、教育家孙奭在为《孝经》所作的序言中曾讲过这样的意思:说孔子当年“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修《春秋》”、“说《孝经》”等。也就是说,从方法上来讲,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也是可以“修订”的,《诗》《书》也是可以删节的。纵观历史,一切教化社会作品的产生,其实都是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然。
(1)作为知识性为主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是可以删节和修订的。
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经验的概括。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完全有可能否定原来的认识和经验,这时候就需要修正原来的“知识”。比如,对历史的认识,可能会因为一个考古发现,而会将人类历史向前推进若干年;对自然的认识也是一样,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中国敏感词过滤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今天,从方法上人们又否定了“日心说”,人类对宇宙仍在探索中……。以知识性为主的《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都曾对《三字经》作过修订和续补。我们现在流传的《三字经》,基本上就是章太炎先生修订续补的版本。近几年,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还创作了《新三字经》。
(2)从《训蒙文》到《弟子规》再到《人之规》——作为伦理道德规范的《弟子规》更要与时俱进。
认为不能删节和修订的人,是混淆了“经典论述”与“行为规范”的关系。其实,《弟子规》是行为规范,它不同于《道德经》、《论语》等哲理论著和谈话记录。作为行为规范的《弟子规》,就像“学生守则”和“乡规民约”等一样,都要与时俱进,是能够也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进行修订的。其实我们知道,清康熙年间李毓秀作了《训蒙文》后,乾隆年间贾存仁不仅进行过修订,且将标题改为《弟子规》。时间过去了300年左右,我们不能还固守着某些过时的行为规范。
中华复兴,匹夫有责。2006年以来,我在学习研究《弟子规》并给自己孩子教授时,感觉到其中有些内容带有一定时代局限性,于是就与时俱进,反复研究和征求各方意见,对其中某些过时的理念和规范进行修订,对个别语词进行校订,形成了“现代修订版《弟子规》”(仍保持原来的1080个字数),数百家网站、报刊等各类媒体相继刊载。同时,在弘扬《弟子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人认为《弟子规》只是小孩子的读物。其实,人人都是为人子女,人人都是为人弟子,人人都有必要学习《弟子规》。鉴于《弟子规》的名称容易让一些人误认为是小孩子的读物,加之我们的国民教育体制近一个世纪以来缺失了这门人生的“必修课”,因此,我在修订时给其增加了一个别名——《人之规》,以便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3、“争论”是灰色的,“学习”之树常青——关于学新版学旧版的问题。
我们的国人习惯于争论——坐而论道。实际上,如上文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精华远远大于糟粕。对于启蒙读物,不论新版本老版本,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教人向善,教人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新修订的版本只是个别地方的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因此,选择新版本老版本并不很重要,关键的问题是不论新版本老版本,“您学习了吗?”、“您教孩子学习了吗?”“您带动周围人学习了吗?”当然,在有大多数人认可的高质量的新版本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主张大家与时俱进学习新版本。
在此,顺便说一下关于对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学习”二字的理解。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把“学习”理解为单一的“读书学习”,也就是单纯的“学”。实际上,“学习”包含了“学”和“习”两个环节,即“知”和“行”,或“读书(理论)”和“实践”。《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给我们很好地揭示了这一道理。因此上,当我们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时,就包含了要“实践”中华传统文化,而不是只会背诵几句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使我们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和睦的家庭、和谐的社会。
4、联合倡导全民学习《弟子规》,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促进社会和谐。
(1)在数百家网站、报刊等各类媒体对我们修订的《弟子规》相继刊载的同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我们把“现代修订版《弟子规》”编印成册,并于2009年5月以来,联合近40家党政机关、社团机构、爱心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等各界仁人志士联合印制赠送给社会各界30余万册,其中向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捐赠2000册,向清华附中全体师生捐赠3800册,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善基金捐赠1500册,向新疆华山中学捐赠8000册,向陕西合阳城关小学捐赠3500册,向广东东漖中学捐赠1000册,向天津未成年犯管教所捐赠500册,向北师大国培计划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班、河北易县教育局和北京关心下一代启智特教学校和分别赠送300册,我们也为本期节目现场近百人赠送了200册左右……等等。我们将联合社会各界把此项工作一直做下去。
(2)因为以《弟子规》为核心和代表的启蒙读物和传统文化,是国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而道德教育又是事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中华复兴的大事,因此,“和谐中国网”联合有关党政机关、社团机构、爱心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倡议发起“全民学习《弟子规》活动”——
活动宗旨: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民族复兴,促进社会和谐。 活动口号:全民学习弟子规,家和国和天下和。
三个目标:
初期目标:全国每家一本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中期目标:全国每人一本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最高目标:让中国伦理经典《弟子规》走向世界
工作方式:
联合爱心机构,宣讲赠送传播;小孩带动大人,城市带动农村;
学校带动企业,企业带动社会;北京带动全国,中国带动世界。
(3)和谐中国网还在全国各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和会议论坛等开展“道德教育巡讲”,主题是《中华文化是人生幸福社会和谐的法宝——<弟子规>与当代国民道德问题和对策思考》,其中我们在大同为凯德世家房地产公司员工和业主以及大同十八学校两天时间连续作了四场报告,每场都是上千家长和孩子,社会效益良好。《山西青年报》2011年元月19日的第18版用大半个版面进行了报道。
我们衷心希望更多的爱心机构和仁人志士与我们携手合作弘扬现代修订版《弟子规》(人之规),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作者李耀君: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
2011年元月21日夜于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