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楼主: 关中子

县委领导调研“户县眉户曲子”发展保护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9 11: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属地区: 陕西 · 西安 · 户 县 文化遗产名称:眉户曲子戏 遗产编号:Ⅳ—2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西安市户县 遗产级别: 省  联系方式:

    眉户(郿鄠)是陕西地方剧种之一,也称为“陕西曲子”,唱眉户也称为“念曲子”。相传因起源于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而得名,眉户历来以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劳作、爱情、婚嫁、殡丧等方方面面的言情为基调,以丰富的演唱材料和演唱形式,唱出了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唱出了普通百姓的志趣和爱好。这一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众多爱好者的感情寄托与精神享受。

    眉户戏的主要素材起源于陕西民间的民歌、情歌、牧歌、樵歌、渔歌以及民间小调和童谣,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在演唱时对曲调作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这种以套曲为形式的音乐特点。由于它唱腔清雅悦耳,唱词通俗易懂,非常大众化,且题材大多表现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再加上一些传统的历史故事联唱,满足了各层次群众的需求,能够作到雅俗共赏,广受男女老少的欢迎。它究竟产于什么年代,因为史料上记载不详,众说纷云,莫衷一是,难于考稽判断。据学者和艺人们讲述,应该是在继承元代小令(单首曲牌)和套数(联首曲牌)的基础上,又汇入明清俗曲和民间小调,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种戏曲形式.换言之,是由历代的—人或数人坐唱—个故事,发展到近代的由演员分工角色,由数场折子戏来完成一部完整的眉户本戏随后搬上舞台演出,直至展现在银幕和银屏上。由于时空和地域等因素的存在,历来的曲牌名称,往往都是一曲多名,或一名多曲。元代的南北曲中就有黄龙滚、五更啭、满江红、罗江怨、柳青娘、珍珠帘……明代的小曲中就有银纽丝、哭皇天、闹五更、打枣竿、耍孩儿、太平年……清代的小曲中就有剪 靛花、叠断桥、跌落金钱、绣荷包、四大景、边关调、平调、勾调、钉缸调(呀呀油调)……这些历代曲牌的名称和现代眉户曲牌的名称是何等样的相似?这很有可能在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此曲牌是否彼曲牌,还有待更近一步的考证才是。清末王慧泉先生编辑的眉户唱本《羽衣新谱》曾在序文中赞美眉户戏“是古诗源、是新乐府,是莲叶曲、是竹枝词.”可见眉户戏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已经相当大了。

    眉户的曲调优美动听,艺术感染力极强,流传的地域很广,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使得它更趋完美,更具魅力。它不仅在陕西境内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还向邻近的省份发展演变并流传,直至在好些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眉户的踪迹就非常广泛,大西北的大部分专业文艺团体都演出眉户戏。甘肃境内有些地方还把眉户称为《兰州鼓子》:青海民间艺人运用浓郁的青海方言演唱的眉户曲调,当地谓之《青海平弦》,它和《青海花儿》同样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传唱着眉户那优美动人的旋律,锡伯族同胞用特有的民族语言演唱的眉户曲调更富有民族色彩,再加上民族音乐舞蹈的融汇,一个深受锡伯族、回族、汉族群众喜爱的《新疆曲子》便逐步形成了。在山西省南部以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为中心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眉户调。由于眉户在晋南为当地群众所喜爱,所以有的市县还设立了专业眉户剧团,而且业绩颇丰,多年来在全国性的戏曲汇演中获奖剧目层出不穷。河北省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的《卖布》就是由眉户传统剧目《张连卖布》发展演变而成的,这出戏亦然保持了朴素真切的演唱特点和曲调结构。眉户由陕南大巴山区流传入川,天府腹地广汉市剧团也演出了地地道道的眉户戏,他们的川腔道白自然地掺杂着川味的特点,但确实演唱好听。眉户戏还随着汉水流入湖北的西北部境内,在郧阳地区就有眉户曲调在民间流传。眉户戏在河南省的陕县以西、灵宝一带也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在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也有文艺团体演出过眉户戏。眉户戏以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优美流畅、自然清新的曲调,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眉户不但是我国西北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全国乃至海外也颇受人们的欢迎和爱戴。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之处的秋河两岸,有个"陕西村",那里的先民是公元1879年,从陕西蓝田迁徙过去的,称为东干族.眉户曲子在当地颇为流传,人们用代有异国韵味的关中方言演唱眉户曲子,别有一番情趣,常见的剧目有《鳏夫上坟》《寡妇验田》等。1949年10月,周恩来总理就推荐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随新中国代表团赴东欧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在莫斯科演出,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好评和欢迎,从而使眉户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走向世界。澳大利亚、牙买加、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和朋友曾不远万里来到古都西安,探索眉户的真谛。澳大利亚悉尼市马克理大学高级讲师戴维·霍尔姆(贺大卫)博士不但为眉户音乐的魅力所顷倒,而且能用比较地道的关中方言演唱“陕西曲子”,这不是一般的热爱所能取得的成绩,而是被眉户这种艺术的魅力征服了他,陶醉了他,在多年的苦心钻研后才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凡是能被中国人民喜欢的东西,同样可以被外国朋友所喜欢.

    眉户的音乐形式属曲牌联套体,即将所叙故事情节用一系列眉户曲调串联起来演唱,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的形式比别的板腔体形式的剧种更为灵活多变,随着剧情的发展,喜怒哀乐的表现非常自如,而衔接也很流畅自然。眉户历来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传说,究竟有多少曲调,确实很难准确统计,因为它自身生长的流程,随时都在吸收新的素材,从而使自己不断处于发展壮大之中,但上述传说足以说明眉户曲调是非常丰富的。所谓大调,泛指比较高雅,旋律结构沉稳,跌宕有致,意蕴深邃。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而且演唱难度也比校大,故而在一般眉户剧目中很少应用。如老龙哭海、黄龙滚、满江红、大金钱、阴司长城、落江怨、背宫、老五更、吹腔、韵调等曲调就属这一类型的。而小调因说唱性很强,悦耳上口,易学易唱,比较便于掌握运用,因之,现在各地一般上演的眉户剧目采用最多的曲调当属小调,如岗调、劳子(平调)、莲香(山茶花)、太平年、紧诉、五更、金纽丝、银纽丝、剪花、勾调、闹调、戏秋千、倒卷珍珠帘等。这些曲调在陕西的黄土高坡随时都可以听到有人在哼唱。到了农闲及逢年过节喜庆之日,民间清唱班子更是活跃非凡。眉户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的普及由此可见一斑。

    眉户也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演唱规律,若一折联唱剧目开首用“月头”起腔,那么最后必以"月尾"终结,开首若用“背宫”起腔,那么最后必以“背尾”终结,开首若用先“月头”后“背宫”那么结尾就应是先“二背”后“月尾”了。过去的眉户艺人一般在演唱时都是严格遵循着这种套曲公式的。

    眉户通常是以三弦为领奏乐器,板胡和竹笛相伴,俗称“三大件”,再加上梆子、碰铃击节拍(有些地方的群众在“念曲子"时也有以筷子敲击菜碟儿为节拍的),四页瓦打花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各显特长、互为联贯,浑然一体、十分迷人的小乐队。当然,这种小乐队只能适应民间殡丧嫁娶,祝寿满月,乔迁新居,还愿谢神等小型活动,要在舞台上演大戏,乐队当然要随着演出形式的改变而变化。

    眉户的演唱形式基本还是沿袭运用了过去的男女同腔同调。定调多为“F”调、“G”调、“bB”调,也有部分曲调因旋律音域的问题用“C”调和“D”调演唱才更能表现出它的韵味。眉户和陕西其它剧种一样,也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最富有代表性的便是“4”和“7”两个音符的应用,它的“#4”是微升、“b7”是微降,这种微升微降的特色音符一般在谱面上不于表示,全凭演唱者和演奏者通过某些口传心授、录音示范,逐步理解慢慢感受,最后才能达到惟妙惟肖运 用自如的程度。在眉户演唱中,以“3”音和“6”音为主音的 曲调必是花音,亦称为硬音,多表现于欢快的情绪;以“4” 音和“7”音为主音的曲调必是苦音,亦称为软音,多表现于悲痛情绪,也有以金、银称谓来区分花音、苦音的。演出时,根据剧情的需要,若是要表现欢乐明快的题材时常用采花、剪花、莲香、三六调、勾调、闹调、花岗调、反片、石片、金纽丝、说道情、两头忙、闪扁担、五里墩、十里墩、戏秋千、妹叔调、小放牛、一点油、鱼卧浪等。若是要表现悲痛题材则常用西京、东京、五更、长城、琵琶、闪断桥、金钱、祭调、哭海、哭道情、哭纱窗、银纽丝、滚白等。表现叙事题材最常用的是劳子一串铃、闹调一串铃、五更一串铃、秋千一串铃、黄龙滚、慢诉、紧诉、串句背宫等。这种分类的方法是按照历代的眉户艺人演唱习惯而自然形成的,在某些程度上已被人们认可,因而自然的沿袭了下来。

    眉户在陕西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有东、西、南、北、中五路之说,但就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而言,眉户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路。换言之,眉户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流派。东路眉户分布于西岳华山一带的渭南地区,当地群众亦有称为“迷胡”的;中路眉户分布于西安、长安的周边地区;西路眉户分布于西府的咸阳和宝鸡地区。至于南路眉户则主要分布于安康、汉中、商洛地区,以及毗邻的湖北省郧阳,四川省广汉、达县等地,当地称之谓"郧阳三弦"、"迷壶戏";北路眉户主要分布于延安、榆林等地区,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歌特色,当地亦有称作"清曲"的。各路眉户均各有特点各具所长,都有自己的群众基础。东路眉户善于表现慷慨激昂的须生、红生、花脸戏,因之帝王将相剧目居多
发表于 2009-4-29 16: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届山西省“杏花奖”展评活动获奖名单
                    2008年01月29日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

一、杏花大奖
     眉户《祥林嫂》 临汾市眉户剧团

二、杏花新剧目奖
     戏剧类:
     眉户《父 亲》临汾市眉户剧团
     眉户《山 妹》 运城市临猗眉户剧团

三、“二度杏花”表演奖
       戏剧类:
       潘国梁 临汾市眉户剧团《父亲》中饰牛耕田 《两个女人 和一个男人》中饰孙旺泉

四、单项奖
(一)戏剧类
     1、编剧奖
        小上、崔彩彩 《父 亲》
        刘建成、郭启龙、畅续长、刘武 《山 妹》
     2、导演奖
        韩剑英、潘国梁 《父 亲》
        许小强、苏家栋、闫慧芳 《山 妹》
      4、表演奖
         卫 城红 运城市临猗眉户剧团 《山妹》中饰 山妹
         王倩 临汾市眉户剧团 《父亲》中饰 小春
          张云霞 临汾市眉户剧团 《父亲》中饰 奶奶
      6、音乐设计奖  王激、党中田 眉户《父亲》
          薛天信、秦红洲、樊银海 眉户《山妹》
     7、舞台美术类
        黄永碤 (舞美设计)《父亲》
         梁淑玉、梁克勤 (舞美设计)《山妹》
     8、乐队伴奏奖
         临汾市眉户剧团 《父亲》
发表于 2009-4-29 16: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省银星眉户艺术团简介


    山西省银星眉户艺术团是在原河东眉户剧团和银星学校艺术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是两支强劲艺术集团的优势融合。
    服务范围:节日庆祝     竣工剪彩      集会助兴     社火参与         婚丧活动          满月祝寿          本相年庆贺等
    演出形式:专场或多场演出。
    剧目内容:
1、大型眉户现代戏  
      《小官、小贩、小老师》:通过表演师生之间发生的系列趣事,难事,热情地讴歌了以教师、小商贩为代表的社会基层人物助人为乐、相互关爱的高尚品德。
    《家庭公案》:独生子——文革中因父亲而饱受磨难,而今已长大成人的爱子喜新厌旧、杀人灭口。身为公安局长的王刚,在情与法面前,选择了后者,秉公执法,大义灭亲。
    《儿女债》:赵家四个儿女在对待婚姻,对待家庭,对待父母等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再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人间真情。呼唤人们要真正树立体贴、理解、孝敬父母的意识。
    《山村母亲》:一位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早日成婚,逼迫儿子答应女方条件——父母双“亡”。后又以保姆身份去招看孙孙。最终真相大白,六亲相认,全家和睦。
    《包工与主人》:多行不义必自毙。改革开放中,一个靠时运率先致富的果农家庭,不信科学,胡干蛮干,不修农德,幸灾乐祸,自私自利,从而导致自己家发生了种种灾难。
    《儿女奇缘》:两个家庭因18年前在医院妇产科调换子女而结下恩恩怨怨,随之引发了一连串的情感纠葛,无情地控诉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社会陋习的危害。
    《吵闹亲家》:在儿女婚事进行中,身为家长的杨大山,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一意孤行要大抄大办,与主张一切以简、新事新办的亲家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复杂,令人啼笑皆非。
    《山风》:“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村民春花承包了小卖部并迅速致富。这引发了个别人的红眼病,她们有的借题发挥,有的胡乱猜测,一时间,搞得春花家庭起火,有家难归,痛不欲生。
    《难为了爹和娘》:婚姻相互牵连的三个家庭中的两对男女青年,伤风败俗,大逆不道。竟以不要老人做为结婚的首要条件,并美名其曰要给老人续弦,这让老人们十分难堪、悲愤难耐。
2、中型眉户现代戏               
    《打碗记》:一对不孝的儿子,儿媳,视年老体衰的老母亲为累赘,找种种借口不要、不收老母亲回家,老人悲愤之极寻短见,巧被未过门的孙媳搭救,聪慧的孙媳采取“上行下效”计策,让公婆认错改错。
    《算命计》:一算命先生,误入未过门的女儿亲家家门算卦捞钱,不巧被女儿发现。为了教育父亲,女儿在公婆的配合下,巧装打扮、暗设机关,让爹爹洋相百出,骗术败露。
3、小型眉户现代戏:
    《关公颂》、《情缘》、《此路不通》、《大佛寺》、《拔桩》、《讨要》、《河湾情》、《春情》。
4、大型歌舞演唱会。
演员阵容:
    领衔主演:著名眉户表演艺术家范琳,国家二级演员陈仙草、侯娟、原康乐。
    中青年演员:崔引串、周天福、姚玉翠、相增奎、许良、韩磊等。
演出经历:
    先后演出的县、市有:晋城市沁水县,临汾市乡宁、翼城、襄汾、洪洞县,运城市盐湖区、垣曲、闻喜、平陆、芮城、永济、临猗、万荣、河津、稷山、新降、降县等。
    每到一处,每演一场,广大观众无不为剧目的内容贴近社会形势,贴近生活实际而喝彩,为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与器乐伴奏、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场景设计得体协调而津津乐道。
联系方式:
    电话:4068598     13834703373      13903590808
    网址:WWW.ycyx.net邮箱:yxcwj@sohu.com
发表于 2009-4-29 17: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汾眉户鹰城争艳 《父亲》赢得广泛赞誉

    来源:临汾日报    2009年4月25日      

临汾眉户鹰城争艳    《父亲》赢得广泛赞誉

    临汾市政府门户网讯(记者 王燕)春夏之交,暖意融融,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奖评选大赛在素有鹰城之称的河南平顶山市举行。4月23日晚,临汾市眉户剧团的现代戏《父亲》在平声剧院上演,盛况空前,受到中国剧协领导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市委、市政府对参加本届梅花奖评选活动十分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翠莲对参演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并带领市直有关部门领导赴豫指导,陪同中国剧协、山西省剧协领导和评委们一起观看了演出。河南电视台进行了现场录播。
  当晚的平声剧院座无虚席,二十多名来自临汾、运城的眉户戏迷专程赶来助战。
  整个演出高潮迭起、催人泪下,叫好声掌声不断,达数十次之多。主演潘国良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倾倒了鹰城观众。平声剧院的经理称,这个场面是活动举办以来最热烈的。演出谢幕时,有的评委还向台上竖起大拇指,从不轻易表态的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连称“精彩!精彩!”中国剧协党组副书记季国平感叹道“就是厉害!”山西省剧协主席王笑林对演员们说:“看了这出戏,非常兴奋,大家齐心协力塑造了《父亲》的完美形象,表演非常到位,为山西戏剧争了光。”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史家华说:“临汾眉户团的精湛演出,感动了评委,感动了河南观众,非常成功。”黄翠莲说:“《父亲》这出戏排得好、演得好,可喜可贺。”她勉励全体演职人员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宣传临汾,为临汾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发表于 2009-4-30 10: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眉户曲子的历史艺术实用价值
一、历史价值:
  1、眉户曲调、作品反映了明和明代以前的社会历史现实。“明代陕西康海的《氵东东乐府》两卷,卷一为小令,共收散曲246首,23个曲牌。卷二为套数,共收散曲35首,215个曲牌。户县王九思散曲《碧山乐府》《渼陂集》等,对陕西散曲及至,北曲的收集、整理、创作、研究,颇多贡献(见《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360页)。从两人著作中,能看出《诗经·秦风》《诗经·大雅》《诗经·小雅》的文词曲影,能看出汉乐府中的杂曲歌词之遗存。如王九思的《沉醉东风》:有时节露赤脚山颠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戴什么折角巾,结什么狂生袜得清闲不说繁花,提起封候几万家,把一个薄福的先生笑煞” “热于耳而动于心……秦人有‘一清二黄三桄桄,细腻不过碗碗腔’之说”。“清”即曲子戏。他是一种语体的言韵,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学,农村最为欢迎,妇女更其喜爱。(见《眉户来源之初步探索》王绍猷著)。户县东西南北中,凡有曲子社的地方,人们的曲子演唱十分方便,夏夜的街头和炎昼的树下,秋日的丰收场上,春、冬炕上,时时有他们悠雅的音乐和迷人的演唱。
  2、眉户戏的舞台演出,更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将发挥很好的作用。舞台演出,使更多的观众能看得到,听得到,特别是眉户戏发展了曲子之长,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新的东西。1940年,善唱眉户的李卜在陕北富县被柯仲平请到延安民众剧团教眉户。马健翎利用旧形式创作了新型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周恩来同志亲临观看。后有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1952年有了黄俊耀宣传婚姻法的《梁秋燕》。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外出交流的剧种就是根据户县曲子创作的眉阝户剧《十二把镰刀》。1958年赴京汇报演出,后又赴福建前线及大江南北13省市演出,影响很大。户县县城南关村人吴德,在《梁秋燕》剧中饰演梁老大,非常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周来、刘少奇、彭德怀、陈毅、贺龙、彭真、李先念、薄一波与习仲勋以及李济深、张治中、张奚若、杨明轩等人的接见。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梅兰芳等与吴德亲切交流。后来的《粮食》、《两颗铃》影响也很大。户县秦镇北稻务庄人南怀容在剧中扮演田生德、梁明义主要演员受到观众好评。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爱与恨》《杏花村》《酒醉杏花村》《如今村里年轻人》《漂亮的媳妇》等,以及眉户戏曲艺术片《六斤县长》《屠夫状元》《杏花村》都为配合当时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艺术价值:
  1、眉户曲子戏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形式灵活,曲调既有北曲、弹词的遗脉,又推动了平民文学与平民艺术的发展。王绍猷先生认为它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吸收了别地的一些东西。如“相逢行”即是原“乐府清调”的曲名,亦曰“长安有狭邪行”,“乐府解题”曰:“古词文意与‘鸡鸣曲’同”。“想思曲”,“古今乐录”中王僧儒诗云:“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相和歌”,“乐府古题要解”曰:“乐府‘相和歌’,即街陌之讴歌之词。”“曲子相公”,和凝年少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一带。“三洲歌”,“乐府”谓“西曲歌名,其歌曰‘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欢将乐,共来长相思’”。北曲眉户这一派,似与弹词也有深厚的渊源。弹词原出变文有讲话,有弹唱。“毛西河词话”云:“弹词者,以故事编为韵语,有白、有曲,可以弹唱者也。从前有通此技者,多系盲人,每晚黄昏时,怀抱三弦,弹游街肆,招叫生易,皆系此类”。弹唱,大都以七言韵语组织而成,间有三三四或三七的句法,没有曲子戏那样一句戏词必须配合一套曲子的严密;更没有长短句的灵活。(着重号为撰者所加,可看出曲子发展了弹词)。弹词常常在字句上加一“衬”字烘托,为了助句,增加语气的好听。(见王绍献《眉户来源之初步探索》)。以王九思的《沉醉东风》为例,把《沉醉东风》为例,“把一个薄福的先生笑煞”。“把一个”,使动句,而笑煞的“煞”则是“笑”的程度补语,“死”,准确地说,可当“甚”解。(见《诗词曲语辞汇释下》,中华书局1977年重版),创造散曲的康王较之元曲北曲的《孙梁曲选》、《王和卿曲选》、《关汉卿曲选》、《魏征曲选》、《马彦良曲选》、《伯颜曲选》、《张弘范曲选》、《索罗御史曲选》、《卢挚曲选》、《高文秀曲选》、《马致远曲选》、《吴昌龄曲选》、《不忽木曲选》、《珠帘秀曲选》、《王伯成曲选》、《赵明道曲选》、《石子章曲选》、《吴仁卿曲选》、《真氏曲选》、《萨都剌曲选》、《马谦斋曲选》、《王仲元曲选》(元后期北曲名家)、《阿里西瑛曲选》、《阿鲁威曲选》、《高克礼曲选》、《孙周卿曲选》(孙为古分阝人))等26人著作,“他们对现实的感受比较真切,……作品中迸发出愤懑的声音。如康海《寄生草?读史有感》:“天应醉,地岂迷!青霄白日风雷厉,昌时盛世奸谀蔽,忠臣孝子难存立。朱去未斩倭人头,祢衡休使英雄气”。(见《中国文学史(四)》,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显示了眉户曲子词有强烈的现实批判主义精神和作品无处不有的广泛的人民性。
  清初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全集上卷“幸云曲”第一回“耍孩儿”一词内有“新曲一年一遭换,银纽丝儿全丢下,后来兴起打枣杆,销南枝半插罗江怨,耍孩儿异样的新鲜”。这个清曲眉户戏在嘉庆、道光年间被梆子乱弹大班剧种排挤,只能流亡式活动。……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复振于华阳、华州、临潼、渭南、蒲城、富平一带。……一般秦腔大戏,望风披靡,不敢对峙(见王绍猷《眉户来源之初步探索》)。
  2、曲子、眉户的音乐特色诙谐生动,有浓郁的泥土味,专家评论其叙事抒情,宛转妥协,全发自然,秀丽雄爽,推动了散曲创作研究。
  ①曲子是联曲体一唱到底的套曲。所谓套曲有其自己的规律,如起腔为“越调”,那么尾声也就以“越尾”而结束。起调为背宫,落尾的调也必是“背尾”;如果起调为“背宫”,调在前,“越调”紧接其后,那么到了尾声,是“越尾”在前,“背尾”在后。必须把若干单独的曲调有机地连续运用,并把唱词内容的喜、怒、哀、乐而随着曲调的各种感情旋律,巧妙地连接成了联曲(或称套曲)即曲子。我们发现,这种眉户坐唱曲子在演唱的形式和曲调中仍保持着古代杂剧中套曲的影子。“元燕芝庵在其《唱论》中说:‘成文章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换叶儿”。“这里,所谓小令,是指单个乐曲而言;而谓套数,是指由若干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联接起来,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的一整套而言,也就是后来所谓套曲;所谓乐府,是以若干套数合成的,有头有尾,描写一个完整的故事。眉户曲子到今天仍保持过去套曲的特点,而且直到如今坐场曲子一直是一唱到底,很少有插白,一唱到底,这就更说明了曲子一直保持着古代套曲的遗风。
  ②从坐场曲子的另一个特点也说明这种古老而严谨的形式,仍然保持着一人主唱众人合唱的特点,实际上是一种帮腔的形式。听起来另具一种风格。如在开始时“背宫”调的前三字几乎是在坐的艺人同时开腔。又如:《打连厢》《岗调》《采花郎》等均有众人伴唱的形式。当然在曲子演唱中众人只是在虚词的托腔时才唱,以衬托气氛。而这种风格的出现,也只有在古老的坐场曲子中才会出现。正如朱敬修先生提到:“倚声填词”之曲子,较之诗歌的大众文化方面是一种进步。古乐府之四音、五音或唐诗之五、七音绝句,音乐歌唱时,在调曲结合方面都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必杂以散声,然后可双之管弦”,“古乐府诗,四音、五音,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这种“和声”、“泛声”、“散声”、必杂以“贺贺贺”、“何何何”之类虚字,方可入歌。又说:“因此,无割裂词意之弊,且在节奏长短,句逗停顿,音调抑扬,情绪起伏等方面,均能与曲调完美结合,使歌者上口,听者易懂,因而,使曲子艺术得以更大的发展,更广为流传。”户县曲子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着古时谓之“合声”的伴唱形式,更说明其历史之久远,区别于其它曲子之不同,仍保留着古代地摊形式,一人主唱众人相合的特点。另外要说明的一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也要受其方言和语音的影响。户县曲子从它自身的特殊艺术风格来说,是其它形式所不能代替的,演唱起来有着激昂慷慨的情素或缠绵悱侧的意蕴,或欢乐明快,或如泣如诉,引人入胜,使人进入迷恋之态。故事浅而意深,让人醒悟,教育意义极深。许多曲目都具有它自身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那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曲目,更是鲜明生动,诙谐风趣,真可算是唱的农家曲,说的农家事,听着格外亲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点了。
  ③从收集户县曲子音乐中,一般不用打击乐,以弹拨乐器弦乐为主,其中以三弦为主要骨干,为领奏乐器,其它的板胡、二胡、笛子,以碰铃和四页瓦为击节的辅助乐器。户县曲子的调式均由“5、7、1、2、4”为五声骨干音,六声、七声徵调式,其中以微降“↓7”最为突出。即“非升4,非原位,非降7,非原位7”,演奏时用手指力度控制。这一对“4”“7”的乐音语言处理办法,为地方戏所独有的。
  (以上见曹希彬著《陕西地方眉户曲子音乐》。
  由于音乐明快,曲调丰富,达到了十分迷人的音乐效果,因而大大激发了演唱者和作曲者的创造力。农民可以自由按曲编词,不一定要识字,只要能编出来,能上口唱,就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受情绪上的约束。在实际生活中的农民,编出的东西切合自己的实际,加上语言生动,形象明朗,更见入情入理。唱起来更有地方味道,唱腔虽有规律,但可随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情况变化与转调,不受死板僵硬的板眼的严格限制。(见《眉户音乐》附录李静慈的文章《谈谈西北“眉户”(眉户)戏》,第298页)老艺人崔念昔,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教练期间,在为学员教唱《搭救十一郎》这段唱腔时,凭着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艺术经验,察觉到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尖锐矛盾若不改革,就很难表现青面虎此时此地的心情和他那豪爽、粗犷、见义勇为的性格,怎么办?一种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师父怎样教他,他也如法教给学生;另一种是根据内容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大胆突破传统,另创新腔。崔念昔同志没有采取第一种态度,也没有用改换曲牌的简单做法,而是知难而进;从内容出发,在原曲牌的基础上,采用花、哭音互变的艺术手法,并吸收了秦腔音乐的某些音调,对原曲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创出了《花背宫》这一新的眉户调。
  《花背宫》和原曲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改变了原曲的基本情调,较好地表现了唱调内容和人物性格;第二在音调上吸收了新的音素,并与原曲融为一体,使人听起来既熟悉又新鲜;第三将苦音变为花音,改变了原曲的调式色彩;第四在曲式结构和节拍方面有新创造,改变了原曲冗长、拖沓的缺点,使全曲更精彩,更紧凑,更有起伏。(见《户县文史资料》第七辑)
  3、唱词思想内容深刻,易于表现人民群众健康纯朴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性格以及心理、感受。这一民间文学价值,不论是以民间书抄形式流行的版本,还是以口耳相传的口头唱本。充分体现了翔实生动、易记易唱的民间文学特点,内容甚至带有正史、稗史所很难全面反映的内容。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口头文字在这里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是非常可贵的,如《三懒汉挖金子》:“家住户县我名刘国全,没做过生意没作过官……咱们南洼地三段,埋下银子整三千,你们兄弟前去挖,千万莫要对人传”,有名有事,至今流传。如《大赐福》《蟠桃宴》“吾家住陕西在户县,曲抱村(在户县玉蝉乡,有《刘海撒金线》的传说)里有家园。睁眼不在千秋府,脱化凡间一位神仙。吾今来在吉庆堂,来到福地撒金钱”,非常有浪漫主义。如《夫妻观灯》:“街上跑得竹马灯,刘海撒钱金蝉灯,西瓜灯绿锃锃,梨瓜灯脆生生”。如《张连卖布》:“你把咱的白杨树卖钱做啥?我嫌它长得高光招老鸦。”真中妙趣横生,诙谐幽默。普查时在秦镇西沙河王俊杰老师处发现较早的《寡妇验田》:“五月里我寡妇好心酸,落透雨见人家把秋苗安(四声,种意)。见人家秋苗出地面,我寡妇无人安秋田”,真正是集焦急、伤心于一炉,字字血,声声泪,令人心酸。1984年《户县文艺》发表姜德华、曹希彬整理的《李白醉写口赫蛮》:“叫一声杨国忠细听明白,《四书》《五经》你未必读会,你凭的你妹妹迷人美色,思一思俺说的对不对,从今后再莫要逞你的虎威……高力士杨国忠,你二人无才多平庸,怎么在朝把君奉,你不如回家抱孩童”真是痛快淋漓,有九思之风。
  民间文学价值还体现在对户县山歌、牧歌、樵歌、情歌、儿歌的营养吸收方面。《文王访贤》对唱,“西伯侯忙把樵夫唤,你唱的山歌何人传……此地名叫渭水房,有一个老翁执钓竿,道号飞熊名姜尚……”其语气、句式、情调都是山歌、樵歌的再现。《五点红》系列、《龙女牧歌》、《二十八宿闹昆阳》、《九九图》、《拉船歌》、《跑旱船》、《涝峪十绣歌》、《货郎下乡》等都是典型的户县民歌。《二姐娃做梦》、《二姐娃害病》纯是情歌写法;《放风筝》“手拿着杆儿戳鸟窝,我艮也艮不着”;《打樱桃》“月季花儿姐,丹桂花儿郎,牵牛花儿帽子绒线花儿床,不描花手掌银灯盏,绣球花儿褥子铺满床”,纯是女童故事,如同歌谣般美妙。
  三、实用价值:
  眉户曲子这种形式,在农村十分实用。由于它乐器简单,人员可多可少,又不需要搭建舞台,主人家开支较小,有的只是管一顿便饭即可,深受人们的欢迎。红白喜事可用,丰收场上可用,农闲季节可用,纳凉广场,老碗会上,冬季的热炕上都可随意采用。
  另外,眉户曲子的内容和曲调,也深得农村男女老少的喜爱,山歌、情歌、牧歌、儿歌、樵歌等抒情性俚曲小调,给人以轻松愉快的乐感。眉户的音乐似乎可以随便对接,艺人们自然对接的能力、技巧令人赞叹。唱词内容易记易诵,令人一听就会。卢五桥村老艺人卢茂义的孙子,在其母的灵前,竞自编自演了一段诉说母亲十月怀胎的眉户唱段,其音乐的凄婉美和思想内容的真善美,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眉户曲子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艺术长处可得到充分发挥,在农村更有十分广阔的演出市场。如果能按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再编出一些通俗易懂的眉户演唱节目,自当受到群众的欢迎。
  四、学术价值:
  眉户曲子音乐的民歌体、抒情性和她对民间歌谣的天然亲和力、融合力,使得一些散佚的民间小调能及时得以吸附和整理,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从牧歌《小放牛》,到采集的《采花调》,从活泼的《凤阳调》、《相面调》到数落有力的《一串铃》,无一不是最生动、最活跃的民间音乐元素,对这些零星的民间音乐进一步的挖掘、搜集、整理,无疑是对中国音乐宝库的极大丰富。
  从音乐史上考证,眉户曲子源于元代北曲,是明代的文人们学习借鉴北曲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那么,它是如何实现这个演变的?又是如何与民间音乐结合的?有人说“吕光入西域,在龟兹采其乐声,带至河西走廊,以后又流传到中原,北朝、隋唐时风靡一时”。(见《西河开发史研究》第131页),是怎样流传的?是通过何种渠道流传的?这在学术上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艺人的努力下,眉户曲子终于在乡间的大地上争奇斗艳。“栽倒了驴拌了鞍,把你拌得面朝天,把娃滚咧了泥蛋蛋”。《张连卖布》象这些生动诙谐、乡土味极浓的语言,一些专业作家在房子里是永远写不出来的,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民间文学作品多以反映生活疾苦为题材,因此感情凄婉,催人泪下,有不少快愉的东西也是独具特色。我们有不少人,瞧不起民歌,瞧不起民间口头文学,这不仅是一个对民间文学的认识问题,对农村生活的熟悉程度问题,关键是他们不了解民间文学,如果把眉户曲子的唱词全部整理出来,不就是一本极宝贵的民间文学教材?如果进一步把它剖析,吸取它的营养,对当代的中国文学,特别对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借鉴。我们的农村诗歌创作,农村戏剧创作,适合时代需要的群众演唱材料创作,都可以从中汲取十分有价值的营养。
发表于 2009-4-30 10: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县眉户曲子的历史艺术实用价值
一、历史价值:
  1、眉户曲调、作品反映了明和明代以前的社会历史现实。“明代陕西康海的《氵东东乐府》两卷,卷一为小令,共收散曲246首,23个曲牌。卷二为套数,共收散曲35首,215个曲牌。户县王九思散曲《碧山乐府》《渼陂集》等,对陕西散曲及至,北曲的收集、整理、创作、研究,颇多贡献(见《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360页)。从两人著作中,能看出《诗经·秦风》《诗经·大雅》《诗经·小雅》的文词曲影,能看出汉乐府中的杂曲歌词之遗存。如王九思的《沉醉东风》:有时节露赤脚山颠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戴什么折角巾,结什么狂生袜得清闲不说繁花,提起封候几万家,把一个薄福的先生笑煞” “热于耳而动于心……秦人有‘一清二黄三桄桄,细腻不过碗碗腔’之说”。“清”即曲子戏。他是一种语体的言韵,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学,农村最为欢迎,妇女更其喜爱。(见《眉户来源之初步探索》王绍猷著)。户县东西南北中,凡有曲子社的地方,人们的曲子演唱十分方便,夏夜的街头和炎昼的树下,秋日的丰收场上,春、冬炕上,时时有他们悠雅的音乐和迷人的演唱。
  2、眉户戏的舞台演出,更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将发挥很好的作用。舞台演出,使更多的观众能看得到,听得到,特别是眉户戏发展了曲子之长,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新的东西。1940年,善唱眉户的李卜在陕北富县被柯仲平请到延安民众剧团教眉户。马健翎利用旧形式创作了新型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周恩来同志亲临观看。后有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1952年有了黄俊耀宣传婚姻法的《梁秋燕》。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外出交流的剧种就是根据户县曲子创作的眉阝户剧《十二把镰刀》。1958年赴京汇报演出,后又赴福建前线及大江南北13省市演出,影响很大。户县县城南关村人吴德,在《梁秋燕》剧中饰演梁老大,非常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周来、刘少奇、彭德怀、陈毅、贺龙、彭真、李先念、薄一波与习仲勋以及李济深、张治中、张奚若、杨明轩等人的接见。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梅兰芳等与吴德亲切交流。后来的《粮食》、《两颗铃》影响也很大。户县秦镇北稻务庄人南怀容在剧中扮演田生德、梁明义主要演员受到观众好评。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爱与恨》《杏花村》《酒醉杏花村》《如今村里年轻人》《漂亮的媳妇》等,以及眉户戏曲艺术片《六斤县长》《屠夫状元》《杏花村》都为配合当时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艺术价值:
  1、眉户曲子戏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形式灵活,曲调既有北曲、弹词的遗脉,又推动了平民文学与平民艺术的发展。王绍猷先生认为它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吸收了别地的一些东西。如“相逢行”即是原“乐府清调”的曲名,亦曰“长安有狭邪行”,“乐府解题”曰:“古词文意与‘鸡鸣曲’同”。“想思曲”,“古今乐录”中王僧儒诗云:“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相和歌”,“乐府古题要解”曰:“乐府‘相和歌’,即街陌之讴歌之词。”“曲子相公”,和凝年少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一带。“三洲歌”,“乐府”谓“西曲歌名,其歌曰‘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欢将乐,共来长相思’”。北曲眉户这一派,似与弹词也有深厚的渊源。弹词原出变文有讲话,有弹唱。“毛西河词话”云:“弹词者,以故事编为韵语,有白、有曲,可以弹唱者也。从前有通此技者,多系盲人,每晚黄昏时,怀抱三弦,弹游街肆,招叫生易,皆系此类”。弹唱,大都以七言韵语组织而成,间有三三四或三七的句法,没有曲子戏那样一句戏词必须配合一套曲子的严密;更没有长短句的灵活。(着重号为撰者所加,可看出曲子发展了弹词)。弹词常常在字句上加一“衬”字烘托,为了助句,增加语气的好听。(见王绍献《眉户来源之初步探索》)。以王九思的《沉醉东风》为例,把《沉醉东风》为例,“把一个薄福的先生笑煞”。“把一个”,使动句,而笑煞的“煞”则是“笑”的程度补语,“死”,准确地说,可当“甚”解。(见《诗词曲语辞汇释下》,中华书局1977年重版),创造散曲的康王较之元曲北曲的《孙梁曲选》、《王和卿曲选》、《关汉卿曲选》、《魏征曲选》、《马彦良曲选》、《伯颜曲选》、《张弘范曲选》、《索罗御史曲选》、《卢挚曲选》、《高文秀曲选》、《马致远曲选》、《吴昌龄曲选》、《不忽木曲选》、《珠帘秀曲选》、《王伯成曲选》、《赵明道曲选》、《石子章曲选》、《吴仁卿曲选》、《真氏曲选》、《萨都剌曲选》、《马谦斋曲选》、《王仲元曲选》(元后期北曲名家)、《阿里西瑛曲选》、《阿鲁威曲选》、《高克礼曲选》、《孙周卿曲选》(孙为古分阝人))等26人著作,“他们对现实的感受比较真切,……作品中迸发出愤懑的声音。如康海《寄生草?读史有感》:“天应醉,地岂迷!青霄白日风雷厉,昌时盛世奸谀蔽,忠臣孝子难存立。朱去未斩倭人头,祢衡休使英雄气”。(见《中国文学史(四)》,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显示了眉户曲子词有强烈的现实批判主义精神和作品无处不有的广泛的人民性。
  清初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全集上卷“幸云曲”第一回“耍孩儿”一词内有“新曲一年一遭换,银纽丝儿全丢下,后来兴起打枣杆,销南枝半插罗江怨,耍孩儿异样的新鲜”。这个清曲眉户戏在嘉庆、道光年间被梆子乱弹大班剧种排挤,只能流亡式活动。……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复振于华阳、华州、临潼、渭南、蒲城、富平一带。……一般秦腔大戏,望风披靡,不敢对峙(见王绍猷《眉户来源之初步探索》)。
  2、曲子、眉户的音乐特色诙谐生动,有浓郁的泥土味,专家评论其叙事抒情,宛转妥协,全发自然,秀丽雄爽,推动了散曲创作研究。
  ①曲子是联曲体一唱到底的套曲。所谓套曲有其自己的规律,如起腔为“越调”,那么尾声也就以“越尾”而结束。起调为背宫,落尾的调也必是“背尾”;如果起调为“背宫”,调在前,“越调”紧接其后,那么到了尾声,是“越尾”在前,“背尾”在后。必须把若干单独的曲调有机地连续运用,并把唱词内容的喜、怒、哀、乐而随着曲调的各种感情旋律,巧妙地连接成了联曲(或称套曲)即曲子。我们发现,这种眉户坐唱曲子在演唱的形式和曲调中仍保持着古代杂剧中套曲的影子。“元燕芝庵在其《唱论》中说:‘成文章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换叶儿”。“这里,所谓小令,是指单个乐曲而言;而谓套数,是指由若干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联接起来,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的一整套而言,也就是后来所谓套曲;所谓乐府,是以若干套数合成的,有头有尾,描写一个完整的故事。眉户曲子到今天仍保持过去套曲的特点,而且直到如今坐场曲子一直是一唱到底,很少有插白,一唱到底,这就更说明了曲子一直保持着古代套曲的遗风。
  ②从坐场曲子的另一个特点也说明这种古老而严谨的形式,仍然保持着一人主唱众人合唱的特点,实际上是一种帮腔的形式。听起来另具一种风格。如在开始时“背宫”调的前三字几乎是在坐的艺人同时开腔。又如:《打连厢》《岗调》《采花郎》等均有众人伴唱的形式。当然在曲子演唱中众人只是在虚词的托腔时才唱,以衬托气氛。而这种风格的出现,也只有在古老的坐场曲子中才会出现。正如朱敬修先生提到:“倚声填词”之曲子,较之诗歌的大众文化方面是一种进步。古乐府之四音、五音或唐诗之五、七音绝句,音乐歌唱时,在调曲结合方面都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必杂以散声,然后可双之管弦”,“古乐府诗,四音、五音,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这种“和声”、“泛声”、“散声”、必杂以“贺贺贺”、“何何何”之类虚字,方可入歌。又说:“因此,无割裂词意之弊,且在节奏长短,句逗停顿,音调抑扬,情绪起伏等方面,均能与曲调完美结合,使歌者上口,听者易懂,因而,使曲子艺术得以更大的发展,更广为流传。”户县曲子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着古时谓之“合声”的伴唱形式,更说明其历史之久远,区别于其它曲子之不同,仍保留着古代地摊形式,一人主唱众人相合的特点。另外要说明的一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也要受其方言和语音的影响。户县曲子从它自身的特殊艺术风格来说,是其它形式所不能代替的,演唱起来有着激昂慷慨的情素或缠绵悱侧的意蕴,或欢乐明快,或如泣如诉,引人入胜,使人进入迷恋之态。故事浅而意深,让人醒悟,教育意义极深。许多曲目都具有它自身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那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曲目,更是鲜明生动,诙谐风趣,真可算是唱的农家曲,说的农家事,听着格外亲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点了。
  ③从收集户县曲子音乐中,一般不用打击乐,以弹拨乐器弦乐为主,其中以三弦为主要骨干,为领奏乐器,其它的板胡、二胡、笛子,以碰铃和四页瓦为击节的辅助乐器。户县曲子的调式均由“5、7、1、2、4”为五声骨干音,六声、七声徵调式,其中以微降“↓7”最为突出。即“非升4,非原位,非降7,非原位7”,演奏时用手指力度控制。这一对“4”“7”的乐音语言处理办法,为地方戏所独有的。
  (以上见曹希彬著《陕西地方眉户曲子音乐》。
  由于音乐明快,曲调丰富,达到了十分迷人的音乐效果,因而大大激发了演唱者和作曲者的创造力。农民可以自由按曲编词,不一定要识字,只要能编出来,能上口唱,就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受情绪上的约束。在实际生活中的农民,编出的东西切合自己的实际,加上语言生动,形象明朗,更见入情入理。唱起来更有地方味道,唱腔虽有规律,但可随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情况变化与转调,不受死板僵硬的板眼的严格限制。(见《眉户音乐》附录李静慈的文章《谈谈西北“眉户”(眉户)戏》,第298页)老艺人崔念昔,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教练期间,在为学员教唱《搭救十一郎》这段唱腔时,凭着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艺术经验,察觉到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尖锐矛盾若不改革,就很难表现青面虎此时此地的心情和他那豪爽、粗犷、见义勇为的性格,怎么办?一种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师父怎样教他,他也如法教给学生;另一种是根据内容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大胆突破传统,另创新腔。崔念昔同志没有采取第一种态度,也没有用改换曲牌的简单做法,而是知难而进;从内容出发,在原曲牌的基础上,采用花、哭音互变的艺术手法,并吸收了秦腔音乐的某些音调,对原曲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创出了《花背宫》这一新的眉户调。
  《花背宫》和原曲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改变了原曲的基本情调,较好地表现了唱调内容和人物性格;第二在音调上吸收了新的音素,并与原曲融为一体,使人听起来既熟悉又新鲜;第三将苦音变为花音,改变了原曲的调式色彩;第四在曲式结构和节拍方面有新创造,改变了原曲冗长、拖沓的缺点,使全曲更精彩,更紧凑,更有起伏。(见《户县文史资料》第七辑)
  3、唱词思想内容深刻,易于表现人民群众健康纯朴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性格以及心理、感受。这一民间文学价值,不论是以民间书抄形式流行的版本,还是以口耳相传的口头唱本。充分体现了翔实生动、易记易唱的民间文学特点,内容甚至带有正史、稗史所很难全面反映的内容。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口头文字在这里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是非常可贵的,如《三懒汉挖金子》:“家住户县我名刘国全,没做过生意没作过官……咱们南洼地三段,埋下银子整三千,你们兄弟前去挖,千万莫要对人传”,有名有事,至今流传。如《大赐福》《蟠桃宴》“吾家住陕西在户县,曲抱村(在户县玉蝉乡,有《刘海撒金线》的传说)里有家园。睁眼不在千秋府,脱化凡间一位神仙。吾今来在吉庆堂,来到福地撒金钱”,非常有浪漫主义。如《夫妻观灯》:“街上跑得竹马灯,刘海撒钱金蝉灯,西瓜灯绿锃锃,梨瓜灯脆生生”。如《张连卖布》:“你把咱的白杨树卖钱做啥?我嫌它长得高光招老鸦。”真中妙趣横生,诙谐幽默。普查时在秦镇西沙河王俊杰老师处发现较早的《寡妇验田》:“五月里我寡妇好心酸,落透雨见人家把秋苗安(四声,种意)。见人家秋苗出地面,我寡妇无人安秋田”,真正是集焦急、伤心于一炉,字字血,声声泪,令人心酸。1984年《户县文艺》发表姜德华、曹希彬整理的《李白醉写口赫蛮》:“叫一声杨国忠细听明白,《四书》《五经》你未必读会,你凭的你妹妹迷人美色,思一思俺说的对不对,从今后再莫要逞你的虎威……高力士杨国忠,你二人无才多平庸,怎么在朝把君奉,你不如回家抱孩童”真是痛快淋漓,有九思之风。
  民间文学价值还体现在对户县山歌、牧歌、樵歌、情歌、儿歌的营养吸收方面。《文王访贤》对唱,“西伯侯忙把樵夫唤,你唱的山歌何人传……此地名叫渭水房,有一个老翁执钓竿,道号飞熊名姜尚……”其语气、句式、情调都是山歌、樵歌的再现。《五点红》系列、《龙女牧歌》、《二十八宿闹昆阳》、《九九图》、《拉船歌》、《跑旱船》、《涝峪十绣歌》、《货郎下乡》等都是典型的户县民歌。《二姐娃做梦》、《二姐娃害病》纯是情歌写法;《放风筝》“手拿着杆儿戳鸟窝,我艮也艮不着”;《打樱桃》“月季花儿姐,丹桂花儿郎,牵牛花儿帽子绒线花儿床,不描花手掌银灯盏,绣球花儿褥子铺满床”,纯是女童故事,如同歌谣般美妙。
  三、实用价值:
  眉户曲子这种形式,在农村十分实用。由于它乐器简单,人员可多可少,又不需要搭建舞台,主人家开支较小,有的只是管一顿便饭即可,深受人们的欢迎。红白喜事可用,丰收场上可用,农闲季节可用,纳凉广场,老碗会上,冬季的热炕上都可随意采用。
  另外,眉户曲子的内容和曲调,也深得农村男女老少的喜爱,山歌、情歌、牧歌、儿歌、樵歌等抒情性俚曲小调,给人以轻松愉快的乐感。眉户的音乐似乎可以随便对接,艺人们自然对接的能力、技巧令人赞叹。唱词内容易记易诵,令人一听就会。卢五桥村老艺人卢茂义的孙子,在其母的灵前,竞自编自演了一段诉说母亲十月怀胎的眉户唱段,其音乐的凄婉美和思想内容的真善美,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眉户曲子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艺术长处可得到充分发挥,在农村更有十分广阔的演出市场。如果能按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再编出一些通俗易懂的眉户演唱节目,自当受到群众的欢迎。
  四、学术价值:
  眉户曲子音乐的民歌体、抒情性和她对民间歌谣的天然亲和力、融合力,使得一些散佚的民间小调能及时得以吸附和整理,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从牧歌《小放牛》,到采集的《采花调》,从活泼的《凤阳调》、《相面调》到数落有力的《一串铃》,无一不是最生动、最活跃的民间音乐元素,对这些零星的民间音乐进一步的挖掘、搜集、整理,无疑是对中国音乐宝库的极大丰富。
  从音乐史上考证,眉户曲子源于元代北曲,是明代的文人们学习借鉴北曲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那么,它是如何实现这个演变的?又是如何与民间音乐结合的?有人说“吕光入西域,在龟兹采其乐声,带至河西走廊,以后又流传到中原,北朝、隋唐时风靡一时”。(见《西河开发史研究》第131页),是怎样流传的?是通过何种渠道流传的?这在学术上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艺人的努力下,眉户曲子终于在乡间的大地上争奇斗艳。“栽倒了驴拌了鞍,把你拌得面朝天,把娃滚咧了泥蛋蛋”。《张连卖布》象这些生动诙谐、乡土味极浓的语言,一些专业作家在房子里是永远写不出来的,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民间文学作品多以反映生活疾苦为题材,因此感情凄婉,催人泪下,有不少快愉的东西也是独具特色。我们有不少人,瞧不起民歌,瞧不起民间口头文学,这不仅是一个对民间文学的认识问题,对农村生活的熟悉程度问题,关键是他们不了解民间文学,如果把眉户曲子的唱词全部整理出来,不就是一本极宝贵的民间文学教材?如果进一步把它剖析,吸取它的营养,对当代的中国文学,特别对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借鉴。我们的农村诗歌创作,农村戏剧创作,适合时代需要的群众演唱材料创作,都可以从中汲取十分有价值的营养。
发表于 2009-4-30 17: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省运城市名片(地方文化)(2008-06-28 标签:山西 运城 眉户 文化   

    运城市西临黄河,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南端,与陕西、河南两省隔黄河相望。全市辖1区2市10县,总人口485万,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距省会太原400公里,距古都西安、洛阳200公里左右。
     运城市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现存古迹200余处,文物景点1600余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元代壁画宝库芮城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永济普救寺、中华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唐开元蒲津渡大铁牛、华北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山原始森林及中华宰相第一村等。历史上“黄帝战蚩尤”、“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禹凿龙门”、以及曾显赫扬名一时的文臣武将名人关羽、柳宗元、王通、王勃、王维、司马光、薛仁贵、吕洞宾、杨贵妃、关汉卿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与传说。
   运城是中国古文化的摇篮,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有多次出访国外引起轰动的绛州鼓乐:有上下飞舞,左旋右转的民间花鼓;有参加亚运会开幕式名扬海外的绛县飞龙;有爬高滚球的文武狮子舞;有奇罕惊险的高跷;有造型优美、巧夺天工的抬阁、背阁;有飞光流莹、壮观迷人的河津转灯;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观众喜爱的眉户;有做工精巧、食色鲜艳的面塑“河东花馍”;有独具魅力、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刺绣;有在天寒地冻之时赤脚露背的永济长旺“背冰”等等,使游客大开眼界。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吸引更多的海外有识人士来运城投资开发旅游项目,我们将本着“谁投资、谁受益、求发展”的原则,充分借鉴业内外、市内外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经验和作法,以更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和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旅游项目。
眉户
      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户县,清嘉庆、道光年间传人本区(一说是明代即传人本区)。由“清唱”(俗称“地摊子”)艺人吴小宝等搬上舞台演出。本区13个县(市)均颇流行。眉户曲调丰富,有72大调和35小调。搬上舞台初期,演出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和小丑扮演的小戏。本区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蒲剧的音乐和表演手法,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新中国建立之初,组建起运城专区眉户剧团,以演历史剧目为主,后运城与临汾地区合并,剧团改称晋南地区眉户剧团。演出剧目有《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三进士》等。主要演员有杨海生(须生)、程根虎(小旦)、卫本善(小生)等。1957年临猗县眉户剧团成立。该团自建团至今40多年来,一直坚持编演现代戏,被誉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面旗帜。演出剧目有《梁秋燕》、《涧水东流》、《一颗红心》等,《涧水东流》和《一颗红心》先后被搬上银幕。主要演员有任洪、李英杰、张俊芳、范琳、郭高计等。

眉户音乐


又称曲子,由山歌、小调、情歌等民间歌曲联结而成,属联曲体戏曲音乐。眉户素有72大调,36小调之说,实则达100余种。最初的伴唱乐器仅有三弦与四页瓦。过渡为舞台戏曲音乐后,相继加进板胡、笛子、二胡、底胡、扬琴、大小提琴、琵琶、黑管、双簧管、长笛等。打击乐加进鼓板、刺板、梆子、锣、钹等。
发表于 2009-4-30 17: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省运城市名片(地方文化)(2008-06-28 标签:山西 运城 眉户 文化   

    运城市西临黄河,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南端,与陕西、河南两省隔黄河相望。全市辖1区2市10县,总人口485万,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距省会太原400公里,距古都西安、洛阳200公里左右。
     运城市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现存古迹200余处,文物景点1600余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元代壁画宝库芮城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永济普救寺、中华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唐开元蒲津渡大铁牛、华北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山原始森林及中华宰相第一村等。历史上“黄帝战蚩尤”、“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禹凿龙门”、以及曾显赫扬名一时的文臣武将名人关羽、柳宗元、王通、王勃、王维、司马光、薛仁贵、吕洞宾、杨贵妃、关汉卿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与传说。
   运城是中国古文化的摇篮,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有多次出访国外引起轰动的绛州鼓乐:有上下飞舞,左旋右转的民间花鼓;有参加亚运会开幕式名扬海外的绛县飞龙;有爬高滚球的文武狮子舞;有奇罕惊险的高跷;有造型优美、巧夺天工的抬阁、背阁;有飞光流莹、壮观迷人的河津转灯;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观众喜爱的眉户;有做工精巧、食色鲜艳的面塑“河东花馍”;有独具魅力、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刺绣;有在天寒地冻之时赤脚露背的永济长旺“背冰”等等,使游客大开眼界。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吸引更多的海外有识人士来运城投资开发旅游项目,我们将本着“谁投资、谁受益、求发展”的原则,充分借鉴业内外、市内外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经验和作法,以更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和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旅游项目。
眉户
      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户县,清嘉庆、道光年间传人本区(一说是明代即传人本区)。由“清唱”(俗称“地摊子”)艺人吴小宝等搬上舞台演出。本区13个县(市)均颇流行。眉户曲调丰富,有72大调和35小调。搬上舞台初期,演出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和小丑扮演的小戏。本区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蒲剧的音乐和表演手法,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新中国建立之初,组建起运城专区眉户剧团,以演历史剧目为主,后运城与临汾地区合并,剧团改称晋南地区眉户剧团。演出剧目有《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三进士》等。主要演员有杨海生(须生)、程根虎(小旦)、卫本善(小生)等。1957年临猗县眉户剧团成立。该团自建团至今40多年来,一直坚持编演现代戏,被誉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面旗帜。演出剧目有《梁秋燕》、《涧水东流》、《一颗红心》等,《涧水东流》和《一颗红心》先后被搬上银幕。主要演员有任洪、李英杰、张俊芳、范琳、郭高计等。

眉户音乐

又称曲子,由山歌、小调、情歌等民间歌曲联结而成,属联曲体戏曲音乐。眉户素有72大调,36小调之说,实则达100余种。最初的伴唱乐器仅有三弦与四页瓦。过渡为舞台戏曲音乐后,相继加进板胡、笛子、二胡、底胡、扬琴、大小提琴、琵琶、黑管、双簧管、长笛等。打击乐加进鼓板、刺板、梆子、锣、钹等。
发表于 2009-4-30 20: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公布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晋政发〔2006〕4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省直属机构:

省人民政府批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组确定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5项),现予公布。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人瞩目,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05〕77号)的精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山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
           47         Ⅳ-14         晋南眉户      临汾市       运城市临猗县
发表于 2009-5-1 1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山妹”闫慧芳 -------------提起临猗县眉户剧团的闫慧芳,河东父老几乎无人不晓。梅花奖、杏花奖、中国现代戏年会优秀表演奖、三届“映山红”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一座座奖杯,一次次荣誉,让全省乃至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位来自县级剧团女团长的名字。

                                    “河东一支梅”

  今年44岁的闫慧芳,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理事。谈及此次获“梅花奖”的经历,闫慧芳坦言,压力巨大。
  “《山妹》倾注了我全部心血,整个改编过程历时两年,做了四次改动才最终成型。”闫慧芳告诉记者,接拍《山妹》对她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山妹》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落风坡应征入伍的青年大山连遭母亲病逝、父亲双目失明的不幸;山妹为让哥哥安心服役,毅然以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家庭重担;得知自己是抱养的实情后,她难舍亲情,以美丽的谎言,向哥哥大山鸿雁传书,支持哥哥荣立军功并考上了军校……
  “山妹是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而我已经40多了。如何才能将这个花季少女的形象演好,对我来说确实有难度。”
  闫慧芳说,为了塑造好这个形象,她曾经长期驻扎农村体验生活,与老乡同吃同住,逐渐找回了自己当年十七八岁时的感觉。
  为了较好地表现山妹纯真、朴实、聪明、善良、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闫慧芳在人物情感变化的准确表达上下了很多工夫。在剧中,乡亲们敲锣打鼓欢送哥哥大山光荣参军时,扎小辫、打腰鼓、舞姿轻盈、活泼可爱的小山妹一出场,观众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就是年已不惑的闫慧芳。
  《山妹》倾注了闫慧芳的所有心血,但也圆了她多年的梦想。她成为临猗县眉户剧团首位、全省县级剧团中第二位获得“梅花奖”的演员,也为河东父老捧回了第五个梅花奖盘。
  2007年12月5日,“梅花奖”颁奖后第3天,闫慧芳作为全国县级剧团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由中国剧协主持召开的获奖演员座谈会,在会上,闫慧芳作了如下发言:
  “今天能站在这里领奖,我备感荣幸。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我们剧团的光荣,同时又是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鼓励。十七大为文艺工作者指出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借助这一契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塑造更多更好的舞台艺术形象,以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夺梅折桂第一人

  抱得梅花归后,闫慧芳成了当地名人。临猗县委、县政府对这次获奖高度重视,县委书记、著名诗人刘建政特向闫慧芳发短信以表祝贺:临猗眉户五十载,夺梅折桂第一人。
  现年44岁的闫慧芳出生在永济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6年考入永济虹光蒲剧团学艺;1981年考入运城地区戏校眉户班;1984年毕业,分配到临猗眉户剧团献艺。在从艺的20多年里,她刻苦敬业,逐渐成长为剧团挑大梁的艺术骨干。
  20多年来,闫慧芳主演了《唢呐泪》《家庭公案》《十里花香》《山妹》等30多出戏,先后荣获山西省戏剧杏花奖、中国现代戏第七届年会优秀表演奖、中国第六、七、八、届“映山红”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表演一等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奖项。
  “奖是获了不少,但我觉得作为一名演员,获奖并不是唯一,获得群众认可才是最重要的。”闫慧芳告诉记者,群众的鼓励才是她这么多年来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地一位资深戏迷这样评价闫慧芳:“她的表演细腻生动,分寸把握得非常得当。是眉户戏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演员。”
  “她善于塑造各种人物,唱腔特别动听,行腔也非常自然、流畅,我们都喜欢看她的戏。”一位戏迷说,闫慧芳是他见过的最优秀的眉户演员。
  对于戏迷的褒奖,闫慧芳坦言,“观众的肯定,既是动力也是压力。这次获得‘梅花奖’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和转折点。作为一团之长,我身上的担子还很重。”
  闫慧芳告诉记者,临猗县眉户剧团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县级剧团,从1953年成立至今,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创作的《一颗红心》《涧水东流》《唢呐泪》等剧先后被拍摄成电影,而四进中南海的历史更让不少人津津乐道。
  “从1965年的《一颗红心》、1974年的《红心朝阳》到1985年的《胡乐乐小传》和1989年的《唢呐泪》,我们剧团曾四次进入中南海演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
剧团六进北京、四进中南海、三次拍摄电影的辉煌历史让无数人赞叹,但作为剧团的“女当家人”,闫慧芳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选择了当团长,就选择了当“母亲”

  近年来,戏剧舞台呈现出疲软和滑坡的现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县级剧团名存实亡,“真是看戏容易唱戏难”。然而,运城市临猗眉户剧团从2000年至今,非但没有衰落,反而好戏连台。在几年时间里,他们移植了两出戏,排了三台歌舞晚会,创作排演了四出戏,还捧回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1999年8月我接手当了团长,当时剧团经济困难,人心涣散,台口少,新剧目更少,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面对如此窘境,闫慧芳告诉记者,当时许多人都用怀疑的眼光看她这个女团长,大家都在等待她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经过反复投师问策后,闫慧芳找到了弊病的源头,剧团要想生存,就必须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
  “剧团是个特殊行当,如果改革不好,走几个演员就可能砸锅,我当时的压力非常大,但好在县委、县政府非常支持我的想法。”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下半年,剧团首先出台了以“三制”为内容的改革举措:即团长负责制、演员聘任制和工资浮动制,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和沿袭了几十年的一套旧的分配机制。把工资待遇和技能挂钩,大胆拉开档次,彻底改变了过去演多演少一个样,演好演次一个样的状况,把演职人员的危机感、使命感和经济效益紧紧捆绑在一起。
  然而,聘任制实施后,不少演员不适应,纷纷出走,特别是少数骨干演员的出走给剧团带来暂时的困难。为此,身为团长的闫慧芳以身作则,把孩子上学和家务全部推给了丈夫。为了演戏,她啃过冷馍,睡过地铺,腿上时常被碰得青一块紫一块。为了定台口,一次从河津市周家湾赶到平陆县发电厂,三个人一天只吃了两个饼子。
  “从我选择了团长的那一天起,就选择了一个做母亲、做女人可能碰到的一切不幸与坎坷,为了临猗眉
发表于 2009-5-1 17: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眉户简介(2008-07-21 04:50:33)标签:眉户戏 简介 非物质文化 文化   
眉户,即眉鄂,或称“迷糊/胡”、“曲子戏”、“弦子戏”.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俗称“曲子戏”,文人惯称为“清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时期更名为“眉户”。该剧种盛行于关中地区,陕南、陕北各地也有流行。清代后期曾流行到河南的西部,山西的南部,并西达甘肃、青海、新疆等地,1951年后,还流行到西藏拉萨。


眉户因最早流行于眉县和户县两地而得名,属于秦腔派系。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间歌曲,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

眉户戏的声腔贡调,多是吸收明清时期关中民俗曲而形成的。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眉户由坐摊清唱发展为高台演唱的舞台戏。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为眉户的发展盛期。仅凤翔县出现的眉户班社就达二十二个。清末以来,随着眉户流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五路曲子戏:东路(华县潼关);西路(凤翔、宝鸡);中路(眉县、户县);南路(汉中、安康);北路(延安、榆林);本世纪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马健翎等,大胆创新,编演了表现边区人民生活的现代戏《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等剧目。1949年,中国青年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世界青年联欢节,于莫斯科、布达佩斯演出《十二把镰刀》等剧,获得了国际剧界的关注和好评。
眉户在演唱形式上仍保留有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为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口白。舞台演出形式的剧目则既有如同《反大同》、《火焰驹》等的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连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比较自由。

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和海笛相辅。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扩,眉户的唱腔较为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富于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戏曲服饰简朴,化妆粗线条。表演动作真实、生活化。整体风格较为现代。眉户的曲调甚为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如《老龙哭海》、《罗江怨》、《老五更》等;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主,如《采花》、《银红丝》、《一串铃》等。现在眉户的唱腔音乐精练到50多个曲牌。眉户传统剧目收集整理已达二、三百种,不包含各地同曲异唱。广泛流传的有《张连卖布》、《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劝学》、《杜十娘》等。新编演出的剧目有《兄妹开荒》、《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等。现代戏《梁秋燕》是其中的代表剧目,享有极好的声誉,以至于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陕西省文艺工作团改为陕西省眉户团,1955年又并入陕西省戏曲剧院,设立了眉户团。创作演出了《梁秋燕》等现代戏,涌现出李瑞芳、吴德等著名演员,该剧还成为眉户的长期保留剧目,流传各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又创作演出了大型眉户戏《杏花村》、《爱与恨》等;演出了移植剧目《屠夫状元》等,该剧还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发行全国。近几年还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臂塔圆舞曲》、获得“文华大将”的《迟开的玫瑰》,《五味什字》也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
眉户戏的发源地众说不一。一说出自太白山麓的陕西眉、户二县,一说源于晋南蒲州临晋,一说它产生于自古民歌小调非常盛行的陕西华县,这些说法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是可以肯定地是流行极盛的晋南眉户是由陕西眉户演变而成的。山西蒲州一带和陕西同州一带,仅一河之隔,民情风俗、语言习惯基本相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晋南眉户的唱腔中,既有眉户二县的太白山歌,也有华县的民间小曲,更有晋南的民歌调,可见,晋南眉户是在山陕黄河两岸民歌俗曲的基础上形成的,经山陕艺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臻于完善的。

  晋南眉户的历史,大体经过民歌、说唱、家戏、职业班社四个阶段。清乾隆九年(1744年),京都永魁斋刊行的《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所载的12首民歌曲调中,《两头忙》、《银纽丝》、《醉太平》等即是晋南眉户保留下来的主要曲调之一部分。这些曲子,后来被一些盲人或贫民用来谋生,成为一种地摊说唱艺术,民间叫做“自乐会”。演唱时以三弦伴奏,演唱者以四叶瓦节拍。唱词由演唱者自编,其格律自由不拘,说唱性强。他们每到黄昏,弹唱街头,为人婚、丧、喜、寿助兴,赖以谋生。所谓“盲人琵琶曲,黄昏街上游。何人呼有酒,唱到月当头”,便是旧时艺人的真实写照。

  直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这种说唱艺术才搬上了舞台,乐器加进板胡、笛子和简单的铜器。演唱内容有了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编出了《皇姑出嫁》、《闹书馆》、《探情郎》、《问病》、《卖布》等节目。经过不断地改革,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戏曲,并出现了眉户戏曲班社。据老艺人讲,清道光年间,解州社东村段耀功与河南灵宝民间艺人组织了第一个眉户家戏班(即业余班社),逢年过节,在本村庙台演出,亦曾应邀到解州(今运城)、虞乡等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到光绪年间,眉户戏得到进一步发展,职业眉户戏班陆续问世。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晋南眉户已有不少职业班社,有名的如新绛孙福盛班、夏县高世维班、蒲州董忠班、临晋斗斗班等。职业眉户戏班出现后,吸收了蒲剧的帽翅、水袖、手帕等技巧,丰富了眉户的表演艺术。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别有特色的丝弦曲牌、唢呐曲牌以及锣鼓经。在唱腔上借鉴了蒲剧的“间板”、“滚白”、“流水”等板式,弥补了眉户不易表现慷慨激昂情绪之缺陷。到1928年,晋南一带甚至出现了眉户与蒲剧抗衡的盛况。据传当时眉户班的梁佩成、斗斗、海生等艺人和蒲剧班的老祯祥等著名演员在万荣小王村对台而唱,眉户班连博众采。此后在眉户与蒲剧合演的情况下,常常是眉户三折,蒲剧三折,且是蒲剧在前眉户压轴,由此可见眉户深厚的群众基础,奠定了其在戏曲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

  眉户戏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早期的眉户演出,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戏较少。剧目内容多表现民间家庭生活故事,代表剧目有《张连卖布》、《四差》、《隔门贤》、《拾万金》、《反大同》、《三进士》以及连台本戏《泰山图》、《紫荆关》、《珊瑚坠》等。音乐属曲牌联缀体,曲调丰富,以燕乐徵调式为主。音阶中的偏音,游移性很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大派,南路以临猗一带为中心,唱腔朴素大方,小调运用较多,唱腔既重高亢明亮,又可低回婉转,演唱口语化,生活气息极浓。北路眉户因排演传统戏,整个节奏略慢于南路,唱腔富于调式变化,旋律起伏跌宕,大调使用较多。两路眉户在音乐改革中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曲调亦由过去的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发展到二百二十多个。乐队武场的乐器有十多种,主要有板鼓、梆子、马锣、铙钹、碰盅等,文场在唱腔部分以板胡、三弦、二胡、笛子为主奏,另外还有琵琶、柳琴、扬琴和管乐器唢呐、海笛、横箫等。它对西洋管弦乐的吸收,既审慎又大胆,形成了眉户剧独特的音乐风格。常用曲调分为大小两类,大调有《金钱》、《背弓》、《黄龙滚》等,小调有《岗调》、《月调》、《一串铃》、《西京》、《纽丝》、《太平》等,这些曲调各具个性,能够表现多种复杂的感情。



眉户在关中分东西两路。东路眉户盛行于华阴市和华县。民间流传有“同州的梆子部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西路的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户县,并以“眉户”得名。
眉户的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仍保留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系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一唱到底,很少说白。另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如《反大同》、《火焰驹》等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良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自由。
眉户的唱腔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而有更多的委婉细腻,曲调十分丰富,仅解放后收集整理的就达二、三百个,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情为主,如《老龙哭海》、《罗江怨》、《老五更》等;小调以唱喜剧为主,如《采花》、《银红丝》、《一串铃》等。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
眉户传统剧目有100多种,《张连卖布》、《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劝学》、《杜十娘》等是其传统剧目。建国后演出的新剧目有《兄妹开荒》、《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等。陕西省戏曲剧院编演的《梁秋燕》唱红全国,在关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其主演李瑞芳享誉全国。
发表于 2009-5-1 17: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灿烂悠久的黄河文化,培育了黄河流域人民直率、豪爽的性格气质,也形成了慷慨、激昂、凄凉、悲壮但不失诙谐风趣的音乐风格。陕西关中地区的地方剧种“眉户调”就是这种音乐类型的典型代表。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鲁日融先生根据该剧种音乐素材改编创作了二胡曲《眉户调》,成为秦派二胡的著名作品,多年来,这首二胡曲深受听众喜爱,流传非常广泛。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第一段:小快板,以眉户剧“欢音”唱腔素材为主题音乐,反复出现。欢快的旋律、舞蹈性的节奏,使音乐情绪热烈,高兴之情溢于音外。本乐段音乐形象十分硬朗,表现了西北人民豪放、粗犷的性格。第二段:抒情的慢板,以“苦音”唱腔素材为主题音乐。所谓“苦音”即“哭音”,出现了超越十二平均律的特殊音素,这种音阶形式是黄土地音乐慷慨而悲凉风格的重要体现。本乐段通过“不揉弦”与“重揉弦”的对比,表现了西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情感。第三段:再现部,作曲家很巧妙地运用“侵入终止”的手法进入快板段落,也就是从倒数第31小节的打音开始,情绪比第一段更热烈欢快。《眉户调》充分表现了西北人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的心情,表现了昂扬激奋的情绪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发表于 2009-5-1 1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丽雄爽 曲词独芳——户县曲子散记  
      小的时候,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最感高兴的事,就是听我村王福、赵福贤、耿志德一伙人围坐在炕上或在院子里念曲子。那清丽雄爽的曲子,惹得一巷人如痴如醉。2006年,县文体广电局组织局创研室、文化馆四五个人,搜集整理曲子,拟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人自始至终参与了此项工作,特别是担负起整理申报文本的任务,和刘高明、任开成、王占奇、刘珂等同志一起,采访了几十个老艺人,走访了吴家寨、栗峪口、焦西、罗什、韩五桥等曲子社,翻阅了不少文史资料,对户县眉户曲子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半年间五易其稿,整理出了文本,按时向国家、省、市申报。最近,欣喜地听到户县曲子已列入省市“非遗”名录、国家文化部已进行了公示的消息,不少同志又多次向我打听有关情况,觉得有必要将有关资料以散记形式展示给读者,以期得到更多的指正和补充,同时也以此文作为对明代散曲大家王九思540周年诞辰的纪念。  
自古京畿文事兴——“曲子”的定义  
和它能够遗存的原因以及分布的区域、范围  
    这里的曲子,不是人们平常说的带有韵文特点的曲儿,也不是指歌曲,而是指按一定曲牌唱出的带有清唱坐唱特点的曲词一体的曲子。  
    说到遗存,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户县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户县属周秦汉唐13个封建王朝的京畿之地,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其先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执天下农桑。六七千年前,户县就种植稻谷,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丈八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碳化粳稻。户县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中部为黄土高原,北部为渭河阶地,确实是较早的农耕文明发源地。文王建都于沣,国立译经场草堂寺,使户县名扬海内外。唐代大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宋代的户县主簿程颖,都在这里留下了游历的踪迹和珍贵的诗文。王重阳在这里创立了全真教,与明代王九思差不多同处于一个历史阶段的公输堂、钟楼,至今绚丽辉煌。《诗经•大雅》就有关于灵囿的歌唱:“王在灵囿,悠鹿悠伏,悠鹿卓卓,百鸟霍霍”。《诗经》中的《终南》和《陟彼南山》,就写的是咱现在南边的山。写周地人民劝戒君王永远不要忘记周的土地和人民。西周之时,幽王宠褒姒忘了国家和社稷,沣镐一带人民为之哭泣和哀怨。户县曲子中的《西京》、《凄凉》等调子就是当时的泣诉调流传至今。《刘海收妻》、《蟠桃宴》、《大赐婚》说的就是在户县曲抱村发生的事。  
    户县地处终南一隅,位于汉唐京畿重地的地理优势,战略又非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史上大的战乱比较少,经济相对稳定。人文底蕴丰厚,特别是具有丰富的山歌、民歌、樵歌、牧歌、儿歌资源的终南山麓和丰富渔歌资源的渭水之溪,使户县成了曲子的发祥地。  
    目前的现状,全县518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会哼会唱曲子的人。从分布的区域看,主要有吴家寨村、卢五桥村、中牛东村、甘水坊村、焦西村、栗峪口村、乌东村、罗什村、定舟村等。这几个村基本上都有曲子社,但活动情况不一。一个曲子社大都是几个村的文艺骨干组成的,自然涉及到不少村子。据推测,至少涉及一、二百个村子。最近一个时期,由退休教师陈炳森老师组成的曲子班社,活动成绩突出,受到文化界关注。  
    传播的范围很广。眉户曲子专家米希在《传统曲子汇编》一书中说:“清代乾隆29年,清王朝从辽宁奉天派出边防军向伊犁河谷进发途经陕西甘肃时,眉户曲子艺人也加入到队伍行列中,在长途跋涉休息时,念起曲子以解乏困,还有艺人索性哭牛车上,边走边唱,从此眉户曲子便和这支队伍结下了缘份,慢慢地演变成锡伯族的‘秧歌歌舞’形式。清代后期,户县眉户曲子流传到河南的西部、南部和山西的南部、中部和湖北的西部,并西达甘肃、青海等地,1951年流传到西藏拉萨。”他还说:“郿县一带为西路,周至、鄠县、长安为中路,二华一带为东路,东西两路均为光绪三年1877年关中大饥时周、户长一带人向外地、外省寻谋生活而形成的,(见《郿鄠音乐》第3页)。  
户妪杜媪犹素歌——曲子的历史渊源  
    朱敬修先生在他的《宋代曲子兴衰思辩》一文中曾这样说:“曲子,兴于唐而盛于宋,”又说:“曲子,起于民间而工于乐工”,曲子之词则以数以千计的词人的倚声填词“而流传于世”(摘自1992年《中国音乐》第三期29页,见曹希彬《陕西地方眉户曲子音乐》第385页)。  
宋人王灼的《碧鸡漫志》载:“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老艺人乔荣堂的说法更早:“听老人说早在西周之时,幽王因得宠褒姒忘了国家社稷,沣镐一带的人民为之哭泣和哀怨,哭声如泣如诉,曲子中有些像《西京》《凄凉》等调子就是当时的泣诉调遗存至今”。  
    墨遗萍、王绍猷的观点,不仅谈了起源,还指出了与元曲的关系,更突出了王九思的贡献。他们著文说:“我认为郿鄠曲子是起于陕西的郿鄠二县。它是‘絃索腔’(元曲杂剧)衍流下来的一支遗脉 ,这点应当肯定。明代户县的王九思(1468—1552)的出现,使户县郿鄠曲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史称:康海坐瑾党落职,每与王九思等相聚沜东鄠杜间,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怫郁,又善搊弹琵琶,后人转相仿效。戏曲史家贾芝说:“郿鄠曲子”原是由元明的北曲吸收郿县、鄠县的山歌、牧歌、情歌、儿歌等发展而成的,在搬上舞台成为独立的剧种“戏”以前,它是由歌者用三弦等乐器伴奏演唱,并不需要任何动作,所以也叫“郿鄠坐唱”。(见曹希彬《传统曲子汇编》贾芝的序)王绍猷在《郿鄠来源之初步探索》一文中说得更清楚:“户县的王九思,因受刘瑾株连,罢官后,不拘礼法,打破儒家的传统观念,寄情于声歌之中,聚集词类,常在沜东户、杜之间,查考古时的清调,调理了北地的歌曲,康著有《沜东乐府》,王著有《沜东新稿》”。朝邑韩苑洛诗中亦有“户妪杜媪犹素歌”之句,这说明康王从民间声技中,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北曲,这支元曲的余势,就从俚曲小调上渐渐地发展起来。  
    王九思家班,成立于明正德六年(1511),“王九思任班主……王九思出资,邀请名师,闭门三年学三弦,弹琵琶,继承宋代以来的‘弹词’、‘赚词’、‘诸宫调’,配合民间流行的小曲、小调,制乐度曲,每成一词一曲,必令家班歌伎演唱,自己以琵琶三弦伴奏,引吭高歌”(见《陕西地方志•文化艺术志第377页》),有力地推动了郿鄠曲子的发展。  
清柔迷胡醉闾巷——曲子的价值  
    谈到郿鄠曲子价值,省戏曲专家吴富兴老师评价很高:“户县郿鄠曲子是中国几十个曲牌体中的重要成员,同是又是陕西数一数二的剧种,是无可替更的剧种。”现从三个方面叙述如下:  
之一: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据曹希斌、姜德华考证,户县传统曲子开篇有《曲子歌》、《朋友曲》等7种,风俗篇有《三懒汉挖银子》、《张连卖布》等21出,演义篇有《文王访贤》、《古城会》等27出,传奇篇有《冯尚积德》等32篇,古怪篇有《大赐福》等5出。《陕西传统剧目说明》一书统计有150多出。  
    (1)这些剧目及唱词反映了明和明代以前的社会历史现实。户县郿鄠曲子,特别是“户县王九思散曲《碧山乐府》、《渼陂集》等,对陕西散曲及至北曲的收集、整理、创作、研究,颇多贡献”。(见《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360页)“热于耳而动于心……秦人有‘一清二黄三桄桄’之说。‘清’即曲子戏,他是一种语体的言韵,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学,农村最为欢迎,妇女更其喜爱”。(见《郿鄠来源之初步探索》王绍猷著)。“他们对现实的感受比较真切……作品中发出愤懑的声音,如康海《寄生草•读史有感》:‘天应醉,地岂迷,青霜白日风雷厉,昌时盛世奸谀蔽,忠臣孝子难存立,朱去未斩倭人头,祢衡休使英雄气”(见《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振淮费振刚主编),显示了郿鄠曲子词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作品无处不有的广泛的人民性。  
    (2)眉户戏的舞台演出,更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原文化馆馆长刘滨海先生回忆,解放后户县曲子班社积极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先后排练或创作出《梁秋燕》(1954年)、《中秋之夜》(1956—1957年)、《妇女生产歌》(1958年韩五桥刘育秀创作)、《蟠桃园》(1964年)、《扎根乡村闹革命》(1971年)、《重上阵》(1979年)、《兰香劝夫》(1984年)等许多优秀的节目。1958年,县城南关村人吴德,在《梁秋燕》中饰演梁老大,非常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杨明轩等人的接见。  
之二:艺术价值非常重要  
    (1)郿鄠曲子戏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形式灵活,曲调十分丰富,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曲调既有北曲、弹词的遣脉,又推动了平民艺术的发展。郿鄠曲调有120个,如果把一个曲调的东、中、西路唱法算起来,就是243个。《郿鄠曲子》一书标明在户县的唱腔有六句背宫、穿字句背弓、落背弓、吹腔、反金钱、老五更(一)、老五更(二)、老五更(三)、边关、老龙哭海、黄龙滚、琵琶、韵调、十字断、两头慢、进兰房、闪断桥、硬腔调、慢诉、五更、慢五更、西京托、十里堆、采花郎、剪尖花、太平调、紧诉、大十片、哭纱窗、凤阳调、金钱吊葫芦、钱歌调、游心调、五柱香、绣荷包、绣海花、一点油、六月花、打连香、岗调、断桥、相面曲等42种。联唱有五更鸟、月调、慢五更、岗调、戏秋千等9个。百戏图有月调、银钮丝、劳子等11个,疑情有月头、慢桥、梳妆台等13个。曲牌有大金钱、西京过板等51个。  
    (2)音乐特色诙谐生动,有浓郁的泥土味,叙事抒情,宛转妥协,全发自然,秀丽雄爽,推动了散曲的研究。曲子是联曲体,一唱到底的套曲,有自己的规律,如起腔为“越调”,那么尾声也就以“越尾”而结束。起调为背宫,落尾的调也必是“背尾”;如果起调为“背宫”调在前,“越调”紧接其后,那么到了尾声,是“越尾”在前,“背尾”在后;形式古老严谨,一人主唱,众人合唱,是一种帮腔形式,别有风格;一般不用打击乐,以弹拨乐器为主,其中以三弦为主要骨干,为领奏乐器,其它的有板胡、二胡、笛子和以碰铃和四页瓦为击节的辅助乐器;户县曲子的调式均由“5、7、1、2、4、”为五声骨干音,六声、七声徵调式,其中以微降“↓7”最为突出,即“非升4,非原位4,非降7,非原位7”,演奏时用手指力度控制。  
之三,学术价值很高  
    眉户曲子音乐的民歌体,抒情性和她对民间歌谣的天然亲和力、融合力,使得一些散佚的民间小调能及时得以吸附和整理,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曲子唱词的民间文学作品价值值得研究,反映生活疾苦的,感情凄婉,催人泪下,快愉之作,更是恢谐有趣。如《张连卖布》中:“载倒了驴拌了鞍,把你拌得面朝天,把娃滚咧个泥蛋蛋”,很有趣味。  
“保护”“守护”路还长——对眉户曲子保护工作的建议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句内涵非常深的话: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说起户县对曲子的保护,开拓性贡献的当属曹希彬老师。没有曹老师这个“挖宝人”,就没有人深入田间地头录音、访谈,谁还知道吴平、乔荣堂、吴景玺、卢茂义、崔念昔、韩世德、杨天寿、李继成、陆振华、蔡恒武、杨儒礼等一批代表性人物?也就没有《传统曲子汇编》、《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户县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户县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户县卷》、《传统曲子汇编》等5本书,更没有吴家寨、韩五桥、栗峪口等几个至今活跃的曲子社,这次“申遗”将会遇到史料匮乏的尴尬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没有一批事业心很强的人,事业就难以发展,一个曲子社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这个道理。吴家寨曲子社,发展到7代17人,现在由吴振威、吴奇周、张志贤等一批人支撑者;韩五桥曲子社,发展到4代十几人,现在由卢登荣、卢天成、韩天喜等支撑者;栗峪口曲子社发展到5代30多人,现在由王春峰、杨峰支持者;焦西村发展到6代二十多人,现在活动少了。冯振邦老汉八十五岁了,提起来话语不断: “再不抢救,我肚子里的几十本戏就‘放’不出来了”;罗什村曲子社发展到6代十多个人,但现在仅凭六十七岁的王文学老汉一人支持者;乌东村发展到5代11人,现在的班首王登银已经71岁了,濒危状况确实不容忽视。令人高兴的是退休教师陈炳森同志,在他家里,常聚集杜智敏、侯乃群等近二十人,每周搞些活动,老伴烧水做饭服务,保证大家排练演出。原县政协孙芒德主席,给予大力支持,并邀其在自己家里演唱。有的曲子社甚或在文庙广场、人民路广场演出,这些,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户县是文化大县,准确地说,是文化资源大县。在眉户曲子“申遗”工作中,文体广电局做了大量工作。本人认为保护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领导。建立由专家指导的,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文化、财政部门为副组长的户县眉户曲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二)具体保护  
  1、建立以文化馆、所在乡镇文化站、所在村曲子社为成员的眉户曲子普查队,彻底摸清班社的乐器配备和人员演出状况。并将普查的音像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存档。  
  2、多方搜集各类曲子版本和剧目内容,并把这些成果编纂成册,予以出版。  
  3、建立吴家寨、卢五桥 、焦西、栗峪口 、中牛村等若干个眉户曲子文化生态保护村。  
  4、对60岁以上县级重点文化传承人给予生活补助,进行重点保护。  
  5、成立户县眉户曲子协会、研究会、联合演出公司,推出一批精品节目和研究成果。  
  6、县电视台设立专门频道节目定期播放,或在一些晚会中增加一些眉户曲子节目,或提供一批曲子乐谱,以推进普及和提高。  
  7、眉户曲子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乡土教材范围,并推出一批示范学校。  
  8、提供专项保护经费,添置有关必要的设施设备,保证整个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促进眉户曲子的生存与发展。  
  在文体广电局领导的鼓励下,在报社朱云涛老师的支持下,写出这篇文章,许多观点仅为个人看法,恳切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指正和补充,尤其欢迎有关曲子社提供资料以便为今后进行保护打下基础。(刘高明、王占奇同志对此文亦有贡献)
发表于 2009-5-2 1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词语名称: 郿鄠  
词语解释: 1.陕西省郿县(今眉县)和鄠县(今户县)的并称。亦指由这两个县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流行于山西﹑甘肃一带。
发表于 2009-5-3 11: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1  周美妤  國立台南大學  郿鄠調  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   / 陳鋼
2  王均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郿鄠調  第三二胡狂想曲   / 王建民
3  莊佩瑾  台灣藝術大學  郿鄠調  第一二胡狂想曲   / 王建民
4  謝宜潔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郿鄠調  卡門主題幻想曲   / 薩拉沙泰 P.Sarasate
5  陳昱臻  台灣藝術大學  郿鄠調  西秦王爺   / 陸橒
6  文柏涵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郿鄠調  紅梅隨想曲  / 吳厚元
7  黃筱雯  台灣藝術大學  郿鄠調  第一二胡狂想曲   / 王建民
8  李岳勳  台灣藝術大學  郿鄠調  第一二胡協奏曲 第三樂章   / 關迺忠
9  黃鐘如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郿鄠調  第三二胡狂想曲   / 王建民
10  陳奕同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郿鄠調  流浪者之歌  / 薩拉薩蒂
发表于 2009-5-4 07: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还得得到政府的关心啊,不然就被别人给文化了。
听着眉户在山西给申遗了,实在有些木讷!
发表于 2009-5-4 08: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瑞芳·吴德·南怀荣是演员编剧,可能资料不全,你可找曹希斌出的《眉户曲子》,也许唱词和曲子都有。
发表于 2009-5-4 11: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你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9: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shutup::shutup: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8: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村社火说唱词(在及时段中选一段供大家欣赏)

十二月花(秧歌 赶船 唱词)
(男)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正月里开的正菊花。
(男)二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二月里开的迎春花。
(男)三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三月里开的桃杏花。
(男)四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四月里开的四季花。
(男)五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五月里开的牡丹花。
(男)六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六月里开的洋烟花。
(男)七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七月里开的山丹丹花。
(男)八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八月里开的刺玫花。
(男)九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九月里开的九菊花
(男)十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十月里开的石榴花。
(男)十一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十一月里开的盘灯花。
(男)十二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十二月里开的腊梅花。
(杜智敏  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