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7386|回复: 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4 14: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刘志明先生是我县县委农工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县十届政协常委。思维敏捷,博学多才。其为诗隽永清新,益智明目,琅琅上口,读之击节。现发之网上,供众网友欣赏。

  其一、观音山记游

  丁亥年七月初十与友人同游观音山,虽筋骨酸软,大汗淋漓,到也十分尽兴,思之感慨良多,特记于后。
  初秋时节到耿峪,       邀朋携友探幽奇,
  一路欢歌一路笑,       放浪形骸狂若痴。
  沟口初上观音寺,       巧遇老妪说故事,
  “天护”“千户”细分辩,    凡人口内吐禅机。
  满目青翠遍山绿,       潺潺流水伴鸟啼,
  山花野果随处见,       当年梯田尚依稀。
  跋涉半日仍未至,       呼吸窘迫汗淋漓,
  兴味索然生优叹,       李白复生亦无诗。
  苍茫云顶起殿宇,       五大菩萨比肩立,
  混迹芸芸香客里,       半碗稀粥权充饥。
  巍巍巨像本是泥,       非僧非道亦狐疑,
  可叹遍山少年客,       德赛二师已远离。
  千山万壑在足底,       人至峰顶白云低,
  不言神怪崇自然,       白云之上观晨曦。
  上山艰辛下不易,       步步谨慎险化夷,
  几番跌扑又复起,       回首人生可觅迹。
  荒坡小店当家妇,       忙为游人备食蔬,
  自言夫弃志未泯,       苦苦支撑觅生机。
  我等俱为农家子,       跻身官场以沉浮,
  游山经历虽寻常,       人生百味堪叹息。
  持身正大在自己,       烧香拜佛何点益?
  心似明镜了无尘,       笑面余生苦当怡。

  其二、访财神故里

  寻访财神到故里,     庙分新老起争执。
  妄言自己维正统,     游人香客费踌思。
  同根同源本一体,     利欲熏心竞相阋。
  玄坛赵公若归里,     面对此景堪何依?

  其三、谒刘海庙

  城西有庙玉蟾宫,    刘海西蟾有名声。
  南山樵子成正果,    遍山金钱济众生。
  今人附会说刘操,    辽金高官境不同。
  劝君莫做续貂事,    仍将刘海作庙名。

  其四、炉丹村

  循村大道到炉丹,    村门巍巍仿“凯旋”。
  用而有余方称富,    余而施人贵始全。
  众手起寺曰西明,    流光异彩亦轩然。
  累代高僧作楷模,    村风淳朴人向善。


  其五、渼陂

  终南山前古渼陂,  诸泉潜出一池壁。
  青蛾皓齿楼船动,  桃柳夹岸堪称奇。
  杜南诗咏《渼陂行》, 东坡喜尝陂中鱼。
  唐陂宋唐已难觅,  开发义举亦壮矣。


  其六、胜光寺

  扈北有寺曰胜光,  历代高僧名远扬。
  惊闻玉佛今遭劫,  世风日下堪叹伤。
  当今众生拜青趺,  耆稚心田俱荒凉。
  荣耻善恶今初议,  造就新人护家邦。


  其七、成道宫

  昔日重阳成道宫,  四梨八棠四海风。
  潜心修练活死墓,  历时三载道始成。
  今有善土叶信庆,  草药针砭济众生。
  道缘远结海外客,  欲起蓝图振道宗。


  其八、萯阳宫

  当年赢政囚母地,  重兵护卫有遗迹。
  汉武初扩上林苑,  几番临幸颇痴迷。
  趣闻流传几千载,  于今地谨起争执。
  纷纭如尘未落定,  欲起秦皇一问之。

  其九、太平庄

  太平本名双石头,  立村方有百二秋。
  先民颠沛千百里,  茅屋草舍暂立足。
  前贤创业苦未果,  平安幸福梦中求。
  改革开放逢盛世,   和谐富裕乐悠悠。


发表于 2007-9-14 15: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厉害! [s:27]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访财神故里

寻访财神到故里,     庙分新老起争执。
妄言自己维正统,     游人香客费踌思。
同根同源本一体,     利欲熏心竞相阋。
玄坛赵公若归里,     面对此景堪何依?

其三、谒刘海庙

城西有庙玉蟾宫,    刘海西蟾有名声。
南山樵子成正果,    遍山金钱济众生。
今人附会说刘操,    辽金高官境不同。
劝君莫做续貂事,    仍将刘海作庙名。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四、炉丹村

循村大道到炉丹,    村门巍巍仿“凯旋”。
用而有余方称富,    余而施人贵始全。
众手起寺曰西明,    流光异彩亦轩然。
累代高僧作楷模,    村风淳朴人向善。


其五、渼陂

终南山前古渼陂,  诸泉潜出一池壁。
青蛾皓齿楼船动,  桃柳夹岸堪称奇。
杜南诗咏《渼陂行》, 东坡喜尝陂中鱼。
唐陂宋唐已难觅,  开发义举亦壮矣。


其六、胜光寺

扈北有寺曰胜光,  历代高僧名远扬。
惊闻玉佛今遭劫,  世风日下堪叹伤。
当今众生拜青趺,  耆稚心田俱荒凉。
荣耻善恶今初议,  造就新人护家邦。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七、成道宫

昔日重阳成道宫,  四梨八棠四海风。
潜心修练活死墓,  历时三载道始成。
今有善土叶信庆,  草药针砭济众生。
道缘远结海外客,  欲起蓝图振道宗。


其八、萯阳宫

当年赢政囚母地,  重兵护卫有遗迹。
汉武初扩上林苑,  几番临幸颇痴迷。
趣闻流传几千载,  于今地望起争执。
纷纭如尘未落定,  欲起秦皇一问之。

其九、太平庄

太平本名双石头,  立村方有百二秋。
先民颠沛千百里,  茅屋草舍暂立足。
前贤创业苦未果,  平安幸福梦中求。
改革开放逢盛世,   和谐富裕乐悠悠。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尚有一篇刘志明先生所作:《萯阳宫辩〉,亦请大家欣赏。



                 萯  阳  宫  辩

                   刘志明

  萯阳宫,秦汉时皇室离宫之一。“萯”字作两读:一读Fu,“王萯,药草名,负声”。另读Bei,音倍,宫名,在鄠县(户县),《汉书、东方朔传》“倍阳”(见《辞源》)。
  萯阳宫建于战国秦国。秦原是西部边陲弱小的诸侯国之一,自秦孝公启用高殃变法后逐渐强盛。孝公死后,其子即位第三年称王,号秦惠文王。惠文王(公元前337-----前311年)继承其父孝公的做法,继续在国都咸阳附近建造宫殿,在渭水之南修建萯阳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时,“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家”,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通道相连,其密度可是一斑。
  随着时代的变迁,遍布关中的数百座秦宫早已荡然无存,多数连名称也不为今人所知。萯阳宫远离咸阳,免于秦末兵火,在汉武帝、宣帝、成帝时还被作为上林苑的离宫使用,后来史书再未提及,很可能在西汉末年毁于兵燹(xian)战火。宫名流传至今,只因为在这里发出了“秦王囚母”这一事件。
  史载:秦王政九年(前238)四月在秦故都雍县(今凤翔县)蕲年宫(qi)举行冠礼,准备次年亲政。同太后私通多年且被封为长信侯的假 宦官嫪毐(Lai 牢ai 矮)害怕丑行暴露,大权旁落,就用太后的印玺调兵包围秦王嬴政的驻地蕲年宫,企图叛乱,事败后被车裂。又在太后驻地搜出其与嫪毐的两个私生子“捕而杀之”,将太后迁囚于萯阳宫。一年后齐人茅焦冒死相谏,才得以迎回咸阳。此事在《史记》、《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
  历史上的萯阳宫究竟在什么地方?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曰:“鄠,古国……有萯阳宫,秦文王起。”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认为在鄠县西部;东汉末至曹魏期间出现的《三辅黄图》、唐代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人编写的《长安志》、《雍录》,明、清乃至民国年间编写的《户县志》,今人编撰的大型工具书《辞源》以及众多当代学者的论文、专著,都认定萯阳宫在户县,这已成为不争的史实。但近年来颇起纷争,关于萯阳宫故址之说,有人发表文章,有人编写戏剧,广造舆论,一时似乎迷团重重。本文试图就诸说真伪,逐条探讨分析,以就教于方家,并廓清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关于萯阳宫故址,大约有棫阳宫说、凤翔说、曹村(包括富村窑)说、户县渼陂(今陂头)说。
  一是“棫(Yu)阳宫说”
  除了过去以历史为原型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等书外,近年来省戏曲研究院的确新编历史剧《千古一帝》也说秦王嬴政挫败嫪毐等人的叛乱后,囚太后于棫阳宫。今考棫阳宫在凤翔县。遍查史书,没有找到这种说法的依据。既然是文艺作品,就难免有“戏说”的成分,不必苛求其忠于史实。因而“棫阳宫说”难以成立。
  二是“凤翔说”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遂迁太后于雍”,《资治通鉴》中也有“迁太后于雍萯阳宫”之说,有人就望文生义,认为雍县既然是凤翔,“雍萯阳宫”也就自然在凤翔了。今考“雍”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雍”固然指雍县即今凤翔。而广义的“雍”却是指雍州。上古时期分天下为九州,雍州即指今陕西、甘肃和青海一带。秦代把都城咸阳周围(今关中地区)都叫做“雍”。宋代程大昌著《雍录》曰:“秦尝名其都为雍县,唐尝名其州为雍州,皆本《禹贡》也。雍,雍也,四面有山雍塞为固也。”《括地志》云:“雍州南户县本夏之扈国也。”各种典籍互为引证,萯阳宫当属户县无疑。“凤翔说”纯属误解。
  三是“曹村说”
  查阅史籍,本无曹村一说。1982年7月,为编写《户县文物志》,谢志安、马宏智两位编辑到念庄、曹村一带调查采访,当地群众提供了不少庙宇线索,问及萯阳宫,当地群众包括一些乡间耆宿。均感茫然,称“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群众提供村东戏楼后有一石碑,谢、马两位即去辨认,系元代延祐六年(1319)的《创建崇观碑》,文曰:“秦川山水之秀,周至为之冠,名擅二曲,汉旧邑也……秦之萯阳宫在焉,信夫天壤间自昔为佳处也。全真洞虚子筑观于其中,天乐真人题其额曰:崇真……”。原县志办据此参照明崇祯十六年《户县志》中“秦萯阳宫,在县西南二十三里”的说法,认为方位、里程都很近似,即作出“萯阳宫在曹村”的判断。令人不解的是,近年来更有人撰文说萯阳宫在曹村东南二里开外的富村窑鸡子山。
  修建崇真观时的元延祐六年,距秦惠文王修建萯阳宫已时隔1650余年,而明崇祯十六年张宗孟编撰《户县志》更与萯阳宫创建相距1980年,时过境迁。秦萯阳宫早已无遗迹可考。他们是怎么知道其方位及距户县县城的里程呢?
  经考证得知,《创立崇真观碑》(以下简称曹村碑)是当时道众为纪念该观道长杨志古而立的。杨志古是合阳人,中年出家,号洞虚子,属道教全真派弟子。元乙末年(窝阔台7年,公元1235年)云游至曹村后即开始筹修道观,至元已已年(1269)去世。死后四十年弟子们为弘扬杨道长的功绩才为其立碑。其时正值全真教鼎盛时期,现存于重阳宫内与此碑同时的《真元会题名记》碑阴,镌有全真教在全国各地的220多个宫观名称,涉及周、户两县有19个。中间并无曹村崇真观的名字,可见其观规模不大,在教内地位不高。“曹村碑”撰文、题额人均名不见经传,而近在咫尺,贵为全国道都的重阳祖庭几十位高道耆德却无人为其题写一字。碑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秦川山水之秀周至为冠”,又恰恰证明曹村当时属周至管辖。没有地位的小庙,不为同仁看重的道人,在碑文中极尽溢美夸张之辞,把十多里外的萯阳宫故址拿来夸耀一下,以壮门面,也在情理之中。此类文字并非信史,依此为据来确定秦宫遗址,似乎底气不足。
  明崇祯《户县志》,距萯阳宫建立已近两千年,为什么会在志中写上“在县西南二十有三里”呢?根据现在看到的史料分析,极有可能来源于《三輔黄图》。《三輔黄图》“秦宫”记载:“萯阳宫,秦文王所起,在今户县西南二十三里。”古时没有考古手段,各种文献互相传抄屡见不鲜。《三輔黄图》初创于魏晋时期,最后成书于唐肃宗年代,(756—761)。据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杭州州学教授苗昌言云:“《三輔黄图》世无板刻,传写多鱼鲁之谬。”宋代曾任龙图阁学士的程大昌在《雍录》中指出“黄图”的几处明显讹误后,认为“故随事必当立辩,不可谓名古而不敢置议也。”《三輔黄图》最后成书时间,距秦萯阳宫建立已是1100余年,且众手成书,辗转传抄,时有补缀,“县西南二十三里”之说,岂能不容置疑?把县西南二、三里误记为二十三里,也未可知(秦汉时县城在今城北二里,渼陂萯阳宫正好在县城西南二、三里)。秦萯阳宫在户县,史有定论,而曹村一带在有资料可考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皆属周至县,在1958年才划归户县。有人认为曹村一带在历史上可能归属过户县,笔者查阅了《周至县志》,勘察了附近的名胜古迹清阳宫、龙泉寺、可汉庙以及清凉山、望仙坪等地和历代文献及碑碣,也没有找到任何一件让人信服的根据。清康熙二十年(1681)章泰编撰的《周至县志》“地理”中提到汉上林苑诸宫观时,曾涉及到萯阳宫、太平宫、甘泉宫等,并无具体位置,其中上述三宫早已考证在户县境内。到民国十四年(1925)庞文中撰写的《重修周至县志》在“地理、莲花池馆”小注中载:“按《邹志》又载甘泉、萯阳二宫,今考二宫在户县,见《户县新志》,故删之。”有人说因为《户县志》坚持县西三里渼陂之说,周至就让了。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是各县修志时对境内古迹是誓在必争的,决没有拱手让人的道理。同样是民国年间的《重修周至县志》提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的地址。就特别强调“甘水出甘谷,流经周至境内,去户尚远”,“《户志》载甘水出户县南甘谷误。”可见史志学家以史为据,据史相争,没有谦让的问题。《周志县志》承认萯阳宫在户不在周,恰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应有态度。
  另外古人认为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曹村一带地处秦岭之阴、甘水之东,何“阳”之有?史载“萯阳宫有属玉观”,是用水鸟属玉命名的。曹村直至富村窑,干涸缺水,吃用都很困难,何来水鸟?以属玉作观名。岂不有悖常理,贻笑大方?
  至于有人在文章中不惜笔墨,将秦时蔡青帝的密畤毫无根据地在鸡子山上,更是缺乏实证支持的推测臆断,作为游戏之笔,也许不无不可。作为遗迹考证,恐怕太随意了吧?今考密畤建于秦宣公四年(前672),《史记•封神书》提到密畤在渭南(渭水之南)而不在雍,渭河南岸号称八百里,有什么根据能说在鸡子山,进而说萯阳宫是在密畤的原址上建立的?
  为了说明萯阳宫与属玉观的关系,有人撰文说:“观是高台之地,鸡子山远视无碍,属玉观该在吉神所居之山。”貌似有理,其实大谬不然。史载:“宫有五门,其二曰雉门。“《尔雅•释宫》曰:“观谓之阙。”郭璞注:宫门双阙。邢昺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盖为二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员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由此可知,所谓属玉观,其实就是萯阳宫第二道宫门(雉门)前左右各一的高台建筑,是萯阳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宫外的鸡子山。
  持“曹村说”的个别人,还说富村窑村名即是由“萯阳”演变来的,也是毫无根据的。查《户县地名志》可知富村窑原名付村,与曹村一样,都是以早期居民的姓氏得名的。因该村地近南山,土质独特,不少村民因烧窑制陶而富,故于民国年间将村名雅化为富村窑。就此今人张垦曾有专文论述(参见《户县文史资料》第 期)。
  如上所述“曹村说”难以成立。
  四是“渼陂说”
  1.“渼陂说”起于明洪武年间。据原立于陂头萯阳宫小学内的《创建渼陂东岳宫记》碑文:“渼陂有萯阳宫,为秦文王所建,后毁于火,今于其旧址创建渼陂镇东岳宫。”该碑镌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解放前陂头村民及萯阳宫小学师生均亲眼见过。惜该碑在解放初遗失、憾矣!
  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编修的《户县志》曰:“秦萯阳宫,在县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萯阳宫,即此。父老相传,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旧志西南二十三里,误矣。”康如琏系山西安邑人,康熙九年进土,康熙十八年起任户县知县。康在“簿书之暇,取旧志而细阅之,”见其“鲁鱼亥豕差讹者十之二三,郢书燕说影响者十之一二”,(陈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编修的《户县志》曰:“秦萯阳宫,在县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萯阳宫,即此。父老相传,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旧志西南二十三里,误矣。”康如琏系山西安邑人,康熙九年进土,康熙十八年起任户县知县。康在“簿书之暇,取旧志而细阅之,”见其“鲁鱼亥豕差讹者十之二三,郢书燕说影响者十之一二”,(陈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编修的《户县志》曰:“秦萯阳宫,在县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萯阳宫,即此。父老相传,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旧志西南二十三里,误矣。”康如琏系山西安邑人,康熙九年进土,康熙十八年起任户县知县。康在“簿书之暇,取旧志而细阅之,”见其“鲁鱼亥豕差讹者十之二三,郢书燕说影响者十之一二”,(陈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怎么回事!后文贴不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编修的《户县志》曰:“秦萯阳宫,在县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萯阳宫,即此。父老相传,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旧志西南二十三里,误矣。”康如琏系山西安邑人,康熙九年进土,康熙十八年起任户县知县。康在“簿书之暇,取旧志而细阅之,”见其“鲁鱼亥豕差讹者十之二三,郢书燕说影响者十之一二”,(陈
发表于 2007-9-14 2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s:46]
发表于 2007-9-14 21: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为我答疑解惑,我的“那一天”文章中的史据可查了!
发表于 2007-9-14 2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夏兰秋菊于2007-09-14 15:33发表的 :
不知怎么回事!后文贴不上了!
去掉空格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7: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是“渼陂说”
1.“渼陂说”起于明洪武年间。据原立于陂头萯阳宫小学内的《创建渼陂东岳宫记》碑文:“渼陂有萯阳宫,为秦文王所建,后毁于火,今于其旧址创建渼陂镇东岳宫。”该碑镌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解放前陂头村民及萯阳宫小学师生均亲眼见过。惜该碑在解放初遗失、憾矣!
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编修的《户县志》曰:“秦萯阳宫,在县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萯阳宫,即此。父老相传,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旧志西南二十三里,误矣。”康如琏系山西安邑人,康熙九年进土,康熙十八年起任户县知县。康在“簿书之暇,取旧志而细阅之,”见其“鲁鱼亥豕差讹者十之二三,郢书燕说影响者十之一二”,(陈语),于是“乃延请缙绅,开局鸠工,共襄其事,”当时请来修志的有陈、王、骞振飞、王云勋、魏振一、王心敬等。作序人陈,户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曾任江西义安知县。王系王九思玄孙,曾任山东文登知县,户部主事、礼部郎中、广东提学道按察司佥事。王心敬,户县人,字尔辑,号丰川,是清代名重一时的理学家,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甚丰,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玄虚之学。骞振飞是顺治时举人,曾任浙江乐清知县。五云勋、魏振一都是邑内名士。这次修志距明崇祯年间张宗孟修志仅仅相隔39年,他们敢于否定前志“二十三里”之说,是需要在调查基础上的慎密分析和充分论证,更见胆识和勇气的,决非草率从事。尽管其中原因我们现在尚在探索,采取漠然轻视或冒然否定的做法都是不够慎重的。之后在康熙五十六年编撰的《户县续志》、乾隆四十年的《户县新志》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重修户县志》,均无可置疑地采用了“县西三里说”,连田比邻的《重修周至县志》(曹村当时归周至县管辖)都认可了这一说法。
3.如前所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陂头村地处涝河故道以北(当时已形成较大水面),命名萯阳宫,并以当地水面常见的水鸟属玉命名宫中之观,是顺理成章的。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渭水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之甘谷,北经秦文王萯阳宫西,又北经五柞宫东,又北经甘亭西,”“涝水北注甘水,而乱流入渭,即上林故地也。”可知五柞宫在甘水西,据《元和郡县图志》长杨宫在周至东三十三里。五柞宫距长杨八里,即距周至县城四十一里,而甘水距周至县城六十五里,即可知五柞宫在甘水西二十四里。渼陂萯阳宫在甘水东十五里,都在相当的范围内,《水经注》的说法也印证了萯阳宫在渼陂是可能的。
5.从周、户两县疆域划分来看。旧志载有明代户县疆域图,县西至周至县界仅十里。清光绪年间“新测户县全域舆图”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户县疆域全图”都明确标示户县西南界仅至东八什村和上涧子一线,富村窑、曹村归周至管辖。元延祐六年(1319)的崇真观碑表明曹村在元代属周至,其碑阴刻有“周至县灰渠头建隆观”字样,进而表明连灰渠头(今新兴村)当时都属周至。今考望仙坪石刻神像底座上刻有“维大明弘治四年岁次辛亥五月丙子十五日庚寅,西安府周至县集贤乡曹村里甘峪口”字样,更加确证无疑。宋代户县设五乡管五里,其中萯阳乡管五萯里。元代沿用宋制,乡、里名称未变。明代户县共三乡、二十三里,其中萯阳乡管渼泉、丈八、通仙、天和、罗什、保峪、安善、化羊、重云九里,萯阳乡渼泉里就在县西五里的陂头,晋侯村一带。明末撤销乡的建制,二十三里由县直辖。周至在明代设编户四十里,清代设四乡四十里,其中周至县东南有曹村里、蒋下里、王郭里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宋、金、元至明末共684年,户县均设萯阳乡,如果萯阳宫真在周至曹村,户县为什么会以周至县的古迹作自己的乡名?假设今天户县某乡以“楼观”或“雁塔”命名。有可能吗?萯阳乡辖渼泉里,进一步证明“萯阳宫在渼陂”是确定无疑的。
6.清末民初,与渼陂东岳宫一墙之隔的村民吴孝春(人称吴老二)打后院墙挖地基时,挖出铜鼎(老百姓叫铜香炉),上面还刻有字迹,现场目睹者皆目不识丁,亦末解其意。因吴家贫,就把这个铜鼎背到西安卖了,当时很多人都知道此事。时过七、八十年,《文物》杂志刊发此鼎照片,知情者才若有所悟。据周晓先生发表于1995年11期《文物》上的《萯阳宫鼎跋》称:“早年得自西安古董市场。此鼎为平沿,敛口,子口,双耳高出口沿外侈,扁圆腹,腹上有凸弦纹一周、圜底,三蹄足。鼎盖已失。通体呈“黑漆古”,黝然发亮。鼎保存完好,只右耳与身相接处开裂。通高15.7,口径14.8,耳高5.5,足高7.1厘米,重1690克,容水2174毫升,容粟米2217毫升,此鼎与战国秦十六年私宫鼎、中敃鼎的形制极为相似,应为战国晚期秦器。该鼎子口下刻有篆隶两体铭文,共48字:“李卿”, “萯共,六年十二两,过”,“六年十一两”,“槐里,容一计一升”,“百工廿七”,“鄠萯共鼎,容一斗一升,重六斤七两,第百卅七,第百卅七”。字迹略有不同,刻痕深浅不一,估计不是一次所刻。据该文作者周晓先生考证,这件青铜鼎为战国秦器秦铭,又后加之以汉铭,初置于战国秦萯阳宫中,到西汉早期,仍在萯阳宫中,应为秦萯阳宫中之物。鄠即今之户县,“共”古时与“供”通用,即为户县萯阳宫供用之意。据《汉书、宣帝记》载:“甘露二年(前52)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古今图书籍成》载:“成帝元延二年(前10)幸长杨宫校猎,迁宿萯阳宫,遍赐从官。”可知西汉宣帝、成帝时萯阳宫仍在使用。萯阳宫在今户县城西北,渭河之南、涝河西側的渼陂,汉时上林苑“包涝水而对废丘”(汉高祖三年更名槐里县,即今兴平县),萯阳宫一带地属槐里,也有可能。
7.有人说“父老相传岂能入志”,试问两千年前的历史。如果正史无载,没有进行考古发掘所证明,其它笔记、野史、碑石严格地说也只能算是传说,难道这一段历史就可以一笔勾销吗?东汉史学家班固说,他写《汉书》考察秦汉宫殿时也是“徒观迹于旧墟,闻之于父老”,可见“父老相传”也是史学家借鉴、参考的重要管道之一。渼陂一带历史积淀深厚:有秦二世碣杀十公主所埋葬的“九女冢”;有卫护萯阳宫将士使用的“饮马池”;有文武百官来萯阳宫拜谒太后时用过的“下马石”(俗称双石头);有王宫使用的瑞鲁白泽石雕一对,现仍雄锯于宫门之外。民国年间陂头小学就叫“萯阳宫小学。”在当地问起萯阳宫,更是妇孺皆知。近几十年出土的板瓦、筒瓦、瓦当、陶俑等秦汉文物更是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秦萯阳宫在渼陂是真实可信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7: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黄驹点点沙,只是有好几个字还没弄上去,改天吧!
发表于 2007-9-17 18: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很,好的很,好的了杂列~~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15: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志明先生的诗

    刘志明先生的诗
  刘志明先生是户县县委原农工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县九届、十届政协常委,为人清正刚直,钻研多思,思维敏捷,博学多才。其为诗清新俊逸,瀑落珠溅,读之击节,思之益智。不敢独享,特荐网上,供网友欣赏。


其一、观音山记游

丁亥年七月初十与友人同游观音山,虽筋骨酸软,大汗淋漓,到也十分尽兴,思之感慨良多,特记于后。
初秋时节到耿峪,       邀朋携友探幽奇,
一路欢歌一路笑,       放浪形骸狂若痴。
沟口初上观音寺,       巧遇老妪说故事,
“天护”“千户”细分辩,    凡人口内吐禅机。
满目青翠遍山绿,       潺潺流水伴鸟啼,
山花野果随处见,       当年梯田尚依稀。
跋涉半日仍未至,       呼吸窘迫汗淋漓,
兴味索然生优叹,       李白复生亦无诗。
苍茫云顶起殿宇,       五大菩萨比肩立,
混迹芸芸香客里,       半碗稀粥权充饥。
巍巍巨像本是泥,       非僧非道亦狐疑,
可叹遍山少年客,       德赛二师已远离。
千山万壑在足底,       人至峰顶白云低,
不言神怪崇自然,       白云之上观晨曦。
上山艰辛下不易,       步步谨慎险化夷,
几番跌扑又复起,       回首人生可觅迹。
荒坡小店当家妇,       忙为游人备食蔬,
自言夫弃志未泯,       苦苦支撑觅生机。
我等俱为农家子,       跻身官场以沉浮,
游山经历虽寻常,       人生百味堪叹息。
持身正大在自己,       烧香拜佛何点益?
心似明镜了无尘,       笑面余生苦当怡。
发表于 2008-12-12 17: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lol :lol :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