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游嘉午台
最近,因种种原因,有些郁闷,于是乎就归队了,和驴友一去了趟长安嘉午台。
天刚麻麻亮,就买了两个大饼,坐上车向目的地出发。一路上,太阳缓缓地从云龙的口中吐出来,环山路上的景色依旧是那样的美。驴子们叽叽喳喳的分享者不同的恋山感悟。
到大峪,当地老百姓收了我们每人两元钱,放行登山。在巍巍的秦岭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座座山势峻峭、风光秀丽的大山,愈是登高愈是奇险,在古籍《咸宁长安续志》里,对嘉午台是这样记载的:“终南绵亘万里,支分干别,…支山之次又复有支山焉。距着东七十里,峰恋迭起,崎峭突峻,为数百仞,名曰嘉午台,人咸称为小华山。”;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在山中就是要出出胸中的闷气,对着大山喊“我来啦——”、“喔号号——”“我爱你——”,山像是知我识我一样,一一回复着呼喊。。。。。。。。。
一气子拔高,筋疲力尽的来到一个山尖旁,上写“龙口”,仔细观来,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龙头,张着大口,那是天地之造化。我们吃饭歇息,也算是“龙口夺食”了。听驴友讲,这里就是嘉午台主风景区,最高峰岱顶海拔1870米,由五座山峰组成,最有趣的是“二龙戏珠”组合,便急不可耐上了身边那个龙头,对面那条龙还有巨大的两颗天然龙角,角上还站着两人,舞动着驴旗,那“珠”已是七彩颜色了,是层林尽染的缘故,煞是好看!龙头下有一柴门上写“随遇而安”,我便随意的进去了,悬崖畔一小道,几颗孤独的灌木,叶子也飘落的所剩无几,稀稀拉拉的,原始的石头凿的、砌的、铺的崖路,零星的枯草在寂寞的相守着,一拐一转一下一上,有原始的柴棚依崖架在了头顶,石上开凿一窄窄小石门,有联曰:“门外看日出云卷无有相,洞里听风雨雷鸣不动心”,横批是“殊途同归”,内镶四五十公分宽的小木柴门,有联曰“登高山心胸层层仙境福乐因大智慧善舍得,看脚下须谨慎步步小心罪苦从无明恶业来”,上写“龙头五华洞”,字写得不怎么样,却隐隐的藏着一种仙气;洞中修行人见有声响,淡定而出,席地而坐,静心而谈因缘果报。我问“人到世上来干什么”,答曰“孽缘,果报,福报”等等,虽然未完全理解,却也稍稍会意,让人解脱是大智慧!
游走于龙脊背的石砭路上,有飘然的意境,无害怕的感觉。向前就是“静修禅寺”,不大的场地上能坐近百人,吃着,喝着,坐着,躺着,把大自然留在相机里,把天地装在心里,过一道石门回首望,却是“兴庆寺”的观号;原来嘉午台远在唐时就名闻全国,在这里长期居住修炼的著名法师高僧有印光、虚云、妙阔、定慧等四十多位。呵呵,全是听人说的,未曾一一考证。忽然,又一石门处驴子们高呼“收起手杖,手脚并用”,石门壁上写着“阿弥陀佛”,悬崖俯视,光滑的陡壁上人工凿出了一条高几十米长的石阶,石阶两旁悬有的铁索,听说是明万历十一年铸造,下来回望却叫“朝天梯”,原来我是神仙从天来,就叫它“下凡梯”得了。从一精巧佛塔转过弯,见一巨石并立高耸,夹缝仰望,天如一线,号称“一线天”,俯看似苍鹰寻食,仰观如猛虎啸天,丹书“虎口”二字,此石人亦称“破山石”。民间传说:当年百姓上山修路至此,巨石挡道,无法通过,于是焚香祈祷,感动关云长下凡,他用青龙偃月刀在这里连劈两下,第一刀未就,留下了“一线天”,第二刀劈山为两半,留出了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刀痕——破山石。自破山石回望嘉午台主峰,那迎面挺立的万丈峭壁上,竖痕密布,青苔点点,颇似关中第一景的华岳仙掌。到嘉午台一游,何须去华山!这里有肉身殿一座,联曰“能转物则是如来,忍无忍即是空王”,旁有“南山居”一间,碑文大意是“上能下忍师来自蓝田上龙下胜法师之徒,1981年来此修行………”,原来这里是一居士修行坐化所塑真身鎏金像。总是让人能悟出些什么,感慨万分呀!
下到回心石,在十八盘分水岭吃皮子的时候,有“无量殿”,观其联曰“出皇宫脱离红尘,入武当练就金身”,看来这里所有的楹联不那么苛求讲究,只要一个心境就行,要不连那朝那代的皇太子都来此修行避世了。我们未从正门下,却进了小峪,踏着绵绵的落叶,观着红红的、金黄的、雪白的、老绿的秋色,呼号着大山,穿越出山。倒游嘉午台,无事不可以,回头看神仙,原来也磨难。
倒游嘉午台,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2010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