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次环保专辑全景式展现中国环保各层面的代表性人物,3个编辑和摄影师、道具师、灯光师,历时3个月,走遍7个省市、采访100多人,总行程1万多公里,拍摄了30组摄影大片,通过20页的篇幅,完成了这期绿色专辑。这次专辑的主角不是奢侈品、名模,而是为环保倾注大量心血的企业、商人、科学家甚至是民间组织、前亿万富翁、普通渔民和乐活族……我们看见,绿色不只是贵胄阶层的奢侈品味,它更在那些普通而充满热情的人们身上闪耀,他们,是中国的绿色力量,从他们身上,我们似乎看到这片土地的另一种未来。
从一条河流开始的旅途
泸定桥上游的水电站建设现场 川藏线上,过了蜀江便是大渡河。当河道变得宽阔,两岸的峻岭取代了青山,水电站也终于变得壮观起来。如果把蜀江上百步一建,节节断流的水电站比作蜿蜒的羊肠,那么,画面上大渡河上的水电站就是一头巨鲸的胃,吞吐着大容量的、河水的势能,再转化成呼啸而过的电子洪流,输送到各个肢端。画面的左侧隧道的另一面是另外一片建设现场,它的下游几百米处就是红军飞夺过的泸定桥,现在是旧时代风情保持完整的革命景区。画面的中部是水电站主体部分,远处依稀可见一个水坝。画面的右部仍然是电厂区域的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沿着盘山公路朝着画面右侧转过去,还可以看见一大片拆迁现场。
旅程是从一团白雾中开始的。川藏公路上,能见度不足50米,你只能从前车闪烁的雾灯判断道路方向。忽然间,一道阳光打下来,大渡河上,一个巨大的江湾如泰坦尼克号从迷雾中缓缓浮现。雾散去后,正午的阳光充塞了整个山谷,工地上机械林立,巨大的轰鸣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里回荡。仿佛是一部史诗片的开篇。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2007年12月中旬,《时尚先生》一行四人深入西南地区,开始对中国的绿色生态进行一次局部寻访。我们将起点设在横断山脉所在的三江流域,同行的还有一支三十多人的队伍,他们是“江河十年行”的参与者,由环保人士、环境水利专家与记者组成。这项活动由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在2006年发起,计划用十年时间,持续跟踪关注中国西部主要江河,系统考察江河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沿岸百姓生活的变迁。
一路上,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西部的江河正在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工地之一,随着旅途的深入,水电站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镜头中。卫星定位仪在20公里的路程里就发现到了大大小小5个电站。被众多水电站切割的河流时断时续,最后逐渐变成荒滩。河床,在阳光照射下发出刺眼的银灰色,行走在干涸的鹅卵石上,脚下石块会“咔咔”作响,带起尘土在空中飞扬。整个山谷中,没有流水发出的轰鸣声,空余寂静。
我想起1958年,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接到女友的那封著名来信。信中描述了女友所住的小镇,在春天如何异乎寻常的安静:听不到鸟鸣,不见动物踪影。蕾切尔·卡逊由此写出了《寂静的春天》,成为环保运动的肇始者。
如今,在中国,蕾切尔·卡逊信中的内容正在发生,只不过这个春天并不寂静,它充满了爆破、机器的轰鸣与刺耳的打桩声,在这个喧闹宏伟的时代蓝图中,我们正似曾相识的雄心壮志与胆魄改造着山河。2 0 0 8年春节前夕,一场5 0年难遇的暴风雪席卷了南方中国,十四省8000万人一夜之间陷入冰河世纪。满目苍痍的山河与生灵涂炭的人间的恩仇,似乎没有了局。
我们不满足于寻找苍痍,我们来说,另一种力量更值得关注。一直以来,都有人试图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冲突探寻新的路径,只不过,在大多数时候,他们立于我们视野之外,默默行动,他们奋斗,给人以希望。我们要寻找这些绿色力量,用最朴素的方式把他们记录下来,让这个群体浮出水面。这个绿色专题,前所未有地扩充到七十多页的篇幅,陪伴他们隆重出场。
大渡河江湾处,未被充分开发的原始之地,据说是中国最后两条原生态河流之一。我们就从这里出发,经过四川、云南、福建、海南、浙江一直到长江入海口——上海,最后回到北京,按照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拾阶而下,恰好跨越了中国同时并存的三个经济规模和社会形态(未发展、发展中、已发展),看到了绿色对那些地方,那些人们的意义,看到了各种力量围绕绿色进行的博弈。一个月的时间实在太短,我们只是揭开了幕布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